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4878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4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docx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

生物医药主题投资

一、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可孕育及催生产业发展

生物技术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健康、食物、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方案中最具潜力技术,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可孕育及催生产业发展。

依靠人力培育及发展生物医药及生物农业等生物产业,可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物产业不同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它更加侧重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同时具有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的特点。

国内现有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结构性矛盾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机制与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仍有待政府明确思路、采取重大改善、促进生物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一)、生物产业被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战略性产业之一

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将作为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生物产业被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国内生物技术及产业在利好政策的支援下,有望加速发展。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两类,其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在2020奶奶计划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则定位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基础较好,发展速度较快,受重视程度较高的特性,而生物产业则处在刚起步阶段,因此技术及政策基础上较差,而由于受到技术研发能力制约,发展速度较不稳定,但将为国家长期关注产业。

与节能环保及新一代技术相比,生物产业更加侧重技术创新及自主研发,但经济规模及行业产值相对较低。

创新力则是推动生物产业的核心特征,自主创新及研发能力的提升是增加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核心环节。

透过打造生物产业的自主创新体系以及科技承接转化机制,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创新难题,为十二五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关键。

重点发展重大疾病仿制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兴疫苗及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

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政府给出生物产业未来发展重点方向机主要任务:

要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制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兴疫苗及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准。

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药材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规模化发展。

推挤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十二五期间国家生物产业鼓励的方向有六个细分领域:

分别为生物基础技术、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质能及生物环保。

(二)、生物医药占生物产业比重最高,达38%

生物产业涉及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质能及生物环保,分别占比为38%、30%、18%、13%及1%,以生物医药占比最高。

生物产业产业链广、附加值高。

加快培育生物产业,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及快速进入老龄社会,人民群众对生物医疗及生物技术的产品需求持续加大。

 

图1:

生物产业细分比例

表1: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支持方向

细分领域

技术鼓励及支持方向

生物基础技术

优先支援人类基因学、动植物基因组学、特俗微生物基因组学、疾病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

重点支持人类、动植物发育的基因调控、人类重大疾病及重要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研究。

引导与支援生物科学与纳米技术、资讯技术及认知科学的研究融合。

生物医药

加强生物诊断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切实提高对重大流行病、遗传病等疾病的诊断技术;加快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等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需要,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及新型医疗器械。

生物农业

优先支援转基因植物研究开发,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

支援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加强动物克隆及胚胎移植研究应用;开发生物肥料、化学农药;研究开发生物激素、食品添加剂等新型产品;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

生物制造

大力发展生物基产品,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实现对高耗能、高污染化学工业过程的改造。

开发新型酶制剂,实现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清洁生产工艺,加快生物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

生物质能

重点发展第二、第三代生物燃料(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以及丁醇、长链醇等)、生物质能、生物质气化、生物氢、集中式生物燃气、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

生物环保

重点发展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杀菌剂生物调料等生物技术产品,鼓励废物资源化、废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化。

支持荒漠化防治、盐碱地治理、水域生态修复、抗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等新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三)、政府规划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提升生物产业产值

国内生物产业起步于80年代,经过20年的发展,国内生物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属于较高水准,生物产业已初具规模。

2010年国内生物产业规模已达1.8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规模达101万亿元,包括医药产值达1万亿元、利润100亿元,出口突破1000亿元。

政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提升生物产业产值。

形成100个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20-30个科技创新团队。

2015年生物产业规模提升至4-5万亿元,在2020年达10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提升个体化医疗能力仍将是重点。

从产业成熟度来看,目前生物农业最为成熟,转基因技术在政策的适度调整后,将可加快其产业化;其次是生物医药,而生物医药制造仍需要解决许多关键技术问题才能进行。

政府对生物产业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对部分具备条件领域加快产业化,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应用领域不属研发。

根据亚太经合组织发布的《2030年的生物经济:

施政纲领的设计》,在2030年,政府计划将生物技术工业领域应用提升至生物技术总产量39%,其中生物农业技术工业占整个生物技术工业领域应用36%,在生物医药占整体医疗保健应用25%,说明在中国及亚太区域中,生物技术为长期规划发展的产业之一。

政府计划重点完成四项任务:

1)突破包括合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等在内的12项核心关键技术;2)培育重大新药创新创制等12个新兴战略产业;3)加速微生物采油技术等传统工业生物技术改造;4)加速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二、我国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国内生物技术产业虽然已在过去取得突破式进展,但是与世界上生物技术强国对比仍有差距。

在国内年均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平均转化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率不足5%。

中国生物基础研究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达5年,产业化的差距在15年以上。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政府正大力推动生物技术研发,而中国现有生物产业科技创新体制、投融资等关键机制不适应现代生物技术大规模化产业阶段需要,这将导致中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及日本分别占59%、19%及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

在国内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及基因工程疫苗,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为仿制药,仿制药占比达九成以上。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将未来5年中国生物产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技术累积阶段,第二阶段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阶段是持续发展阶段,并为每个阶段的模式设定目标,在十二五末期从现有的1.8万亿产值提升至5万亿元。

生物产业发展受到技术、资金、人才、体制等因素影响,在十二五期间生物行业将需要统筹加强研发、生产、市场等多个环节、摆脱科研、生产分开的状况,通过进行生物产业链及价值链进行整合,进行产业化、规模化及市场化。

(一)、就产业化看,国内技术与经济结合不紧密,导致工程化环节薄弱,目前国内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政府将发展以产业化为主线,建立一批产业基础条件好、技术条件成熟、有成长潜力的重要产品及行业。

十二五期间,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生物技术产品。

(二)、从规模化看,国内生物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聚集及生产,国内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产值仅有100亿元左右,最大的现代生物制造企业不足5亿元人民币。

十二五期间,中国生物发展将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中小生物企业,加强大型龙头公司生物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资源优势的集中,重点进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与其他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

为加快培育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08年2月发改委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及特殊的地区,确立第四批9个国家生物生产基地9个。

自2005年第一批以来,总计确立22个国家生物高科技产业基地。

工业及信息化部2010年2月审批62个产业基地为第一批国家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有三个生物产业示范基地。

科技部自1997年确立16个火炬计划特色生物产业基地。

目前国内共有38个生物产业基地,其中包括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3个,火炬计划特色生物产业基地16个,国家生物高科技产业基地22个,有部分重叠。

全国各地很多新开发的高科技产业园将以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引驻项目,以基地为载体的现代生物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在全国培育形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以及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为主的空间布局。

以基地为载体的框架发展格局促进省区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快生物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发展,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长三角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物产业集聚区,环绕上海、杭州等基地逐步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较好的产业集群。

上海基地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新产业,形成创新体系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不急合理的国际综合性生物产业研发、生产机及出口基地。

杭州基地已形成以生物技术药物为核心,现代中药为基础,现代化学药物与新兴医疗器械协同发展,生物农业形成特色优势,部分领域具国内领先水准的产业特色。

珠三角的市场经济体系较为成熟,民营资本较为活跃,围绕广州、深圳等基地形成商业网络发达的产业集群。

广州科学城聚集150多家生物企业及一批国家级生物科研机构,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兴药物、海洋药物等四大生物医药领域,着力发展生物农业,形成生物技术研究,试验到产业化的产业链条。

深圳初步形成以一批大企业为龙头的高档医疗设备、生物制药、现代中药、检测仪器及诊断试剂五大产业链。

环渤海地区的生物科技力量雄厚,各省市在医药产业链及价值链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环绕北京、天津等基地形成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集群。

北京拥有领先的及科技资源及丰富的临床资源,具备一批拥有专有技术的研发服务机构,发展医药研发服务业优势明显。

基地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及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初步以生命所、芯片中心及蛋白质组中心为主题的园区创新体系,同时也正在形成以国内外著名企业为主题的生物医药产业化队伍,聚集效应已开始形成。

天津基地建立以出口为导向,以现代生物医药为主体,生物工业和生物农业快速发展的生物产业格局,建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国内一流、世界重要的现代生物产业制造基地及关键技术的研发转化基地。

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利用当地动植物丰富的优势,迅速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及生物农业,推动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

郑州生物农业特色突出,研发水准、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西安高新区重点突出生物药业开发。

长春已形成以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为龙头,亚太生物、长春三九药业、吉林修正药业、东北师大基因工程公司等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企业群。

哈尔滨市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具有发展生物农业的良好资源优势。

表2:

生物产业基地分布

产业

城市

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北京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天津、上海、西安、长沙、深圳,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哈尔滨、通化、长春、德州、青岛、郑州、泰州、杭州、南昌、广州、南宁、昆明、武汉、重庆、成都

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通化、淄博、启东、西安高新区、新乡、浏阳;济南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基地,济宁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禹城生物技术产业基地,沂水功能性生物糖特色产业基地,南京浦口生物基地、德清县生物与医药特色、呼市生物发酵特色、濮阳生物化工、葛店生物技术与新药

国家新型化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石家庄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德州生物产业、通化医药产业

表3:

生物产业分布城市

产业

分布城市

生物医药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石家庄、成都、重庆、南京、长沙、大连、杭州、长春、哈尔滨、泰州、西安、济南、淄博、济宁、通化、昆明、新乡、浏阳、通化、南宁、南昌等

生物农业

天津、广州、杭州、武汉、郑州、重庆、青岛、昆明、泰州、济南、长春、成都、哈尔滨、南宁、西安、南昌等

生物质能

天津、长沙、武汉、青岛、成都、郑州、哈尔滨、昆明、泰州、长春、南宁、泰州等

生物制造

天津、深圳、武汉、长沙、南宁、德州、济南、禹城、沂水、浏阳、呼市等

生物环保

上海、深圳、武汉、成都、长沙、西安、南宁、郑州等

(四)、从市场化来看,国内生物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步阶段,相关市场体系不健全,成为制约行业成长障碍。

政府将加大调控监管力度,加快相关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的发展政策及市场环境,积极引导成健康良性的市场氛围。

虽然从政策看政府正大力推动生物产业技术发展,利好生物产业发展,但许多过去行业机制及问题仍存在,制约着行业发展。

如上文提及的转化率低、高端人才缺乏、投融资管道不畅、管理体制不完善等。

这些情况普遍存在于中国大部分生物产业集聚区,严重制约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在推动生物产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需重点关注及着力解决制约因素。

(五)、从研发创新角度看,多数企业仍存在不重视研发的问题,研发团队普遍小,研发投入普遍不足。

部分企业的研发人员仅起到技术辅助剂药品防治作用,缺少真正新产品研制及创新。

目前全球大多数生物技术创新及专利来源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

现有中国的的生物技术方向主要是跟踪国外发展。

中国生产的基因药物中,九成以上都是仿制外国的品种。

多数考研研所及企业却面临成果转换难,转化率低问题。

中国生物产业在成果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15年以上,主因是“中试、放大、集成”工程化环节薄弱。

国内多数生物企业规模偏小,主因是缺乏信用,资产抵押等条件,导致贷款融资困难。

国内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相对缺失,资本市场、担保市场、担保市场不健全,以技术为导向的投融资体系尚未成型,生物企业科研成果无论在初创还是产业化阶段因为缺乏资本或担保,难以获得足够资金支持。

国内生物产业的阶梯结构不合理,处于市场竞争底层的小企业数量众多,具有集群带动型的龙头企业相对匮乏。

尽管全国已建立多个生物产业集聚区,但企业间沟通少,产业集中度较低。

由于缺乏创新,导致很多企业产品结构类似,市场竞争无序,造成企业利润低,难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由于地方政府对专业性公共服务不够重视,政府投入不足,平台建设滞后。

生物技术平台建设对企业研发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可降低企业资金的投入、研发成本、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

在部分发达地区,政府已建立生物医药平台,但多数地区仍是有计划无行动,或平台建成后即被空置。

专业平台建设缺乏严重制约生物企业发展,影响整体产业发展。

国内许多区域提出建立生物产业集群,但实际却缺少公共服务平台、因此缺少真正的产业关联、集群大多名不副实。

生物集群的模式一般有要素共用模式及产业链模式两种,多数区域的生物产业没有明显优势的一体化特色产业链,因此选择集群方式应以要素共用模式为主。

但多数区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在生产原料、基础设施、基本药物、人才资源、技术平台等要素聚集尚未形成较强的凝聚力,没有形成集群化的发展模式。

生物产业涵盖面广,研发、生产、安全监管、进出口等管理分散在多部位,缺乏对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机制,难以很好体现国家战略规划。

与生物产业发展相关的科研创新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投融资体制、产品评价机制、产品定价机制、转基因市场准入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企业评价制度等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大规模产业化需要。

(六)、从市场环境看,生物产品及服务市场存在诸多不足,医药市场流通秩序混乱、药品招标采购不规范,技术规范及产品标准不系统,技术产品市场尚不成熟等。

市场环境不完善制约国内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重点发展的生物制药

(一)生物医药是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的战略性产业。

2010年10月18日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到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及诊断试剂、化学药品、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准。

在生物医药产业对十二五规划草案中,规划将生物医药作为发展的重点,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抗克隆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并提出九大重点工程,着重扶持生物医药创新及产业升级。

初次之外,环绕着十二五规划的一批配套政策中,包括宏观的新医改政策全面实施、基础药物扩展板、新版GMP、生物医药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到细化行业的重大传染病专项、药物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新管理办法、中药注射剂的689新技术标准等政策,以及各地的生物医药扶持政策等,利好产业发展。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与方法。

以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原料,制造用于预防、诊断及治疗的产品。

生物制药主要可分为五个子行业,分别为疫苗、诊断试剂、单抗、重组蛋白及血液制品。

重组蛋白是指广义的蛋白类药物剔除单抗后的部分。

目前基因工程药物是生物制药主体,新型疫苗、基因重组单抗及重组蛋白也是值得关注的产品。

图2:

生物制药板块细分

生物制药在重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生物制药将医药工程、蛋白质工程、干细胞等生物技术运用在新药研发,有些解决传统医药无法解决的临床问题。

生物药品的疗效优势是:

单抗药物具有极强的靶向性、特异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经济性因素;治疗性疫苗启动特异免疫应答,具有更强大的靶向性及独特疗效;重组蛋白在治疗癌症、病毒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类疾病中,也具有无法取代的疗效。

生物制药特点是三高一长:

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产品从研发到上市一般需要8-10年时间,但上市后则有可能获得超高回报,较其他药物类别获得重磅炸弹,即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药物。

在2008年,全球重磅炸弹有126个,占全球药物销售的39%。

而生物制药的基因工程药物产生重磅炸弹的几率是30%。

截止2008年底,FDA共批准99中基因工程药物,其中29种在2007年销售量超过10亿美元。

整体医药行业的重磅炸弹仅有1%,2007年超过40亿美元的超级重磅炸弹有16种,其中基因工程药物占七种。

在单抗药物中,超级重磅炸弹包括英利昔单抗、依那西普、贝伐单抗、利妥昔单抗、阿达木单抗、曲妥珠单抗;重磅炸弹包括西妥昔单抗、来你珠单抗、那他珠单抗、奥马佐单抗。

在疫苗药物中,在第一个治疗性疫苗前列腺癌疫苗provenge上市后,立即成为超级重磅炸弹。

在重组蛋白种类中,重磅炸弹包括重组蛋白EPO(促红细胞生成素)、重组胰岛素、重组干扰素、重组生长激素。

生物制药在全球十大畅销药物中占比逐步提升。

在2000年,全球十大畅销药物中,仅有1个生物药物,阿法依泊叮(EPO);在2009年,全球十大畅销药物中,生物药物已有5个,分别为依那西普、英利昔单抗、贝伐单抗、利妥昔单抗、阿达木单抗,销售额分别为80亿美元、69亿美元、、59亿美元、58亿美元、55亿美元。

根据EvaluatePharma预测,在2014年,全球十大畅销药物中,将有8个生物制药,销售额比重达80.4%。

除前面列出之外,还包括:

甘精胰岛素、曲妥珠单抗、门冬胰岛素。

销售金额分别为:

89、85、80、76、74、71、64、57亿美元。

在生物制药领域,前三大治疗药物分别为单克隆抗体、疫苗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

将产业周期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目前全球生物制药处于产业周期内的导入期,而整体医药产业处于成长期。

随着生物技术新药的不断研发,生物制药未来将逐步崛起。

全球生物制药的复合增速达21.6。

生物医药将成为医药行业中发展最快、潜力最高及技术含量最高领域。

预计在2020年,生物药品将占全球药品比重三成以上。

在全球生物制药行业两次黄金发展阶段中,中国在第二次大幅度发展中开始落后于国际市场。

在第一次发展阶段中,即在1982-1997年间,生物制药品种集中在细胞因数、激素为主要发展品种,当时仍处于国际先进水准,EPO、G-CSF、INF-α、IL-2等细胞因数和激素类产品在1990年代中期都获准上市,稍落后于美国,与欧洲同步,其中深圳科兴与杭州九源为国内代表。

而在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在1997-2020年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没有抓住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生物制药第二个黄金发展阶段,退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准。

国内产业化平台多数是酵母、大肠杆菌、属于简单的技术平台,而哺乳动物细胞平台大规模培养技术尚不成熟。

同时间,生物技术药物应用少、规模小、疫苗及诊断试剂很多品种仍然不存在。

预计第三个黄金发展期将从2020年开始,将开始承接1998年人体胚胎干细胞体系的建立,2003年人类基因组序完成,主要集中在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上市。

十二五期间,生物制药行业受到三大因素推动,即政策的推动、大内需的提升及技术水准的提升。

在政策的推动项目中,政府投入的专项资金将超过400亿元,集中在生物医药的重大新药研制及研发领域,较十一五期间的178亿元高出124.72%。

而国内随着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及健康意识的改变,药品需求有望提升。

再次,国内技术水准的提升,有望推动产业化,增加药品种类及供给,增加生物制药产值。

目前中国整体医药产业已位于成长期,二生物制药仍维持在导入期,但两者都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随着国内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平台建立、单抗基因药物及长效蛋白的产业化,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加速成长即将到来,代表企业为兰生股份参股的中信国健、长春高新的子公司金宝药业、沃森生物、智飞生物、华兰生物。

表4:

表生物产业扶持政策

时间

生物制药相关政策

投入

2006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生物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五大战略重点之一,将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作为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

2006

“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并开始进入产业盈利期。

政府对医药创新投入近200亿,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

2009

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提出把生物产业培育成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

中央财政预算约600亿推动11个科技重大专项,其中生物产业3项: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2009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4万亿的后一下个经济刺激点”,生物产业是7大新兴产业中重要一项。

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和新型医疗器械计划投向重大新药研发、创制领域专项资金约400亿,比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多。

2011

“十二五”生物产业振兴规划

对生物制品研发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大发展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核酸药物及肝细胞制药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

表5:

三大因素推动生物制药板块快速发展

生物制药高速发展三大因素

十二五规划出台

将投向重大新药研发、创制领域的专项资金将超过400亿元

大力发展单抗、疫苗、重组蛋白、核酸药物及肝细胞制剂等

五年内推动15个自主创新生物药物上市

大内需提速

人口基数13亿

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老人达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