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01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1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文过程1审题立意精心拟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

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

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

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这道题,在给出题目之前先列出了“意气”一词的三个义项,然后叫考生以“谈意气”为题作文。

这也就意味着,命题对考生的立意有一定规定,你既可就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谈“意气”;

也可只取其中一个义项来谈“意气”,但不能脱离命题这三个义项而随意发挥。

(二)命题作文的分类

1.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

如“尝试”,“肩膀”等等。

(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

(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

2.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2)材料式命题作文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

如2006年江苏卷作文《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3.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

(2)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

(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肩膀》。

(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

(三)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异同

1.命题作文的“题”是标题,所有的考生都必须写用这个“题”,不能有其他的改变或选择,这是一种限制;

而话题作文的“题”是话题,考生可用话题作为自己作文的标题,也可是在话题的范围内自拟标题。

2.命题作文的“题”可以说已隐含了写作的中心或对写作的中心内容限制的要求,在同一个题目下写作,考生作文的立意、内容也许比较容易出现大致相同的情况。

而依据话题来写作,其范围是很宽泛的,考生必须从话题范围中结合自己实际认识感受或特长,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进行写作,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

简单的说,话题作文就是考生依据话题,在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之后思考如何紧扣自拟的题目来写作。

(四)命题作文审题容易出现的偏差

1.误解概念

(1)没有把词意放到话题中去看待,就题目论题目,就名词论名词,就词义论意思。

(2)先入为主:

凭以前对某个词语的固有理解,脱离话题情境释义。

(3)对“似是实非”不加追究,不假思索。

审题时,未加细辨即用一个似是实非、似同实异的概念置换题目概念而致指东说西。

自己还浑然不知。

如2006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了一个新词——愿景,词义是:

所向往的前景。

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愿景误解为:

理想、前途、希望等。

理想、前途、希望都不等于愿景。

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意气误解为义气(不能讲“哥们义气”)“义气”一词与题目提供的三个解释完全不沾边!

2006年辽宁高考作文题(作文:

肩膀):

肩膀误解为:

手臂;

臂膀(断“臂”山随想)从比喻、引申的角度讲,“肩膀”容易联想到的词是:

依靠,基础,前提,奠基等;

而“手臂”容易联想到的词却是:

援助,连接,扶持,推力等。

2.游离标题

(1)看不清题目表述中要点、核心的边界和关键处。

(2)立意上绕弯,不直入主题。

(五)命题作文的审题要领及方法

1.词语型题目

词语型题目是指题目是一个词语的命题形式,如“季节”“肩膀”“习惯”“尝试”“母亲”“路”“坚强”“用心”“我们”等题目。

此类题目没有修饰语,没有限制成分,内涵丰富。

审题妙招是:

明了词义,把握内涵。

这类题目一般分两类。

一类是,一词一义型:

对此类题目容易理解,审题难度不大,如“同桌”“朋友”“校园”等。

另一类是,一词多义型。

此类题目往往含义颇深,有表面义,再深挖细品,还有其比喻义,引申义或象征义。

审题的方法是:

题目引申法。

即先弄清基本义,或表面义,然后仔细分析品味,挖掘出它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例如辽宁卷髙考作文试题“肩膀”。

肩膀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但此题并非是让考生写此表面义,而是写其比喻义,细分析,肩膀的含义应是“依靠”“基础”“温暖”“坚强”等义。

由此,可以写一个亲情故事,反映父亲靠坚强的厚实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把儿女养大;

还可写一段友情故事,反映朋友温暖的肩膀给了自己信心与力量;

还可写肩膀是基础,它可以撑起擎天大厦,肩膀是支撑,它可以成就人生的美丽与辉煌。

再如2007年福建卷高考作文试题:

“季节”,此题目也是一个实虚两结合的题目,一词多义。

基本义,是指自然的季节,可以写一年四季,也可写四季中的某一季,但这样写立意一般,要立意深远新颖就应深挖其引申义,人生季节及社会季节。

比如写在生命的春天里耕耘,在生命的秋天里收获喜悦。

还可写人生同四季一样,有冷有暖,每个人应把握好心态;

还可写商家的旺季与淡季如何去准确把握,念好生意之经等。

总之,只要方法得当,技巧在手,审好此类题目,是不成问题的。

【典例评析】

他们

他们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灯;

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

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农民子弟?

抑或是农民工二代?

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

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

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

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

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快乐,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

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

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

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

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

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

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

当然,一定回去!

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

“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

”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并不高的学费而苦恼;

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

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你的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此篇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

文字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扣题到位。

最后,文章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写出了变化和希望,点题巧妙。

2.短语型题目

用短语来命题是命题作文常用的题型,有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及并列短语,对此类题如何准确审题?

妙招是:

抓住题眼,准确立意。

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字,题目常有四五个甚至七八个字之多,但其中最关键的字仅一两个,抓住这关键的一两个字立意构思,往往能使整篇文章顾盼神飞,通篇尽活。

题眼主要有两种情况:

1谓语题眼。

谓语题眼即在主谓短语,动宾短语题目中,谓语担当题眼。

如江苏高考作文试题为“怀想天空”,这是一动宾短语,仔细审视,题眼应是“怀想”。

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核心,写作时紧扣题眼去尽力表现就是了。

又如,天津高考作文题“留给明天”,“留”应是题眼。

2饰语题眼。

对偏正型的题目,在审题时,要抓住修饰语,因为这修饰语就是题眼。

修饰语往往起着限制、形容中心词的作用,反映着事物的特点、性质,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键。

如“快乐的时刻”,“快乐”是这一题目的题眼。

“又是春来时”,“又”是题目的题眼,审题构思要抓住这一“又”字,突出这一“又”字。

如果仅仅写“春天来了”,就不合题意。

“又”表示春天又像往年一样来了。

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为“北京的符号”,题眼是“北京”。

2007年湖南髙考作文题为“诗意地生活”,题眼应是“诗意”。

把握理解“诗意”是写好这一题目的关键。

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是诗意;

游览风景秀丽之地,享受自然是诗意,学习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也是诗意等。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为“好奇心”,题眼应是“好奇”。

总之,吃透了修饰语,抓住了题眼,审题这道关,就能顺利跨越。

明了词义,明确关系题目由两个词语或两个以上词语组合而成的短语如何审题?

不少考生对此类题型常感困惑,对此类题目的审视妙招是:

明了词义,明确关系。

例如“我和我妈”“相信自己与相信别人”等,这些题目均为并列短语,在审题时,重要的是明确关系。

以上题目前后词语用“与”“和”字相连,颠倒前后词语意思不变,可见是并列关系,在写作上要两个方面都要突出强调,不可偏向任一方面。

再如四川髙考作文试题“一步与一生”,这仍属并列短语,但这个题目仔细审视,你会发现,表面上“一步”与“一生”两者的位置可调换,实际并非如此,题目暗藏玄机。

从审题层面思考,这个词组之间暗含着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即“一步”是条件,而“一生”是结果。

用一个比喻来解说这种关系,或许可以说成:

每“一步”都是一个环节,而“一生”是根链条;

环节越扎实,链条就越带劲。

明确了关系,就可以立意了,可以写“一生”的辉煌,来自于走好每“一步”的积累,也可以写关键的“一步”将成为“一生”的重要转折点等。

一步与一生

亲爱的孩子:

妈妈今天高兴极了,因为你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老早你就挥着手舞着脚想从妈妈的手心里下来,但你的双脚还不足以支撑那个摇晃不定的小身体。

每次看你在我松手后沉重跌倒,妈妈的心都会跟着跌一跤。

但现在是你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时候了,于是,我们拿你最爱的糖果在前方作引,“啊呀呀”,你放开了爸爸的手走出了第一步!

孩子,迈出这第一步后,你就开始了永不停息的征程。

为此,妈妈要叮嘱你,纵使你的路狭窄崎岖,时而有形时而无形,你都不要忘了踏实走好每一步。

来,抬起你的左脚,走,一,这一步叫勇敢。

正如你开始学走那样,毫无畏惧地向前走吧!

当困难如荆棘长满你的小路,别怕,踩过去!

接着,你的右脚,来,二,这一步叫自信。

妈妈会每天都往你的小脑袋里装一些鼓励,你其实有好多好多信心,千万不要让它闷在瓶子里,它会窒息;

千万不要拿它像宝物一样四处展览,它会学坏;

千万不要随便听信别人的话,把它扔在一边,它会寂寞、会哭。

它就像你爱的那颗糖果,会给你带来无限甜蜜,千万记着它!

好样的孩子,这两步你都走得很好,第三步可能会有些困难,它叫执著。

不要轻易放弃你的梦想。

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会来到一片特殊的土地上,那里的土壤让我们的梦想不能萌发。

孩子,别学他们,把梦想种在心里,而不是舆论上。

每天给它浇水捉虫,它总会开花。

还有一,叫宽容。

让你的伙伴玩你的玩具,让你的朋友直言对你的看法,让你的对手和你针锋相对,让你的思想里照进别人的思想。

还有很多步,你会慢慢明白,妈妈希望你一步步走过一生,不必追风,也不必追赶岁月。

照妈妈教的,把左脚放在右脚前,然后把右脚放在左脚前。

我们的民族几千年都采用这种走路方式,它名叫踏实。

孩子,每步都很重要,它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妈妈今天看你走出了第一步,就明白小家伙已经知道“勇敢”怎么走了。

妈妈真高兴。

你就要去迎接生活的洗礼了,妈妈永远支持你!

孩子,走好每一步,就一定能走好一生!

爱你的妈妈

【评析】此文对题目理解透彻,立意不同凡响。

构思于作文极为重要,良好的构思也是作文取胜的关键,在考场应试作文中尤其如此。

此文不仅用了书信的方式,更采用了象征,写出了作者对“一步”于人生的奠基作用的深层理解,这一小步是勇敢、自信、执著、宽容、踏实,等等,从而使文章深刻。

3.句子型题目

有的命题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如:

“今年花胜去年红”,“我想握住你的手”。

有的还是一反问句,如:

“有钱就幸福吗?

”等,对此类题目如何审题呢?

妙招有二:

一是扣题眼,把握重心。

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题眼是指题目中最关键的一个或几个字,因为这一字是题目的重心所在,关键所在,起着限制、修饰、点睛之作用。

如“雷锋精神鼓舞了我”这一题目,其中的“鼓舞”应是题眼,文章应当着重记叙雷锋精神是如何鼓舞“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排除种种障碍,不断前进的。

如果把文章放在重复雷锋的故事上,那就不合题意了。

又如“我见到了儿时的朋友”,“见到”是题眼,文章重心应该着力于见到朋友时的或激动或惊异等的神情,滔滔不绝的话语、感慨万端的心里话以及当时的环境、气氛。

如果只写儿时交往或只写朋友的境况就不合题意了。

又如“他才是真正的朋友”,“我也懂得关心别人了”中的“才”“也”是题眼,是应当着力表现与描述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有题眼的。

如“春节看电视”等题目仅仅表明了作文的内容或规定的时间,没有需要围绕它用力表现的题眼。

审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审题方为上策。

二是弄清句意,把握内涵。

有些句子型题目是比喻句,一句多义,既有基本义,又有比喻义或引申义。

对此类题目应把握句子的内涵,吃透句子的句意,真正了解弄清句子的比喻义。

例如2007年江西高考作文试题“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这是一个判断句,又是一个比喻句。

首先弄清“一泓清泉”的比喻义,从整个句子的语境来看,“一泓清泉”就比喻语文给人带来的知识、智慧、美感、幸福等,这些如同一泓清泉滋润了“我”的心灵,给“我”美的享受。

明确了比喻义,就可虚题实做了。

或写语文丰富了我的生活,或写语文熏陶了我的情操,或写语文伴我健康充实地成长,或写语文给我带来了幸福,收获了丰收和喜悦等。

再如2007年安徽高考作文试题:

“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仍是一个比喻性的题目。

题目是一个无主句,审视这一题目的关键是弄清“春光”的意义,把握其内涵。

从题目整体感知,“春光”应是比喻“温暖”“爱心”“快乐”“希望”“成功”“成绩”等等。

“妈妈”一词,直接的自然是自己的母亲。

此外,也可以是祖国,是党,还可以是母亲河,大自然等。

理解了词义,句意就好理解了。

此题目应通过一件或几件事,表现对妈妈的关爱,给妈妈以欣喜,展示儿女对母亲的热爱与奉献之意。

再如上海高考作文试题“必须跨过这道坎”,这也是一个比喻性题目,审视这道题的关键仍是弄清题中的“坎”的含义。

“坎”的本义是指田野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修筑的像台阶形状的东西,在题中显然是个比喻,其含义应是喻指人生道路上或事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险阻”“困难”等。

“跨”体现了有一定难度,暗示着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必须”就是“不得不”。

具体写作时,考生既可以小处人手,从自我成长的角度谈“跨过这道坎”,比如应对髙考,比如求学过程中的失利、离别至亲时的悲伤孤独等,也可以从大处着眼,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议“跨过这道坎”,如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坎”等。

总之,只要准确理解了题目内涵,真正把握了题目的含义,准确地审好句子型题目应不是一件难事。

审好了题,立意也就容易多了。

带着感动出发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也震撼了全世界。

无情的灾难让我们悲怆,遇难的同胞让我们心碎,受灾的兄弟姐妹让我们牵挂。

在灾难面前,英雄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惊动天地的是自然界的灾难,感动天地的却是人的精神。

从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开始,每时每刻都有许多的人,许多的事让我们流泪,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感动。

面对这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仅有感动、赞颂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感动只不过是因受其影响而产生的同情,是一种情感上的反应,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

最重要是我们必须带着感动出发,把感动化为行动。

感动,不应该只是一个过程,更应该是对人性正义和善良的一种呼唤。

用感动来触动人们的心灵底线,呼唤起人们对良知的记忆。

相信没有人不懂得为正义呐喊,替善良捧场,但更多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却乐于做一个正义和善良的旁观者。

我们被英雄的事进感动得泣不成声,甚至热血沸腾,却总爱在泪如泉涌后把英雄、眼泪和激情一同从脸上抹去;

我们谈论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总是滔滔不绝、理直气壮,却难得心甘情愿地肩负一次;

我们中有为数不少的人在关键时刻每每等待别人挺身而出,并把别人的付出和牺牲当作理所当然!

我们不应该是无知盲民,不应该是鲁迅笔下麻木的“看客”,更不应该是曾经沧海的老者。

感动后的关键,是我们的行动!

感动之后我们必须更多地思考何去何从。

感动其实就是一种爱。

如果我们常心存感激,为情所动,那么人生就会变得多彩多姿。

正如美国大文豪福克斯说的那样,只要你有足够的爱心,就可以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

因此好好把握自己的命运,带着感动,认真经营值得我们经营的人生,让它一路充满人性的芬芳。

感动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行动。

不要让社会的感动成为一种道德的泛化,这种泛化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我们不是为了感动而感动。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特定的生活环境,最要紧的是,我们能从英雄壮举、牺牲精神之中看到我们自己的坚守和追求,能从感动对象的承担里,看到我们自己的承担^以此,努力而为。

如果我们的感动仅仅停留在心动层面,缺乏货真价实的行动,这种感动可能就会成为一种“流泪作秀”,成为一种肤浅的有口无心,成为一种精神惭愧。

要想让社会成为永恒的“感动乐园”,就要摆脱无谓的伤感叹息和徘徊观望,带着感动从自我做起,带着感动从现在做起,把蜗牛一样的力量和精神能量汇聚起来,就能建成蔚为壮观的“精神大厦”。

这次特大地震灾害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闪耀出的光芒犹如空中的繁星闪耀,又好似一盏又一盏灯,指引着人们前行的路,同时又点亮了无数曾经黑暗的心灵,从而让人们的灵魂在经受洗礼之后,带着感动勇往直前。

如果这就是感动的“因”结出的“果”,那么,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将尽享这“果”的甜蜜。

【评析】本文审题准确,紧扣题意,开合自如。

文章感情炽热,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令人感动。

4.材料型题目

近几年的髙考作文,出现了一种新的命题作文形式,被称为材料型题目,如2006年北京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且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

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

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

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

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样的题型有点像话题作文,有材料,有提示语,有题目,有要求,但与话题作文根本不同的是,此题是以“北京的符号”为题,题中缺少一个“话”字。

这是一种新的题型,既有像话题作文那样的开放性、灵活性,又有命题作文的确定性。

对此类题型的题目如何审视,妙招是:

巧借材料,吃透题意。

巧借材料的关键是,读懂材料。

读的过程也是审题的过程,通过细读,品读,你会发现:

① 料解答了什么是符号,阐释了“符号”的含义。

符号是“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的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

② 举例说明什么才是符号。

“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的小贩吆喝是北京的符号;

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这组举例,明确了“符号”的特点既可以是包括建筑在内的实体,还可以是那些风俗、民风;

既可以是杰出的文艺作品,还可以是那些标志着城市繁荣与发展的新生事物。

③ 还可以想象或设计未来的北京将出现的符号。

这一启示是由材料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而得出的。

读材料获信息,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明确了什么是符号,什么是北京的符号,这就为审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还要让“提示语”来帮忙。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提示语表明了对“符号”应持的态度,同时这句话也提示了写作角度:

既可以只写“保留以往的符号”,也可以只写“创造新的符号”,还可以二者兼写。

明确了材料内容,读懂了提示语,更重要的是对题目“北京的符号”进行审视,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根据上面所讲的短语型题目审题方法,应抓住“北京”这一题眼立意构思了。

对材料型题目审题的重心是“题目”,审视材料是求得对题目理解的帮助。

材料包括提示语,绝不是可有可无,审题时,千万不可放过,材料往往是对题目的阐释与解读,提示语往往暗示立意的角度与写作角度。

审题读懂题目是关键,而要快速真正读懂题目的关键是巧借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