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384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经二首 》氓采薇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老师,“渐”书上说读一声,是不是注错了?

没错,这也是个多音字,“渐”在用作动词的时候读一声学名叫阴平声,有个词今天还在用“渐染”。

课下查查字典是什么意思。

好,下面大家再齐读全诗,应该比上次读得要好。

(生读)

不错!

下面请大家拿起笔,自读这首诗,完成这几个任务:

理解诗句,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达。

读的时候先不要看注解,更不要看课外书,能自己读懂诗句是最好不过了;

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注解,但不要把注解当作僵化的东西。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上做个标记。

10分钟够了吧。

哪个同学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沉默)

要勇敢些,说不准没关系,不说你怎么会发现自己有那些优势或不足呢?

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商量结婚的事,女子先是没有答应,后来看见男子发怒了才答应。

结婚后男子很快就变心了,甚至虐待她,所以女子心里充满了怨恨。

结果呢?

好像是这个女子跑回了娘家,(看书)“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还讥笑她。

基本轮廓勾勒出来了。

哪个同学能再具体些?

生6:

这个女子挺不幸的,她很勤劳,日夜劳作,可是却受到虐待。

生7:

她挺恨那个男的,骂他三心二意。

(有生笑)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生8:

我觉得这个女的太傻了,不应该那么痛快地就嫁给“氓”。

起码儿得考验他几年,生米做成熟饭了,后悔也晚了。

你已经进入到诗歌深层内容的分析了。

结合这些同学的回答,请大家用三四句话概括该诗的内容。

你(生2)来!

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

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很好。

根据上面的概括,这首诗如果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

生:

(齐答)三层。

具体说说。

你(生9)来。

生9:

婚前,婚后,回家。

很简洁。

婚前一般叫(生答:

恋爱),哈,恋爱,哪几节是恋爱?

前两节。

回家呢?

最后一节。

好,大家同意他的分法吗?

(生答:

同意)

生10:

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应该是一首自叙诗,是女子的自述。

对,你很细心。

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成的诗,所以刚才有同学看出女子有“恨“。

也可以看成是女子的控诉吧。

生11:

我有很多地方还不太理解。

很多!

你说的是诗句不理解还是内容上不理解?

都有,内容上不理解的要多些。

这要怪我了,我给大家的时间太少了。

您能不能给我们讲得细一些,我们以前的老师可都是一句一句地讲啊。

你希望我也这么做,是吗?

那我们学起来多轻松啊!

是啊,你轻松,我也轻松。

可是书是要你们自己读的,那么多的注解,注解的文字是原文的好几倍,要充分利用。

老师总不能到考场上给你讲吧。

下面的时间该你们自己读了。

诗歌的整体内容我们清楚了,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对这首诗做深入研究。

有两个要求:

①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

②还有哪些经过思考后也不明白的地方,包括诗句、内容、手法等方面。

(生读约14分钟)

有什么想法可以与我谈谈,写在纸上也行。

下课。

第二课时

我很高兴,下课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给我递了纸条。

我念一下:

“今天晚上在肯得基门口见,我请你吃快餐。

”(生大笑)是请我的吗?

不过现在我们要享用的是精神快餐。

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做一次先锋?

我喜欢前两节的女子,她很清纯、很热情、很痴情。

能具体说说吗?

这个男子给女子的印象很不错,很忠厚,可以托付终身,所以在没有媒人的情况下私自答应了男子的求婚。

甚至在男子走后,女子十分思念,经常登上高高的城墙眺望男子家,看见了就特别高兴;

看不见就哭。

她已经坠入情网了。

《诗经·

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生:

如三秋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

刚才有个同学问我,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生12:

明白了,依依不舍。

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

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

(生笑)这两节是叙述、描写,这种方法就是“赋”的手法。

(板书)

生13:

可是,从诗的后面看,男子并不忠厚。

所以这个女子才发生了这样的慨叹: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生笑)。

当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双眼,就像上节课那个同学所说,没有发现氓的真实面目。

生14:

老师,您的解释不对吧,书上说“无与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的意思。

你说说为什么“不要同男子迷恋爱”

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也不清楚

哪个同学可以为他解惑?

是不是说女子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

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结婚仅三年就被赶了回去。

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

怎么“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是不是说男人都容易变心?

这可以理解为女子因怨恨产生的愤激之词。

下课时有同学问我,这一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

这个问题很好。

有没有哪个同学能解答?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生:

赋、比、兴),第三、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

(有生说比,有生说兴)

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

有的局部用比。

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

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

(板书:

比、兴)

这是比还是兴呢?

你看呢?

好像是比兴吧。

(看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任意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你的联想很丰富。

生15:

“鸠”有什么用?

你说呢?

不知道!

生16:

也是比兴吧。

说下去

鸠贪吃桑葚,女子沉……沉入,不对,是沉湎爱情。

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

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

女主人公在告诫:

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

刚才我说,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

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在哪儿看到的桑树?

(生:

路上……车上)对,应该是女子在坐车回家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

这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

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的作用了吧。

生17:

也是比兴。

具体分析。

由淇水的(看书)水势很大的样子,联想到了(看书)“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有比吗?

这是兴。

淇水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证。

生18:

老师,什么叫反衬?

你怎么想起问这个问题呢?

注释②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看不明白。

看起来你动脑子了。

我也不怎么明白。

我是这么理解的,这应该是一个比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反喻。

举个例子:

这种风气可不像西北风那样能很快横扫天下。

这几句诗可以理解为:

男子的欲望可不向淇水和隰水有止境。

明白了吗?

生19:

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

女子的不幸没有头。

哦,我很高兴,你能有自己的分析。

可以,淇水隰水都有到岸到头的时候,我的苦难却没有头。

也是比,是反喻。

哪个同学还有高论?

我认为这个女子很了不起。

她在受尽丈夫百般虐待的时候仍然不忘干活,是个称职的妻子;

后来被丈夫赶回娘家后,她并没有苦苦哀求,而是在痛苦和反思后毅然决然地面对这一切。

你的表述很严谨。

生20:

老师,我认为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

说说理由。

还没想好。

下课的时候也有同学提出了这种看法。

看起来出英雄所见(生:

略同)。

到底那种说法更好些呢?

讨论一下,认真读诗,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让人信服的理由。

同意赶回家的举手,前后自由结组。

(生讨论,有的独自看书)

谁来?

(无人应,指生20)你说说。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

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

“主动说”这一派谁还有补充?

生21: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当初你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生笑),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这叫什么事儿?

还有吗?

请“赶回派”阐述理由。

我记得老师曾说过,《诗经》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是男子中心社会。

当时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女子没有决定走与不走的权利。

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她都能忍过来,她不可能自己离开。

你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22:

他说的不对,男女那么不平等,为嘛还有《蒹葭》里男子对爱人的追慕,甚至是出现了幻想。

氓求婚的时候为嘛还要抱着布。

你认为布是“彩礼”?

(生笑)这个说法我倒是头一次听说。

“抱布贸丝”一般是说氓以此为借口与女子搭话商量婚事,以物易物是当时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

另一种理解是说氓的身份是个小商人。

男女相爱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主题,但即使是真情相爱的人到了到婚姻层面时大都难以避免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今天相爱的人谈婚论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方要多花钱,房子要男方买等。

“赶回派”们还要再补充吗?

还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子她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来感动氓。

还有么?

两派各执一词,谁是谁非呢?

都有道理,而且都是从作品中找出的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

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

诗歌的结尾她却说――

(齐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

”都包含了那些“感叹”呢?

痛苦。

生23:

怨恨。

生24:

冷静

她没有哀求氓,很冷静地接受了现实,这里面有一种生9所说的坚强。

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很立体的形象。

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又止)

说下去。

您刚才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是女子到家后的事。

能不能这样想,这首诗就是女子在在回家途中所见所想。

兄弟讥笑她应该是这个女子想象回到家后可能出现的局面。

行不行?

你说行不行呢?

我说不准。

大家帮忙分析一下。

不管你是否同意,都要说出理由。

(学生思考、沉默)

我看可以。

女子被赶回家,在车上回想过去曾经的甜蜜和不幸,又设想回家后可能的局面,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又不可追(有生笑),真的很可怜。

马茂元先生说她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亦复可畏”,真可以说是进退维谷了。

即便如此,她仍然能“亦已焉哉”,真的很坚强。

如此,最后一节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既是兴,又是比。

老师,是不是《诗经》中的“言”都可以按助词来理解?

有的时候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

《无衣》中的“于”、《静女》中的“有”都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

但不是说所有的“言”“于”“有”都如此。

“言笑晏晏”的“言”就是说的意思,有说有笑很快乐。

要结合诗句内容去灵活判断,不要绝对化。

“乘彼垝垣”的“垝”课下有两种解释,考试时怎么办?

你给我出了个难题。

你想怎么答?

都行吧。

都可以。

但我个人还是认为解释为通“危”更好,高,这个词你们应学过:

“危楼高百尺,(生:

手可摘星辰)。

”姑娘为了看到恋人的影子,抛下女孩家的文静与娇羞,登上高高的城墙远眺,多么痴情,思念何其重也。

生25:

您刚才说是结婚三年,书上说“三”是多数,古代“三”一般是指多数,是不是要纠正过来。

谢谢你的批评。

理解为多年,“嗓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老色衰”一说才成立;

理解为实指三年可不可以呢?

可以,好像更能突出男子变心之快。

也能表现三年的辛苦劳作与精神折磨如何让一个“其叶沃若”的女子“其黄而陨”。

生26:

“桑之未落”的“之”是不是取独?

你用了一不规范的简称。

关于诗歌中的词语,大家应该学会自己归纳,记牢,活用。

还可以结合《质量检测》相关练习进行巩固。

要养成良好习惯。

这是大家高中阶段学的第一首古诗,其实很多同学已经学会怎么读了:

要多读,每次读的目的与收获是不一样的;

在理解诗句、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将诗歌丰满化,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这就像喝茶,需要时间;

读诗,就是“泡茶”的过程。

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请同学们就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文章,选准角度,评说具体,可长可短,但应是自己所得。

下课!

《采薇》教学实录 

课前全班齐背《采薇》,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采薇》的五个诗节,并简单批改指正。

 

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

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民族,《小雅·

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几个问题,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

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薇,是野豌豆苗。

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

“淇水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金黄构成对比。

《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

“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

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

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昌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

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

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繁一简”。

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感的加深。

一种单纯的情感总是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

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

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年少无邪的脸、青年血气方刚的脸、壮年沧桑的脸,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

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吗?

很有想象力,杜甫在<

<

兵车行>

>

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

“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

你对<

采薇>

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都是“采薇”,我们初中学的王绩的<

野望>

中的“长歌怀采薇”表现却是隐逸情怀,这说明任何比兴都不能断章取义。

第二组同学来谈谈<

的叙事元素吧。

好的抒情都有叙事的元素,叙事好比大地而抒情是生长在大地沃土上的花朵。

身陷战争的原因——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时光的流逝——作——柔——刚

莫——阳

战争和生活艰苦——岂敢定居,一日三捷

武器精良——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总的说来线索是清晰的,只是<

的叙事结构采用的是倒叙。

全诗分三部分:

一是诗的一至三节主要以“采薇采薇”起兴,形象的展示了薇从发芽、长苗到成熟的过程,表现边地将士借野菜来充饥,生活之艰苦:

二是诗的四、五两节主要是展示了具体的战争描写。

三是第六章结束了对整个军旅生活的回忆,转写归途忧思,这位同学把一、二部分混同了,如果把时间梳理出去会更好。

这样就更条分缕析了,叙事主要集中第二部分,我们就谈谈它,顺便问问阳月是几月,谁能把12个月的别称写在黑板上?

(写在黑板上)端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其中有三个月学生没写出来)

订正我们这个民族是浪漫多情的民族,12个月份除开始与结尾外都是用花用草用云用阳光来命名的。

十月是小阳春,因此十月叫阳月。

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叙事元素。

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写得精彩,前四句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写战争典型意象选得好,用战车作引,并且是高大的战车,壮哉酷哉。

兵车和四匹高头大马侧面烘托威武的阵容和昂扬的士气。

“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象弭鱼服是细节描写表现了武器的精良。

一个戍卒他带着深刻的矛盾和极度的痛苦,回忆和他的生命和青春如此密切相关的战争,那份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的骄傲的情怀就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了,一点点的勾描。

一点点地雕刻。

于是边关所有的日子就是这样流逝了,边关何处,家园何在,大敌当前、八方多难。

又怎一个“永别了武器”了得。

君子和小人的称呼也很特别,“君子”,将帅也;

“小人”,士卒也。

这里有“自豪”和“自卑”,有矛盾情感的表达。

我喜欢“戎车既驾”有一种干练坚决,潇洒出征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醉卧沙场君莫笑”。

有人说<

是边塞诗的的开山之作,这首诗的确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有一种军威、军容,有一种战必胜的豪迈。

“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西鄙猃狁。

这些游牧部落的北狄,秦汉时的匈奴,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学们谈得很好,其实《采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重在“出征”,不在激烈的战斗场面。

这是《诗经》中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惯常的写法。

《秦风·

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

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这一手法影响了《左传》一直影响到《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

而屈原的《国殇》,描绘的都是壮烈严酷的战争场面。

诗歌从“短兵相接”的战斗的最激烈处写起。

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比较阅读。

《诗经》中的关乎“马”的词语有50多个,这一组同学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

《采薇》里描写马的词语有“四牡”“业业”“骙骙”“翼翼”

“牡”是雄性的马,“业业”是高大的样子,“骙骙”是强壮的样子,“翼翼”是整齐的样子。

“牡”是雄性的马,那么雌性的马用哪个字表达(学生摇头,老师在黑板板书一个“牝”字),有个成语是“牝鸡司晨”,还有个成语叫“牝牡骊黄”(边板书边讲解)。

在《诗经》时代,马就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

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得马的称呼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小组的同学谁能上黑板写10种马的别称。

板书(骓、骒、驹、骠、骐、骃、骝、骟、鱼、龙)等。

谁能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名马。

关羽的赤兔

项羽的乌骓

萧何月下追韩信骑得那匹马?

(笑)

叫什么名字,老师真的不知道,课下我们可以查一下。

唐太宗昭陵六骏。

还有周文王的八骏。

盛世爱马,末世爱驴,马的确凝结了某种民族精神。

《采薇》里对战马的描写体现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和爱国情怀,我请个同学再背一遍四、五两节。

背诵(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一向为人所称道,请第四组的同学来鉴赏。

一个戍卒在西北边陲与入侵的猃狁征战。

几十年时光荏苒,他终于告别了战马戎车,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

这份感情太沉重了,而我认为这四句诗表达太精彩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抒情主人公就要回到故乡了,他究竟应该是一种怎么的心情。

既不是简单的高兴,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悲哀,应该是十分矛盾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

李清照对国破家亡的情感的表达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同学们的这种比较联想非常好,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的视野。

“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十五从军征》是《采薇》很好的注释只是写得过白了。

《诗经》国风是还有一首《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这种痛苦的程度又显得过深。

只有《采薇》达到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悱”的境界。

同学们继续谈。

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

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像诗一样。

“昔我往矣……今我来思”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