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3154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时期王位世袭制、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等。

(2)了解奴隶社会的分期,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3)理解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主动学习教科书及上网搜集资料,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能提出新的问题,再进一步解决。

(2)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来学习相关疑难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我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2)中国在古代就创造了完备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多媒体显示:

甲骨文的有关史料

教师设问: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

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何渊源?

学生活动: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说出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奴隶社会,中华民族已经创造了高度的文明,政治上也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以此来引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

当今中国总人口及人口的性别比

为何中国的男女性别比是如此之大?

从现实和历史的因素分析,这与中国历史上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今天就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

我们的姓是从自己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

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所以从母姓,一般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但随着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人们转而从父姓,这是社会进步打下的烙印。

与其有很大渊源关系的宗法制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关。

推进新课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源于夏的王位世袭制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本课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出奴隶制文明演进的过程,了解中国较早进入奴隶制文明社会,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朝代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建立者

终结者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

周幽王

春秋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周平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段,从原因、时间、人物、经过、影响等方面理清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世袭制确立的朝代、人物、方式、王权具有何种色彩,理解从禅让到王位世袭是中国古代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自主学习:

请学生把教材中的关键词用笔画出。

教师归纳总结:

禹治水有功,得以继承部落联盟首领,势力不断壮大,建立起夏朝,禹死后,其子启即位。

这就改变了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民主推选首领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确立,“天下为公”变成“天下为家”。

商朝时,王位世袭的方式有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没有确定的规则。

但在西周有了变化,西周时嫡长子继承制正式确立,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将要学到。

王位世袭制解决了最高统治者的继承问题,以王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使得“国”和“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在中国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大禹治水的传说、戴冠冕的夏禹

(1)观察禹的装束,其身份和地位有何变化?

从卜辞来看反映出王权带有什么色彩?

是由什么决定的?

(2)禹建立的夏朝有何特征?

和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指导学生从禹的装束、权利的大小、官职的设置、统治的区域来分析)

禹从装束看,已从部落联盟的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相结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夏朝有了按地域划分的统治区域,建立了宫殿,和其后的商都有了一套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机构,这些都是国家特征的体现,不再是靠血缘婚姻来维系的部落。

合作探究: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原因及如何评价?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1)两段材料描述了何种社会现象?

(2)从何朝起出现了材料的不同情况?

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有人说:

禅让制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一定的专制。

那么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教师指导:

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不能逐字逐句翻译,要找关键词,归纳中心意思,社会现象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来分析。

再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思考。

请每位学生把自己答案的关键词,按两种社会现象分类写在准备好的练习本上,以备组内交流。

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意见,整理出本小组比较满意的答案,选出满意的发言人,对表现积极、思维敏捷、观点新颖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并记入学生考核成绩。

最后请学生按正方和反方进行争论赛,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注意论从史出。

过程评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发散思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极大的意义。

规律总结: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发展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表现在各领域的变化。

政治领域主要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它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同时又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夏商的政治制度还不完善,血缘色彩极浓,且有神秘色彩。

归纳答案:

(1)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材料二“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2)夏朝建立前后。

实质:

世袭制确立,奴隶制形成。

(3)观点:

历史的进步。

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三段,请学生归纳出中央、地方的官职、职能和意义。

夏商不仅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在中央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商朝的相,权力很大。

地方封侯和伯,他们须尽三项义务。

这样夏商已初步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对以后西周制度的完善有很大的影响。

整理教材思路,建构知识体系。

早期政治制度:

源于夏(世袭制)——初步形成于夏商(中央、地方)——完善于西周。

西周主要实行了宗法制和分封制。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教学设计:

导入分封制的学习——解析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分封制实行的原因——辩证评价分封制。

夏、商、周三朝的三幅疆域图

读疆域图回答,假如你是统治者,面对广袤的疆域,在“家天下”的社会,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广阔的疆土?

生:

我认为在“家天下”的社会,要想巩固统治,必须把土地分给自己的亲戚,特别是同姓,让他们去管理。

师:

我们看西周采取了什么制度?

以此导入分封制的学习。

1.解析分封制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分封者、分封的诸侯国、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的等级秩序进行归纳,理解分封制的含义。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写出自己的答案。

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

分封目的:

巩固统治。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分封者:

武王、周公旦。

诸侯的权利:

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

诸侯的义务: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森严的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遭到破坏:

西周后期。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材料二西周分封示意图

统治者把土地分给了谁?

为什么?

周王不仅分了土地还分了人民的原因何在?

周王与受封者形成了什么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从图例、都城、分封对象、河水和江水、诸侯国、古今地名比较、疆域四至来全面掌握分封的地理概念。

教师归纳整理:

周王把土地分给了同姓的王族,为笼络人心,还分封给功臣、先代贵族。

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还分封了人民。

因周王当时权威很大,受封的诸侯要尽到军事、政治、经济的义务,如不履行周王就要制裁他们。

这样周王就与受封者形成了臣属关系。

解答图表类题目,要注意全面把握,多方面获取信息,并结合历史背景对提取的信息加以处理。

如分封示意图提供了分封对象的信息,还要进一步总结出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规律且多在富庶和战略要地的结论。

2.分封制实行的原因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小雅·

北山》

材料二楚王问鼎: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

"

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

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

天祚明德,有所底止。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

宣公三年》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

在德不再鼎。

庄王曰:

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1)从材料一可知,当时土地归谁所有?

土地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这种土地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2)“楚王问鼎”反映了什么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

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土地制度的实质应从所有制方面分析,它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从材料一看出: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西周的土地是属于周王所有的,是奴隶土地国有制,也叫井田制。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也趋向瓦解,随着诸侯实力的强大,出现了“楚王问鼎”的现象。

分封制的瓦解,根本上由于生产力的瓦解,主要原因是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由经济决定,所有经济因素中最根本的因素则是生产力因素,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3.对分封制的评价

通过学习谈谈你对分封制的认识。

以后王朝是如何革除弊端吸取教训的?

评价应辩证(积极、消极)分析;

运用发展史观(当时、长远)。

运用发展史观、辩证史观,联系教材归纳整理答案,把关键词写在本子上。

分封制在当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国。

但由于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以后地方上实行有利于集权的郡县制。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教师导入: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亲戚,但如果周王有很多儿子,那到底让谁继位呢?

分封制还与浓厚血缘关系的宗法制相关。

解析宗法制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从宗法制实行的目的、特点、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归纳。

宗法制的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的矛盾。

宗法制的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

意义:

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

材料一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二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就是说,在后妃所生诸子中,必须确定嫡后所生诸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而且要以嫡后所生的长子来继承。

这种立太子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后约3000年的时间内被遵为正统的定规。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2.等级制度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

天子和其他统治阶层之间是什么关系?

(2根据材料三回答: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两种制度周朝形成了何种等级制度?

教师指导学生:

天子与其他阶层的关系,应从血缘和政治臣属两方面分析。

根据教师提示整理答案。

教师归纳:

宗法制是西周为解决统治阶级之间权利分割的矛盾,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

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经过层层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他们之间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同时统治者还制定各种礼乐制度,共同维护等级制度。

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小儿子(大夫人之子)。

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

如果是在商朝,王位又会如何继承下去呢?

为什么?

如果是现在,他的遗产又该如何分配?

请预先做好准备的几位同学上台表演,阐述自己的观点,按规定最后谁能继位。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讲了早期政治制度: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早期政治制度源于夏,初步建立于夏商,完善于西周。

夏创立了世袭制,夏商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体,对以后的王朝和当今的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制度的实施取决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也趋向崩溃,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

板书设计

活动设计

联系现实,采访长辈,收集有关姓氏家谱、继承权问题、户主姓氏、地名的演变等,了解西周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并写成相关的小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