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5419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docx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

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

本文作者为黄世忠。

黄世忠博士,现任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教育部资助课题“证券市场舞弊审计技术及标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净利润一直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报表工程。

事实上,精明的报表使用者在关注净利润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主营业务收入。

作为利润表的首行工程(TopLineItem),主营业务收入的重要性一点也不逊色于净利润这一末行工程(BottomLineItem)。

因为主营业务收入的规模及其成长性是评价上市公司财务业务的关键所在。

主营业务收入既是上市公司创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根根源泉,也是衡量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其核心盈利质量(QualityofCoreEarnings)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在有效资本市场环境下,主营业务收入及其成长性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证券估值。

正因为如此,主营业务收入近年来已成为上市公司肆意粉饰和操纵的对象。

早在1998年,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前主席ArthurLevitt在其著名的“数字游戏〞演讲中,就锋利地指出收入确认是美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五大会计把戏之一(ArthurLevitt,1998)。

1999年,COSO①发布的题为?

舞弊性财务报告:

1987至1997年美国上市公司分析?

的研究报告说明,在其选择的204家涉及财务舞弊的样本公司中,50%的上市公司采用了不当的收入确认手法

(COSO,1999)。

美国审计总署(GAO)应国会的要求,对1997至2002年上半年美国上市公司因会计造假导致报表重编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于2002年10月发表了题为?

财务报表重编:

趋势、市场影响、监管回应和面临挑战?

的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收入确认已然成为美国上市公司最热衷于采用的操纵手法②(GAO,2002)。

作者最近分析了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发现与收入操纵相关的高达八家③(黄世忠,2003)。

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曝光的财务丑闻中,利用收入确认操纵利润的案例也屡见不鲜,银广夏、黎明股份、东方电子等就是典型的例证。

所有这些均说明,收入确认是上市公司最经常采用的操纵手段,也是注册会计师发生审计失败最常见的技术原因。

收入确认尽管是个并不陌生的话题,但却长期困扰着会计准那么制定机构。

继FASB和ASB提出重新审视收入准那么后,IASB也拟定了修订收入确认准那么的方案。

SEC最近公布的以目标为导向制定会计准那么的研究报告,更是主张对收入确认的方法论进行变革,呼吁以资产负债观取代收入费用观。

可见,收入确认既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实务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理论问题。

既然收入确认在实务中被滥用程度触目惊心,在理论上也存在被曲解的可能,那么,系统地分析上市公司在收入确认方面制造的陷阱,剖析现行收入确认准那么概念根底的缺陷,进而审视独立审计的现行制度安排和审计程序,就显得尤其必要。

二,收入操纵陷阱剖析

收入确认的关键是解决收入的入账时点问题。

美国的公认会计准那么要求收入在已赚得(Earned)且已实现(Realized)或可实现(Realizable)时方可予以确认。

所谓收入已赚得是指企业已完成确认收入所应尽的大局部责任,而收入已实现或可实现那么是指出售货物或提供效劳的企业已取得现金或现金获取权。

不过,国际会计准那么却以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作为收入应否确认的判断标准。

可以看出,在收入确认方面,不管是美国的会计准那么还是国际会计准那么,都属于原那么导向型的,即仅做出一些原那么性的规定。

这就要求企业在运用收入确认准那么时充分发挥专业判断。

然而,专业判断的广泛运用却给少数别有用心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时机。

针对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激进的收入确认方法进行数字游戏愈演愈烈的趋势,AICPA下属的会计准那么执行委员会(ASEC)于1997年发布了97-2号立场声明(SOP97-2)?

软件行业的收入确认?

虽然这是一份行业性质的会计标准,但SOP97-2对第五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5)的规定进行全面的诠释和拓展,提出了收入确认的四项根本原那么④。

两年后,SEC在借鉴了SOP97-2的根底上,发布了第101号职员会计文告(SAB101)⑤?

财务报表中的收入确认?

,对美国现行的收入确认规那么进行了总结和分类。

许多学者认为,SAB101从根本上改变了“收入的边界〞,它沿用了SOP97-2提出的四项根本原那么,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涉猎了SEC关注到的诸多收入确认规那么的滥用和误用现象。

然而,尽管收入确认的会计标准日臻完善,上市公司对收入的操纵仍然屡禁不止,即使是倍受各界好评的SAB101也是收效甚微。

事实上,近年来曝光的财务丑闻显示,上市公司的收入操纵根本围绕着如何躲避SAB101号所提出的四项标准,可见,监管与反监管始终是相伴而生的。

为此,笔者通过对大量财务舞弊和报表粉饰案例的剖析,将上市公司五花八门的收入操纵手法归纳为九大陷阱。

这些陷阱主要围绕着如何躲避公认会计准那么和监管部门对收入确认的规定,通过提前、推迟收入确实认时间,或巧立名目将一次性收益包装成主营业务收入,以到达粉饰其经营业绩的目的。

陷阱一:

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

稳步增长的主营业务收入是上市公司良好经营业绩的表征,也是其股价攀升的有力依托。

许多上市公司均深谙此理。

因此,营造一条收入稳定增长的曲线成了许多财务主管的第一要务。

寅吃卯粮,提前确认收入,就是他们完成这一要务的惯用手段。

这一收入操纵手法固然可以在短期内使销售收入大幅提升,但其实质是透支未来会计期间的收入,很容易产生两个负效应:

以牺牲销售毛利为代价,且置上市公司的持续开展于不顾。

这一操纵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方式。

1.利用补充协议(SideAgreement),隐瞒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的事实

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是确认收入的前提条件。

譬如,收入确认准那么规定,附有退货条款的企业,如果无法根据以往经验确定退货比例,在退货期届满前,不得确认销售收入。

为了躲避收入确认准那么在这一方面的规定,一些上市公司在与客户签订的正式销售合同中,只字不提退货条款等可能意味着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等事项,而是将重大事项这些写进补充协议,并向注册会计师隐瞒补充协议,以到达其提前确认收入的目的。

案例分析:

Informix公司——硅谷的神话与真相

Informix公司是设在硅谷的一家从事数据库管理的高科技公司。

Informix以高速成长著称,如1995年该公司对外报告的销售收入达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2%,1996年销售收入进一步增至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32%。

证券市场对Informix销售收入的高速成长给予了应有的礼遇:

1996年,Informix的股票市值高至46亿美元。

然而,好景不长。

1997年4月,Informix宣布了两项令证券市场十分震惊的消息:

开始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与其客户进行账款结算,许多经销商向Informix购置的软件无法出售给最终用户。

Informix披露的信息说明,因为经销商的购货承诺已荡然无存,1997年第一季度的销售收入比1996年同期减少了5900至7400万美元。

证券市场对这些重大利空迅速做出反响:

Informix的股票市值跌至15亿美元,跌幅高达67%。

Informix从辉煌灿烂到声名狼藉,所运用的主要收入操纵手段就是隐瞒与其经销商签订的补充协议。

其主要条款包括:

(1)允许经销商将无法出售的软件退回;

(2)承诺用自己的营销力量为经销商寻找最终用户;(3)承诺将自己获得的最终用户订单分配给经销商;(4)将赊销期限延长至24个月(软件收入确认的相关规那么是不得超过12个月);(5)将自己为最终用户提供维护效劳所获得的收入秘密转给经销商或最终用户,作为对它们向Informix购置软件的补偿;(6)向经销商或最终用户支付虚构的咨询费用,再由它们以专利权使用费的名义支付给Informix。

上述条款说明,Informix在确认软件销售时,风险和报酬尚未发生实质性的转移。

通过这种手法,Informix在1995和1996年分别虚增了8140万美元和21150万美元,虚增收入占这两个年度对外报告收入的比例高达13%和29%⑥。

2.填塞分销渠道(ChannelStuffing),刺激经销商提前购货

填塞分销渠道是一种向未来期间预支收入的恶性促销手段。

卖方通过向买方(通常是经销商)提供优厚的商业刺激,诱使买方提前购货,从而在短期内实现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以到达美化其财务业绩的目的。

案例分析: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健康天使〞也造假

百时美施贵宝(以下简称BMS)是美国一家家喻户晓的制药公司,有“健康天使〞之美誉。

在2000年?

财富?

杂志世界500强中,BMS公司荣居第78位,全球制药业排名第四。

然而,这个“健康天使〞却在2002年10月爆出舞弊丑闻:

经过数月的自查,2003年3月BMS公布了重编后的财务报表,成认其在1999至2001年通过“填塞分销渠道〞等手法,夸大其销售收入亿美元,虚增净利润亿美元。

丑闻曝光后的短短几个月,BMS的股价下跌了59%。

在美国,制药公司的多数药品一般是通过经销商销售的,BMS的营销模式也不例外。

低廉的经销利润往往迫使药品经销商囤积那些价格看涨的药品。

一旦分销渠道有消息暗示某种药品的价格可能上涨,经销商们就会额外增加这种药品的库存。

正因为如此,制药公司为粉饰其短期收益,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如暗示药品将涨价、给予额外的价格折扣、延长付款期限、允许退货等)鼓励经销商购置更多的药品。

但是,制药公司通常也会留意经销商的库存水平,并在某些药品销售激增导致经销商库存过量的情况下,负有向经销商发出降低库存警告的义务。

为了迎合华尔街对其经营业绩的预期,BMS通过散布药品涨价的消息,大肆刺激经销商购置其制造的药品,且在明知经销商的药品严重超储时,也没有按照制药行业约定俗成的惯例向其经销商发出警告,导致分销渠道严重堵塞。

然而,作茧者终自缚。

填塞分销渠道不仅打乱了BMS的产销方案,而且使BMS2002年的销售收入锐减,因为经销商购置的药品已大大超过患者的需求。

填塞分销渠道的丑闻曝光后,BMS曾一度理直气壮,拒绝对销售收入进行追述调整。

理由是它与经销商签订的合同规定,不管经销商是否完成二次销售,BMS都将如期收账。

然而,SAB101明确规定,如果被发运存货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了经销商,但交易的实质是一种寄售或筹资行为,卖方不能在销售给经销商的时点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而必须等到经销商完成第二次销售前方可确认。

SAB101还同时列举了几种不得确认销售收入的情况,其中包括:

(1)如果经销商对卖方支付义务的履行明显有赖于它能否完成所购产品的二次销售,卖方不得在经销合约规定的付款时点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

(2)卖方对经销商未来的经营情况负有明显的责任,而经销商未来的经营又取决于它能否完成产品的二次销售,卖方不得在产品发运后就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

根据SAB101的上述规定,如果经销商库存药品数量严重超过市场需求,就意味着它们根据不能全部实现药品的二次销售,靠二次销售赚取差价的经销商将难以履行支付义务。

再者,BMS对市场的药品需求负有关心的责任,且有义务向经销商发出药品储量过剩的义务。

如果BMS肆意对经销商进行商业刺激,造成分销渠道过分阻塞,它就对经销商未来的经营负有明显的责任。

以此衡量,BMS将药品发运给经销商的行为并意味着其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因此在药品发运时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是不合理的,其销售行为应视同寄售,在经销商完成二次销售时方可确认收入的实现。

3.借助开票持有(BillandHold)协议,提前确认销售收入

根据美国的相关规定,收入确实认必须同时符合四个条件,其中的第二个条件是:

货物已经发出或效劳已经提供。

在某项情况下,卖方已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开出发票并可随时将产品发运给客户,但客户因分销渠道或仓库容量等原因,可能要求卖方推迟发运时间。

如果发票已开,但产品尚未发运,卖方能否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

对此,SAB101规定必须同时符合七个标准方可确认收入:

(1)所有权的风险已经转移给买方;

(2)买方应当已经做出不可更改的购货承诺;(3)买方而不是卖方应当提出交易以“开票-持有〞方式进行的要求,且买方应当具有以“开票-持有〞方式进行订货的实质性商业目的;(4)货物的发运应当有一个明确的方案,发运日期应当是合理,且与买方的商业目的保持一致;(5)卖方不应保存可能使盈利过程处于尚未完成的任何具体履约义务;(6)买方所订货物必须与卖方的存货区分开来,且不得用于满足其他客户的订单;(7)货物必须是已经完工且随时可供发运。

尽管SEC对产品发运前的收入确认做出严格限制,但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迎合华尔街的盈利预期,千方百计地躲避SAB101的7个标准,借助开票持有协议,提前确认销售收入。

案例分析:

阳光公司——重组高手的秘笈

创立于1897年的阳光(Sunbeam)公司是美国一家老牌的小家电制造商,其生产的“阳光〞、“咖啡先生〞、“茶女士〞等系列家用电器如可控温不沾锅、烤面包机、烤肉架、绞肉机、搅拌器、电热毯等深受家庭主妇的喜爱,畅销美国外乡和世界市场。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阳光公司陷入了经营困境,销售收入不断萎缩。

1996年上半年,其股票价格比1994年下跌了50%,利润下降幅度更是高达83%。

为此,该公司的董事会于1996年7月重金聘请了邓拉普(Dunlap)出任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消息宣布的当天,阳光公司的股票价格飙升了49%,整个华尔街都在欢呼这位重组高手的到来。

邓拉普果然不负众望,经过约一年多的时间,阳光公司宣布重组成功,1997年四个季度的销售收入比1996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3%、17%、28%和31%。

然而,好景不长。

1998年4月,阳光公司公布的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其销售收入比1997年同期下降了5%,并发生了经营亏损。

该公司的解释是:

由于零售商的购货大量减少,户外烤肉架的销售额比预计大幅减少。

销售收入和经营业绩的急转直下,令华尔街一些灵敏的财务分析对邓拉普的重组神话产生疑心。

经过数月的调查和分析,1998年6月,发表了?

危险的游戏:

“铁腕阿尔〞邓拉普去年在阳光公司编造利润?

的署名文章,对阳光公司的收入确认提出质疑。

同月,SEC宣布对阳光公司的会计问题展开调查。

1998年末,阳光公司提出破产申请。

事后的调查说明,阳光公司的舞弊手法包罗万象,其中的重要舞弊手法之一就是利用开票持有操纵收入。

仅在1997年,通过编造开票持有协议,阳光公司分别提前确认了逾80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为当年净利润的“大幅提升〞奉献了近50%。

从收入确认的角度看,阳光公司所谓开票持有销售并不符合SAB101的规定。

首先,这种销售方式并不是由其客户提出的,而是阳光公司蓄意安排的。

1997年4月,该公司分管营销工作的副总裁提出:

“对我们的一局部产品,可以采用‘开票持有’销售,也就是在向零售商提供‘提早购货折扣’的同时,还应当让他们选择是立即将购置的存货运走,还是等到它们需要的时候另行发运。

此外,为了吸引客户,我们还可以允许他们行使退货权〞。

其次,买方以开票持有与阳光公司发生交易,并非出于正当的商业理由,而是阳光公司过分采用商业刺激所致。

例如,为了获得本该在1997年8月才可能收到的局部“润滑剂〞订单,阳光公司在6月份向买方提供了非常优厚的销售折扣,延展了付款期限,并根据以往的惯例与买方签订协议让买方享有未售完存货的退货权。

最后,与买方达成的“泊货安排〞使阳光公司的盈利过程处于未完成状态。

鼓励零售商购置非季节性的存货(如在冬天购置烤肉架),阳光公司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泊货安排〞,即卖方在与买方订立销售合同后另加附加合同,约定在特定日期之前卖方为买方代为保管该批存货,卖方支付仓储费,承诺买方退回未出售的存货并负责支付存货发运的双向运费。

所有这些均说明,上述销售并没有导致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从本质上看,阳光公司是以开票持有销售为名,行收入操纵之实。

陷阱二:

以丰补歉,储藏当期收入

以丰补歉,储藏当期收入的操纵手法与寅吃卯粮的手法完全相反。

这种手法往往以稳健主义⑦为幌子,通过递延收入或指使被收购企业在收购日之前推迟确认收入等手法⑧,将本应在当期确认的收入推迟至今以后期间确认,并将当期储藏的收入在经营陷入困境的年份予以释放,以到达以丰补歉,平滑收入和利润的目的。

案例分析:

微软公司——利用递延收入平滑收益的高手

软件巨头微软(Microsoft)公司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绩优股,2002年末,其股票市值高达2541亿美元,仅次于通用电气⑨,连续多年在股票市值排行榜上位居第二。

证券市场之所以对微软公司厚爱有加,除了因为其软件以质量和品牌享誉于世外,还因为其对外报告的销售收入稳步增长,几乎不受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

例如,在过去5个会计年度⑩,微软公司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97亿美元、230亿美元、253亿美元、284亿美元和322亿美元。

美国的信息技术行业从1999年底开始步入漫漫的衰退期,对软件的需求日益萎缩。

面对如此险恶的经营环境,微软公司为何还能逆势而上呢?

表1列示了微软公司1995至2003会计年度递延收入、销售收入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动情况.

表1显示,在1999会计年度之前,递延收入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增长幅度普遍明显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但这一趋势在2000会计年度发生扭转,说明微软公司从2000年度开始将以前年度计提的递延收入释放出来,转作当期的销售收入。

表2列示了1998年第二季度至2000年第一季度递延收入的计提和转作收入的情况。

表1微软公司递延收入、销售收入和经营性现金流量变动表

会计

年度

递延收入余额

销售收入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金额〔亿美元〕

比增

金额〔亿美元〕

比增

金额〔亿美元〕

比增

1995

-

60

-

20

-

1996

937%

87

45%

37

85%

1997

153%

113

30%

47

27%

1998

104%

145

28%

84

79%

1999

47%

197

36%

121

44%

2000

14%

230

17%

114

-6%

2001

17%

253

10%

134

18%

2002

38%

284

12%

145

8%

2002

10%

322

13%

158

9%

资料来源:

微软公司1995至2003年度财务报告

表2微软公司递延收入增减变动明细表金额单位:

百万美元

工程名称

1998Q3

1998Q4

1999Q1

1999Q2

1999Q3

1999Q4

2001Q1

期初余额

2038

2463

2888

3133

3552

4195

4239

当期计提

885

1129

1010

1786

1768

1738

1253

转作收入

〔460〕

〔704〕

〔765〕

〔942〕

〔1125〕

〔1694〕

〔1363〕

期末余额

2463

2888

3133

3552

4195

4239

4129

净增加额

425

425

245

419

643

44

〔110〕

比增

20.9%

17.3%

8.5%

13.4%

18.1%

1.0%

〔2.6%〕

资料来源:

HowardSchilit著?

FinancialShenanigans?

(2nded.p157,Donnelley&SonsCompany,2002)

可见,微软公司之所以在1999年下半年信息技术陷入萧条时销售收入依然保持稳定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该公司在1999年度之前计提的递延收入。

不仅如此,为了应对行业不景气的影响,加之SOP97-2开始生效,微软公司在1999年末改变了递延收入确实认政策,将Windows桌面操纵系统的递延收入比例由20%-35%降至15%-25%,将桌面应用软件的递延收入比例从20%降至10%-20%,以到达加速收入确认,维持持续增长趋势的目的。

案例分析:

3Com公司与公司——合并前后收入的巨额反差

在收购谈判即将大功告成之际,要求被收购公司推迟销售收入确实认,待收购完成后才将截留的收入予以释放,是上市公司操纵收入的惯用手段之一。

将这一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典型代表当属3Com公司与公司。

1997年6月12日,3Com公司以换股的方式完成了与公司的合并,在此之前,3Com公司利用其会计年度(结束于5月31日)与公司会计年度(结束于3月31日)相差两个月的时机,要求公司尽可能推迟销售收入确实认,表3列示了收购前两个月与其他月份的比照情况。

耐人寻味的是,与3Com公司完成合并后,公司的会计报告期间与3Com公司保持一致,在结束于1997年8月的季度报告中,公司的季度收入又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按1997第一和第二季度每月平均数亿美元)测算,公司在1997年4至5月至少截留了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以此作为奉献给3Com的合并礼物11。

表3U.S.Robotics公司被收购前销售收入的变动情况金额单位:

百万美元

工程名称

1996Q3

1996Q4

1997Q1

1997Q2

199Q3

季度平均

每月平均

1997Q3只包括1997年的4月和5月,因为3Com公司的会计年度结束与5月31日。

资料来源:

只包括1997年的4月和5月份,因为3Com公司的会计

陷阱三:

鱼目混珠,伪装收入性质

  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收益工程虽然也与主营业务收入一样能够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润,但由于这些工程属于非经营性收益,且难以预测。

华尔街的财务分析师在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否到达他们的预期时,一般将它们剔除。

此外,财务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预期,不仅包括利润指标,还包括销售收入指标。

因此,上市公司为了迎合华尔街的经营业绩预期,不惜采用鱼目混珠的方法,将非经常性收益包装成主营业务收入。

尽管这种收入操纵手法并不会改变利润总额,但它却歪曲了利润结构,夸大了企业创造经营收入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的能力,特别容易误导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和现金流量的判断。

  案例分析: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黑帽子里掏出大白兔〞

  根据公认会计准那么的规定,法律纠纷收入与违约金一样,应当确认为非经营收益,因为它们不属于核心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现金流入。

对于这一常识,美国在线不可能不知道。

然而,为了扭转在线广告收入不断下降的颓势,顺利完成与时代华纳的合并,美国在线却处心积虑地将2380万美元的法律纠纷收入包装成广告收入,捏造了在线广告蒸蒸日上的假象。

  2000年9月,其广告经营部挖空心思,筹划了一起抬升在线广告收入的阴谋--将英国子公司一项悬而未决的法律纠纷转化为广告收入。

这项法律纠纷可以追溯到1992年,当时一家名为MovieFone的网上售票公司拟与温布里公司合作建立一个合资企业,开发电影自动售票效劳及硬件系统。

这起合作因故失败,产生的纠纷被提交仲裁。

三年后MovieFone公司在仲裁中获胜,温布里公司应赔付2280万美元。

1999年,美国在线收购了MovieFone公司,继承了应向温布里公司收取的2280万美元仲裁收入外加400万美元的罚息。

广告经营部认为在英国向温布里公司提起诉讼代价过于高昂,即使获胜,也不能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

为此,它于2000年9月向温布里公司提出一项和解方案:

与美国在线签订一项金额为2380万美元的广告合同,美国在线就将豁免温布里公司的全部2680万美元欠款。

  这一方案对温布里公司颇具吸引力,既可体面地解决法律纠纷,又可节省300万美元,还可做广告。

但温布里公司不知道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