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554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翻译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

“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

“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

“那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

“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

“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

“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

“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

ng)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sì

)出于柙(xiá

),龟玉毁于椟(dú

)中,是谁之过与?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

“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

“冉有!

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

“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周任有句话说: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

“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

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

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

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

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

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子路从而后

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或注释:

  子路跟随孔子,落到了后面。

碰到一个老人,用拐仗挑着除草工具。

子路问道:

“您看见我的老师吗?

”老人说: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

”说完,便柱着拐杖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

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报告了这件事。

“这是位隐士。

”叫子路返回去再见他。

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

子路说:

“不做官是不合义理的。

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

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他想不玷污自身,却忽视了君臣间的大伦理。

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

主张不能实行,我早就知道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

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

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

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

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

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谋攻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

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

知彼知己,百战不贻;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谋攻第三

  孙子说:

战争的原则是:

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

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

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

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

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

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

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

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

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

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

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

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国家之辅助也。

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

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

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

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

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

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

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

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

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

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

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

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

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

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

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

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墨子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

(2)?

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3)?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有(4)。

犹有盗贼乎?

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

“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翻译: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

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

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

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

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

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

起于人与人不相爱。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

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

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

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

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

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

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

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

这是为什么呢?

都是起于不相爱。

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

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

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

这是什么原因呢?

都起于不相爱。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

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

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

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

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

还会有不慈爱的吗?

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

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

还有盗贼吗?

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

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

所以盗贼没有了。

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

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

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

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

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

所以墨子说:

“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孟子)说: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

“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

“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

“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可以。

“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

‘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

“牛(牵)到哪里去?

”(那人)回答说:

“准备用它来祭钟。

”您说:

“放了它!

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

“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你说:

“怎么可以废除呢?

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有这事。

“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是的。

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

(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

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

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

“《诗经》说: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

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

(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

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

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

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

‘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

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

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

‘(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

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

“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

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

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

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

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

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

(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

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

“恐怕比这还严重。

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

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楚国会胜。

“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

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

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

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

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

“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

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

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

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

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

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劝学

  君子说:

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

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不懂得先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