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369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docx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60分)

一.基础部分(1-12题,每题2分;13-24题,每题3分。

共6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伴侣(lu)颓圮(pǐ)瞋目(chēn)叱咤纷纭(cha)

B.绯闻(fēi)给予(jǐ)漫溯(sù)屏息以待(bǐng)

C.重创(chuāng)婆娑(sha)糯米(ruò)舐犊情深(tiǎn)

D.长篙(hāo)编纂(cuan)攒射(zan)风尘仆仆(p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保拇作辑寥廓殒身不恤

B.扭扣篇幅揣摩阴谋鬼计

C.笙萧倾轧蹒跚绿草如茵

D.喋血噩耗修葺引吭高歌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D.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B.④⑤⑦C.②③⑧D.①⑥⑧

5.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

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

钱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

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

道歉,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

穷尽

7、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8.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风吹草低见牛羊B、封:

又欲肆其西封函封之

C、遗:

使人遗赵王书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D、比:

比诸侯之列朋比为奸

9、下列句子中特殊句式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见燕使者咸阳宫

C、嘉为先言于秦王D、使毕使于前

10.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A.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B.今日往而不反,竖子也。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1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愿大王少假借之少:

稍微。

B.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

发放。

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

举起。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

受。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信:

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

不过,只是。

C.秦王必说见臣说:

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略:

掠夺、夺取。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一九三八年,希特勒所达到的目标远远超过了他在一九三三年以前所许下的诺言,他已经把看来毫无希望的事情付诸实现,一时间可谓踌躇满志。

B.那天,我们强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深情地唱起周华健的《朋友》,长歌当哭来送别我们可爱的教官。

C.在主场对西布朗的比赛中,曼联射手韦恩•鲁尼只能屈居替补席,只在79分钟球队被2-2逼平时临危受命上阵,却始终未能进球。

D.李零在其新作中指出,孔子是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

1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人性格孤僻,以邻为壑,很少跟别人打交道。

B、中医擅长“望、闻、问、切”,察言观色以诊断病情。

C、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D、黄河小浪底冲沙调水气势壮观,江河日下。

1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震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B.应聘的外国专家的正式工资一般应高于或维持试用期工资。

C.凡事依靠群众,否则单靠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

D.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种病态的需要活动不仅使他堕入偏执的癖性中去,而且使他的业务天天积聚起来,使他接受他所不能实行的工作。

B.由于我国基础工业落后,搞二代机、三代机都有很难过关的问题,而王选开创性地以“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描述方法研究出一整套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还原、变倍,从而使机械部分变得简单。

C.一般来说,散文篇幅不长,但立意深,多见识,有真情,饶趣味,因而其文字表现有个性,富文采,成为民族语言中最为俊美的部分。

D.列夫•托尔斯泰称上帝是“那种无限的万有,身在其中,人感到自己是一个有限的部分”,并且宣告,凡人和其他人的生活的结合惟有通过爱才会发生。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什么是仁?

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仁”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

所以,他说:

“为人由己,而由乎人哉?

”(《颜渊》“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1至于什么是“克己复礼”,他也有明确的说明,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②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

③孔子很重视周礼,即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

④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⑤而“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礼”的实行。

⑥在《颜渊》篇中,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A.⑤①⑥②④③B.③⑤⑥①④②C.⑥①⑤③②④D.③⑤⑥①②④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经学文本的演变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也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

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苟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

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大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初,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

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今天下传习”。

由此完成了经注的统一。

高宗永徽四年《王经正义》颁行后,速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

其后,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与《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称《九经正义》。

唐代明经科,以《九经》取士,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之别;至唐文宗太和年间,刻《十二经》,立石于国学,增加的《论语》、《孝经》和《尔雅》,均成为了教科书。

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是对汉代以来经学的一次大总结。

清代经学家皮锡瑞如此评析:

“自《正义》定本颁之国胄,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杲。

唐至宋初数百年,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矣。

”也有学者认为,“正义”对经、注起了详解作用,有益于普及文化教育,但士人多以读经为敲门砖,并不以学术论争为意,从而造成了经典注疏的停滞。

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始兴,不信前人注疏,务出新义。

熙宁间,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

当时规定:

“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

”其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

《春秋》大义难知,不利“经术造士”;《春秋》经传言灾异,不利变法;依《春秋》大义治狱,与王安石以法治罪相冲突。

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学校,作为士子惟一“经术”和科举考试标准。

实际上,这是新党集体思想的结晶。

“过分热衷于将一家注经之学定于一尊的作法是导致王安石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后,经学文本进一步发展。

朱嘉从《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

这是元、明、清读书人的必修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为适应读书应举的需要,宋代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材流行于世,清代增有《弟子规》读本。

18.下列对“经学”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起源于子夏和荀子的经学,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成了一门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B.经学在两汉时处于独尊地位,隋唐后因与科举结合而对儒家通识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

C.唐末后数百年间,《五经正义》一直是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也是天下士子谨守的官书。

D.经学文本经朱熹得到进一步发展,《四书集注》是以后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19.下列不属于“推动了经学文本重大发展”的人和事的一项是()

A.唐太宗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的《五经正义》在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后,遂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

B.贾公彦、杨士勋、徐彦在《五经正义》的基础上,又拓展了经学文本,合称的《九经正义》成为唐代明经科取士的经说。

C.北宋庆历后,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改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

D.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成《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清的必修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2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论语》是经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被列为经学教科书是在唐文宗太和年间。

B.唐太宗和唐文宗都十分重视对儒家经典的训解、阐述,并完成了经注的统一,使经学得以发展。

C.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兴盛,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天下,其根本目的在于推翻前人经学的文本。

D.宋以后《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教材之所以流行于世,与读书人适应科举的需要有着密切关系。

三、古诗文阅读(共2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21-24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

禾曰:

“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

”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复劾经臣:

“怙宠弄权,夸炫朝列。

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

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

“正言碎朕衣矣。

”禾言:

“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

“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

“留以旌直臣。

”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

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

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

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

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或谓其失对,禾曰:

“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

愿得分贤者罪。

”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

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王黼新得政,禾曰:

“安能出黼门下?

”力辞,改汝州。

辞益坚,曰:

“宁饿死。

”黼闻而衔之。

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

太学名。

②宦寺:

宦官。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亟窜之远方  窜:

放逐

B.留以旌直臣   旌:

表彰

C.遂坐瓘党停官  坐:

因犯……罪或错

D.安得此不详语  详:

详细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吾其还也

B.留以旌直臣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项伯杀人,臣活之

D.黼闻而衔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

“宁饿死。

”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第Ⅱ卷(共90分)

2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

“正言碎朕衣矣。

译文:

(2)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译文:

2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①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

晚风吹,晓风吹。

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

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

欲开时,未开时。

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

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②,有谁知。

[注]①是作者在江西带湖赋闲时所作。

余叔良,辛弃疾的友人。

②冷澹:

清冷淡泊。

(1)作者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特点?

(2分)

(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

(4分)

四.名句默写

2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3)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五.语言表达(8分)

28.下面是一段报道,请用一句话概述,不超过15个字。

(4分)

元旦佳节,“春城”昆明成为众多海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冬日旅游热预示着昆明今年的旅游业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在民族村,各个民族风情屋子修葺一新,元旦当天,民族村的接待量达到2700人次,比去年增长20%。

翩翩而来的红嘴鸥是冬日里游客们的最爱,在海埂公园,人鸥嬉戏的场面着实令人动心。

福保文化城成为游客们冬日休闲的乐园,一天接待的游客超过3000人次。

29.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4分)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3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亚马孙热带丛林中生活的一种蜂鸟,只能前进,不准后退。

不然,便会遭受同类的群起而攻之并被啄死。

整个热带丛林,没有哪种动物不怕蜂鸟。

有一次森林失火,在蜂鸟王的指挥下,蜂鸟奋勇向前,结果死伤无数。

而此时,有一只蜂鸟带着另外几只蜂鸟选择了后退。

最后,这群蜂鸟的生命得以延续和繁衍。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答题纸

座位号

25.

(1)

(2)

(3)

26.

(1)

(2)

27.

(1),

(2),

(3),

28.

29.;

 

高一年级语文答案

一、1.B2.D3.D4.C5.C6.A7.A8.D9.A10.C11.B12.A13.B(长歌当哭:

用写诗或作文来代替哭泣)14.C

15.选B。

这是一组考"重复哕嗦"的高考题。

A项"震慑"意为"震动使害怕"和"令人"重复。

C项应去掉"单靠自己"。

D项"截止日期"和"最后一天"重复。

16.D(A不合逻辑,“不仅”句和“而且”句反过来;B成分残缺,“研究出……变倍的技术”;C强加因果)17.B

二.18.D(A项“演化成了一门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不恰当;B项由原文“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可知“经学在两汉时处于独尊地位”不正确;C项分析见第二段)

19.C(由原文“过分热衷于将一家注经之学定于一尊的作法是导致王安石失败的原因之一。

”知此项不属于“推动了经学文本重大发展”的人和事)

20.D(A项“是经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表述错误;B项“完成了经注的统一”的是唐太宗;C项“其根本目的在于推翻前人经学的文本”不确切,意在维护新党集体,将一家注经之学定于一尊)

三、21.D(“详”通“祥”,吉利)

22.C(A“那”\表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B表目的\表修饰;D表承接\表转折)

23.B(①③不能表现)

24.C(从文意上看“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是无中生有)

四、25.

(1)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衣袖被撕落,皇上说:

“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

”(引,拉、拖;毕,使动用法,让……完毕;衣裾,衣服;碎,撕落;被动句式)

(2)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皇上说:

“这人向来这样,你不能容忍吗?

(归:

回到朝廷;谮:

诬陷;素,向来;如此,这样;句式译成疑问语气)

译文:

陈禾字秀实,是明州鄞县人。

考中元符三年进士。

多次升迁担任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

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

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

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

升任左正言,不久授职给事中。

当时童贯的权势愈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

陈禾说:

“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

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

”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

又弹劾黄经臣:

“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

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一样。

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

我所忧虑的,不只是黄经臣,这条路一开通,类似的进用者就会多起来,国家的祸患,就不可遏止,希望赶快把他放逐到远方去。

陈禾论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

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衣袖被撕落,皇上说:

“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

”陈禾说:

“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砍头来报答陛下吗?

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

”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

“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

“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

”第二天,童贯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陈告,说国家非常太平,怎么能说这不吉利的话。

卢航上奏说陈禾狂妄,把他贬为信州监酒。

遇到赦免,陈禾得以自由地回到乡里。

当初,陈瓘从岭外归来,住在鄞县,和陈禾相互友好,派遣他的儿子陈正汇跟从陈禾学习。

后来陈正汇揭发蔡京的罪行,被押送到朝廷,陈瓘也被逮捕。

黄经臣审理他们的案子,用檄文征召陈禾到案取证,陈禾回答说事情确实有的,罪行不敢逃避。

有人说他回答失当,陈禾说:

“祸福死生,都是命啊,怎么可以用逃避一死来换得个不义的名声呢?

希望能够分担贤者的罪名。

”于是陈禾因为被诬陷为陈瓘的同党而被罢免官职。

遇到赦免,陈禾又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

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

王黼刚刚执掌大权,陈禾说:

“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

”他极力辞职,于是改任他为汝州知州。

他辞职更加坚决,说:

“宁可饿死(也不接受任命)。

”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陈禾的哥哥陈秉当时担任寿春府教授,陈禾就到官邸侍奉兄长。

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

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

皇上说:

“这人向来如此,你不能容忍吗?

”过了很久,朝廷才又起用陈禾担任舒州知州,任命刚下达他就去世了,追赠他为中大夫,谥号为文介。

26.

(1)答案要点:

傲雪凌霜、岁末争春、欲开未开、白里透红

(2)参考答案一、作者认为,为人处世不应过于清高淡泊,否则就无法得到别人的赏识;

二、作者认为,为人处世应该保持高洁,即使不被别人赏识,也要坚守不变。

27.默写

28.参考答案:

昆明冬日旅游热(事件、陈述对象)不减(怎么样)

29.读《西游记》,我们可以领略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可以了解封建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水浒传》,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事义薄云天;读《格列佛游记》我们可以了解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读《童年》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