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3245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docx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

《文学概论》整理的填空以及概念、常识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1、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性、古典型和浪漫型.

2、席勒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从“现实”与“理想"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认为素朴的诗是“模仿现实,”而感伤的诗“表现理想"。

在给威廉*亨布尔特的信中提出了“现实注意"和“理想主义”的概念.

3、书中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1)现实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

①再现性:

指对外在客观的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和模拟。

它要求文学立足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鲁迅认为自己写小说的目的便是“为人生"

理想型文学突出情感表现,而现实性文学突出现实再现;

文学理论中流行的“镜子"说突出体现了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性特点

福楼拜说“艺术家不应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

②逼真性:

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以当时法国某城一桩情杀案中的青年被告为原型的。

巴尔扎克认为:

“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现实型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在现实原型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塑造,成为了读者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现实型文学追求的艺术价值:

“真实”

现实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P188

(2)理想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

①表现性:

从内容的层面来看,它是对作家内在主观世界、情感世界的表现。

(陶渊明《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理想乐土)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曾指责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观点体现了理想型文学的表现原则

②虚幻性:

从作品的创作手法来看,它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等方法,遵循情感逻辑,表现主观真实.(理想型文学的素材经过作家的处理,便具有了夸张、变形的色彩。

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等是理想型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理想型文学追求的艺术价值:

“主观真实”

理想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P187

(3)象征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其基本特征:

①暗示性:

侧重在寄寓某种理念、意蕴,突出文学形象超出本义的内涵。

(文学意象的作用主要在于启示人们透过意象表层去体味和领悟更深远的意蕴。

如梅特林克的剧本《青鸟》,通过两个孩子寻找青鸟的故事,象征人类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

美国学者劳*坡林和黑格尔都充分肯定了象征背后的内在意义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

象征型文学则偏重于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态度

②朦胧性:

指词语或形象具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法国作家加缪说“最难理解的莫过于一部象征作品.”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没有走的路》

形象的变形是作家想象力对于现实的超越,在象征型文学中有形象本身的变形和形象之间的变形

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象征主义文学(诗歌)P188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一)诗(结合作品)

1、基本含义: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2、基本特征:

(1)凝炼性:

言有尽而意无穷,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2)跳跃性:

诗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态,主要有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时空综合的跳跃等。

(卞之琳《断章》,时间白天跳跃到晚上,空间桥上跳跃到了楼上。

(3)韵律性:

诗的韵律,也称押韵,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

韵律包括头韵、腹韵和脚韵等.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唐诗声调平仄)

(二)小说(结合作品)

1、小说含义: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事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2、基本特征:

(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书中把文学作品分为三个层次:

即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言、象、意)

1、文学言语层面概念:

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语言。

2、文学言语与日常言语的区别:

(1)文学言语具有内指性:

文学言语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月是故乡明”违反客观事实,表达的是在人民内心世界里引起的体验)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文学言语突出了语言的表现功能,蕴涵了作者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被悲伤的心情浸染。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陌生化,指文学言语打破日常的语法规范,给人以陌生感、新奇感,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

(《凤凰涅磐》句子重来复去,颠三倒四,似乎不通,但有力地表现了凤凰重生的新鲜感、自由感、喜悦感的氛围)

人类的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阻拒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

2、文学想象层面:

是指读者在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所构成的一个艺术世界。

3、文学形象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结合作品)

(1)文学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有客观的依据.

清代文论家章学诚明确的把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天地自然之象",一种是“人心营造之象"。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和真实的统一:

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如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土地测量员K用尽毕生精力也没能走出城堡,通过这个形象揭示了生活的困境。

(3)人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具体到普遍。

(马致远《天净沙》呈现的是个别失意文人的凄苦情景,概括了整个时代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的痛苦。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造成文学形象特有的朦胧的神韵,留有想象的空间.(《红楼梦》一方面描写了林黛玉的特征,但另一方面这些特征又是不确定的,让读者去补充和想象。

3、文学意蕴层面:

是指文学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人类创造的艺术的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统称为艺术至境三美神。

德国古典哲学认为,人类的精神需要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作为全面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学艺术,形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写实型、抒情性(理想型)和象征型;

第二节文学典型

1、概念: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事物有异于他物的,表现本质的个别判断。

两种属性:

1)外在形象极其生动、独特;

2)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极其深刻.

(陆游《示儿》,把临终的一句遗言变成了千古名篇,鲁迅通过人血馒头治痨病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悲惨命运的根源。

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特征性原则。

特征的概念是有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

黑格尔曾把“特征性原则”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

(2)文学典型具有艺术魅力:

是指文学典型所体现出来的、打动人心的

总体审美效果。

具体表现:

1)典型人物所呈现的性格层面的丰富性

2)典型性格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刻性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具有少女之心、诗人之心、士子之心.时代和社会因素,世俗也非世俗矛盾,使人物有血有肉。

它大致可从三方面理解:

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林黛玉的反叛精神和爱情观)

二是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阿Q灵魂背后站了一个鲁迅)

三是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诸葛亮带有类型化特征的灵魂深度)

第三节意境

1、意境概念: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的两大因素:

情、景.

2、意境的审美特征

(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有三种不同类型:

景中藏情式(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情中见景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情景并茂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实境:

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物境。

虚境:

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

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与效果。

第四节文学意象

1、意象概念:

意象(image)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是指人类审美理想境界中,以表达某种哲理观念为目的,具有象征性、荒诞性等审美特征的表意之象。

2、审美意象的特征(解释)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

(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象征:

把一个抽象的观念(意义)和某个形象(意义的表现物),以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

(3)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创作过程是从抽象到具象,诗歌创作就是寻找客观对应物的过程。

(4)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含混性。

审美意象变得晦涩难懂,阅读变成意义的“求解”过程,意义不再明确而变得多义。

3、意象的四种运用

1.心理意象:

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

指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

3。

泛化意象:

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相当于艺术形象,简称“形象"。

4。

文学意象:

本文讨论的意象,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详见书239—261页)

1、情节:

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现代叙事学:

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侧重形式要素,形成了关于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事行为等因素的系统学说.

3、叙事视角:

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4、叙事视角基本类型:

1.根据“谁说"来划分

传统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人称来划分: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2。

根据“谁看"来划分

零聚焦叙述、内聚焦叙述、外聚焦叙述

A.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叙述人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来讲述故事的叙述方式;

它包含:

零聚焦:

“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内聚焦:

“限知”的第三人称叙述

a、传统:

“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

优点:

叙述人若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受任何视野的限制。

缺点:

叙事完全受作者的讲述控制,剥夺了接受者的想象空间。

b、现代:

“限知”的第三人称视角

B、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以“我”作为当事人,或者事件的目击者来叙述整个事件。

优点:

叙述给人以真实可信的逼真感。

缺点:

受“我"的见闻局限,反映对象受限,只能叙述“我”知道的事.

C.第二人称叙事视角

把被叙述者当作“你”来交谈

优点:

若对话交流,平易亲切,容易共鸣.

缺点:

限于两人之间的交谈,视野狭窄。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第三节抒情方式

1、抒情性作品基本含义:

是指文学作品中与叙事性文学相对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是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2、(抒情角色)

①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A、直抒胸臆B、借景抒情

惠特曼《船长之歌》“哦,船长,我的船长!

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起来……”

②代言的抒情方式

A、作者作为代言人,以他人的口吻来抒情。

李白《春思》

B、借他人之口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闺怨诗:

指以女子为诗歌的主要描写对象,以女子的身份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叹、哀怨等情感的诗.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抒情与叙事的主要区别P257

1、表现主观-再现客观

2、话语形式—话语意义

3、心灵的自由度

3、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P270

(1)比喻与象征

明喻:

喻体与喻本的相类关系,一般用若、如、似、像等喻词来联系喻体与喻本,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隐喻:

喻体与喻体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借喻:

既无喻本,又无喻词,只有喻体,如王安石的“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象征:

用具体事物间接表达思想感情,抒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倒装与歧义

倒装:

诗句在语法上的倒置,常表现在惯用词序的颠倒。

迁就格律,增加抒情效果。

如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歧义:

指一个诗句包含多重意义的情况,如杜甫“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同一联诗句有不同的意义,呈现出繁华与萧条的双重形象。

(3)夸张与对比

夸张:

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现对蜀道惊心动魄的感受。

对比:

在感觉特征或寓意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如杜甫“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批评。

(4)借代与用典

借代:

有关系的事物间的相互替换,用一物代一物或是一部分代整体,用“红楼、玉阶”等代女性,“峨眉、红裙”等代女性,白居易“宛转峨眉马前死".用典:

在诗词中借用故事造句表义,李白“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用古代神话故事抒发孤寂之情.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

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区别:

(举例)

(1)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而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2)日常个性人皆有之,创作个性并非人所尽有。

(3)一般而言,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世俗生活往往为俗世功利所困扰,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习性,精神的想象活动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3、流派风格含义:

一些在思想感情有、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事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流派风格的多样化是文学繁荣的标志.

4、如何正确理解“风格即人”、“心声心画”的观点。

布封说“风格即人”,指的是作家的创作个性。

马克思将布封的“风格即人”的观点引入唯物辩证法的轨道,既肯定了文学风格的客观属性,又强调了风格的“精神个体性”的核心特征。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在用客观事物本身的语言表达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同时,通过对象表现自己精神个性的形式和方式。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风格的根本与特征。

p284-1—9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1、期待视野的含义:

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此来阅读文本的心理图式,即为期待视野.

2、期待视野的基本层次:

文体期待:

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形象期待:

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意蕴期待:

读者对作品较为深层次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3、期待视野的类型:

个人性期待视野、集体性期待视野

不同点:

一般读者、专业读者

共同特征:

a.都受限于文学本身的审美属性及接受者的个人经验与文化心理。

b。

都为文学传统所提供的范畴、范式和审美价值所限定的产物。

c.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于文学接受的主体中,是文学接受中读者主体地位的体现。

4、接受动机:

1、审美动机,即人们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

(结合作品)2、求知动机,即力图通过文学作品获得有关知识的动机;

3、受教动机,即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情节故事、人物形象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化的动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批评动机,即为了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动机;

5、借鉴动机,即为了学习他人,提高自己创作水平的动机。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1、共鸣:

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三个层次:

思想观念的相通、情感经验的相似、意志愿望的相近。

共鸣产生的原因:

(1)思想观念相通;

(2)情感经验相似;

(3)意志愿望相近;(4)特定的历史处境

2、净化:

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志。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一种能动的意识形态评价行为,即站在一定立场、根据一定的文学理论思想以及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并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审美批评特征:

(1)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

(2)审美批评又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的批评,具有“超功利”性质。

(3)审美批评常常是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2、审美批评的基本模式特征:

情感性评价。

批评的“超功利”性倾向。

文学形式的感官印象直接引入批评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