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257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古诗词背诵》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七步诗》、《鸟鸣涧》、《芙蓉楼送辛渐》、《江畔独步寻花》、《石灰吟》、《竹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己亥杂诗》、《浣溪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古诗词背诵”,选编了8首古诗和2首词,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

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难点:

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

点拨,引导。

六、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多读成诵。

七、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制作PPT。

八、课时:

9到10课时

 

七步诗

年月日星期第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⑵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汇报交流,理解诗意;品读欣赏,理解悟情;指导背诵,拓展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悲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内容。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PPT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师:

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

(板书题目及作者)

2、指名生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

(自读、互读。

5、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7、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

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

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8、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八、板书设计

七步诗

【三国•魏】曹 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九、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十、教学反思

 

鸟鸣涧

年月日星期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⑵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⑶用文字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感知诗意;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PPT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

(板书:

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师生一起走进诗歌

1、师:

“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

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

2﹑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3﹑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

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4﹑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

(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三、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

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八、板书设计

鸟鸣涧【唐】王维

山中月夜

美静

九、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十、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

年月日星期第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1、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PPT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二、学习《芙蓉楼送辛渐》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

2、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

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3、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出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妙处。

4、指导朗读。

5、背诵本诗。

八、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

九、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十、教学反思

 

 

江畔独步寻花

年月日星期第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古诗,初步感知;赏析品读,领悟情感;诵背诗文,拓展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PPT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齐读课题,教师板书。

二、学习诗歌

1、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这首古诗中,你觉得有哪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把它提出来。

生自由提。

第一句:

蹊是什么意思?

那花满蹊呢?

第二句:

重点理解“千朵万朵,满,压”

第三四句:

流连是什么意思?

(舍不得离去),谁舍不得离开?

3、指导朗读。

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

你读出了它的那份恋恋不舍吗?

4、背诵全诗

八、板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千朵万朵压满

江畔独步寻花:

蝶舞

莺歌

九、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十、教学反思

 

石灰吟

年月日星期第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⑵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朗读古诗,初步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赏析古诗,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PPT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生背诵前四首古诗。

(二)、学习《石灰吟》

1、板书课题,解题。

生齐读。

师:

“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

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

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

(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

“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

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

(全诗意思:

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

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4、对比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坚忍不拔)

5、背诵本诗。

八、板书设计

石灰吟【明】于谦

若等闲全不怕

坚忍不拔宁死不屈

九、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十、教学反思

 

竹石

年月日星期第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PPT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

二、初读诗歌

初读《竹石》,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感来。

三、理解诗歌

1、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

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2、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3、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4、背诵本诗。

四、小结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

八、板书设计

竹石【清】郑燮

磨难打击

坚强不屈挺拔有力

九、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十、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年月日星期第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⑵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初读古诗,初步感知;再读古诗,理解诗意;赏析悟情,体会写法;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教学难点:

1、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PPT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杜甫诗,指明生背。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

“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2、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师:

“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

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

(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3、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

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师引导,注意古今异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4、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全诗。

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5、背诵这首诗。

八、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悲喜交加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九、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十、教学反思

 

己亥杂诗

年月日星期第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⑵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PPT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作者简介。

(1)《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2)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二、以读促悟,学习诗歌。

1、朗读这首诗,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师引导理解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多用作人才选拔。

3、感受诗人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4、指导朗读,背诵。

三、小结

同学们请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八、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政治毫无生气

变革(选拔人才)

九、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十、教学反思

浣溪沙

年月日星期第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⑵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发

反复吟诵,讨论交流,品味赏析,领悟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PPT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

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学习《浣溪沙》

1、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2、小组交流,理解词句。

(1)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2)“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背诵。

八、板书设计

浣溪沙【宋】苏轼

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九、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十、教学反思

 

卜算子

年月日星期第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⑵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读通词文,初步感知;再读词文,理解大意;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PPT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上节课学的词。

二、以读促悟,理解诗歌

1、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散读——个读——齐读。

2、揣摩词语,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

采取学生质疑、同学解答、教师指点又不断诵读的方式。

3、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诵读出景语中的情语。

(示范读——散读——个读——指点——男女分句读)

三、小结

有感情地朗读词

八、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韵律美

融情于景

九、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十、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