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5026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6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docx

第6章剩余价值的分配许明波已改完

第6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6.1考点难点精讲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

1.成本价格的定义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

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

用公式表示就是:

W=C+V+m。

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

因此,C+V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用K表示。

2.成本价格的意义

(1)成本价格产生以后,原来的公式W=C+V+m,现在可以表示为W=K+m。

这样一来,剩余价值完全表现为成本价格的一个附加额,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直接关系便被掩盖了。

(2)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经营企业时盈亏的标志。

(3)成本价格可以反映资本主义竞争的规律。

成本价格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在商品价值与成本价格之间有一个价值差额,这个差额的大小,取决于各个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状况、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等一系列因素。

3.利润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

4.利润率

利润率是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其公式=

(其中C代表预付总资本)。

5.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联系: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①两者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与工人对新创价值占有的比率,而利润率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②二者在量上也不相同,由于全部预付总资本在量上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

③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6.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

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否则相反。

(2)资本有机构成。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同量资本用在不变资本的部分越多,从而雇佣的工人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利润率也越高;否则相反。

(3)资本周转速度。

在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年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同量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利润率就越高。

反之,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年利润率就越低。

(4)不变资本的节省。

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可以使资本价值构成降低,从而使用同量资本能够使用更多的劳动力,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还可以减少商品价值中由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部分,从而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

这两者都会使利润率提高。

(5)原料价格的变动。

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预付总资本增加,利润率下降;原料价格下跌,生产成本降低,预付总资本减少,利润率提高。

所以,原料价格的变动与利润率成反比例。

二、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从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来考察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可以认为,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应是利润率高低不同。

那些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高,反之则较低。

即同量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部门的利润率高低差别确实存在。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的资本家,无沦从事哪一种商品生产,都能够大体上获得与他们的资本量相应比例的利润,即同量资本应获得同量利润;于是,我们遇到了似乎互相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商品如果按照价值出卖,各部门便会有高低不同的利润率;另—方面,各部门的利润率如果是平均的,商品则不应该按照价值出卖。

解决这一矛盾,就是要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说明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

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

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

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

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所谓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

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

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

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

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

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3.生产价格规律

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

因此,价值规律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

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就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作为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的生产价格规律。

这时,生产价格规律取代了价值规律发挥着以下的作用:

首先,生产价格规律调节资本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商品的供求经常是不一致的,资本在各个部门的分配也是极其不平衡的。

当一个部门的商品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就有一部分不能实现;而在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就要高于社会生产价格,不仅能实现平均利润,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样,生产价格规律就通过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来支配着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不断流入和流出,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起着调节社会生产、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其次,生产价格规律调节着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各部门的生产价格经常同价值发生背离,因此,各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也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生一定程度的背离。

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就会多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就会少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样,生产价格规律就通过部门间的竞争、资本的转移,自发地调节着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使他们都能以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最后,生产价格规律自发地刺激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

在一个生产部门里,生产价格是由该部门的平均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

但是,在同一部门内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同,个别成本价格不同,因此由个别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所形成的个别生产价格也就不同。

而在市场上都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商品,生产条件好的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因而能获得超额利润。

这样,就加剧了部门内部

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刺激它们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自发地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学说是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学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是只有依据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说明。

这是因为:

第一,从个别部门来看,虽然有些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该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是,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平均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第二,从各个部门来看,虽然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其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所以,就整个社会来看,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实际上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按价值出售。

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这里必须指出,利润率的平均化,从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并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不再存在价值这个范畴了。

事实上,利润率的平均化、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不断的经济运动过程,它们是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商品价值不断变动中,而不断地平均化,不断地转化的。

部门间的竞争是以部门内的竞争为基础的。

先是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各资本家之间为获得超额利润展开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引起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形成新的市场价值,新的利润率差别。

在这个基础上,又必然重新展开部门间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再次平均化,形成新的平均利润率,从而使新的市场价值再次转化为新的生产价格。

如此反复而已。

由此可见,如果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部门间竞争的一次行为,市场价值已转化为生产价格了,但是,如果把部门间的竞争同部门内的竞争联系起来垄断利润。

最大限度利润或垄断高额利润规律,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而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变化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发生作用,掩盖了生产价格同商品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实,生产价格和价值的一定背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相反,只有用价值规律才能说明这种背离。

(1)从个别部门看,资本家所得的平均利润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可能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2)从个别部门来看,生产价格和价值有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3)价值的变化会反映到生产价格的变化上,价值量的增减影响着生产价格的提高或降低。

6.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提高利润率的途径

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提高利润率的根本途径,还是适用的,但程度不同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1)在提高剩余价值率方面,资本主义早期主要依靠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而当代则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相对剩余价值;在加强对国内雇佣工人剥削的同时,还通过资本输出加强对国外劳动者的剥削。

(2)在改变资本有机构成方面,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自动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了,其产品价值低于国际价值,而按国际价值出售,从而获得了大量额外利润,提高了利润率。

(3)在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方面,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依靠生产技术、交通、信贷和信息的发展,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4)在节省不变资本方面,资本主义早期依靠减少必要劳动条件和安全设备方面的支出节省不变资本;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利用社会化大生产的优越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企业管理等办法,来节省不变资本。

(5)在降低生产资料价格方面,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格以外,还通过垄断原材料的来源和市场,以及对不发达国家采取不等价交换等办法,来压低原材料的价格。

7.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证明了生产价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两者并不存在实质上的矛盾。

其次,这一理论阐明了各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从而揭示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证明工人不仅受本企业、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

最后,这一理论说明资本家之间尽管在争夺利润中存在着矛盾,但在剥削无产阶级这个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和压迫,不能仅限于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1.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

2.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由于社会需求的结构和生产的结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平均利润的形成是相对的,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部门间竞争的消失。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方面,资本在部门间争夺高利润的竞争愈演愈烈,使利润较高的部门容易产生投资过度而拉低利润率的情况;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供应能力的不断扩张,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的存在,也使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再一方面,由于利润实际上是由可变资本直接带来的,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可变资本比重下降而影响了利润率;技术进步在推动不变资本比重上升的同时就加大了固定资本的比重,从而又使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因此而有所减慢,影响了一定时期的利润率水平。

3.抑制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1)劳动生产率和全部要素产出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比重,进而提高利润率;

(2)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下降,反过来抑制了利润率的下降;

(3)市场的开发,特别是在新市场上的相对优势或绝对优势,可获得较高利润率;

(4)在资本市场融资,使用借入资本或向社会发行股份的方式,可以利用利息、股息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的情况,使自有资本的利润率提高。

(5)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和增加。

这就造成劳动力商品经常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从而使资本家可以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同时,工资的下降又给资本家利用更多的廉价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某些部门的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提高,从而可以增加剩余价值量,阻碍利润率的下降。

(6)对外贸易的发展。

资本家可以利用对外贸易,廉价输入原材料,高价输出制成品,以增大剩余价值。

同时,资本家还可向外国进行直接投资,以取得高额利润。

4.对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正确理解

(1)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不等于利润率直线下降或绝对下降,其他的一些因素可以延缓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过程;

(2)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作为一种趋势,在较长期的波动中体现出来的。

(3)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绝不意味着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减轻。

因为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大小,是用剩余价值率来表示的。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完全可以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发生。

(4)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也绝不意味着资本家所得的利润量越来越少。

因为利润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利润率,另一个是资本量。

如果资本总额不变,利润率的下降当然会使利润量减少;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情况是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大,因此尽管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利润量仍然会增加。

这种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的二重性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四、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1.商业资本的定义

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2.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

商业资本的职能是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买卖商品的活动,完成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能,也就是专门从事商品销售、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对于产业资本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可以使产业资本家减少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不仅如此,商人专门从事商业活动,使原来分散的商业活动集中进行,可以相对减少整个社会用于商业方面的资本。

第二,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由于商人独立从事买卖业务,产业资本家只要把商品出卖给商人,就完成了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转化过程缩短了。

即使把商人出卖商品的过程加进来考察,同由产业资本家自己出卖商品时相比,流通时间也缩短了。

因为商人专门经营商业,对于市场情况和商品流通渠道更熟悉些,因而商品出售得也会快一些。

第三,有利于加快整个产业资本的周转。

一个商人可以为许多个产业资本家推销商品,他不仅可以与同一生产部门的几个产业资本家做生意,而且可以与不同生产部门的许多个产业资本家做生意。

一个经营百货商店的商人,要为千百个产业资本家出售商品服务。

因此,商人资本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

3.商业利润的来源

商业利润似乎产生于流通领域。

而流通领域发生的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并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

因此,商业利润仍然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

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这种售价大于买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4.商业利润是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家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不仅要获得商业利润,而且在数量上要同产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

这是因为产业资本的流通阶段和生产阶段一样,是形成再生产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所以,在流通过程中独立地执行职能的商业资本,也必须和在不同生产部门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一样,提供年平均利润。

如果商业部门的利润率低于产业部门的利润率,商业部门中的资本就会向生产部门转移;反之,如果商业部门的利润率高于产业部门的利润率,产业部门中的资本就会向商业部门转移。

正是通过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资本在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促使商业利润和产业利润趋于平均化,从而形成平均利润。

5.商业工人同商业资本家的关系

商业职工从事单纯商品买卖的劳动,是一种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

但通过他们的劳动,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以实现,使商业资本家得以占有产业资本家让渡给他们的剩余价值。

商业职工的全部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用以补偿资本家支付给他们的工资;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实现的剩余价值,成为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6.商业流通费用

商业流通费用是商业资本家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时支付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种费用,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7.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从事商品包装、保管、运输等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这些活动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它们可以创造新的价值并加到产品中去。

所以,生产性流通费用可以通过商品按价值出售而得到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是只同商品买卖有关的费用,包括商品买卖的费用、簿记费用和维持货币流通的费用。

它们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是非生产性的费用。

它们的价值补偿,只能从当年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一部分价值进行补偿。

五、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的定义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态,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工商企业使用的货币资本。

2.借贷资本的形成

借贷资本是在产业资本周转中产生的,是产业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本。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在其循环周转中,形成大量的闲置资本,其原因是:

(1)固定资本更新之前,逐渐提取的折旧费暂时不用,成为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2)流动资本周转中,出卖商品取得的货币资本,不需要立即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资,暂时闲置不用;(3)剩余价值用于资本积累的部分,在未达到追加资本必要数额之前,也暂时闲置下来。

这些闲置的货币资本不能为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必然设法寻找使它们增殖价值的去路,把它贷出去给别人使用。

与此同时,在另一部分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循环周转中,却发生资本不足的现象,急需借用别人的货币资本。

这样,闲置的货币资本就被它的所有者暂时贷给急需货币的人使用,成为借贷资本。

3.借贷资本的职能

借贷资本具有通过定期让渡使用瓜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职能。

任何货币形式的资本,除了具有货币职能之外,还具有增殖价值的职能。

作为借贷资本的货币资本,它的获取剩余价值的权力可以定期出让,以获取利息。

4.利息

资本主义的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贷款需要分给借贷资本家一部分平均利润。

5.利息的来源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所以,利息归根到底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当职能资本家借入货币资本时,他利用借入的这笔资本而获取的平均利润就要分割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利息,将其支付给借贷资本家,作为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另一部分留归职能资本家占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作为自己经营企业的收入。

如果是产业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那么,利息就是直接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支付;如果是商业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那么,利息就是由产业资本转让给商业资本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支付。

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不能等于平均利润,借贷资本家满足于获取小于平均利润的利息,是因为他并不从事产业或商业经营,而只凭货币资本取得收入。

如果借贷资本也要获得平均利润,职能资本家借入货币资本就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可图,因而就不会去借贷了,这样借贷资本也就不能存在了。

6.利息率

一定时期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就是利息率。

用公式表示:

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100%。

7.影响利息率变动的因素

利息率的变动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平均利润率的水平。

平均利润率的升降会引起利息率的升降。

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借贷资本供大于求,会引起利息率下降;而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会提高。

8.平均利息率下降原因

一是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二是借贷资本供过于求的趋势。

9.借贷资本不能获得平均利润

借贷资本不能参加利润的平均化,借贷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这是由同一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所决定的。

由于借贷关系,同一货币资本取得两重存在:

借贷资本家作为资本所有者,把货币资本当作资本贷出;职能资本家作为资本使用者,把货币资本作为借入资本。

但同一资本虽有两重存在,却只能由资本的使用带来平均利润。

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只能对同一资本带来的平均利润进行瓜分。

因此借贷资本只能分取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六、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1.银行资本及其构成

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所投入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

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投入银行的自有资本,在银行资本中占很小比例;另一部分是借入资本,是从银行外部吸收的存款,在银行资本构成中占很大比例。

2.银行资本的特点

(1)银行资本是在货币经营业的基础上产生的。

(2)银行资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现金,二是有价证券。

(3)银行资本的运动除了以银行信用的形式存在外,还会以买卖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

(4)银行资本是一种部门资本,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并存。

3.银行利润的来源

资本家经营银行所得的利润称为银行利润。

存贷利息的差额,扣除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便构成银行利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