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233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四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课时.docx

第三四周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课时

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双台九年一贯制学校三二班刘忠华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三年级,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第一课时已经会读会认会写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本节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要逐步使学生养成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通过品读,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策略:

通过课后思考题,逐段读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回顾内容。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再全班齐读。

2、指名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直奔课题,导入新课。

1、写作者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设计意图: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

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出示天都峰的图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三、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

”、感叹句“真叫人发颤!

”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自由读文。

3、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选出问题:

“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

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

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读读议议,释疑。

a、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讨论体会:

为什么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

(设计意图:

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

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指导朗读:

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读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边读书边勾画。

指名说全班交流: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引读第7段,比较句子,体会“终于”一词。

①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比较句子,从“终于”这个词体会登山的艰难,登上后的喜悦心情。

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c、出示:

“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

“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

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四、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出示爸爸的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讨论:

“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总结:

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3、齐读爸爸的话。

反馈练习:

阅读课文6、7段,回答问题:

1、这两段写了(  )(  )(  )爬上天都峰,其中重点写了()。

2、这两段话中,用了攀着、手脚并用、爬呀爬、 终于这些词语,既突出了爬山的(),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勇于()的精神。

板书设计:

天都峰(互相道谢)

终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爬呀爬陡不怕困难

一会儿...一会儿...勇气和决心

奋力

遇见老爷爷

4.《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表达生动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背诵文中描写槐乡五月或槐乡八月的段落。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

(4)展开想象,感受槐乡孩子劳动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出示有价值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带来了幸福与快乐及他们的热情好客,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潇洒豪放的品格。

(2)学习槐乡孩子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的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难点:

理解文中关键的词句,品析语言的魅力

3、关键:

朗读、想象,感受槐乡环境美及孩子们的勤劳与快乐。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我们讨论交流。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

3、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画出各部分的中心句

4、练习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槐乡,那里每到六七月份,满山遍野便开满了槐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槐乡不仅景色美,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

你们想去看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槐乡的孩子》。

2、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

槐乡的孩子

3、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想知道什么呢?

(槐乡的孩子怎么样?

槐乡的孩子在干什么?

二、自读读课文,初步感知

那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三、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我们讨论交流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动笔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画出各部分的中心句

四、自学反馈,汇报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

勾画出有关语句,在文中做上批注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这篇课文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语言非常优美。

勾画出你喜欢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由。

并试写一两句。

3、想不想做槐乡的孩子?

为什么?

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

2、朗读、想象,感受槐乡环境美及孩子们的勤劳与快乐。

3、培养学生品析语言的魅力,及写话能力。

4、畅谈自己想不想做槐乡的孩子,并说明原因。

培养孩子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自学了生字词,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槐乡,感受孩子们快乐的生活。

板书课题。

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品读欣赏

1、教师导言:

课文以“槐乡的孩子”为题,主要像我们介绍了哪两个季节的槐乡?

(五月和八月)并板书。

2、那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

勾画出有关语句,在文中做上批注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是上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们都完成了吗?

3、那我们先汇报一下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a因为五月槐花盛开景色很美。

师:

你能具体谈谈吗,怎么美?

(山山洼洼---白茫茫,说明了到处都是槐花,也就是槐花很多,都什么颜色?

像什么呢?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都像白雪吗?

象象圆球象小辫。

观察的角度一样吗)(由远及近)

师小结:

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槐花的姿态总是那么美那么可爱,那么谁能把槐花的美和可爱试着读出来。

谁来接着汇报

b还因为槐乡的味美,到处都是香气扑鼻(学生读这时候连风-----夸张手法,香海真的指海吗、而是指到处都是香气)还有哪些词体现了?

浸,昰泡的意思,更能说明槐乡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是香气,让我们身在槐乡感受一下,好香啊。

槐乡还有香喷喷的槐花饭。

这也是槐乡的一个特色)老师每次读这一段时都能感受到香气扑鼻,谁来试读一下。

c槐乡的孩子很美,热情好客。

用槐花装扮自己。

也是槐香一道亮丽的风景。

师;除了美,你还能体会到孩子的什么,(快乐,自由)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师小结:

五月对于槐乡的孩子来说,槐花带给他们的远远不止是绝美的风景,甜甜的槐花蜜,美味的槐花饭,更是无穷的幸福与快乐。

所以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板书幸福快乐满意。

感悟方法:

朗读感悟、想象感悟、引导感悟。

师:

那为什么又说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呢?

谁来畅谈自己的感受。

(2)喜欢八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a因为在这八月我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苦与忙碌(天热,午饭,劳动时间长)

b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快乐(收获槐米的热闹场面,满载而归唱歌回家;带着甜蜜进入梦乡)

师:

在八月槐乡孩子在树上削槐米捡槐米,你削我捡团结协作,多么美的一幅画面,谁来朗读一下让我们闭眼想想一下那画面是怎样的

c槐乡的孩子的勤劳懂事(他们从小就知道为父母分担辛劳自己赚取学费------)

师小结:

是啊,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在八月,槐乡孩子这样日复一日的忙碌快乐着,孩子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过着丰富充实的生活,所以说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板书;:

吃苦耐劳繁忙。

感悟方法:

朗读感悟、想象感悟、联系生活感悟。

三、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

刚才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

现在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读出你喜欢的语句,谈谈感受。

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

如:

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

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

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

“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

”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

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写。

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

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

”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

“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

”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4)学生读出自己写的和大家一起分享,指导写作。

四、拓展升华

说说心里话:

你想不想做槐乡的孩子?

为什么?

,指名回答,畅所欲言(从景美和孩子快乐---来谈)

师小结:

是啊,槐乡是个好地方,那里不仅有如雪的槐花醉人的花香,更有一群吃苦耐劳热情淳朴的孩子们,让我们羡慕。

希望我们有机会真的可以去槐香走一走,去体会一下它独特的风土人情。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板书设计

槐乡的孩子

五月幸福快乐(满意)

八月吃苦耐劳(繁忙)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

  ⒉过程与方法:

  ⑴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⑵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⑶在背诵中积累。

  ⑷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教学重点

完成习作;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导入

二、明确要求

⒈默读要求。

⒉生读要求:

通过读明确口语交际任务。

三、小组交流课余生活

⒈交流课余做了哪些事。

⒉交流自己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比如,懂得了怎样使自己的课余生活更有意义,学会了如何安排课余生活;学会了一些记录课余生活的方式方法。

⒊评一评哪位同学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

(评一评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⒋讲讲自己今后课余生活的打算。

(比如,读书、游戏、参观游览、锻炼身体,也可以说说自己短期内课余生活的计划。

四、台上展示

⒈小组代表上台讲自己的课余生活,师略记条理。

⒉予以讲解、梳理。

⒊评比。

五、作业

回家讲给妈妈听。

第二课时

(完成习作)

一、想一想

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现在让我们把它记下来好吗?

二、说一说

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⑴读一读习作要求,同组讨论习作要求的范围。

⑵可把自己想写的先跟大伙说说,互相交流。

⒉教师巡视指导

⑴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

⑵你感到最高兴的事,最有意义的事或你愿意写下来的其它事,比如,你参加了什么比赛,什么活动等。

三、写一写

开始写吧!

相信大家都是一名出色的作家。

但在写时要注意:

⒈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⒉要把话写通顺。

⒊写完后,读给你的妈妈、爸爸听一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⒈学生读一读这五组词语,想一想从每一组词语中的带点字发现了什么;

⒉说一说这些字在词语中的读音和意思,并说一说这些带点的字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假日:

读jià,意思是照规定或经批准,可暂时离开工作、学习场所的时间。

假装:

读jiǎ,不真实的,跟原来不一样的,和“真”相反。

问好:

读hǎo,意思是安好。

好奇:

读hào,意思是喜爱。

发现:

读fā,意思是揭露、打开。

白发:

读fà,意思是头发。

朝向:

读cháo,意思是向着、对着。

朝霞:

读zhāo,意思是早晨。

摇晃:

读huàng,意思是摇动、摆动。

晃眼:

读huǎng,意思是光线强烈。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背背

⒈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⒉师范读,学生跟读

⒊学习生字,理解字意

蓬头:

头发散乱,没有梳理。

稚子:

小孩儿。

纶:

钓鱼用的丝线。

垂纶:

钓鱼。

侧坐:

身体歪斜着坐。

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莓苔:

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植物,泛指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

遮蔽。

路人:

过路人。

借问:

指问路。

遥:

远处。

招手:

摆手。

怕得:

害怕。

鱼惊:

鱼受惊,指把鱼吓跑。

应:

回答。

⒋议议诗意

⑴解题

①介绍作者:

胡令能(生卒不祥)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唐代诗人。

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手工工人。

他写的诗流传下来的有四首绝句。

②解题:

垂钓是“钓鱼”之意。

题意是小孩钓鱼。

⑵诗句之意: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坐在河边学钓鱼,他倾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遮蔽着他的身体。

远处有过路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示意不让问路人靠近,他怕发出响声把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

⒌诵读背诵

⒍师:

这首诗通过逼真描画一个小孩儿初学垂钓时的情景,体现了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表达了诗人对垂钓儿童的喜爱之情。

(二)读读认认

⒈用“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发现每组两个字的特点,自主识字

⒉谈发现

(这些字都是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上,去掉形旁可以独立成字的声旁,与原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似,但字义不同。

⒊用每组的两个字分别组一些词语

⒋让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三、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的活动要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

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教学中不要受课本展示台中的示例限制,要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要给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附录:

习作范文

我的课余生活

这个星期三,我和同学玩了好玩的游戏——捉迷藏!

首先,我们石头剪子布选出了捉的人——郭沛沛,我心想:

这下郭沛沛可不幸喽!

除了郭沛沛,我和其他同学踮着脚,像猫一样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又轻又快地跑到了教师停车场。

停车场里有护栏,只要翻过护栏,就完全找不到人影儿了。

我们像老鼠一样,偷偷摸摸地四处张望,啊!

没人儿!

黄雨菲、李梦瑶和我轻而易举地翻过来了。

哎呀!

不好!

郭沛沛追来了,我们大惊失色,“猫”来了!

赶紧跑!

“先下手为强。

”郭沛沛迟了一步。

我们事先规定:

如果5分钟内,捉的人没有抓到藏的人,那捉的人就输了。

所以,我们胜利喽!

我们手足舞蹈,高兴得不得了!

叮零零,上课铃响了,我们要回教室了。

回到班上,我们看到郭沛沛找得满头大汗,脸蛋像个红苹果,我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捉迷藏不仅能提高智力,还 能锻炼身体、增加友谊、体会乐趣,所以我觉得玩捉迷藏特别好!

我的课余生活

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看书、跳绳、画画、跳舞、学书法……多的数不胜数。

我最喜欢跳舞,每当周末我兴高采烈的去上课,当音乐响起我就手舞足蹈欢跳起来,它可以让我把烦恼的事都抛到九霄云外,有一次我忘带舞蹈鞋了,可是音乐响起了,我就飞快的蹦到场上,尽管我没有穿鞋 反而更增加了跳舞的兴致,尽管“地”很冰很冰我还是坚持的跳。

我喜欢音乐和舞蹈。

我是个跳舞迷,还是个书法迷。

有很多人认为跳舞和书法,一动一静反差那么大:

“你能学好书法吗?

”它们是在小瞧我。

当然,有时候我也写不好。

但是妈妈鼓励我说“孩子别灰心,李白小时候也是做不好事,可是有位老婆婆给李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要想写好字就要坚持,它们是经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能写一手好字。

”我听了妈妈的话,我决定要向他们学习,努力写出一手好字。

丰富多彩而又有规律的课余生活,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生体,更能使我得到全面的发展。

我的课余生活

我的课余生活有很多很多。

比如:

折折纸、捏橡皮泥、捏橡皮泥、打羽毛球……这些活动是我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下象棋了。

有一天,我来到一个小花园里,看到一个小朋友在自己摆下象棋。

我走过去,问:

“你会下象棋吗?

”那个小朋友说:

“我当然会了,咱俩儿下一盘象棋吧”我说:

“好呀!

”他是红旗,我是绿棋。

他的第一步是当头炮,我上“马”,他也上“马”,我出“车”,吃他的“炮”。

他飞了一个“象”,我刚一吃他的“炮”,他又用“炮”把我的“车”吃了。

当时,我吃了一惊,说:

“可恶!

”。

他说:

“怎么样?

”我不服,出“车”,将军!

他把我的“车”逼得无路可逃。

我灵机一动,双杀“炮”。

他说:

“有两下子呀!

”接着他用三个“卒”把我的“马”包围了。

我再看看自己的棋,只有一匹“马”,一只“炮”,一个“卒”了。

他用双“车”把我将死了。

我佩服地说:

“你真行呀!

”我们两个人高兴地笑了。

我的课余生活有趣吧!

我会不断地练习,一定要超过他!

我最喜欢的课余生活

我想,大家的课余生活一定丰富多彩,我也不例外,可你知道我最喜欢的课余生活是什么吗?

呵呵,先不告诉你。

只要你一打开我的房门,你就会被屋里墙上的画画给吸引住。

你看,在左边的墙上,有活蹦乱跳的小白兔、有胖嘟嘟的小肥猪、有活灵活现的小鱼、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有幸福的小鸡一家……。

每一幅都是热闹非凡的动物世界的画面。

请你再往右边的墙上看,瞧:

这里有迷人的春天景色,有果实累累的秋天景象、有令人神往的美丽家园……。

知道吗?

呈现在你面前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都是我的亲笔画。

在我四岁时,我就和幼儿园的黄老师学画画,我看到黄老师画的小白兔和真的一模一样,简直太像了,我立即拿起笔跟着老师画起来,我涂涂改改画了半天,最终画的小白免却似兔非兔,似猫非猫,一点都不像,我很难过,黄老师却温和地安慰我,说“没关系,慢慢来,经常练习就会好的。

”听了黄老师的话,我坚持每天用一定时间来画画,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我的画有了进步,常常得到老师和妈妈的夸奖。

在不知不觉中,我迷上了画画。

有一次舅舅带小表妹到我家玩,他们站在我画的《快乐的小白兔》面前赞不绝口,夸我画得惟妙惟肖和真的一样,舅舅还脱口而出要我当小表妹的画画老师呢,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现在,画画是我每天的必修课,因为画画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听了我的介绍,我想大家应该知道我最大的课余爱好是什么了吧?

告诉你吧,画画是我最喜欢的课余生活

我的课余生活

我的课余生活,既不是那诱人的电视机前,也不是那喧哗的游乐场所,而是在“书堆”里。

一放学,我就一头扎在“书堆”里,在我的书架上,堆这看不玩的书。

童话书,把我带到令人神往的仙境,智力拼图,又使我绞尽脑汁。

生动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漫画书,又使我笑得前仰后俯。

小实验,又使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我看过《伊索寓言》,看过《木偶奇遇记》,还看过《机器猫》…………多少本书啊!

书是我最亲密的伙伴,是使我对未来我无限向往;书使我的知识更加丰富。

不管是孩子们的嬉笑声,还是那喧闹的嘈杂声,都不能打扰我。

我爱书,吃饭时,捧着它;睡觉时,恋恋不舍地把它放好。

我看完了一本又一本,总贪婪地看不够,看不厌。

书包了放着《中华成语典故》;堆着《古诗三百首》,《动物故事》。

书占据了我的课余生活。

我的课余生活,虽然没有欢声笑语,但却充满了乐趣。

 

5.《灰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