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403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docx

化学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解析

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1.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丙<丁<戊

B.金属性:

甲>丙

C.氢氧化物碱性:

丙>丁>戊

D.最外层电子数:

甲>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意在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根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

丙>丁>戊,A项错误;根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金属性:

甲<丙,B项错误;根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金属性:

丙>丁>戊,由于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氢氧化物碱性越强,故氢氧化物的碱性:

丙>丁>戊,C项正确;根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则最外层电子数:

甲<乙,D项错误。

2.将氢气通入10g氧化铜粉末加热片刻,冷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4g,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有1.6g水生成

B.有8.4g铜生成

C.有80%的氧化铜被还原

D.实验时所消耗的氢气不足0.2g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发生的反应为H2+CuO

H2O+Cu,固体减少的质量为O元素的质量,假设CuO完全被还原,则生成m(Cu)=

<8.4g,所以还有部分CuO未被还原,固体减少的质量=(10-8.4)g=1.6g,据此解答。

【详解】H2+CuO

H2O+Cu固体质量减少

280186416

xyzm1.6

解得x=0.2g,y=8.0g,z=1.8g,m=6.4g。

A.有1.8g水生成,A错误;

B.有8.0g铜生成,B错误;

C.有

的氧化铜被还原,C正确;

D.由于需要利用氢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则实验时实际所消耗的氢气大于0.2g,D错误。

答案选C。

3.等质量的固体硫和硫蒸气分别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A.前者多B.后者多C.两者相等D.无法比较

【答案】B

【解析】等量的同种物质气态时能量最高,液态次之,固态最小,能量越高燃烧放出热量越多,等质量的固体硫和硫蒸气,气态硫具有的能量高,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所以等质量的固体硫和硫蒸气分别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后者多,故选B。

4.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10L的固定容器中发生反应:

N2(g)+3H2(g)

2NH3(g),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min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B.X曲线表示NH3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C.0~8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3/4mol·L-1·min-1

D.10~12min,N2的平均反应速率v(N2)=0.25mol·L-1·min-1

【答案】B

【解析】A、根据该图像可知平衡时X的物质的量增加0.6mol,Y的物质的量减少1.2mol-0.3mol=0.9mol,0.6:

0.9=2:

3,说明X是氨气,Y是氢气。

t1min时X与Y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未达平衡,所以正逆反应的速率不相等,A错误;

B、根据A的分析可知X是氨气,X曲线表示NH3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B正确;

C、0~8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9mol/(10L×8min)=0.01125mol·L-1·min-1,C错误;

D、10~12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H2)=(0.3-0.15)mol/(10L×2min)=0.0075mol·L-1·min-1,氮气的反应速率是氢气反应速率的1/3,则N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N2)=0.0075mol·L-1·min-1/3=0.0025mol·L-1·min-1,D错误;

答案选B。

5.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加热

B.不用铁片,改用等质量的铁粉

C.滴加少量的CuSO4溶液

D.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答案】D

【解析】A、温度升高,加快反应速率,A错误;

B、改用铁粉,增大了接处面积,加快反应速率,B错误;

C、铁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覆盖在铁的表面,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C错误;

D、浓硫酸与铁常温下钝化,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D正确;

答案选D。

6.两种金属A与B和稀硫酸组成原电池时,A是正极。

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

A.A的金属性强于B

B.电子不断由A电极经外电路流向B电极

C.A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D.A的金属活动性一定排在氢前面

【答案】C

【解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两种金属A与B和稀硫酸组成原电池时,A是正极,这说明金属性是B强于A,A不正确;电子不断由B电极经外电路流向A电极,B不正确;正极导电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选项C正确;A的金属活动性不一定排在氢前面,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C。

7.根据反应:

设计如图所示原电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以是银或石墨

B.

是硫酸铜溶液

C.电子从铜电极经外电路流向

电极

D.X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答案】B

【解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根据方程式可知,铜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做原电池的负极。

溶液中的银离子得到电子,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因此根据装置图可知,X是正极,金属性弱于铜的,或用石墨做电极,电解质溶液是硝酸银,A、C、D正确,B不正确,答案选B。

8.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Cl2,已知铅蓄电池放电时发生如下反应:

负极:

Pb+SO42--2e-

PbSO4;

正极:

PbO2+4H++SO42-+2e-

PbSO4+2H2O

今若制得Cl20.050mol,这时电池内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  )

A.0.025molB.0.050molC.0.10molD.0.20mol

【答案】C

【解析】设生成0.050摩氯气需转移的电子为xmol,

2Cl--2e-=Cl2↑

2mol1mol

x0.050mol

解得x=0.1mol,设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为ymol,放电时铅蓄电池的电池反应式为:

PbO2+Pb+2H2SO4=2PbSO4+2H2O转移电子

2mol2mol

y0.1mol

y=0.1

所以消耗硫酸0.1mol;故选C。

9.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乙烷和乙烯都能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

B.苯和乙烯都能使溴水褪色,但其原理是不同的

C.甲烷和乙醇均能发生取代反应

D.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鉴别

【答案】A

【解析】A、乙烯能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烷不能,错误;B、苯和乙烯都能使溴水褪色,苯是萃取溴而使水层褪色,乙烯和溴发生加成反应,其原理是不同的,正确;C、甲烷和乙醇均能发生取代反应,正确;D.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鉴别,现象分别是不分层,不分层有气体产生,分层,正确。

10.已知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氧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为

下列原子中,与氧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氧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个,选项A~D中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8、4、2、6,所以与氧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选项D。

答案选D。

11.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建立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

上述关系图能反映的化学观点或化学思想有( )

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守恒的;②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③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④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⑤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A.①②③B.①②④⑤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变,种类不变,因此元素种类是守恒的;正确;②物质燃烧时发生化学反应,常常会产生大量的热,有时会有光,因此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正确;③在化学反应发生时常常会伴随各种能量的转化,如光能或电能也可以转化为化学能;正确;④有机物燃烧能够转化为无机物,无机物如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射时,在叶绿体内通过光合作用也可以转化为有机物,因此可以相互转化;正确;⑤二氧化碳可以制取纯碱、尿素、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正确。

12.下列陈述Ⅰ、Ⅱ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蛋白质和淀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和淀粉水解最终产物均是葡萄糖

B

汽油和植物油都属于烃

汽油和植物油都可以燃烧

C

盐酸和氨水能溶解Al(OH)3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D

铝具有还原性

铝粉和氧化铁粉末可以发生铝热反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蛋白质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

B选项,烃是指仅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

植物油是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脂。

所以B选项是错误的。

C选项氢氧化铝只能溶解在强酸强碱中,而氨水属于弱酸,所以C选项是错误的。

13.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乙醇汽油”是在汽油里加入适量乙醇而成的一种燃料,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只生成CO2和H2O

③石油的分馏、煤的气化和液化都是物理变化

④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⑤除去CH4中的少量C2H4,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溴水的洗气瓶

A.③⑤B.④⑤C.①②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乙醇汽油”是在汽油里加入适量乙醇而成的一种燃料,它是一种混合物,①错误;

②汽油、柴油都是烃;而植物油是酯,②错误;

③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煤的气化和液化都是化学变化,③错误;

④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④正确;

⑤由于乙烯可以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产生液态物质1,2-二溴乙烷,而甲烷不能与溴水反应,因此除去CH4中的少量C2H4,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溴水的洗气瓶,⑤正确。

正确的是④⑤。

答案选B。

14.A、B两元素可形成AB型化合物,已知A和B的离子不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原子的最外层比B原子最外层少4个电子,B原子次外层比A原子次外层少6个电子。

则AB可能是()

A.MgOB.KClC.CaOD.MgS

【答案】C

【解析】

【分析】

B原子次外层比A原子次外层少6个电子,说明B的次外层是第一层,B是第二周期的元素,A和B的离子不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A、B的周期不相邻,结合最外层电子数关系解答该题。

【详解】A.Mg在周期表第三周期,O在周期表第二周期,周期相邻,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A错误;

B.K在周期表第四周期,Cl在周期表第三周期,周期相邻,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B错误;

C.Ca在周期表第四周期,O在周期表第二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相差4个,C正确;

D.Mg、S均在周期表第三周期,D错误。

答案选C。

15.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两种金属

B.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不会出现一层铁

D.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速率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A.构成原电池正负极的材料不一定是两种金属,可能是金属和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A错误;

B.铁比铜活泼,铁为负极,铜为正极,氢离子在正极放电,铜片表面出现气泡,B正确;

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应Cu+2FeCl3=2FeCl2+CuCl2,在铜片表面不会出现一层铁,C正确;

D.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锌置换出铜,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即气泡放出速率加快,D正确;

答案选A。

16.可逆反应:

2NO2

2NO+O2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1)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2

(2)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

(3)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

2:

1的状态

(4)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5)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仅

(1)(4)(5)B.仅

(2)(3)(5)

C.仅

(1)(3)(4)D.

(1)

(2)(3)(4)(5)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0),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据此判断。

【详解】可逆反应2NO2

2NO+O2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则

(1)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2,说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2)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只有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3)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

2:

1的状态,不能说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4)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说明反应混合物中二氧化氮的浓度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

(5)该反应的正反应方向是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反应过程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对分子质量减小,所以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时达到平衡。

综上所述,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1)(4)(5)。

答案选A。

1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烷烃的通式是CnH2n+2,所以符合此通式的烃一定是烷烃

B.碳原子数相同的烯烃和烷烃是同分异构体

C.烯烃中碳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烷烃中碳的质量分数

D.烯烃易发生加成反应,烷烃能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烷烃属于饱和链烃,通式为CnH2n+2,没有官能团,不存在官能团异构,符合该通式的一定为烷烃,A正确;

B、烯烃的通式是CnH2n,烷烃的通式为CnH2n+2,碳原子数相同的烯烃和烷烃一定不是同分异构体,B错误;

C、烯烃的通式是CnH2n,烷烃的通式为CnH2n+2,因此烯烃中碳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烷烃中碳的质量分数,C正确;

D、烯烃含有碳碳双键,烯烃易发生加成反应,烷烃能发生取代反应,D正确;

答案选B。

18.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

C.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均是氧化还原反应,结合反应的能量变化判断。

【详解】A.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

B.Ba(OH)2·8H2O与NH4Cl反应是吸热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生成CO,是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答案选C。

19.现有CH4、C2H4、C2H6三种有机化合物:

(1)等质量的以上物质完全燃烧时耗去O2的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

(2)同状况、同体积的以上三种物质完全燃烧时耗去O2的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

(3)等质量的以上三种物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最多的是__________,生成水最多的是__________。

(4)在120℃、1.01×105Pa时,有两种气态烃和足量的氧气混合点燃,相同条件下测得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这两种气体是__________。

【答案】

(1).CH4

(2).C2H6(3).C2H4(4).CH4(5).CH4、C2H4

【解析】

【详解】

(1)由于4g氢原子消耗1mol氧气,12g碳原子消耗1mol,因此烃分子中含氢量越高,消耗的氧气越多。

即同质量的烃CxHy,y/x值越大,完全燃烧耗氧量越多,则同质量的CH4、C2H4、C2H6三种有机物中CH4燃烧消耗氧气最多;

(2)对于烃CxHy完全燃烧时,燃烧通式为CxHy+(x+

)O2

xCO2+

H2O,所以同状况、同体积、同物质的量的烃完全燃烧,耗氧量取决于(x+

)的相对大小;CH4、C2H4、C2H6三种有机物中(x+

)的值分别为2、3、3.5,故同状况、同体积的以上三种物质完全燃烧时耗去O2的量最多的是C2H6;

(3)含碳量越高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则等质量的以上三种物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最多的是C2H4,甲烷分子中含氢量最高,则生成水最多的是CH4;

(4)当温度大于120℃时,水为气态,根据CxHy+(x+

)O2

xCO2+

H2O可知当y=4时,燃烧前后体积不变,故相同条件下测得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的是CH4、C2H4。

20.铅蓄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方程式为PbO2+Pb+2H2SO4=2PbSO4+2H2O,据此判断其正极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负极是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是__________,正极反应是__________,负极反应是__________,当转移0.5NA个电子时,蓄电池内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

【答案】

(1).PbO2

(2).Pb(3).H2SO4(4).PbO2+4H++SO42-+2e-=PbSO4+2H2O(5).Pb+SO42--2e-=PbSO4(6).0.5mol

【解析】

【详解】根据反应PbO2+Pb+2H2SO4=2PbSO4+2H2O可知铅失去电子,作还原剂,二氧化铅得到电子,作氧化剂,因此其正极是PbO2,负极是Pb,电解质溶液是H2SO4,正极反应是PbO2+4H++SO42-+2e-=PbSO4+2H2O,负极反应是Pb+SO42--2e-=PbSO4。

每消耗2mol硫酸,转移2mol电子,当转移0.5NA个电子时,蓄电池内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5mol。

2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下列元素符号:

①__________,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⑪__________。

(2)在这些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___。

(3)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呈两性的氢氧化物是__________,写出这三者之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在这些元素中(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___。

(5)在③与④中,相应单质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

__________。

在⑧与⑫中,相应单质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

_______。

【答案】

(1).N

(2).Si(3).S(4).Ca(5).K(6).F(7).Ar(8).HClO4(9).KOH(10).Al(OH)3(11).HClO4+KOH=KClO4+H2O、3HClO4+Al(OH)3=Al(ClO4)3+3H2O、KOH+Al(OH)3=KAlO2+2H2O(12).F(13).K(14).Na(15).把等质量的这两种物质分别放入冷水中,能够发生剧烈反应的是钠(16).Cl(17).向NaBr水溶液中通入Cl2,溶液变成红棕色

【解析】

【详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N、②为F、③为Na、④为Mg、⑤为Al、⑥为Si、⑦为S、⑧为Cl、⑨为Ar、⑩为K、⑪为Ca、⑫为Br。

(1)由以上分析可知①为N、⑥为Si、⑦为S、⑪为Ca;

(2)同周期自左向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在这些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K,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F,最不活泼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Ar;

(3)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HClO4,碱性最强的是KOH,呈两性的氢氧化物是Al(OH)3,这三者之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O4+KOH=KClO4+H2O、3HClO4+Al(OH)3=Al(ClO4)3+3H2O、KOH+Al(OH)3=KAlO2+2H2O;

(4)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在这些元素中(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半径最小的是F,原子半径最大的是Na;

(5)同周期自左向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在③与④中,相应单质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Na,金属性越强,越容易与水反应,则把等质量的这两种物质分别放入冷水中,能够发生剧烈反应的是钠,即可证明。

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在⑧与⑫中,相应单质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Cl,可以根据相互之间的置换反应证明非金属性强弱,即实验为向NaBr水溶液中通入Cl2,溶液变成红棕色。

22.室温下将40g已磨成粉末的Ba(OH)2•8H2O和20gNH4Cl置于250mL锥形瓶中,迅速搅拌将固体药品混合均匀,20s后用带有玻璃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瓶口,玻璃管口悬挂一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如图所示。

试回答:

(1)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的变化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作出相关解释_______。

(2)若将锥形瓶中的Ba(OH)2•8H2O和NH4Cl换成__________,也可出现装置内温度降低的现象。

【答案】

(1).变蓝

(2).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NH3+H2O

NH3•H2O

NH4++OH-(3).硝酸铵固体和水

【解析】

【详解】

(1)Ba(OH)2•8H2O和NH4Cl反应生成NH3,NH3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出铵根和氢氧根离子,溶液显碱性,能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有关的方程式为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NH3+H2O

NH3•H2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