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3747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docx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辅导资料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次练习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个3分)

1.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地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5.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意义学习——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

即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8.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的形式来表征。

9.原理学习——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是改变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

10.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简答题(共30分,每题5分)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参考答案:

行动研究的特点是:

(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3)持续评价性与即是反馈性相结合;

(4)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2.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强。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3.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参考答案:

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具有重要影响,它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在团体活动中,儿童学习处理各种关系中的社会问题,社会交往技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同伴团体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同伴的拒绝与接受反应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4.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行为规范的学习。

5.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参考答案:

在这个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

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组成。

执行控制和预期系统对整个操作系统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从这个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经历着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加工—贮存—提取—输出的过程。

6.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

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的和效条件。

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论述题(共40分,每题10分)

1.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小学儿童的认知差异表现为一般认知能力差异、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和认知风格差异。

(1)一般认知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

其个别差异表现为智力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和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学业成绩有很高的相关,但它不是学业成绩的决定者,研究表明,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小学阶段,儿童的智力依然处在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有早有晚的特点经常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

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

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埋没一个未来的巨匠。

智力的结构差异,指构成智力结构的认知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智力的结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2)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早期的学习经验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入学后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存在差异。

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

当学生缺乏预备性知识时,要求教学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教学宜采用演示法、讲授法等高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备性知识时,可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和非结构化教学法。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3)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研究较多的认知风格是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

学生在认知风格上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重要心理变量。

2.试述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2)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3)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3.试论述促进知识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则。

参考答案:

(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

(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如:

有效地计划和利用学习时间;利用画出重点、做摘要等形式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自我检查、自我监督;有效地利用周围的学习资源和身边的学习工具;自我激励等。

(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4.联系实际论述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参考答案:

根据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可以把概念教学也相应地划分成两种方式。

一种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个定义。

另一种教学方式是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定义,紧接着呈现几个正例和反例,要求学生根据定义识别正例和反例。

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表现这一定义的。

这两种概念教学方式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的,尤其是后一种教学方式。

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方式,都必需涉及概念的四个方面:

概念的名称、定义、本质和非本质特征、正例和反例。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的语言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

(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

(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

(4)多用变式和比较。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第二次练习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个3分)

1.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力、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3.头脑风暴法——是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基本做法是:

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4.高原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绩总体呈进步趋势。

在总的进步过程中,出现进步的一时性停顿,称为高原现象。

5.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

6.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7.他律——指儿童的品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

8.习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品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其中9-15岁儿童为习俗水平,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

9.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0.元认知策略——又称计划和监控策略。

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5分)

1.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参考答案:

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寻求解答的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

参考答案:

(1)有关的知识背景。

(2)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

(3)个性倾向性及气质、性格特征。

3.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参考答案:

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

(1)活动的对象不同。

(2)活动的结构不同。

(3)活动的要求不同。

联系:

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

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

4.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参考答案: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即动作已达到较高速度,准确、流畅、

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的状态。

5.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三个方面:

(1)道德行为的掌握。

(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3)道德意志的培养。

6.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

参考答案:

(1)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

(2)组织行为练习,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3)针对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7.简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品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

(2)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

(3)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品德的发展。

8.为了保证有效地复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及时复习。

(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3)试图回忆。

(4)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6)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三、论述题(共30分,每题10分)

1.谈谈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创造性。

参考答案:

(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

(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

(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

(5)采用头脑风暴法。

(6)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7)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2.试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智力技能。

参考答案:

(1)形成程序性知识。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

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丰富练习形式、注意举一反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3.试论述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

(1)特定性。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生成性。

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3)有效的监控。

强调学生要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结果和过程二者的关系上,监控自己使用每种学习策略所导致的学习结果,以确定所选策略的有效性。

(4)个人效能感。

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

 

第三次练习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个3分)

1.学习动机——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2.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

3.表现性目标——教学目标设置的一种方式。

这种目标设置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后结果。

4.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

5.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6.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7.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去体察其心情。

8.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主要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9.趋避式冲突——指个体所面临的选择既能给他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着不良的影响的心理冲突。

10.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对教学进行规划和组织,对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和如何评价进行设计。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5分)

1.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成就目标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业成就和成功的意义或目的的知觉;

(2)成就目标分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3)成就目标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2.简述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情绪。

参考答案:

好奇、兴趣、愉快、焦虑。

3.简述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

参考答案:

(1)把握愉快四因素。

(2)明确挑战任务。

(3)形成灵活的教学方式。

(4)强调掌握目标。

(5)专注于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

4.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系统。

参考答案:

(1)言语信息的学习。

(2)智慧技能的学习。

(3)认知策略的学习。

(4)态度的学习。

(5)运动技能的学习。

5.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求。

参考答案:

(1)明确学生能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教学安排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使用符号标志技术。

(4)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习惯。

(5)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6.简述现代课堂学习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参考答案:

(1)了解学生的需求。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4)建立课堂规范。

7.简述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参考答案:

(1)教师的课堂动作能力。

(2)教师的移情。

(3)教师的期望。

(4)教师的焦虑。

8.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参考答案:

(1)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三、论述题(共30分,每题10分)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1)培养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有效地教学。

(2)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的方法:

确定表现的而非结果的目标;确定挑战性的而非轻而易举的目标;设置现实的而非非现实的目标;设置短期目标而非长远目标。

(3)成就动机训练:

分为意识化、体验化、概念化、练习、迁移、内化六个阶段。

(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2.试论述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

参考答案:

(1)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维持学生持久的注意;作业难度要适中,使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完成,从而产生成就感。

(2)非言语线索的运用。

(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

(4)赞扬其他学生。

(5)正确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

3.联系实际论述如何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答案: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加强儿童学业不良的辅导。

(7)加强问题行为的矫正辅导。

 

第四次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写在括号中)

1.影响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后天因素主要是()

A.营养

B.睡眠

C.适量的运动

D.遗传

2.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

A.教师心理

B.个体差异

C.教学心理

D.学习心理

3.儿童的一般认知能力差异集中体现在()等方面。

A.发展水平差异

B.气质类型差异

C.表现早晚差异

D.结构差异

4.提倡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A.布卢姆

B.布鲁纳

C.奥苏贝尔

D.桑代克

5.学生品德不良主要包括的类型有()

A.过失型

B.品德不良型

C.攻击型

D.压抑型

6.如果一个人失败以后,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他的归因倾向可能是()

A.能力归因

B.运气归因

C.努力归因

D.任务难度归因

7.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

A.促进师生心理健康

B.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C.整顿班级秩序

D.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学习

8.为获得奖励、表扬而产生的学习动机称为()。

A.内部动机

B.认知动机

C.外部动机

D.自我提高的动机

9.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成分是()。

A.学生每学期的考试成绩

B.获奖情况

C.教师评语

D.学生作品

10.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A.学习

B.情绪

C.行为

D.社会适应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行动研究法——是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2.自律——皮亚杰对儿童品德发展划分的第三个阶段,又称可逆阶段,其突出特点是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

3.合作学习——是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师生之间多向沟通、充分互动、共同发展的小组学习形式。

4.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其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

5.教师的工作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乏味,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心理倾向。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画√,错误的叙述后画×)

1.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

(×)

2.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行为。

(√)

3.记忆一份材料时,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开始和末尾部分。

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

4.处在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往往表现为:

不服从权威,我行我素。

(×)

5.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系列规则和技能系统构成。

(√)

6.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

四、简答题(从下面4个题中任选3个题完成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小学期间同伴交往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2.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1)认知阶段。

(2)分解阶段。

(3)联系定位阶段。

(4)自动化阶段。

3.简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1)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2)从基本需要提高到成长需要。

(3)从需要满足发展到价值追求。

(4)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经验。

(5)善于利用教师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士气。

4.如何维护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参考答案:

(1)了解个人职业特征。

(2)作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3)肯定自己拥有的能力与技巧。

(4)具有成功教师的信念系统。

(5)有效应对挫折。

(6)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享受职业生活。

(7)做好情绪管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评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

参考答案:

罗杰斯主张学习是意义学习、自由学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共同组成学习小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强调对人的学习的研究,相信人的本性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强调意义学习、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态度及性格的学习,突出学习中的情感成分,重视对学生的人格的完善;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中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对学习理论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但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过分强调先天潜能在学习中的作用,片面强调自由选择和自我设计,忽视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制约性。

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成熟的,他们能否有效地从事自我选择、自我指导、自我发展是令人担心的。

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不可否认,情感因素是学习活动的重要成分,学生人格的完善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

向学生传授人类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联系实际,分析小学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答案:

(1)教师角色适应。

(2)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3)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心理适应问题。

包括生涯的不适应、知识的不适应、能力的不适应及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其他不适应。

 

第五次练习

任选其中一个题目写一篇小论文或调研报告,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

满分100分。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参考答案:

学习了这么多的学习理论,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有些许的自我理解。

  我们知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

1.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

因而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人工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

2.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目标

建构性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因为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目标时,学习才可能成功。

但这目标,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设定。

教师应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目标,并评定自己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进步。

教学中诱导学生形成新的目标,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

这样能使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新目标,使之成为主动的建构者。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中外名人,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做到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实验时,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技巧,使学生学习获得教学实践的认可,取得学习意义上的成功,强化学习的动机。

4.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