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5542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教案13.docx

八年级语文教案13

八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活板第1课时课型预习时间

备课组成员

初二语文教师

主备人

任荣花

审核

任荣花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重点的文言虚实词,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现象。

教学手段

录音机、电脑

教学方法

查阅交流为主,讲授为辅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导入:

 1、观看介绍活字印刷的视频,激发阅读兴趣

2、学习《活板》

(1)简介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代表作有《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

其中以大量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详细地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

《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2)自由朗读课文,

(3)重点字词解读

板,名词作状语,表工具,意思是“用雕版”。

尚,副词,还。

盛,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

为,动词,做。

之,指代“板印书籍”。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始,副词,才。

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已后,以后,“已”通“以”。

典籍,指国家重要文献,这里泛指各种重要书籍。

为,是。

板本,即版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昇,同“升”。

为,发明。

“为”在作动词用时,基本意思是“做”,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用一个恰当的动词。

其,指活字版印刷的。

胶泥,黏土。

钱唇,铜钱的边缘。

一印,一个字模。

火,名词作状语,表方式,意思是“用火”。

令坚,即“令之坚”,兼语“之”代字模,省略。

令,使。

设,设置。

其,指铁板的。

以,用,拿。

和,混合。

冒,蒙,盖。

之,前一个为代词“这”,后一个代“铁板”。

 欲,想,要。

则,副词,就。

铁范,铁框子。

置铁板上,即置(于)铁板上。

置,放置。

乃,副词,于是,就。

密布,密密地排着。

字印,字模。

持,拿。

就,靠近。

持就火,即持之就火,拿着铁板靠近火。

炀,烤。

之,指铁板。

药,指“冒”在铁板上的松脂、蜡等物。

稍,稍微。

则,副词,就。

其,指排好的字模。

如砥,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如果。

止,通“只”。

为,算是。

若……则,如果……那么。

极,很。

神速,异乎寻常地快速。

具,准备好。

更互,交替、轮流。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形容时间极其短促。

就,完成。

印,字印。

以,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后一个分句是前一分句所要达到的目的,可译为“用来”。

重复者,重复的字,指一块板内重复出现的字。

则,就。

以,用。

帖,动词,用标签标出。

之,指不用的字模。

韵,指韵部。

古代的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

帖,名词,标签。

木格贮之,用木格贮存它们。

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素,平时,一向。

旋,随即,立刻。

以,用,拿。

为之,这里是刻制活字模。

之,代活字。

者,与“不以木为之”组成名词性词组,表原因。

可译为“……的(原因)”。

文理,本指花纹,这里指树木的纹理质地。

沾水则高下不平,这句是说由于木质纹理疏密不同,遇水后膨胀率不同,因而使活字高低不平,不利于印刷。

兼,又。

燔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燔,烧。

讫,终了,完毕。

火,名词用如动词,用火烤。

殊,副词,极、绝。

殊不,一点也不。

其,他的,也可解释为那些。

“为……所……”表示被动的句式。

为,被。

予,我的。

群,众,诸。

从,指堂房亲属。

例如父亲的兄弟为“从父”,母亲的姐妹为“从母”,堂兄弟为“从兄弟”,兄弟的子女为“从子”“从女”。

单说“从”,指从属的次要的,这里指比自己小的或晚一辈的。

(4)现代文翻译

3、朗读课文,力求背诵,并注意重点文言虚实词的记忆。

 

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活板第2课时课型预习时间

备课组成员

初二语文教师

主备人

任荣花

审核

任荣花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重点的文言虚实词,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现象。

教学手段

录音机、电脑

教学方法

查阅交流为主,讲授为辅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导入:

 1、观看介绍微雕艺术作品的视频,激发阅读兴趣

2、学习《核舟记》

(1)简介《虞初新志》和作者

课文选自张潮(清代文学家,以刊刻丛书在当时知名)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所收入的作品,多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

张编辑此书,意在“表彰逸事,传布奇文”,少数作品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所反映。

课文作者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代末年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魏大中因上疏弹劾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

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

著有《茅檐集》。

(2)自由朗读课文,重点字词解读

以:

用。

具:

具有。

盖,推原之词,(刻的)原来是……  云,语末助词,无义,可不译出。

轩敞,高起而开敞。

轩,原指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这里是“高起”的意思。

敞:

开。

之:

它,指代船舱。

启:

开,打开。

相望:

相向,相对。

焉:

助词,可不译出。

之:

“闭之”中的“之”指窗户,“糁之”中的“之”指字迹,刻字的凹处。

则:

这里连接先后发生的推开窗和看到刻的十六个字两件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这是《后赤壁赋》里的句子,意思是山显得高了,月亮显得小了;水位低落了,原先藏在水下的石头露出来了。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是《赤壁赋》里的句子,意思是清凉的风缓缓地吹来,江面上水波平静。

者:

……的人。

居:

处于,位于。

执:

拿。

抚:

轻按。

所语:

说什么。

现:

露出。

相比者:

互相靠近的两膝。

绝类:

极像。

绝,极,很。

类,相似,像。

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的神情与苏、黄二人不相类似,意思是说,佛印抬头远望,另有所思,神情和苏、黄两人注意观赏手卷不相类似。

属,类似。

支:

支撑。

倚之:

靠在左膝上。

之,指上句写的竖起的左膝。

若:

好像。

啸呼:

长啸大呼,意思是大声呼叫。

状:

形态,样子。

视:

这里指眼神,眼光。

容:

脸上的神情和气色,神色。

寂:

安详闲静。

然:

……的样子。

其:

那。

船背:

船底。

夷:

平。

题名其上:

即“题名于其上”,在上面刻上名字。

题,写,这里指“刻”。

曰:

为,是。

用:

敬辞,如用印,就是盖章,这里指“刻”。

初平山人:

王叔远的别号。

(4)现代文翻译

3、朗读课文布,力求背诵,并注意重点文言虚实词的记忆。

 

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活板第3课时课型反馈巩固时间

备课组成员

初二语文教师

主备人

任荣花

审核

任荣花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重点的文言虚实词,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现象。

教学过程学法指导

《短文两篇》达标测试

一、填空。

1、《核舟记》选自___朝人_______编辑的《》。

本文的作者是____朝人2、2、《活板》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著名的______家_______(人名),他的代表作有《》共30卷,被英国著名的学者李约瑟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介绍活板印刷的工作程序。

可分为四步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核舟记》回答下列问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这段文字是介绍船舱部分重点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窗上刻的文句出自何处?

作者是谁?

为什么要刻这些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中的“天启”是指皇帝的___,“虞山”是指___,名是___,字是___,甫是___。

5、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文字的第一句运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__________________介绍船舱的格局时,依次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核舟景物之多,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

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

(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嘻!

技艺灵怪矣哉”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什么的赞叹?

________________

10、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1、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

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2、活画出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的动词有:

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阅”“执”“抚”“指”“语”等词,刻画了东坡和鲁直的动作和神态,突出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

4、这里主要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人物,写沉醉于清风明月的佛印和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活板第2课时课型展示时间

备课组成员

初二语文教师

主备人

任荣花

审核

任荣花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重点的文言虚实词,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现象。

教学手段

录音机、电脑

教学方法

查阅交流为主,讲授为辅

教学过程学法指导

一、检查复习巩固情况(探究练习2-4题)

(1)“为”基本的意思是“做”,动词,但在句子里要根据上下文翻译成不同的动词。

它也可做介词,还可做其他的词。

找出课文中有“为”字的句子,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唐人尚未盛为之(做)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是)

又为活板(发明)

每字为一印(刻)

满铁范为一板(成为)

未为简易(算是)

则极为神速(算是)

每韵为一帖(做)

不以木为之者(刻制,制作)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

为官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刻,刻制)

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辑,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为字共三十有四(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板:

同“版”,用雕版。

盛:

大规模地。

用讫再火令药熔  讫:

终了,完毕。

火:

用火烧。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以:

用,拿。

范:

框子。

    

旋刻之  旋:

随即,立刻。

    

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

无不,没有不,都。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

零数。

    

其两膝相比者  比:

靠近。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挑选。

(3)下面人句话中加点的词有四组同义词,指出哪几句中加点的词是同义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薄如钱唇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持就火炀之    则宇平如砥    搞篷覆之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船背稍夷    细若蚊足

1中的“如”和8中的“若”是同义词,意思是“像,如同”。

    2中的“冒”和5中的“覆”是同义词,意思是“盖”。

    3中的“持”和6中的“执”是同义词,意思是“拿,握”。

    4中的“平”和7中的“夷”是同义词,意思是“平坦,无凹凸”。

2、阅读《活板》,思考问题

(1)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

第一段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

第二段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

第三段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

(2)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雕版印刷死而不灵活,这样通过比较更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

(4)试分析课文第二段的层次。

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第二层:

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第三层:

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

第四层:

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

(5)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打比方:

“薄如钱唇”、“则字平如砥”。

  作比较:

“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举例子、列数字:

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3、阅读《核舟记》,思考问题

(1)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试分析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

(1)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第二部分(2-5)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6)总说,总结全文,统计核舟的内容,并以“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如右图:

(3)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游览是水上“泛舟”呢?

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4、二、朗读《短文两篇》

 

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活板第2课时课型展示时间

备课组成员

初二语文教师

主备人

任荣花

审核

任荣花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重点的文言虚实词,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现象。

教学手段

录音机、电脑

教学方法

查阅交流为主,讲授为辅

教学过程学法指导

一、检查复习巩固情况(探究练习2-4题)

(1)给下列字注音

炀(yáng)  砥(dǐ)  贮(zhù)  燔(fán)  糁(sǎn)  髯(rán)  褶(zhě)  箬(ruò)膝(xī)  篆(zhuàn)  篛(ruò)  黍(shǔ)  虞(yú)  椎髻(chuí jì)  壬戌(rén x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的字都是多音字,写出它们在句子中的读音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huò)    更互用之(gēng)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céng)为宫室、器皿、人物(weí)    珠可历历数也(shǔ)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    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3)“为”基本的意思是“做”,动词,但在句子里要根据上下文翻译成不同的动词。

它也可做介词,还可做其他的词。

找出课文中有“为”字的句子,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唐人尚未盛为之(做)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是)

又为活板(发明)

每字为一印(刻)

满铁范为一板(成为)

未为简易(算是)

则极为神速(算是)

每韵为一帖(做)

不以木为之者(刻制,制作)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

为官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刻,刻制)

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辑,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为字共三十有四(刻)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板:

同“版”,用雕版。

盛:

大规模地。

用讫再火令药熔  讫:

终了,完毕。

火:

用火烧。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以:

用,拿。

范:

框子。

    

旋刻之  旋:

随即,立刻。

    

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

无不,没有不,都。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

零数。

    

其两膝相比者  比:

靠近。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挑选。

(5)下面人句话中加点的词有四组同义词,指出哪几句中加点的词是同义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薄如钱唇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持就火炀之    则宇平如砥    搞篷覆之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船背稍夷    细若蚊足

1中的“如”和8中的“若”是同义词,意思是“像,如同”。

    2中的“冒”和5中的“覆”是同义词,意思是“盖”。

    3中的“持”和6中的“执”是同义词,意思是“拿,握”。

    4中的“平”和7中的“夷”是同义词,意思是“平坦,无凹凸”。

2、阅读《活板》,思考问题

(1)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

第一段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

第二段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

第三段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

(2)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雕版印刷死而不灵活,这样通过比较更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

(4)试分析课文第二段的层次。

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第二层:

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第三层:

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

第四层:

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

(5)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打比方:

“薄如钱唇”、“则字平如砥”。

  作比较:

“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举例子、列数字:

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3、阅读《核舟记》,思考问题

(1)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试分析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

(1)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第二部分(2-5)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6)总说,总结全文,统计核舟的内容,并以“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如右图:

(3)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游览是水上“泛舟”呢?

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4、

(5)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本字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    诎右臂支船(“诎”同“屈”)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同“又”)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6)用“|”标示朗读下列句子时的停顿

其 上 | 以 松 脂、蜡 和 纸 灰 之 类 | 冒 之              用 讫 | 再 火 | 令 药 熔其 船 背 | 稍 夷,则 | 题 名 其 上                       虞 山 | 王 毅 叔 远 甫 | 刻罔 不 | 因 势 象 形                                     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