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29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

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

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

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

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

n)雷薄(bó

)雾风号(há

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

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

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

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远近)

  

(2)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

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

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笼罩白雾风平浪静

  潮来时远声如闷雷远处白线

  近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潮过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2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具:

  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

(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

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呢?

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4、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

齐读5自然段。

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

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拓展实践。

  教师出示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案3

  1、收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或词组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梢暇恋”新词“留恋不禁展示颤动南国应接不暇”。

  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

  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

  3.观察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4.质疑问难。

  六、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颤”chà

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

ng“一簇”中“簇”读cù

“隙”读xì

  ②理解词语:

  留恋:

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

不由自主地。

  展示:

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

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

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

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2.揭题,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

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

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

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

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

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

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

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

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

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

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

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

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

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

用______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

描写“大”的语句:

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③“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描写“美”的语句:

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

②“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

”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文中插图。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

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

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小结:

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再读思考:

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

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①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

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

  ②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

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

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

(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恋。

  (3)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

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出示自学提纲:

默读思考,集中交流、整理。

  

(1)时间不同:

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

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

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

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

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②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

如:

“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③写文章时,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不是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

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一方面来谈。

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用“-----”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线画出短文中动态描写的句子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机灵了。

我把它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出好远,还溅起点点水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