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320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docx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

著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谈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同名48449)

D

好多人被饿死,一个姓邱的酷吏把他们家关起来,不给粮食,一些人饿死了。

还有一个悲剧是政治家来说,作为一个士大夫来说,作为一个首辅来说,他死了,以后他的改革路线中断了,也就是人亡政熄。

所以说张居正这个悲剧,但是我们在法律的眼光看远一点,这种悲剧或者这种宿命不仅仅是张居正身上一个人所有的,其实中国古代,可以说是从战国后期一直到张居正去世,甚至到清代,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几乎所有的有作为的改革家,都是悲剧下场。

比如说商鞅,“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了,具有一统六和,统一天下了的正本,但是他最后是车裂(叫五马分尸)。

李斯辅佐了秦始皇,也是通过改革确立了固定了郡县制度,使古代的分诸侯变为郡县天下,使皇帝的权力加强了。

带后来在秦外史的时候,他被赵高弄死了。

我们再看看和张居正非常相似的一个改革家,就是王安石,他上台以后面临的整个大宋王朝的局势,财政匮乏、政府没有钱、当兵的人发不了饷、民生凋敝。

他和张居正当首辅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他也是用了猛药(改革),实际上确实是大宋朝在短时间聚集了财富,但结果也是人亡政息,他死了之后,新的皇帝上来之后,王安石所有的心血全部被废除。

最后北宋不免于被金人南下,把开封府给占了,然后康王占据半壁江山,所谓的南宋。

  【十年砍柴】:

张居正,实际上他比王安石还要惨。

第一,他在宋代统治手法是比较仁义的,因为宋太祖有一个遗诏,不准杀士大夫。

所以宋代的时候罢官、流放,像苏东坡,很少对他和他的家人生命有威胁。

但是明朝的统治不一样,所以和张居正家族的下场比王安石更惨。

另一个更惨是王安石虽然的改革被废除了,但是南宋在杭州定都,半壁江山还持续了150多年,万历驾崩以后大明朝就存在了几十年,从张居正和王安石的明命运相比,也就是说张居正的变法比王安石的变法还要惨,为什么会这样呢?

无论是商鞅还是张居正,变法有一个共同点必须在皇权制度下变法。

就是说你不可能超越那个时候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建立那个时候的西方三权分立、换王之后的君主立宪,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时代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你必须承认皇权至高无上,在这个框架下才能改革。

这样你就必须叫做打鬼要借钟馗,因为改革要仰仗最高的权力。

所以如果皇帝不给他新政,他的变法就难以为继。

同样,张居正也是一样,如果万历帝和李太后不信任他,不给他大权。

这样他纵有千般的本事、万般的韬略,他也一事无成,那么我们讲改革的第一个前提是什么,要有位,有为必须要有位,这样你必须要取得最高统治者的信任。

你掌握了最大的权力,掌握了权力怎么做呢?

在那种情况下,你要凭着龌龊甚至是不光明正大的手段才能取得权利,不可能像现在社会你要人民代表去选你当市长,不可能,它必须是皇帝信任他。

尤其是在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之后,整个明朝是叫做首辅,什么叫首辅呢?

首辅是皇帝的私人顾问、私人秘书,和汉代的、唐代的宰相的一样,在汉代的、唐代的宰相和皇帝的帝权、王权是CEO总经理和董事长的关系,它的王权和相权是有制衡,在明朝没有了,要给你这个权力,你才能改革,才能形成你雄伟的抱负。

  为了取得这个相位,为了取得首辅的位置。

在那样的集权的皇权时代,怎样才能做到呢?

要违背一些儒家的道德所不齿的,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几乎从王安石到张居正,中国古代的这些读书人和大官,他们表面上必须要推崇儒家的道德。

我们知道儒家是中国历代王朝的一个主流意识形态。

儒家靠道德治国的,是以德治国的,讲忠孝礼义、讲诚信,孔孟之道是讲这个。

你不能反这个,如果反这个,大家会说你不行,没有资格当首辅,没有资格当皇帝。

道德在现实里面是非常脆弱的,王权真正靠孔孟的忠孝仁义是得不到大权的,你必须要靠一些法术,就是韩非子、李斯,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这样改革的所有的成功者就陷入一种悖论,必须要有一种程序的不公正或者是道德上不光明的手段取得那个位置、取得那个权力,他又需要在整个意识…容易被人攻击。

张居正就是这样的。

  【十年砍柴】:

张居正在少年时代非常有才华,13岁就写诗,他有一首歌“凤毛纯净结、直上劲头竿”,讲他13岁的时候要直上最高竿。

13岁的时候去武昌考举人,13岁的时候我们还在上初一,当时就没考上,当时湖广巡抚非常喜欢他,送了他一条用犀牛角做的带子,他说“你以后会腰玉,用犀牛的那种带做腰扣,张居正小小年纪,这个才华,将来是要有宰相才华的,会有腰玉。

13岁的时候不让录他,过去是三年一届,16岁考上了。

你想湖广,湖南湖北是一个省,当时大明朝第一大省,那时候疆域的人口,他能够从16载脱颖而出,23岁中进士,然后进翰林院,进入宰相的预备学校,明清两代不进翰林院是很难当上首辅的。

  【十年砍柴】:

那时候他的志向非常远大,因为他的出身贫寒,他的父亲考了一辈子没有一个功名,也就比一般穷人家的孩子好一点儿而已。

张居正在嘉靖年间,他29岁,回到了故乡湖北荆州养病,他目睹了当时的土地兼并,那时候老百姓很穷,他写了很多诗,勉励自己。

其中有一首诗,他说“登高愧人父,空限昔人闲”,我登高之后很惭愧,我只能做诗,我羡慕过去的那些闲,他是要做大事的,他说“田富不均,民品事业,民苦与兼并”,这是一个非常有抱负,非常有道德感的光年,那是二十几岁。

后来他又回到了翰林院,他的恩师徐阶,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首辅,他推荐裕王,也就是万历帝的父亲,他这个宝压对了,他做了很多年的冷板凳,他跟一个王子当侍读学士,陪他读书,而这个王子后来当了皇帝了,这样的话他的权利一点一点大了,等万历登基的时候才是几岁的小孩,这个隆庆帝去世了,临死前托孤,就是把小皇帝托福给高拱,像冯保大太监,还有张居正,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张居正和高拱的矛盾。

  因为高拱比他老,年纪比他大,科举比他考在前,在政治里的排位在他前面。

但高拱这个人是一个道德君子,在品格上非常高的要求自己,但在做事上不会变通。

所以张居正就采取了一个很不正当的手段,他联络了冯保,从小带万历帝,算是万历帝的奶爸,因为高拱得罪了冯保,冯保太监那时候提出东厂,我们知道管东厂的太监很厉害,很多人的生死都掌握带东厂的太监之手。

有一次大内出来一个手谕圣旨,按照过去规矩让大学士写草稿,他也就10岁的孩子,也不会写这些东西,一看可以了,就同意了,掌印太监就给他盖一个印,这就算正式公文了。

那个时候也算是一个制约。

张居正首辅的权利空前绝后

 

  【十年砍柴】:

外廷大臣是管起草,大内的第一大太监只是管盖章,发出这个手谕的时候,高拱说这个票没理,这个领导讲话我没起草啊。

然后冯保说那是皇帝自己写的。

然后说,十岁的小孩儿能干什么。

这个话就被冯宝和张居正抓住了,你怎么能说十岁的皇帝不懂事,那你把皇帝和皇太后至于何地,这样就把高拱给驱逐回家了。

然后张居正就顺利当上了首辅第一人,这样他就要改革,首先是要搞绩效工资,因为大明年到200年的时候已经暮气沉沉了,大伙就在推,这些人都不办事儿。

这个时候就要考成法,比如说户部管理钱粮的,这个事儿你办没办好,办不好,对不起,给你记着。

到年底,京查的时候,你就该让位了。

这样就会极其反弹,既得利益者就想多拿钱不干活儿,这个时候盐官就站起来,因为他把内阁置于“监察阁”之上,以前是不受内阁管的,即使你做的不对,可能说上书,还可以说内阁大臣,这个时候张居正改革就说“监察官员你的什么样,还要有我内阁来考察”,这帮人就不干了。

因为受制于人。

这个时候他就供给张居正了。

而张居正本人呢,他是对皇帝负责的,一下子他的权利非常大,因为以前内阁没有这么大的权利。

他可以被其他的监察官员批评,这回把把权利揽过来了,我是对皇帝负责的,皇帝就是十岁的小孩,那就是说他只对自己负责,那个权利可以说是大明内朝到张居正首辅的权利是空前的也可以说是绝后的,张居正以后没有一个权力很大的。

  【十年砍柴】:

这样的话,就等于他得罪了很多人,所以很多人就利用所谓江陵夺情那句话搞他,就是他老爸死了,过去那种以孝守天下,要守孝三年,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你必须要辞官回家。

三年回来朝廷变成什么样了,他自己也确实想过,因为他的改革才刚刚开始,这一走肯定是半途而废。

最后,皇帝就想招儿,我现在离不开你,你把丧失办完了就回来,一两个月就回来,他就同意了,这时候大家就拿这个说事儿。

实际上是我们说的上纲上线,上纲上线是中国政治经常做的一招儿。

既然皇权政治主流意识里是儒家的,忠孝礼义,孝是核心,你不孝顺父母、不守孝,你谈何忠君呢。

就说张居正违背这个,大家就攻击他,后来发生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把拿有意见的当做替补。

还有一个赵利普,太胖了,打出来落的肉,还被风干了,作为传家宝。

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明朝的士大夫。

真的是有点变态。

这个时候张居正说了一句经常被人引用的话“芝兰挡道,也当除之”,除挡道芝兰,我们知道芝是林芝,兰是兰花,是我们读离骚、九歌,它是很美丽、很香的花。

张居正的意思是说,这样的花如果挡我的道,我照样用锄头把它铲掉。

就是为了推行改革,不管你这个人怎么样。

后人评价说,用“批拟手状来屠杀新臣”,这个说起来,这对矛盾,实际上所有的改革家,包括张居正在内,他无法调和。

  【十年砍柴】:

因为什么叫“批拟手状”?

什么叫“屠杀新臣”?

这是没有标准的。

现在是有标准,我这个人能不能当领导人,这个人合格不合格当总统,记票。

他当选之后,都有合法性。

张居正这么做,大家说你做的太厉害了,你违背了孔夫子的教导,你不厚道,你做事儿做的那样残酷。

他自说,我要不这样的话,我就做不成。

像张居正这个人,我觉得还是不错,有道德的自律,就不会做坏事;如果没有道德的自律,比如说他有私心,他一样可以说自己有菩萨心肠。

  因为菩萨心肠不是像做实验可以实验出来,他就是一种说法。

对于像张居正这样的改革家,两种判断,一种是道德判断,一种是价值判断或者是功利判断。

就是成功不成功,这是一点。

而任何一个讲到后人对他的评价,以及万历要清算他,他的贪污腐化。

我们看历史,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张居正的家族确实有这样的情结,但这不是张居正个人的毛病,这是明朝政治素质的毛病。

就是当你有了权之后,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拍你的马屁。

  【十年砍柴】:

这是张居正自己已经有足够的清醒,他的三个儿子在北京跟着他读书,他一再告诫他儿子,不要和当官的走动。

因为他知道,告诉他儿子想走你老爸的门太多了,想巴结张居正的人太多了,告诉儿子,不要和这些人走动。

但当有权的时候,在中国人这种送礼、巴结,这种艺术真的是推陈出新。

举个例子,有人给他送钱,送不进去,当时他的父亲还在,后来他父亲死了,他母亲还在,在湖北老家,很多广东官员到北京来,要路过湖北,拐个弯到荆州,给他爸送、给他们家人送,给他侄子送,给他弟弟送,根本管不了。

  领导人要管好自己身边的人和家属,这是很难的。

他总不能每天看着他父亲吧。

后来朱东润有一个说法,在《张居正大传》里有一个同情的笔调为张居正辩护。

他的原文是这样的,明朝的政治充满无数腐化的因素,现在认为不应存在的事实,在当时是一种习惯。

最痛苦的是在没被指责的时候,认为是习惯。

但一被指责之后,立刻就变为贪污。

因此,从事政治的人,随时随地都受着物质的诱惑,也就随时随地会蒙受着仇敌的指责。

  这是所有有权的改革家所必须面对的困境,张居正就是这样。

包括一个知县送他一个玉带,他就觉得奇怪,你一个知县怎么有这么贵重的东西,甚至连皇帝都要行贿他。

其实对张居正这个读书人来说,他最看重的确实不是财富,只是什么?

是历史评价,是功名、是子孙的成功。

那比收多少钱要强得多。

  【十年砍柴】:

他的三个儿子,两个都考上进士,其中一个还是状元。

在殿试的时候,按道理是要回避的,就是你不能当读卷大臣,你当主考官,万历也不懂,年轻的少年,他也看不懂。

然后张居正就说他要回避,我不能读这个卷,因为我的儿子今天参与了这个考试。

全国第一考嘛。

但是万历帝就说,没有问题,你可以当考官。

万历帝说,先生的功劳这么太大了,我正无以为报,我只能看顾先生的子孙。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功劳太大了,给你多少钱都不算啥,我只有让你的子孙考上进士,以后当官。

  皇帝都拿天下最神圣的功名来笼络张居正。

你想想,后来他被人指责他家里有多少宝贝、家里怎么样,这是确实不可避免的。

包括他父亲死了,他妈后来来北京修假,和他一起住,一路从湖北走到北京,一路当官的巴结,他简直是无所不用其及。

最搞笑的是他坐船到通州,那时候到了通州就要换马进北京城,一路都大鱼大肉,这个老太太吃腻了,她姓赵,赵氏,通州的知县是一个考试出身的,他比一般考试的人更机灵,他就不上大鱼大肉,就上一些西瓜、苦瓜,就是蔬菜,老太太吃的很高兴。

  【十年砍柴】:

然后到了北京之后,张居正就问她,一路大家招待的怎么样。

然后老太太说,一路又热,吃的很胀,不舒服,只有到了通州,犹如清凉国。

一下马屁拍对了。

第二天就调通州的知县当户部,就是财政部管钱粮的,管粮仓的一个员外。

我讲这个例子,不是为给张居正辩护。

在那个时代,张居正把他家里的腐化是这个政治制度的必然。

  讲了这么多,在张居正所处的时代,像海瑞这样的官员,只能是异类。

海瑞就是一个标杆。

大家都觉得海瑞是一个典型,死了以后,无钱安葬。

吃几斤肉,大家都不得了,海瑞今天买肉了。

但这样的人,你永远是掌握不了权力的,永远是只能成为挂在墙上让大家看的一个典型。

到后来,海瑞的道德人格实在是太强大了。

大家都说海瑞是清官。

这个时候你还不能杀他。

他骂皇帝,皇帝也杀不了他。

最后还要升官,升官还不能让他掌权,只能让他到南京去当一个右都御史,就是一个闲差。

就那么一个闲差,他还把手下的人管得很死。

  【十年砍柴】:

所以所有给海瑞当部下,跟海瑞当同事的,没有一个会喜欢海瑞。

因为他较真。

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办事儿,一个好汉三个帮,所以排除异己,用自己的人。

这是在明朝张居正那个时代的必然。

张居正上来之后,必须把不听话的人,不管是林芝还是兰花,他要铲掉,他要用自己的人。

比如说他要用他的老乡,曾行武很年轻就当工部尚书了。

这些人也很能干。

所以海瑞自有道德的利益,因政治是讲潜规则的。

海瑞从来就不讲潜规则,张居正必须要讲潜规则。

所以张居正的悲剧,当你掌握了很大的权力的时候,当没有合适的或者是现代的监督制度,一定会腐化。

这个腐化不是你自己第一次送钱你不要,第二次送钱你不要,第三次送你的妻子、送你的老子,送你的儿子。

这是一条规律。

  【十年砍柴】:

还有就是张居正等改革家的困境,他的宿命,证明儒家的道德教化来建立一种理想国,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之天性。

你让每个人都像海瑞那样,时时刻刻地恪守儒家的教化道德,是不可能的。

儒家要建立尧舜三代执政,他就教化,这是太难了,靠这种教化,不靠制度是非常难的。

李贽,也可以说是张居正同时代的人,万历时代的思想家,他讲了一个,现在的人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十年砍柴】:

意思就是说我表面上都讲的是忠孝礼义、忠孝仁义,私底下大家都讲图自己的权位、自己的钱等等,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权贵,这是那个时代的必然。

我觉得对张居正这个人,如果他是用道德来评价,实际上是太轻浮、太简单。

因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不可能靠道德的符号来概括他。

  那么张居正的话是不是就有理呢?

也不是。

因为你作为孔孟之道的奉行者,你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读这点书,我们用圣贤之道来要求你,就是同时代的同事用圣贤书来要求他,也一点不为过。

就像现在一样,比如说一个官员成天讲和谐发展观、讲“三个代表”,我想老百姓用“三个代表”去要求一个官员,那一点也不过分。

  【十年砍柴】:

我们分析张居正以及王安石、商鞅,这些中国古代政治家的宿命、悲剧,我们第一要有同情和理解的态度,他们在那个环境下,还做这么大的事儿是非常不容易。

  第二,他们的悲剧在那个时代的悲剧,就是在那样皇权的制度下,所有的权力靠从上往下,不是人民授予的,是皇帝授予的,那样的话悲剧几乎是必然的。

当皇帝信任你的时候,你就会做事情。

当这种信任失去的时候,把你的权力夺取的时候,你的下场就会很惨。

比如说商鞅,老国王信任他,他就可以搞变法,他得罪了太子,当太子登基之后,他就被车裂了。

  所以今天我们看万历首辅张居正也好,或者是再读明史也好,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我们不是说要求张居正多么能干,为什么张居正要腐化,为什么不能做道德官,应该要搞监督,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行使监督权,这样才能避免张居正改革那样的悲剧。

没有从权力结构上进行根本的改革 改革家必然是人亡政息

 

  [主持人]:

谢谢十年砍柴。

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十年砍柴还会在线回答网友们的提问,也欢迎大家积极给十年砍柴提问题。

视频部分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

再见。

  [青山应如是]:

嘉宾,你觉得如何促使自上而下的改革不成为利益集团获取利益的工具,或者说如何让上位者通过改革消弱自己的利益?

  【十年砍柴】:

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在前两年已经有人说改革已经走入困局了甚至还有人说改革已经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借口,也就是说1978年开始的改革,它是一个褒义词,其实任何人或者任何一个集团为自己牟利,这是一种人性是很自然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关键是对掌握权力的人或者说对掌握改革路径的人如何监督,让他牟利不成,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程序公正,这种程序公正从大的层面来说就是政治上实行民主,官员真真正正是对下而不是对上负责。

  [一天一地一广仔]:

请问砍柴,有没有仔细研究过这些古代改革家的出身,这对他日后的成长和改革倾向有多大影响?

  【十年砍柴】:

从战国末期到张居正时代,改革家基本上是出身贫寒,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样的人有改革的冲动,那些旧的利益团体的人当然也有亲信,但要他们革自己的命是相当的困难。

我们就说商鞅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在早一点的管仲也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王安石、张居正都是靠科举出身的贫民子弟,那么他们的改革目的多数是富国强兵,其改革的动机多半是报恩,这个报恩就是报知遇之恩,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所以,他们改革首先会拿旧的利益团体开刀。

因此,当他依靠的最高权力不存在时,或失去最高权力的支持时下场一定很惨。

  [铜铎]:

嘉宾认为王阳明的心学与张居正改革有无关联,是什么样的关系?

  【十年砍柴】:

因为王阳明是中国近600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他不仅仅是一届书生,他还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

他平定了宁王之乱,可以说中国读书人所憧憬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他都做到了,他不仅仅是张居正也是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楷模。

他的学说对后世推崇的经世致用影响很大,也就是说读书读的再好,要做点事儿,否则就白读,从张居正的改革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理念。

  [青龙大刀]:

张居正的爱情婚姻生活怎样?

小三有几个?

  【十年砍柴】:

做历史研究最忌讳的是以现代的概念、思想去套古人的言行,在张居正那个年代所谓的现代型爱情并不重要,尤其是娶媳妇,有没有爱情都无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男人可以纳妾,那么说他的小三有几个,这个问题很不重要。

为什么?

你看我们现在关于古人的史料,像张居正这样的成功人士他娶了那些妾,历史很少记载。

因他的老婆受诰命,历史上才留下一个姓氏。

  [卖报的小行家]:

钱穆评价张居正为权臣而非大臣,认为张居正改革的合法性先天不足,依靠皇太后和冯保个人势力推行而非制度,不知道嘉宾如何理解?

  【十年砍柴】:

这个问题我刚才在演讲视频里也谈到了,钱穆是一个对中国道德和传统文化很尊重的大学者。

作为后代的一个学者对前人做道德评价是很容易的,而且也可以做这种道德评价,因为刚才我说了张居正他首先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在口头上信奉的一定是那些诚信、忠孝等儒家的道德,但事实上要干一番事业,往往要用法家那样权术,充莽着肮脏的东西。

张居正他如果不依靠太后和冯保,他连进行改革的可能性都没有,那么合法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就是张居正的悲哀,要用程序上的不公正、不道德、不光明去实现一个看上去伟大而光辉的目标。

  [腰揣修脚刀来强坛]:

嘉宾,你说领导人要管好自己身边的人和家属,这是很难的。

是不是从古到今都一样啊?

  【十年砍柴】:

如果对权力不能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那么古今都是一样的。

因为这是基于人性,谁不爱自己的孩子?

  [贴在网上的大字报]:

请问乡贤:

明朝资本高度发达,思想个性极度张扬,但军队无饷,皇帝自杀。

有人说根本的原因是没能处理好资本发展后的中上层权贵与民众的关系,你说是吗?

  【十年砍柴】:

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看明朝的历史,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整个帝国特别是江南一带,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上层人事的生活非常奢靡,但贫富悬殊过大,财富和土地集中在小部分人的手上。

  [outinto]:

砍柴老哥你觉得张居正的改革除了那个一条鞭法还有没其他的值得借鉴的施政措施呢,你怎么评价他对漠北蒙古的政策?

  【十年砍柴】:

其实张居正的改革在制度创新上很有限,他无非是把乱七八糟的税费集中起来变成一个项目,这仅仅是财税制度上面的技术性改革。

等他去世以后,集中税费变成了一个项目之外又加了其他的税,这样的历史循环张居正的改革是打破不了的。

对漠北蒙古他的羁縻政策还是正确的,万历后期到崇祯年间,朝廷为了省钱几乎放弃了这个政策,漠北蒙古投靠了后金。

  [第三方势力C]:

十年砍柴嘉宾,王安石不能算改革家,他只是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变动了下经济措施,政治上没有变动。

  【十年砍柴】:

如果按照你的标准,要在政治上启动比较大的改革才算改革家,那么不但王安石,连张居正也不算改革家。

他们谁能把帝制改掉,顶多在行政管理的技术方面做一点修修补补,或者在财税制度方面做一点改良,王安石的青苗法、张居正的考成法、一条鞭法就属于此类。

  [文化文明]:

请问砍柴:

张居正的精明能干,是儒表法里?

  【十年砍柴】:

是。

几乎中国古代所有的成功的官员都是这么做的,将儒家的道德作为大旗,将法家的权术作为手段,不这样做你就做不成什么大事。

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实际上也是儒表法里,王道、霸道杂用。

  [一碌蔗]:

嘉宾,后人对政治人物所谓的历史评价不过一厢情愿而已,不透明政体下,处处是陷阱,能屹立不倒就不错了,你还真以为他们想着流芳千古呀!

  【十年砍柴】:

不透明的政体下处处是陷井,能屹立不倒就不错了,这个判断是事实。

许多改革者都出师未捷身先死。

但像张居正这样的人还真想流芳千古,因为历史评价对中国传统读书人来说太重要了,中国古代士大夫不信宗教,而在乎历史评价。

  [ET和UFO]:

请问嘉宾,怎么看张居正生活上的奢华和享受?

  【十年砍柴】:

在那样的政治体制下,掌握大权的人,生活奢华不算问题。

人们也不太在乎有权的人生活是否奢华,只有政治清算时,政敌攻击时,这才算个问题。

  [一天一地一广仔]:

请问嘉宾,研究明史、讨论张居正和万历新政,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吗?

  【十年砍柴】:

最大的意义是,如果政治改革不启动,仅仅靠经济上一些改革措施,或者行政管理上做改良,往往会人亡政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张居正的悲剧就在于此。

  [铜铎]:

请问十年砍柴,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大改革家商鞅、王安石、张居正共同的悲剧命运呢?

是否可以同样理解为中华文明的悲剧呢?

  【十年砍柴】:

可以这样理解,读这些人的文章,以及他们的结局,我往往一声叹息,同情这些牛人。

  [廿年不鸣]:

近来流传“明实亡于货币战争(白银奇缺导致的严重通货紧缩)”的观点,而“一条鞭法”是明朝货币“银本位”的始作俑者,为后世埋下了隐患。

你认同吗?

  【十年砍柴】:

通货紧缩仅仅是个外因,或者说是导火索之一,根本的问题是政治上不改革,无法解决贫富悬殊、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社会问题。

在晚明,银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这些人的消费是有限的,于是许多银两就存起来了,中国人习惯窖藏银两或银元,到民国还是这样。

如此,流通在市面上的银两越来越少,而田赋还是原来的标准不变----田赋通过一条鞭法后,不是用实物而是用银两支付的,由于通货紧缩,粮食的价格必然下降厉害,种地越来越不划算,抛荒就多了,流民也多了。

所有的社会矛盾因此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财计》中说:

“二百余年,天下金银,纲运于燕京,如水赴壑……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