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316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Word格式.docx

毁。

伴随着森林的砍伐,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现象日趋严重。

目前全球沙漠化面积己达40亿公顷,100多个国家受到影响。

全球的草原约占陆地表面积的20%左右,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各大洲均有分布。

由于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开垦,引起草场退化,发生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并进一步荒漠化,并严重损害了草原动物的生存。

世界上的濒临灭绝的物种越来越多,有的物种还没有被人认识就灭绝了。

物种的减少给生物圈和人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要知道,目前人类还不能做或做得很艰难的事情,可能在远古就被某个生物用效率更高的方式做到了。

而我们将可能失去许多向生物学习或利用生物资源的机会。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等问题已对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

谈及环境危机,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的进步。

这些说法都只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生态危机做出的理解,均未触及到其深层原因。

究其本质,生态危机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

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其都十分关注。

1.马克思主义解读生态问题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自然的运动并非是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可循的,应该科学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并且尊重自然规律。

马恩通过对19世纪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人类单纯的追求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长此以往下去而产生的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环境代价所造成的结果。

因此,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照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来进行实践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时,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要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人在自然界中具有自然属性。

马恩指出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不受破坏。

其次,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

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要解决生态问题,需要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把握,而不能抛开社会单纯地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对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工业文明时代属于典型的“资本霸权逻辑”时代,多数企业和组织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基本都忽略了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选择滥用环境的手段,向外部转移成本,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久而久之,生产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在环境中集聚起来,导致环境急剧恶化。

现代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索取太多,已远远超出环境的承载限度,并且是用一种有害的方式进行索取,造成大量物种消失,使人类日益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窘境;

第二,社会产品生产需要的能源太多,每天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生产所烧掉的能量是我们这个星球用一万年时间才能创造积累出来的,且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和污染物过多;

第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产品本身也产生超量的废物,有些甚至是地球需要经过万余年才能降解的废弃物,这严重危害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的现实安全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规定的自然界;

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共同构成了我们常常所说的“自然环境”。

大自然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物质场所。

因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必然会改变生态系统的某些方面,更重要的前提是,人类要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改造利用大自然,并使其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

2.马克思主义分析现代生态问题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环境问题远不如今天严重,但两位伟人以辩证的思维透过现象抓本质,指出了正是资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不相容性,带来了对人生存的威胁和伤害。

马克思说:

“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大中心的城市人日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根源的最深处挖掘导致上述丑陋现象产生的原因。

他们指出,在“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具有了超级霸权话语,它对于利润的天然偏好,必然导致其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中疯狂地掠夺性使用资源,带来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环境公正是指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时,负有防止损害环境的责任并尽力改善环境;

除有法定和约定的情形,任何主体不能被人强加环境费用和环境负担:

任何主体的环境权利都有可靠保障,受到侵害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对任何主体违反环境义务的行为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处罚。

为了给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发展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调整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使社会转型期与社会和谐时期的社会控制显得更为复杂,也更为重要。

针对当前中国出现的环境公正问题, 

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环境保护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类生态文明的前提。

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将失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机会,势必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享受先进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将成为一纸空谈,甚至连绵延数千年的人类文明都将断送。

保护环境有助于夯实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根基。

3.如何依据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今生态问题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阐述,人与自然对立状态的消弭最终将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塑。

当社会利益被一部分人凭借资本所“强制和垄断”,而另一部分人不得不为此丧失自己利益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是合理的,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满目疮痍的生态景象已经觉悟了一部分人的生态意识,一些国家和民族为了抑制资本逻辑的霸权话语,开始陆续引入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手段对现有的生产体制、流通模式、消费方式等进行调整。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对资本主义资本逻辑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21世纪一开始,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指出和谐社会建设要遵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在这六点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关系。

如果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建立和谐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追溯,表明两位伟人在他们那个时代已经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内蕴的特点和规律,指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对立同解决人与人之间对立的内在关联性,这些都将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提供宝贵的精神启示与实践指导。

4.结论

伴随着人类社会面临全球性问题,人们在全面批判反省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观历经多次演变,最终产生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上,我们要逐渐实现科学发展。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真正实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永恒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对待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新路。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思华可持续经济文集[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刘思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J].东南学术,2002,(6).

[3]黄正夫,等.中国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M].太原:

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4]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文集[C].内部印刷,2004.

[5]王克英,等.生态时代的城市抉择[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读《生态文明论》有感

《生态文明论》让我对生态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这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其实,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从中央到地方,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视的。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也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对如何推进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要求和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一起努力,形成凝聚力,把生态文明观念渗透到具体的实践中,促进生态型政府的构建,增强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加强对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

从观念到行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依赖政府、企业与个人等多方面利益需求的博弈与全社会主体生态意识的觉醒。

经济发展是一个物质交换与能量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消耗和污染是不可能的,经济发展必然要以工业为主导。

我认为对于城市建设而言,既要促进发展,又要保护生态,二者的结合点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导向的生态经济。

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经济生态化为理念,以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

加强生态项目建设,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通过建成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利用生态优势,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让群众看到成效,得到实惠。

加快推进生态空间开发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加快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房改造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社会公共服务,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水平。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项目建设。

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也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基本要求。

要围绕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化的支撑。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伦理道德,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把建设生态文明有关要求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党员干部、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绿色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创建一批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绿色单位。

要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引导鼓励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等交通工具出行,购买使用具有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一套长效机制来保障。

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有序推进。

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探索建立污染治理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项目的政策扶持。

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力度。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

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污染减排等规定,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提高入园项目“三同时”执行率,确保实现“项目增加、污染减少”。

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生态问题的现实选择,是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生态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一种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求真、至善、达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把真、善、美落实到生态文明观念中,就是要做到生态规律之真、生态道德之善、自然诗意之美的和谐统一。

具体而言,生态文明观念的内在规定性应包涵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遵循生态规律的观念。

生态规律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内在的本质的或必然的联系。

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彼此牵连,相互制约,却始终处于一种稳定的生态平衡之中。

正是稳定的生态规律促使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有序发展。

因此,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首要的是正确认识生态规律,形成生态科学意识,在生态规律的指引下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马克思始终以整体论的思维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自然又是经人改造后的自然,也就是“人化自然”。

实践证明,过去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是不利于人类文明发展的。

自然不仅被人类改造利用,更应该被人类尊重。

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

恩格斯以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土地破坏的事例告诫我们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三是生态正义的观念。

生态正义指的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及生态责任的分担上体现公平,在行使正当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

生态正义的观念要求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始终秉持生态责任、生态义务、生态治理的理念。

生态正义始终以人类永续发展为目标,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也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四是生态关怀的观念。

古代尚有尊重生命,仁民爱物,化育并进的思想。

自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我们应该平等对待。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在向大自然攫取资源的同时,我们更要以一种道德关怀对待自然界的每一位成员,不过分掠夺,尊重其本身的生态规律,适度利用。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前提,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生态问题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战略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时代课题,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诉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生态文明观念、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生态环境等重要方面。

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文明观念是价值取向,是实现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构建生态环境的思想前提。

因此,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为生态文明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协调、共同进步、促进发展。

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就是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然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及利用,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由于受“资本逻辑”的驱使,我们在享受资本带来的巨大利润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生态问题。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平衡,是不利于人类永续发展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必然要求转变过去的错误观念。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实质上是对过去片面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某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长远发展的错误理念,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的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所谓“生态”就是指要维护生态平衡或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促进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的共生共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生态型政府正是应对生态问题的巨大挑战而提出的新型政府执政理念。

所谓生态型政府就是指能够将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作为其基本目标,将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作为其基本职能,并能够将这种目标与职能渗透与贯穿到政府制度、政府行为、政府能力和政府文化诸方面的政府。

更具体地说,生态型政府就是追求实现对一个政府的目标、法律、政策、职能、体制、机构、能力、文化诸方面的生态化。

生态优先理应成为生态型政府的价值导向。

由于生态环境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生态利益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发展,更关系到后代人,而政府又是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者,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调节者。

因此,政府在理论宣传、制定决策、执行管理职能时须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者,环境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活质量。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政府、企业转变观念,更需要培养每个公民的生态道德自觉,引导科学的生态消费。

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关注人们的生态利益诉求。

因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须要加强对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是生态保护意识、生态责任意识、能源节约意识与生态消费意识的教育。

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公民在生活消费上选择自然、健康、绿色的食品;

在生产消费上,注重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在生活品质上,追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低碳高效的生活方式。

中华民族历经千百万年,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古老文明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华民族欲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族前途命运的真切关怀,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

目前世界普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世界和谐的重要因素。

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与国际社会普遍主张的可持续发展,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举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和谐世界创造条件的重要途径。

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我们,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比不发展的问题还要多,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比解决不发展问题还要难。

当前,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的局面还没有改变,蓝天、碧水、绿地、新鲜空气竟然成了奢侈品。

2003年中央9号文件首次提及生态文明,2007年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内容。

这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大计,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收釜底抽薪之效。

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穷山恶水也不是社会主义。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彰显了我党执政为民的先进理念,突出了改善民生的战略重点,增添了世界和谐的推动力量,展示了和平发展的坚定决心。

资源、能源消耗大是传统发展方式的重要特征。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继续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这是为农业生产留下更多良田的根本措施。

要求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报告强调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林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林业产业是循环型产业,林业资源又是水土保持的重要依托。

加快林业发展是增加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和增加淡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兴林开源这条路,同时,林业全过程也需要节约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必须认真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落实森林植被恢复的各项措施。

能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能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根本要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是从制度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必要措施。

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才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放慢,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放慢。

同时,要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使之更加严格,更加有效。

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制度也要进一步完善,形成各部门共同打击破坏自然资源的合力。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是促进资源节约的重要手段,但在资源产品价格形成上,长期以来,是以自然资源开发成本为基础的,忽视了资源本身的价值和资源赖以形成的环境的价值。

报告明确,要通过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的根本原则是受益者补偿,受益者明确的,由受益者直接补偿,受益者为社会公众的,由公共财政给予补偿。

涉及林业方面,要逐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依法尽快推行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全面落实湿地生态补偿,积极探索碳汇林价格形成机制。

由于生态环境效益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改善环境者,全社会受益,破坏环境,全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