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5333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孟姑集镇岳楼小学杨根德

 一、课题的提出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时期。

全国各地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心,围绕课程改革目标与要求、行动与策略、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与实践,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教育面貌焕然一新,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个特殊的教育改革时期,我校顺应改革潮流,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我们集中全校教师的智慧,认真分析新课程的形势和任务,深入研究我校推进新课改的行动策略。

在深入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校确立了《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并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申请立项,省规划办于2014年12月下达了立项通知书。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确立这一研究课题,对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展开,展开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是教学设计。

因此,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揭示新课程实施中所涉及的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与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而且以此为基础,深入学习研究新课程理论、观念和方法,明确新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全面认识新课程的发展性、校本性、相宜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特征,牢固确立“以生为本”、“丰富学生生活”、“改变学习方式”等教学理念。

从教学设计入手,能够“牵一发动全身”,把课改引向深入,实现新课改目标的达成。

2、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培养教师现代课程意识的立足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实践者,而且要成为课程设计者。

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内涵,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内容活化的创造性设计,进行情景再创的体验性设计,进行师生互动的发展性设计,使教学设计成为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使教学设计的成果成为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中,既研究了教学设计理论,又研究了教学设计方法,同时自始至终与新课改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有效地培养教师现代课程意识,引领老师在课改的环境中提升素质,实现专业发展。

3、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点。

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是教学设计。

新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四个注重”: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学生探索思考、合作交往、体验感悟的过程;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因此,新课程教学设计更加体现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情境、资源等,站在学生学习、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学校特色建设的生长点。

我校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办学思想,经过“九五”、“十五”的实践,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但是与科研型学校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如何深入持久地推动教育科研,使之真正形成科研特色,这是我校“十一五”办学的目标与方向。

我校抓住了课程改革这一契机,以课改定课题,以课题促科研,我们把课程改革、课题实验、科研特色三者统筹思考,选定《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具有鲜明的课改特征的课题,把它作为课改的切入点,作为办学特色的生长点,以此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致力于小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够促进师生发展的教学设计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教学设计新模式。

具体目标是:

1、教师发展目标:

①树立教师现代课程意识,丰富教师的课程理论及教学设计理论;②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③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培养科研型教师。

2、学生发展目标:

①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形成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合作中学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同步发展,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3、学校发展目标:

①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和完善课改运作机制和评价机制;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但主要内容是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以及二者之间的统一,那些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方法设计等都是围绕主要内容展开的。

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把握新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在实践中加深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

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理念差异研究。

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课堂教学要“以学为中心”,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这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有着质的区别。

如何按新的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这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点。

3、新课程教学设计本质特征研究

课程内容是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信息源”,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的任务分析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的内容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普适性”。

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教学背景进行分析,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不能简单地“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

如何进行“二次开发”,这是课题研究的着力点。

4、新课程教学设计内容研究。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需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等智力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非智力因素考虑较少或者没有考虑。

如何使教学设计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这是课题研究的关键点。

5、新课程教学设计呈现方式研究

传统教学设计呈现方式是静态的计划性的教案,新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弹性的教学方案。

这样的方案在设计上有哪些要求,有什么特征,又如何呈现出来?

这是课题研究的落脚点。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研究,遵循理论先行,科研方法引领,注重实践的思考,侧重于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理论与技能,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走“实践——研究——思考——发展——实践”的行动研究之路,通过采用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学科研究,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管理

我校自2007年元月开题以来,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坚持抓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放松,用学习引领研究;坚持抓教师的培训不放松,用方法指导研究;坚持抓实验流程的精心设计,用科学的管理规范研究;坚持开展丰富多样的研讨活动,用活动展开研究;坚持抓研究过程与效果的指导、总结与反馈,用评价激励研究。

整个实验过程是具体的、清晰的、扎实的。

(一)用学习引领研究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支撑,没有理论指导的研究是盲目的、也是浅层的。

伽达默尔说过:

“理论的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

”可见,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对于开展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在开展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在课题准备阶段开展理论学习,而且把学习贯彻课题实验的全过程,做到边学习边研究。

教师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为了增强实习实效,我校采取了三条有效举措:

一是建立以中心备课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把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运用“主题论坛”、“学习对抗赛”、“答辩会”等形式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学习力。

二是奖励教师读书。

我校每学期开展“我喜欢的书”征集活动,凡是教师喜欢读的书经学校审查后由学校免费赠送。

5年来,“教师读书、学校买单”共投入达8万余元,人均赠书达10册。

三是引导教师读书。

为了避免教师学习的盲目性、低效化和泛化,教科室运用问题来引领教师读书。

在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课题实验中,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①开展这项课题研究需要怎样的理论支撑?

②国内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么?

③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④不同学科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⑤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目标、方法有什么要求?

如此等等。

通过问题引领,教师找到了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麦曦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皮连杰《教学设计:

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盛群力《教学设计的涵义与价值》等,尽管这些书老师们觉得很枯燥,对一些概念、专业术语感到晦涩难懂,甚至看不下去。

但是,在任务驱动下,教师们利用团队学习的力量,每个人尝试着作理论讲座,克服了学习中遇到的许多困难。

持续不断的理论学习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使课题研究的问题更加清晰,研究方向更加明朗。

更重要的是学习改善了教师的“心智模式”,能够看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教师的反思不再是强加的,而是建立在教师内在的心理需求基础上,有一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之感。

(二)用方法指导研究

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主要问题还是方法问题。

一些教师拿到课题不知从何处着手,不知运用什么方法去研究问题。

为此,我们坚持走“研训结合”的路子,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互动式的培训,指导教师学习运用方法。

如“文献研究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如何引导教师阅读文献,我们采用“浓缩法”提升教师阅读力、理解力。

一本书也好,一篇文章也好读完后用最简明的、别人能够听得懂的话语进行解说。

如“行动研究法”就是一边行动、一边研究,说起来特别简单,如何操作呢?

我们采用“发散法”引导教师行动。

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求理论支撑,寻求多种解决的途径,教师在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在学习、在思考、在比较、在行动。

我们根据教师研究的特点,特别注重案例研究或课例研究,运用教师工作中的活生生的案例或课例进行分析,引导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要点、把握要义、学会运用。

我们在方法培训上注重总结提升,注重创新,成效显著,总结了许多成功的、典型的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研究》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新课程实践能力》获湖北省首届中小学校本培训创新奖。

(三)用管理规范研究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个课题历时五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15年1月到2015年5月为课题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为2015年5月到2015年7月为课题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为2015年8月至2015年10月为课题结题阶段。

我们根据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确定不同的研究重点,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去,实现对研究过程的有效调控。

1、完善管理制度。

教科室制订了《课题管理规程》、《课题实施细则》、《实验教师“十个一”管理办法》、《教科研成果评审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把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教学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

2、建立运作机制。

在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过程中,我校坚持“宏观调控”、“中观监测”、“微观搞活”的管理策略,确保了课题的有效运作。

“宏观调控”,就是把握课题研究的目标、方向,每一学期研究的重点、探索的主要问题等,从总体上明确课题研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每学期都要完成“三步曲”:

期初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实验教师要拟订个人研究计划;期中抓课题督导检查;期末开展研究成果评审,进行课题研究总结评比。

“中观监测”,就是对“组本研究”、“校本研究”和“专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

我校把每周一作为“组本教研日”,以中心备课组成员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每周四作为“校本教研日”,以学科组教师为主体进行专题研究;每周五作为“教学科研日”,以课题组成员为主体,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

为了实现有效监测,学校行政人员深入到组,参与设计、参与研究,并对每次活动进行“鉴定”,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微观搞活”,就是对课题组开展什么样的具体活动,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不作限制,鼓励各组开展创新性的活动。

只要紧扣主题,只要能激发教师研究热情,只要活动有成效,就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探讨“有效问题设计”这一专题时,有的小组进行课例研讨,有的小组进行“问题答辩”,有的小组进行经验交流,有的小组进行“网络论坛”,尽管形式不同,但是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来探索问题的本质,活而有效。

3、注重过程指导。

我校把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导”字上。

一是“导思想”,不断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热情,把做“科研型”教师这一理念植根于教师心中。

二是“导方向”,引导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教科室拟订了《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提纲,提出了每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在课题实施初期,我们就改变了传统的备课方式,在备课本上设计了“三维目标设计”,把原来的笼统的教学过程改为“教的设计”与“学的设计”;在课题研究中期,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增加了“教学理念设计”和“教学反思”。

到了后期,我们基本上形成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方法,我把原来的“备课本”三个字“抛掉”了,形成了完全意义的“教学设计”。

我们所作的每一步、每一项改革都是对教师的一种引导。

三是“导方法”,引导教师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掌握研究方法。

四是“导创新”,课题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

因此,我们始终以“有无新的观点”、“有无新的作法”作为评价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尺,激励教师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激发了教师创造的潜能。

(四)用活动展开研究

活动是课题研究的有效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活动就谈不上研究。

因此,我们始终围绕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

——坚持开展每月一次读书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围绕“我谈教学设计”,“(张良信、岳颜之、张萌、王四齐、戴亚楠、赵玉芝等)教育教学思想的启示”,“有效教学策略”、“高效课堂的构建”等主题,开展“读书交流会”、“读书沙龙”、“读书征文”活动,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坚持开展每周的“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提升教师新课程实践能力。

——坚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学校建立QQ群,每个教师建立博客,学校通过网站发布研讨话题,教师广泛参与,热情高涨。

——不定期开展“科研沙龙”活动,让有共同研究兴趣的教师集在一起围绕工作、学习、科研、生活等话题,进行自由式的漫谈。

话题、时间、场所都由老师自己定。

这样的活动激发了教师的“话语欲”,营造了“正规教研活动”所没有的柔软空间,搭建了教师思想与智慧碰撞、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新平台。

(五)用评价激励研究

对教师的科研态度、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效进行积极的评价是科研管理的必要措施。

我校坚持以评价来激励教师研究,建立和完善了“优秀实验小组考评办法”和“优秀实验教师考评办法”。

从“研究计划的制订与落实”、“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评价团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从“十个一”科研任务完成情况来评价教师个人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成果,对优秀团队和优秀实验教师给予重奖,在评职、评模等方面优先考虑,并向各种报刊媒体宣传优秀教师的科研业绩。

近3年,我校在《黄冈日报》、《鄂东晚报》等媒体上推出了12位好典型,让教师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科研的幸福。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深了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

1、从较深的层面把握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征。

——新课程教学设计实质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教学背景进行分析,要结合学生实际对新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高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或重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成不变地“复制”教科书的内容。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挖掘情感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使设计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展开,引导学生在学习双基的同时获得积极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成果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注重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其具体化、实施化的呈现成为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即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2、把握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考虑教师如何教,忽视学生学习的设计。

教师备课基于对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教案就是教学实施的脚本。

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备课,而对学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诸如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考虑很少或没有考虑。

备课的内容是预设的、静态的;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教案的忠实执行。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学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强调教师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作指导,在分析具体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体工作在课前完成,但需要在教学过不断调整,既注重预设,更注重生成。

下面是传统的教学设计(教案)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比较表,其本质区别显而易见。

设计要素

教案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知识观

知识是客观的,

可以传递给学生

知识不是纯客观的,是学生与外在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学生观

学生知识接受

知识的容器

学生是有生命意识、社会意识、有潜力和独立人格的人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教学生学的过程

是课程创生和开发、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

以教师为阐述主体,使学生掌握双基和培养能力

以学生为阐述主体,在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

教学分析

教材教法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对任务、目标、内容、学情等方面做分析

策略制定和作业设计

1.传授的策略和帮助学生记忆的策略

2.以传统媒体为主

3.以技能训练、知识(显性)记忆和强化作业设计为主

1.学法指导、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媒体使用、反馈调控等策略

2.多媒体的教学设计

3.根据不同需要如知识、技能、方法态度、能力的培养来设计作业

教学过程

传授知识,鼓励学生模仿记忆的以教为中心的五环节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在体验、探究、发现、思考、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自身提高和发展的教学过程设计

效果评价

掌握知识技能,解决问题

指轻易都得到发展,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形成了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流程设计的思路与策略。

    我校课题组按照新课程来构建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包括理念、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六个基本要素构成,这6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其中“教学理念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是我们在模式建构上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1、教学理念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灵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理念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确定教学理念,并把这个理念贯穿到教学的全程。

教学理念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如语文教学有4条基本理念,每一课的教学设计都要坚持这些基本理念,但在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又有区别,教学理念必须呈现个性特征。

教学理念设计不只是在评选优秀教学设计时才有的环节和要素,而是成为我校教学设计的一个常态,即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做到理念先行。

   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我校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中,对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和目标陈述的功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3点共识:

①教学目标以学生学习目标为根本,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②目标的维度要从知识技能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上来。

目标的描述应当提供可观察和评价的行为样例,如“了解”、“理解”、“感受”、“体验”这些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

    3、教学策略制定

    ①教学组织设计

    新课程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需要,从座位的编排到小组人员的组合,从教材的运用到资源的开发,从学生的参与到教师引导的方式方法等都必须在教学组织设计中得到整合。

   ②教学方法设计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

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

我校课题组在教学方法研究上实现了三大转变:

一是从注重教法的设计转向注重“学法设计”;二是从教学方法的泛化转向具体化。

如过去常常使用“讨论”、“发现”这种一般化的方法,没有针对性。

现在的教学设计更注重可操作性,如“运用图片、音乐资料创设情境”、“运用一组数字引导学生发现”等。

三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从注重形式向注重实用价值转化,强化媒体手段的优化选择。

   4、优化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构成的。

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就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分析、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我校课题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有两点突破。

   其一:

过程设计要有明确的意图

   新课改首先是教学观念的变革,而教学观念的变革带来的是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

新课程理念下,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

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

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我们在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行为和方式,媒体的使用以及预期教学效果等等。

   其二,过程设计要有清晰的流程。

   我们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以学为主”的思想指导下,设计了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例如: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流程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质疑解惑—汇报成果、解决问题—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在这一基本流程下产生了一些变式:

如数学复习课:

创设情境、整体回顾—整理归纳、主体内化(回顾知识、自主梳理—交流展示、引导建构—提炼方法、认知内化)—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数学的计算课、空间与图形教学、练习课等都有相应的设计流程。

小学语文学科按照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等不同课型设计了不同的流程。

如习作教学“流程”,课前实践活动(准备活动)—课上汇报—创设情况—读写结合—课中交流—拓展材料—习作实践—修改评价。

   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体、音、美学科,教学过程设计紧紧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致力学生发展“这一主旨进行,这正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根本要求。

   (三)探索出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