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5538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docx

【篇一】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中,习总书记这样说到:

“清代郑板桥,以画家、文学家著称于世,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

他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拥戴,其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

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203次,提取这些句子中的关键词,可以看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庄严承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见人民在习总书记的心中总是占据着最重的的位置。

一枝一叶总关情,关心的是百姓疾苦。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倾心为民,为民谋利益、解疑惑。

不仅要“身入”群众,更要“心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心系群众之忧,时刻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我想这也是习总书记要告诉我们的。

从“平'语'近人”中,习总书记引经据典,阐述道理,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不仅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以此熏陶自己,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

【篇二】

《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中有一个微视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的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的一段话: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对于这段话,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在本集中是这样向

广大观众进行思想解读的: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要落地,的确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

具体的要落地,那么这一点,我想在我们今天来说应该是更为重要的。

只有这样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那么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总书记的这一用典,就犹如习总书记在2016年的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的那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干部老是觉得以人民为中心高大上,是个大而宽泛的话题,太抽象,太宏伟,太形式,工作起来不知从何下手,不知怎样才能让群众满意。

其实,习总书记说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具体来看,就是他说的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怎样做?

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贫穷地区的群众最盼望产业发展,最盼望改善居住环境,最盼望子女接受到良好教育。

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说: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

是的,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最需要的是我们干部的脚踏实地工作,每一个干部,只有深入贫困一线,脚踩在哪些贫穷的土地上,目睹过贫困群众对产业的渴求,才能主动作为。

形式扶贫,被动扶贫,带着怨言去搞扶贫,都不会出效果的,都只会让群众一次次失望!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所有干部,尤其是当前战斗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都当深思总书记的这一为民情怀,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主动为贫困群众思考,主动为贫困群众谋产业发展,主动改善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

如此,我们才不会辜负历史赋予我们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诸多向往。

【篇三】

有幸观看了央视一套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感触颇多。

40分钟不长不短,但“为民”二字却包容了整整13亿中国百姓。

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指人民,开篇即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官吏的关系,做官就是为民。

古有“以百姓心为心”的老子、不畏皇权的狄仁杰、为民操劳一生的况钟;现有无私奉献的焦裕禄、时代楷模周碧华、敢于担当的王继才。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世人,心怀天下,利国为民。

党和人民需要好干部,如何做好干部,习总书记曾经提出过这样的标准: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信念坚定:

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品格。

为民服务:

不计较得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好人民的“店小二”,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勤政务实:

做干部要有真本事,不能光说不练,要关键时刻说得出、重要时刻豁得出、危机时刻挺得出。

敢于担当:

要敢想、敢干、敢当,敢于正视矛盾、直面问题,做到矛盾面前不躲闪,挑战面前不畏惧。

清正廉洁:

当官就要当好官,当清官,实实在在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努力办实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民群众是水,党的政策是光,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就是拉犁在前的孺子牛,遍寻草地的领头羊,更是造福百姓的贴心人。

新时代要求干部更加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篇四】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栏目做了一个特别节目,要架起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桥梁,古典和当代的桥梁,领袖和人民的桥梁。

这个节目叫《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平“语”,顾名思义,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是他在各种讲话中引用过的经典名句。

第二层是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

第三层是说这些语言关涉到修齐治平的宏大理想。

总书记一向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乐于用典,善于用典。

这些用典本身就意味着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思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节目的核心与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立德,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我们提出来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里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

今天我们在讲为什么立德,因为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现在我们每一年都会评选全国道德模范,会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就是想把这种德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注入社会,注入人心。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实也可以从很多人的身上感受到、学习到这种强大的力量。

【篇五】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当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强调,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率先垂范。

我想大家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在他一系列重要讲话,还有文章当中,无论是谈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的原则、观点、立场,抑或是在基层和干部群众倾心地交谈,总书记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

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

而这些华章佳句,又和习近平总书记朴素的大众化的语言,鲜活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

《百家讲坛》的这个系列节目,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讲话和论述当中的那些用典。

一位思想解读人,一位经典释义人,和大家一起学习思想,领悟经典,感受平“语"近人。

就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

那么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总书记有过哪些重要的论述?

这些论述当中的那些用典体现着怎样的治国之道、文化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又是怎样身体力行、切实为百

姓做实事的呢?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概念出现了203次。

困难群众是他始终的牵挂,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他执着的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为民”的论述,集中起来就是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个思想的内容特别丰富,它的要点大概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什么是为民;第二,为什么要为民;第三,怎样为民。

现在我们就来听一听总书记是怎么说的。

清代郑板桥,以画家、文学家著称于世,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

他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拥戴,其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就是说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

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篇六】

《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自10月8日起播出以来,引发多方好评,节目中既有“原声微视频”还原历史,又有经典大家的“思想解读”和“经典释义”,还有在场观众的“现场访谈”和“互动问答”,以及引人入胜的“经典诵读”,六个环节丝丝入扣,将总书记用典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使观众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一集第一部分以清代郑板桥的诗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了什么是为民,蕴含着总书记浓浓的为民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秉持执政为民的赤子之心,行进在新的“赶考”路上,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特征。

第二部分,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弘扬焦裕禄精神,阐释了为什么为民,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这就是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第三部分,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了怎么样为民,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

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了解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了解我们的党史、国史,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给社会、给国家做出更好的、更多的、更大的贡献。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篇七】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在他倡导的

“中国梦”、以民为本、依法治国、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治国理念中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10月8日,《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一集,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郑板桥的千古名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践,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很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平“语"近人,情怀深沉,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切实提升文化自信,找准治世之道。

新样态诠释经典,寻治国之根源。

节目主旨精准,设计巧妙,制作精致,”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问互答、经典诵读”六大环节紧扣观众需求,既具有电视平台的鲜明特点,又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习总书记用典,助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守根铸魂明责任,细品文化之韵。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党义不容辞的责任。

节目第一集用典“一枝一叶总关情”,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第二集用典“治国有常民为本”,阐述了儒家文化中仁政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瑰宝,党员干部要谨记“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者间的密切关系,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养大德以成大业。

执着坚定文化自信,立精神之脊梁。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

中华文明的丰厚土壤是文化自信的根源,《平“语"近人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进一步让观众感受到典籍中所蕴藏的治世之道,明确了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的密切关系。

以民为镜共担当,寻奋斗之真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学典亦要用典,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促进学用转化,坚定“四个自信”,发扬苦干实干、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平“语”近人话担当,用典“治世”铸党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做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

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势在必行。

【篇八】

近日,《百家讲坛》推出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其中,第二集,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

重民生,要不忘初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心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走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下基层、访民情、听民声,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

兴民德,要立意高远。

“仓原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孟子曾说,老百姓富裕起来以后,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是老百姓富裕起来以后,要把人伦道德、人伦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让老百姓能够去实行。

党员干部必须要立意高远,立足平实,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去服务人民,要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得民心,要干实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党员干部要把成长进步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潜意识里要始终想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想着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为官掌权,就要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要用真情的付出、切实的行动来赢得民心,做到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做到仰不愧党,俯不愧民。

【篇九】

“衙斋臣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首诗词,生动阐明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恪守为民情怀,为民谋利更是为政奋进的导航标。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到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政绩,再到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围绕“为民”主题,对总书记如何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进行了深刻解读。

实干为民者,动息如有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必是情到深处的执着坚守。

当此之际,领导干部尤需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只有走近基层,贴近群众,才能查实情、想办法、解难题。

百姓所想所盼就是党员干部努力的方向,内化于心方可外化于行,听听百姓话,看看百姓事,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党员干部要把百姓当“肝胆",主动接过群众的“差烟”,多和群众唠唠“家长里短”,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这才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的体现。

实干担当,才是淡泊名利的执政为民。

俗话说: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给百姓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干字当头是党员干部的本分,为民服务是好干部的底色,这也是共产党人最响亮的政治宣言。

“在生我养我哺育我的人民身边,和他们一起为理想、事业奋斗。

”不忘初心,才能坐得端、走得直、行得正,共产党员的好口碑才能世代延续,党的事业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躬耕实干,埋头苦干,做好“让人民幸福这个最美妙的事业”,化“民间疾苦声”为百姓的笑声,方不负百姓,梦想成真。

【篇十】

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核心价值观。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一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一一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一一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修身立德,对共产党人来讲,是安身立命之本。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党性修养,提升道德水平,才能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严以修身,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真正思民之所思,忧民之所忧,行民之所想,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间,以自身的高尚品德、优良作风,为一方经济发展作贡献,为一方百姓谋福祉。

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恪尽职守,修身立德,服务群众,但是,也存在一些党员干部服务宗旨淡化、理想信念虚化、奉献精神弱化等道德滑坡、道德缺失甚至道德败坏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

对此,证明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也警醒我们,加强党性修养须臾不可放松,必须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修身立德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人格魅力上令人尊重和信赖,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注意防微杜渐,坚决抵制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多读书,多深入群众,才能更好地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不良风气,能够面对各种利、欲诱惑而不为之动,出污泥而不染。

始终坚定中国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按照党性原则办事,带头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