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5045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型工业化内涵.docx

新型工业化内涵

种子10-1第三组

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内涵

浅谈新型工业化背景、战略以及问题和解决措施

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内涵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走新型工业化的历史必然性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全面总结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洞察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世界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启迪

1.新型工业化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反思

传统工业化之路,始于18世纪70年代的英国,到20世纪末,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与现代工业化相比,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是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的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其巨大的物质财富是以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同时,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片面注重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出现了严重的失业问题,还先后遇到了严重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瓶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发达国家通过向境外发展殖民地,寻求资金、资源和市场的解决途径,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的模式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

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一条片面追求高速度,而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并有害于我们子孙后代身体健康的道路。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排放的污水,高达4500亿立方米,而要稀释它就要耗费60000亿立方米的地表淡水,从而大大的加剧了世界水荒。

在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只有43%;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只有20%,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只有45%;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只有23.8%;工业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的25%,而余下的75%左右都进入了周围环境,造成水、大气、和土壤的严重污染,以及生态平衡的破坏;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比当代世界先进水平一般要落后20年上下。

总之,一句话,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新型工业化是面对发达国家挑战的必然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生态化趋势日益明显。

电子技术、计算机的发明、信息技术以及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产业群的兴起,使新材料、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信息化迈进,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换,要素的跨国流动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也日益加深,全球化也对世界工业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与国际工业化水平相比较,我国的工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企业规模方面,我国独立核算企业、国有企业、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都比较小,化学工业、石油加工业、钢铁工业的平均规模的国际差距很为突出。

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生产规模只有世界五百强的6.5%,平均的营业收入只有500强的5.3%。

在工业生产效率方面,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同时工业的生产设备、产品质量、研究和开发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较差距更大,这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目前我国虽然具有的世界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典型特征,但是我们也还要看到,要实现新型工业化还有许多艰巨的任务要完成,不仅要加快工业化的进程,而且要提高工业化的现代化水平。

因此中国完成工业化不能通过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来完成,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必由之路

1.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的唯一途径

传统工业化主要是依靠大规模的资源投入来推动的。

但是,我国就资源总量来说是资源大国,但是从人均资源来说,却是一个资源贫国。

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如2001年,我国有耕地面积13,004万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2%。

全国有11个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人均耕地在0.6亩以下,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

目前全国共有水资源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水量为2257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27%,居缺水国家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五位,人均为第53位。

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而资源破坏和浪费又比较突出。

从2010年左右开始,2/3的主要矿产资源显露出短缺的状态,如金、银,铜等,缺口1/2左右。

中国能源资源结构不均匀,其中原煤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0.97%。

水电资源约占世界总量的13.22%。

从上面的资料来看,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水平上是很低的,而浪费和破坏有是很严重的,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比较低,按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较,分别是日本、德国和美国的10.6倍、8.3倍和4.6倍。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依赖资源的大规模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而必须走资源消耗少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2.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是缓解并最终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总量过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人口越多,对资源、生态环境、社会造成的压力就越大,本世纪中期,将迎来我国的人口高峰。

在未来几十年我国将经历三大人口高峰,2040年左右我国将经历总劳动人口高峰,2030年左右将经历老龄人口高峰。

另外,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国企职工将下岗;政治体制改革及事业单位的改革,也会使一部分原来的政府官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流入社会。

人口及就业问题的压力,迫使我们不可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信息化改造产生新的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信息产业培养大批的信息技术人才,让他们走向世界,从而解决就业问题;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开辟更加广阔的产业空间和市场空间,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将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从而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会大大提高我国经济活动的效益和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而使我们有能力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我国已经提前实现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

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要实现这样的宏伟蓝图,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不可能的。

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9亿多农民,这决定了只有当农民实现了小康,才算真正实现了小康。

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又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因此,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才能实现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三、新型工业化较传统工业化的优势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工业化没有突破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一直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

这条道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走的工业化道路有所不同,与后起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所走的道路也有所不同,这条传统工业化道路表现出如下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0世纪50年代初,私有经济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是占主导地位的。

政府把私有经济主要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私人小手工业者,一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1950年,我国的私人手工业企业约为800万户、从业人员2000万人,加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2.3万户、从业人数164万人,私人工业企业数是812.3万户,从业人数达到2164万人,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83.2%;私人商业企业约408万户,销售额占批发商业机构的76%、零售点85%。

到1956年,城镇私人商户只剩下43.2万户、私营工业80%以上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此后,个体、私有经济进一步受到限制和排斥,到1978年,我国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形式中从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力的99.6%,个体劳动者只占0.04%,根本就不存在私人企业主。

个体工商户约为16万户,相当于1952年的1%左右。

1957年,国营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约为53.8%,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9%;到1978年,分别为80.8%、约19.2%,两者加起来,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00%,个体、私人工业企业已不复存在。

2、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我国也开始逐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运行机制。

1949年10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其后,其他专门性的负责计划管理的中央机构相继成立,国家通过这些机构开始对经济活动实行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

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以指令性方式提出了“六个统一”:

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

其后,国家开始以制定指令性的形式,对国民经济各方面开始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初步形成。

1954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第十五条规定: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从此,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从“一五”末期开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就开始暴露出来,改革经济体制的要求多次被提出,国家也几次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如“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下放权力,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但这些小改小革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总体框架。

3、在发展战略上,优先发展重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道路有两种战略选择:

一种是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战略,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本后,再发展重工业;另一种是苏联的工业化战略,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

经过反复权衡利弊,中央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

首先是建设钢铁、煤、电力、石油、机械制造、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及基本化学工业。

1958年8月,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提出,重工业以1962年生产钢8000万吨为纲进行安排,届时全国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接近美国。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使我国的工业化走一条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造成劳动力转移滞后。

1978年我国工业吸收的劳动力仅为5009万,比1952年增长302%,而同期固定资产(原值)却增长了2046%,相当于工业劳动力增长的6.8倍,这给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4、在发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客观上表现为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效益。

工业生产获得的快速发展,是靠高积累、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的。

中国“一五”时期的积累率基本上在23%~25%之间;“二五”时期平均为30.8%;“三五”时期平均为26.3%;“四五”时期平均为33%;1976年为31.3%,1977年为32.3%,1978年为36.5%,比例都是很高的。

经济效益上,70年代末与50年代初相比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甚至还略有下降,资源消耗的增长大大高于经济增长。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建起了一批污染大、资源能耗高的工业企业,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致使大气质量下降,水污染严重,矿产资源和能源被过度开采,森林遭受过度砍伐,引起水土流失,河流断流。

把大量人口留在农村,加之国家从农业汲走资金,致使我国的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5、工业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资金

我国的工业化是在一个经济落后、基础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农业和农民提供。

1952年到1978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积累了几千亿元,农民每年向国家缴的农业税在27亿~32亿元之间,累计有几百个亿;如果扣除国家对农业的投资,1952~1978年国家依靠农业积累的资金约4413亿元。

与此同时,国家实行了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

农民流动和择业受到严格限制,只能从事单一的农业劳动,大量的农村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在30多年里,农业劳动生产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6、因特殊的历史背景而片面强调自力更生

新中国成立时,由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西方国家联合反华的历史背景,我国实行了与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政策,这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工业化的方向和进程。

从1950年开始,苏联就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我国提供恢复生产所急需的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材料,

从实践的效果看,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方面功不可没。

从“一五”计划到改革开放前夕,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就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期目标,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这个成绩是举世瞩目的。

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其主要弊端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产权不明晰、对外开放程度低等。

它使我们牺牲了市场的作用,牺牲了比较优势的作用,从而最终牺牲了效率,牺牲了社会总体福利的尽快提高。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对传统工业化予以扬弃的道路,即对传统工业化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道路。

和传统工业化相比,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有如下一些新的特征:

1.开放性。

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工业化的快速、高效推进。

2.跨越性。

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及精髓。

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不仅大大丰富了工业化的内容,而且势必改变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推动业务流程重组、生产要素重组,进而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的性质。

这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抓住后起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3.整体性。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融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知识经济为一体的发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创新、农村城市化、高速增长、充分就业、劳动和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全面发展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核心所在。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我国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特色性。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我国新世纪将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反映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

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要求,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战略目标如下: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年均增长7.2%左右,到2020年将超过4万亿美元(按2000年汇率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美元。

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提高到64%左右。

达到工业化国家该项指标60%以上的要求。

3、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提高到50%以上。

目前中国的信息化水平约为10%,迅速提高国家的信息化程度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4、城镇化水平达到55%左右。

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进程将加快。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实际,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将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完全有可能达到的。

5、一产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降到35%以下。

对应经济发展速度、城镇化的速率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加快,一产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将大幅度下降,到2020年降到35%以下是完全有可能的。

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以上。

7、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资源占用与消耗下降,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8、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9、知识经济的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新型工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问题

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而现在,不论是从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看,还是从国情看,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存在着很多困难。

1.资源环境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而人均资源不足。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

而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资源的利用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

然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能源供给将远远满足不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能源的供给与巨大的能源需求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口。

这种状况在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普遍存在。

因此,如何解决资源在有限供给能力和巨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从环境角度看,由于在建国后对环境问题重视不够,我国的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也有加重的趋势。

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

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亿公顷。

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面积仍在快速扩散。

近海和江河水生资源及其生存环境面临威胁,水域态荒漠化日趋严重。

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赤潮现象发生频繁,物种濒危现象十分严重,我国目前有约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种野生动物已处于濒危或临界状态。

环境污染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给我们造成了严的经济损失。

2.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问题,其中每一个问题都与人口问题密切相关。

我国现在的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又是巨大的压力。

如何把巨大的人口压力变成巨大的资源优势,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

一是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人口的数量远远大于实际的需要。

二是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技术更新、产业结构升级;一些新的、高技术产业出现,这些产业要求科技文化素质高的劳动者。

因而部分科技文化素质低的劳动者会因此而失业或者找不到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这种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三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我国目前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农村人口比重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入城镇,会带来就业压力;国有企业改革,经营不景气,企业管理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也会有大批职工下岗;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也会排斥劳动力。

此外,由于农民和下岗职工的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就业能力和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也会造成就业问题。

四是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我国现在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3.巨大的数字鸿沟

(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数字鸿沟”有加深迹象

数字鸿沟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也就是由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掌握的多寡而出现的差距现象。

中国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就存在着这种数字鸿沟。

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因特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操作技术普及

水平差异,造成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进而影响弱势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2)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中国信息能力虽然处在极低的水平上,但在中国国内,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域之间的信息化也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

这种地域性信息化不平衡现象的表现是,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沿海高于内地。

差距更大。

这种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事实说明,不仅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数字鸿沟,而且中国国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也已严重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我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

数字鸿沟造成的国内分化将演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实及趋势,会使社会不满情绪上升,不稳定因素增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3)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落后

所谓核心技术,是指对一个产业的生存、发展、竞争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产业发展中软件是大脑,集成电路是心脏。

有专家预测,我国在大脑和心脏的最核心技术方面与国外相差至少30年,比如,美国最先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已开始采用12英寸硅片、0.13微米芯片的工艺技术。

而我国目前仍以5-6英寸硅片、0.25-1微米芯片的生产线为主。

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只要涉及这两大核心技术方面的软硬件电子信息技术设备和产品,只能完全依赖进口。

以上这些情况说明,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的信息产业是建立在美国芯片和操作系统上的产业,与美国的信息产业相比,核心技术落后,差距巨大。

(4)作为信息化核心的电子商务发展缓慢

近年来,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的概念虽然经过媒体特别是众多自我标榜电子商务网站的炒作,让不少人知道了电子商务的功能,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信息化进展缓慢等原因,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中国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除此之外,在我国发展电子商务还存在着金融体系支撑不足、社会化信用体系不健全、交易安全缺乏保障、中文信息太少、商业模式简单抄袭美国等种种制约因素

(5)社会信息意识比较差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中国的信息能力虽然还很低,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毕竟也已有30多年的历史,信息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实力。

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机的使用率不高,没有做到物尽其用。

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是可以与其他计算机联网、通信,从而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功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功能往往被闲置。

大多数计算机只是用于简单的文字处理、财务统计或者游戏等较低层次的信息处理工作。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宝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