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5877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2019年高考(81)山东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山东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4.回答阅读类主观题目请分要点答题,无明确要点序号标识该题不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

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化。

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

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

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寻车

说好晚上几位老同学聚聊的,葛君下午却给明人来,说有要事,不来了。

明人问:

你有什么要事?

留校做了老师,就忙得屁颠屁颠的啦?

真的是要事,待我这几天事完之后,一定做东请各位。

当晚明人和老同学们聚聊时,还惦记着葛君,悄悄发给他一则:

究竟碰到什么事了?

葛君很快回复:

丢了一辆车!

这回复倒让明人疑窦顿生:

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

怎么会丢了呢?

两天后,明人又发给葛君一则,葛君回道,车还没找着,自己这两天都在校园里仔细寻找。

现在东片校园的自行车停放点都搜寻了一遍,现在移到西片区了。

这番回答把明人彻底搞糊涂了:

你在找什么车?

要到自行车车库去找?

我找的就是自行车呀!

葛君的回答毫不含糊。

一辆自行车就让你丢了魂似的?

明人的责问,也毫不含糊。

这是一辆十分重要的自行车,过几天我再与你说。

过了两天,葛君自己打来,说他还是没找到那辆自行车,他请明人过来,帮他一起想办法。

见到葛君,明人才发觉他这些天明显憔悴了,一辆什么样的自行车竟然把他急成这般模样?

葛君说,这辆自行车还是半年前从别人手上买的。

卖给他的人温文尔雅,戴着一副眼镜,显示出不凡的修养来。

那人开价不算高,他一点儿也没还价,就把钱给了那位儒雅男子。

上周他也想把车卖了,还在校园里贴了好几天卖车启事。

谁想买车的主儿还没见着,搁在楼底下的自行车却没影了。

他一下子紧张起来,放下手上所有的活儿去寻找那辆车。

不就一辆自行车吗?

丢就丢了,何必这样着急?

明人劝慰道。

你不知道,这辆车事关我的心理底线和人品。

葛君一脸严肃地说道,那辆车,是个危险品,是颗定时炸弹。

葛君一字一句地道出。

明人投向葛君的目光,满是疑惑。

我上次去书店回来的路上,等候绿灯时感觉不对劲儿,就拨弄了一下龙头,谁知车前轴突然脱落了,车身整个儿就像散了架。

我赶紧连推硬拉地把车子送到修车铺。

修车师傅一瞧,便指着那根钢轴的断裂处说,这是旧伤,是焊接过的。

我这才明白自己被那位看似斯文的男子给骗了。

修车师傅说算我命大了,要是骑在路上突然断裂了,不是摔个半死,就是被马路上的车辆轧死。

所以,你决定把这辆车卖了?

明人明察秋毫。

是呀,不瞒你说,我当时真是这么想的。

葛君坦诚地说道。

你也够缺德呀,把危险嫁给别人。

明人嘲讽。

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和这么做的。

可是,我说实话,当这辆车被偷走之后,我突然紧张害怕起来。

我担心哪位大学生把它偷了骑了,某一天,突然车毁人亡。

那我的罪过不是太大了吗?

葛君说着,脸上愧疚、悔恨交杂。

所以你开始了寻车行动?

明人问。

是的,不这样,我心神不安。

可几天下来,毫无结果,接下去又是长假了,我怕哪位愣头青骑着去郊游,那麻烦就大了。

葛君的焦虑是真诚的。

翌日,又一张寻车启事出现在校园的好多处公告栏上。

上面写明这辆灰色的永久牌自行车,车轴是断裂的,焊接也是脆弱的,承受不起颠簸,危险重重。

启事提醒借用者小心为上,要么将车还给主人,主人一定酬谢;要么将它送到修车铺,去好好修理一番。

这天浓雾,他们在食堂门口发现了这辆车。

葛君几乎是扑身过去,一把抓住了自行车的龙头:

是这辆,就是这辆。

这时,三个毛头小伙子从食堂里奔跑出来,堵住了他们的去路,神情是不依不饶的。

明人和他们说了几句,又将寻车启事塞进他们手里,他们漠然视之,一脸敌意。

正尴尬间,葛君突然一使劲儿,车前轴被提出了钢圈,断裂焊接处裸露在眼前。

葛君再稍稍使了一点儿力,车轴在原伤口处断裂了,车身顷刻倒在了地上。

此时葛君终于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仿佛能穿透无尽的雾霾。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1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从同学聚会写起,引出葛君和明人;一个要事,让明人误以为葛君留校后很忙;原来要事是丢了一辆车,又让明人误以为葛君丢了汽车。

B.当得知葛君丢的是自行车时,明人算是解开了要事和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的结,但是他仍然不明白葛君缘何为一辆自行车而苦苦寻找。

C.葛君是大学青年教师,他在一个骗子手中买下了一辆像定时炸弹一样的自行车。

由此可见,骗子都善于伪装成温文尔雅的样子。

D.小说的结尾写葛君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表现了他为几个小伙子没有因为这辆自行车受到伤害而感到欣慰,更为他终于找到它而开心。

5.明人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如果不设计葛君曾有过卖掉那辆自行车的想法,而是径直表现他丢车后就为他人的安全而焦急的精神好不好?

为什么?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篇,8小题,33分)

(一)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也,小字生铁。

少以骑射事唐庄宗为厅直军使。

明宗时,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领钦州刺史,累迁彰国、大同军节度使,徙镇武信、晋昌。

清泰二年,契丹数犯边,废帝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于忻州,屯兵聚噪遮敬瑭呼万岁,敬瑭斩三十馀人以止之。

废帝疑敬瑭有异志,乃以敬达为北面副总管,以分其兵。

明年夏,徙敬瑭镇天平,遂以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因此遂反。

即以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

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敬瑭求救于契丹。

九月,契丹耶律德光自雁门入,旌旗相属五十馀里。

德光先遣人告敬瑭曰:

吾欲今日破敌可乎?

敬瑭报曰:

大兵远来,而贼势方盛,要在成功,不必速也。

使者未复命,而兵已交。

敬达阵于西山,契丹以羸骑三千,革鞭木登,人马皆不甲胄,以趋唐军。

唐军争驰之,契丹兵走。

追至汾曲,伏发,断唐军为二,其在北者皆死,死者万馀人。

敬达收军栅晋安,契丹围之。

废帝遣赵延寿、范延光等救之。

延寿屯团柏谷,延光屯辽州,相去皆百馀里。

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馀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

延寿等皆有二心,无救敬达意。

敬达犹有兵五万人、马万匹,久之食尽,削木筛粪以饲其马,马死者食之,已而马尽。

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

诸公何相迫邪!

何不杀我而降?

光远即斩敬达降。

契丹耶律德光闻敬达死,哀其忠,遣人收葬之。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B.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C.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D.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指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并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B.领在文中指暂时代理官职,还有其他如行摄均表示代理官职。

C.清泰属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新皇帝登基常常改变年号。

D.废帝指当上皇帝后又被废的皇帝,这样的皇帝通常无庙号、谥号等。

9.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敬达善于骑射,受到重用。

年少时,敬达凭骑射被后唐庄宗任命对厅直军使,明宗即位之后他更加受到重用。

B.张敬达深受信任,讨伐逆贼。

契丹侵犯边境时,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不满皇帝的安排而造反,张敬达受命讨伐石敬瑭。

C.张敬达误中敌计,顽强抗敌,被契丹军队包围,废帝派遗赵延寿、范延光等人救援,因相距较远导致救援失败。

D.张敬达忠贞为国,拒绝投降,张敬达没听副招讨使杨光远的劝谏而被杀,耶律德光哀怜他是忠臣,派人安葬了他。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敬瑭报曰:

大兵远来,而贼势方盛,要在成功,不必速也。

(2)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

(二)

梁曾,字贡父,燕人。

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

十六年,除知南阳府。

唐、邓二属州为襄阳府所夺,曾按图经、稽国制以闻,事得复旧。

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十七年,朝廷以安南世子陈日烜不就征,选曾使其国,不辱使命。

二十九年,召至京师,入见内殿,有旨令曾再使安南,授吏部尚书,以礼部郎中陈孚为副。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

其陪臣郊迎,将由左门日新门入。

曾大怒曰:

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

即回馆,既而请开右门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中门阳明门迎诏入。

又责世子日燇亲出迎诏,具宣布天子威德。

日燇大感服,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

八月,还京师,帝大悦,解衣赐之。

是日,有亲王至自和林,帝命酌酒,先赐曾,复于便殿赐酒馔,留宿禁中,语安南事,至二鼓方出。

明日,陶子奇等见诏,陈其方物象、鹦鹉于庭,而命曾引所献象。

曾以袖引之,象随曾如素驯者。

帝以曾为福人。

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

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

仍乘传之任淮安。

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

大德四年,丁内艰。

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

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

明年,迁两浙都运盐使。

又明年,拜云南行省参知政事。

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

皇庆元年,仁宗以曾前朝旧臣,特授昭文馆大学士。

累章乞致仕,不允,复起为集贤侍讲学士。

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选自《元史·梁曾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

B.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

C.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

D.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大德皇庆都是皇帝的年号,皇庆元年是仁宗皇帝即位或改元的第一年。

仁宗是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大臣等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的称号。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

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乞骸骨,一般七十左右就可以退休了。

文中乞致仕是指自请退职,请求回家安度晚年。

1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曾为官得法,卓有政绩。

他担任南阳知府期间,想办法要回了被并入襄阳府的两个州;他掌管淮安期间,河南行省有疑难的事,都委托他商议。

B.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

皇帝为表彰他出使安南之功,脱下自己的衣服奖赏给他;有亲王在场,赐酒时也是先赐给梁曾。

C.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

他两次出使安南,都圆满完成任务,并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D.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

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14.翻译下列句子。

(5分)

陶子奇等见诏,陈其方物象、鹦鹉于庭,而命曾引所献象。

曾以袖引之,象随曾如素驯者。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篇,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寓居之地。

致身:

献身于国家。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中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孤身一人的情景。

D.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

本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16.有人评论,此诗中的独和久两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元明:

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

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

朝云:

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

脊令:

鸟名,即鹡鸰。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开篇侧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

C.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盼望兄弟早日归来。

写法上从对方落笔,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更富有情致。

D.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用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8.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9.飞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诗文中,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怀抱的载体。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借鸟鸣渲染离情;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借飞鸟体现明媚春光;再如庄子《逍遥游》用水击三千里,

的大鹏来寄托高远的人生理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安全生产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和谐之源,只有不断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不厌其烦地排查安全生产隐患,才能切实保障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歌唱类选秀节目曾经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但近年却是风光不再,《超级女声》偃旗息鼓,《我型我秀》虽逆市而上,但效果显然差强人意。

受助学子纷纷表示,有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他们一定会克服困难,自强不息,不孚众望,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将来成为爱心和善举的传承者。

有些译者试图忠实于近体诗的格律,采用早已过时的英译格律,削足适履,结果适得其反,既丢弃了原诗作的精神,也吓跑了新时代的读者。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喜欢将课文肢解成几个部分,然后逐段讲解,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科技产出国家,很多科技领域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弯道超车的跨越,带动中国品牌方阵不断壮大。

A.

B.

C.

D.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年济南市加大了小清河污染治理力度,启动小清河治污以后,小清河水质与之前相比已明显改善。

B.无论普梅二人的模式是否继续,普京都必须改善经济、外交等方面状况,同时他可能还需要重新建构未来的国内政治框架。

C.有很多人不喜欢玄幻剧,认为其省却了大量考证历史事实的时间成本,缺少对现实话题的深度挖掘,这是不争的事实。

D.今后四年,北京市将重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职业培训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满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

导师出国考察,未及与会,他的这份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暂由鄙人代读,报告难免有不当之处,请诸君批评指正。

B.

张建安是个很传统也很内向的人,遇事每每淡定自若,任凭风急雨骤,他自岿然不动。

友人遇难题,问他:

张兄能否奉告一两句?

他却以微笑作罢。

C.

他一生专研,著作等身,享誉世界,今日从大洋彼岸回到母校,当年的同学大都已白发苍苍,执手相看,老泪纵横,久仰了,久仰了!

D.如果说黄某今日取得了什么成绩的话,那也是仰仗在座诸位的鼎力相助,承蒙厚爱不胜感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名高考取得707分、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女生写下的感谢贫穷的文章在网络热传:

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这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说:

贫穷确实值得感谢,生活的贫穷让她更加坚韧不屈、自强不息,更加热爱和珍惜人生。

有人认为该赞美的不是贫穷,而是她克服贫穷的韧劲和坚强。

还有人说富不代表心灵高贵,穷不代表精神贫瘠,不是所有富贵都是幸运,不是所有贫穷都那么可恨。

更多的人认为:

贫穷不值得感谢,更不值得赞美,如今寒门难出贵子,这名女生只是突破贫穷的极少数个例,更多的孩子因贫穷而失去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也有人说:

贫穷不值得感谢,但必须正视和反思,需要正视贫穷的不仅仅是贫寒学子,更应该有从未经历贫穷的人和我们的政府与国家。

对于以上事件中关于贫穷的讨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或感悟,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二模答案

1.D

A项,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误,原文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