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4381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好比,好像,如同等。

例: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2)实际上是推测原因的句子——翻译为是因为是……的缘故。

A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3)实际上是表凭借的句子——翻译为是靠…是凭…。

夫战,勇气也。

代词

2是在句中充当的词类:

动词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千里而见王,是予之所欲也。

(3)夫执舆者为谁?

是鲁之孔丘与?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四)练习

(1)指出判断句类型,并翻译句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6人非生而知之者。

7刘豫州王室之胄。

8非死则徙尔。

9梁文即楚将项燕。

10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11环村居者皆猎户。

12予本非文人画士。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4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15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16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7夫鲁,齐晋之唇。

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9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1且相如素贱人。

22臣本布衣。

2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4此为何若人也。

25视之,非字而画。

26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7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

2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3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理解文段,指出判断句的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训练1、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

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

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对曰:

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练习2、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

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

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

卫取薛陵,子不知;

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二被动句

(一)形式

a)谓语+于+主动者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苛政猛于虎

沛公军于霸上)

b)见(被)+谓语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教

见谅君既若见录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

尝以坩鲊zha3饷母。

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主语同谓语的关系:

辨析: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2004年高考上海卷)

3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

c)为+(主动者)+谓语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为+(主动者)+所+(谓语)(…为所…)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见+(谓语)于+(主动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于+(主动者)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无标志(意念被动句):

(1)1廉颇为赵将,2伐齐,3大破之,4取阳晋,5拜为上卿。

对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王之蔽甚矣。

(3)文王拘而演《周易》。

(4)洎牧以谗诛。

(苏洵《六国论》)

(5)而刘夙婴疾病。

甚矣,汝之不慧!

去掉标志,在谓语前加被。

(三)练习:

(1)指出被动句类型,并翻译句子。

1、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3、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4、惠连幼有奇才,不为父方明所知。

5、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

6、季布留邸一月,见罢。

7、有备则治人,无备则治于人。

8、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9、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10、汝可疾去吴,且见禽。

11、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12、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13、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14、故智者作法而愚者制焉。

15、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1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19、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20、屈平既黜。

21、王欲行之,何反其本矣。

2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3、屈原行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

24、闻左公被炮烙。

25、戍卒叫,函谷举。

26、厚币委质事楚。

27、不拘于时,学于余。

28、(苏秦)乃得富贵,以白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29、人皆一见侮为辱,故斗也。

30、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2)理解文段,指出被动句的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

当陪奉赎铜耳。

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

知州愧谢,已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

训练2、

马怀素,润州丹徒人也。

御史大夫魏元忠为张易之所构,配徙岭表,太子仆崔贞慎、东宫率独孤祎之饯于郊外。

易之怒,使人诬告贞慎等与元忠同谋,则天令怀素按鞫,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

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

怀素处事平恕,当时称之。

使还,迁考功员外郎。

时贵戚纵恣,请托公行,怀素无所阿顺,典举

平允,擢拜中书舍人。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否定副词:

不弗未非否毋莫无2/否定动词:

无/否定代词:

莫)

(1)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名词)。

2[三岁]贯女,3[莫]我(代词)[肯]顾。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2、疑问代词作宾语(疑问代词:

何安孰谁曷胡奚恶焉乌)

(1)谓语(动词)的宾语

1沛公安在?

……

2大王来何操?

(2)介词的宾语

1君【何以】知之?

3、宾语+之(是)+谓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姜氏(何)餍之有?

(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4、唯+宾语+是+谓语

(1)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贤是用

(2)

【唯】

(余)马首是瞻。

5、介词+宾语(可提前,也可以不提前)

(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2)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启乃淫逸康乐,【野于】饮食。

(二)译法:

去掉标志,把宾语还原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1)指出宾语前置类型,并翻译句子。

1、谏之不入,莫之继也。

2、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4、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5、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6、虽五尺童子之市,莫之或欺。

7、无故无亲,唯才是举。

8、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

9、忌不自信,复问其妾曰…

10、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11、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

1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3、微斯人,吾谁与归?

14、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15、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16、何以效之?

17、吾子未之恩也。

18、孔子云:

何陋之有?

19、时人未之许也。

20、国【胡以】相恤?

移船相近邀【相】见

2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22、一言以蔽之。

2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24、父母唯其疾是忧。

25、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6、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27、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28、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甚矣,汝之不惠。

29、惟(陈)言之勿去。

30、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理解文段,指出定语后置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1、子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

我无愈于人乎?

子墨子曰:

我将上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

将驱骥也。

何故驱骥也?

骥足以责。

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2、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

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曰:

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上曰:

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3、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4、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宣不悦,谓妻曰:

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

妻曰:

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

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宣笑曰:

能如是,是吾志也。

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四、定语后置

1、中心词(名词)+定语+者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中心词(宾语)+有+定语+者

(1)楚有(涉江)者。

(2)(宋)人有(耕)者。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4、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

去掉标志,把定语放到中心词前翻译。

(三)难点探析

辨识之作助词的定语后置要注意三点:

1、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捕蛇者说》)(之前表领属)

2、是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村中少年好事者(定语后置)

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是特别注意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

(四)练习:

(1)指出定语后置类型,并翻译句子。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3、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得平土而居。

4、其故人尝与之佣耕者闻之…

5、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

6、固国不以山河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7、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8、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1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4、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8、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19、吏二缚一人诣王。

20、齐桓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

练习1、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

画孰最难者?

曰:

犬、马最难。

孰最易者?

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臣进曰:

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

楚王曰: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

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练习3、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五、省略句式

1、主语省略:

1成名遽扑之,2(蛐蛐)入石穴中3(成名)掭(之)以尖草,4(蛐蛐)不出,5(成名)以筒水灌之,6(蛐蛐)始出。

2、谓语省略:

(1)1一鼓作气,2再鼓而(士气)衰,3三鼓(士气)而竭。

(2)君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

(吾孰与徐公美)

(3)1杨子之邻亡羊,2既率(其)党(追之),3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宾语省略:

(1)仲子曰:

将军攻狄,不能下(狄)也。

(2)齐桓公好衣紫,齐人皆好(衣紫)。

(3)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之)斗卮酒。

4、兼语省略:

(1)郑穆公使(其)视客馆。

(2)每字一印,火烧之令(其)坚。

5、介词省略(于1、地点/2、被动

以):

(1)及太子即位,王居(于)别宫。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3)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6、量词省略:

(1)蟹(六)跪而

(二)螯。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省略的。

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1)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

(《出师表》)

(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把省略的词语补出,翻译后加括号。

(三)练习

(1)指出省略句式类型,并翻译句子。

1、医和曰:

上医医国,其次疾。

2、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3、予将以其道觉之,非予觉之而谁也?

4、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5、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6、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7、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8、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白之。

9、夫樊将军,秦王购之千金。

10、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1、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12、死马且买之,况生马乎?

1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5、权以视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宛。

17、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18、(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19、有志者,不随以止也。

20、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心剌谬乎?

(2)理解文段,指出省略句式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

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

时人服其量。

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二是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三是特别注意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

区别的办法是:

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

定语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当定语的词或词组。

二者结构如下:

宾语前置句:

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

王曰:

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

(1),耕者行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

(2)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诗》云:

‘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3)王曰:

善哉言乎!

【注释】

(1)岐:

地名,周的发祥地,在陕西岐山一带。

(2)讥:

通稽,稽查。

(3)出自《诗经小雅正月》。

哿(g),通可。

茕(qing):

孤单。

(1)1一鼓作气,2再而(士气)衰,3三(士气)而竭。

(2)理解文段,指出省略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