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660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发展Word下载.docx

4、期间通信在军事中所起的作用:

6

二、立足实际,军事通信与国家发展联系6

1、军事通信与国际地位6

2、军事通信与国家安全7

3、军事通信与军队战斗力7

三、统筹兼顾,建立先进军事通信与国家协调发展8

1、军事通信技术的概况8

2、提高军事通信反对抗技术9

①建立稳定的通信网络9

②加强通信战备建设9

③增强人员对抗的综合能力9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10

从军事通信论中国近代以来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开始了近代的进程。

自此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的权利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的中国无休止的战火,然而在战争中通信占着主导地位。

军事通信当然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

所以军事通信伴随着武装冲突和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着战争和军队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军事通信有明显的转变。

从简易通信技术发展到运动通信技术,从有线通信技术发展到无线通信技术,随之各种先进通信技术投入使用,使军事通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然而国家的发展与军事通信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信息时代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通信现状与信息作战要求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在发展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同时加强通信建设,加快加快通信装备的发展,做好信息作战的准备。

通信、军事对抗、运动通信、无线通信、有线通信

一、着眼历史,中国近代以来军事通信转变

1、运动通信和简易通信发展历程

军事通信是为军事目的而综合运用各种通信手段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

为完成军事通信任务而建立的通信联络系统称为军事通信系统。

对军事通信的基本要求是:

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

军事通信伴随着人类武装冲突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运动通信、简易信号通信和电通信等发展阶段。

运动通信是由人员徒步或乘坐交通工具传递文书、口信的通信方式。

公元前14世纪,中国甲骨文中有关于将边防军情传报到殷京(今河南安阳)的记载。

公元前l1一前8世纪,西周在通信中使用了传车,春秋末又产生了单骑马传,出现了专使和接力运动通信的形式,用以传递情报、邮件及口头命令等。

简易信号通信是使用简易信号通信工具、就便器材和简便方法,按照预先规定的信号或记号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

中国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旗、鼓、角、金等就是目视和音响简易信号通信工具。

清朝在18世纪中叶前,军事通信有很大发展。

全国设驿站1970处,急脚铺13935处,并在通向边疆地区分设军报所、军塘及台,以飞递军事文书为首要任务。

一昼夜马递600一800里,北京至乌鲁木齐8500余里的军情急报,限半月到达。

18世纪后叶,国力日衰,朝政腐败,装备落后,通信联络能力低,在军事通信上已不能与西方抗衡。

2、有线电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

西风东渐,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通讯手段逐渐传入中国,使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发生了巨变。

由于西方列强的压制和战乱的环境,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电通信起源于19世纪。

1830年后,有线电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相继问世,军事通信发生重大变革。

1854年,有线电报开始用于军事通信。

1877年,有了军用有线电话。

1899年,军事上开始使用无线电通信。

20世纪初,陆军中装备了野战无线电台,海军中有了舰对舰、岸对舰无线通信,空军实现了空对地通信。

红军在创建初期,部队之间的通信联络主要依靠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

1930年以前,传统的通信联络技术还能够满足红军游击战对通信联络和作战情报传递的要求。

1930年以后,红军的作战形式由游击战过渡到运动战,为了便于组织各地区部队配合行动,便产生了使用无线电通信的要求。

1931年9月,中央苏区和上海的党中央进行了第一次无线电联络。

1932年春,红军组成了中共中央无线电通信网,亦即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央军委指挥全国红军的通信网。

1931年秋建立,电台设在上海,程祖怡担任报务员。

1933年初,党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后,以上海的电台为中转站,与共产国际保持无线电联络。

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到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无线电侦收侦听敌电、破译密码、获取敌情,保证了红军能够及时掌握国民党军队的动态,使红军最高领导机关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牢牢把握住战争的主动权。

此外,红军无线电队不间断地抄收中外新闻,及时向党中央送阅有关国际国内形势的新闻稿件,为党中央确定重要战略决策提供参考材料,不间断地广播红色消息,对于瓦解敌人,团结友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鼓舞士气,打败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期间,出现了野战电话机、交换机、电传打字机、传真机和调幅、调频无线电台等通信设备。

二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微波接力通信、散射通信、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

尤其是计算机的问世,极大地促进了军事通信的发展。

60年代后期,随着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网和计算机网被用于军事通信。

80年代中期提出了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概念,80年代后期以异步传送模式(ATM)技术为核心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在军事通信中获得应用。

随着互联网(INTENET)技术的发展,军事通信中广泛采用TCP/IP技术体制的通信设备。

3、空间通信网络发展

进入2l世纪后,以卫星通信和激光通信为主要手段的空间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在通信组织上,形成了从太空到水下的多维、多网系、多手段、宽频带、多模式的整体通信保障能力。

按通信联络任务的不同,军事通信分为指挥通信、协同通信、报知通信、后方通信和装备保障通信等。

指挥通信是根据指挥关系建立的、用以保障军队指挥的通信,包括作战编成内上下级之间、军队同配属作战的民兵之间建立的通信联络,必要时可组织越级指挥通信。

协同通信是根据协同关系建立的、用以保障军队协同动作的通信。

报知通信是保障迅速传递各种情报和警报信号而建立的通信。

后方通信是为保障军队后方指挥和供应而建立的通信。

装备保障通信是用以保障战场装备勤务的组织指挥而建立的通信。

按通信保障范围的不同,军事通信可分为战略通信、战役通信和战术通信。

战略通信是为保障统帅部及其派出的指挥机关实施战略指挥而建立的通信。

战役通信是为保障战区、战役军团实施战役指挥在作战地区(包括海域、空域)建立的通信。

战术通信是为保障战术兵团、部(分)队实施战斗指挥而建立的通信。

按通信手段的不同,军事通信可分为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光通信、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

无线电通信建立迅速,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小,能与运动中的、方位不明的以及被敌人分割或被自然障碍阻隔的部队、分队建立通信联络。

它广泛应用于地面、空中、海面、水下通信中,是保障现代作战指挥的主要通信手段。

有线电通信是利用金属导线传输电信号的通信方式。

有线电通信传输性能稳定,通信质量高,保密性能好,是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

光通信是利用光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

按传输媒介的不同,光通信分为大气激光通信和光纤通信。

大气激光通信不需要敷设线路,便于机动,适用于地面近距离通信和通过卫星进行的全球通信。

光纤通信传输信息量大,不受外界干扰,保密性好,适用于陆上和越洋的远距离、大容量的干线数字通信,是现代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

运动通信保密可靠,在现代作战中仍有一定作用,但易受天候、地形及敌情等影响。

简易信号通信易于组织,可用于简短命令的传递、敌我识别、目标指示、动作协同等。

目前,世界军事强国正在重点发展以卫星通信为核心的天基通信系统和以光通信为基础的陆基通信系统;

综合利用无线电台、微波接力、散射、卫星、流星余迹等多种通信手段,形成战场机动通信系统;

建立野战通信与固定台站通信一体,战略、战役、战术通信一体,陆、海、空、天通信一体的通信平台。

综观人类战争历程,交战双方无不在通信领域异型了激烈的斗争。

谁拥有信息,谁就能稳操胜券,谁失去信息,谁就难逃失败的厄运。

致胜者利益于战场信息畅通。

优势之军,一旦失去了对信息的控制权,势必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劣势之军,若获取了信息优势,进而夺取了制信息权,同样可以赢得战场上的主动权。

信息时代战争的胜负观有了变化,战争胜负不再以歼灭敌有生力量多少为标准,而是以使作战对象失去多少战斗能力为标准。

信息时代平战观与以前也不一样,信息对抗模糊了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界限。

和平时期对一个国家的电磁频谱进行大规模的侦察与干扰是一种无硝烟的战争。

信息威胁比核威胁具有更大的使用灵活性。

威胁理论正发展到用信息优势迫使敌人放弃战争行动的新阶段。

信息时代主权观也有了发展,国家主权不仅包括国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而且包括频率资源在内的电磁领域和信息领域的主权。

保卫频率资源、电磁主权和信息安全,已成为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

  信息化战争和信息战正在成为军事变革的重心。

而信息化战争和信息战,就其发展来说,是知识战、智慧战,是真正意义上的谋略战。

信息化战争的基础是什么?

尽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有不同的回答,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通信网。

通信是一切作战信息传输的媒介,是信息作战中诸军兵种联合、联结的纽带,是一切作战武器赖以形成整体的神经系统。

二、立足实际,军事通信与国家发展联系

在世界发展进程的推动下,我国军事通信在一步步跟着世界的步伐发生着改变。

随着我国军事通信的一步步发展,它也在一步步促进着我国国际地位、国家安全,以及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1、军事通信与国际地位

南昌起义时,通信兵靠电话机、口哨保障了作战指挥;

红军时期,靠半部电台起家逐步发展壮大。

战争年代,在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中,自购器材制作通信设备保障前线急需;

建国初期,在国家一穷二白情况下自研电台应急抗美援朝作战指挥。

70年代,军民联合攻关,2年多时间提前研制成功“中国造”卫星地球站,9年时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通信卫星上天。

1996年,“科技兴通信”战略的提出,全面掀起技术创新高潮,加快了软件无线电、宽带通信、短波接入、综合集成、网络互联、最低限度通信、网络安全监测与防护、军用安全操作系统等难点技术的连续突破。

在我国军事通信发展历程里,我们瞥见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而从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带动着经济发展,而军事发展也提升着我国军队的战斗力,即军事能力。

随着我国科技能力与军事能力的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步步升高,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在日渐变大。

2、军事通信与国家安全

我国于1877年建立了有线电报通信,1905年建立了无线电通信。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07年诞生时起就使用了有线电通信、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1931年开始使用无线电通信,1932年建立了军邮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由有线电、无线电等多种通信手段相结合的通信系统。

到现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的军事通信系统。

在军事通信的安全保密方面,历次革命战争中,各革命根据地在被分割和电信器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采用了一些实用、安全、保密的通信方式方法。

如广泛组织交通站传递军事情报,在紧急情况下利用“消息树”、“鸡毛信”等通信报警。

而在现在信息时代的军事通信中,也大量的采用了各式各样的加密算法与措施保证通信的安全。

军事通信的发展,首先为战争中的通信与指挥带来了快捷、便利,通信与指挥的快捷、便利,军事指挥得到更好的发挥,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而当今的信息时代,军事通信能力的提升,更是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标志着国家的军事能力,它进一步保证着国家的安全。

其次,军事通信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产生了安全保密观,因此军事的发展,同时也是军事通信保密与安全的发展。

当电通信运用于军事领域之后,军事通信的保密与窃密开始向电磁领域扩展,并随之出现了干扰与抗干扰的通信对抗,随着通信设备的大量运用和战争形态的变化,军事通信安全从单一的保密观、保密、抗干扰观,发展到现代的保密、抗干扰、抗硬打击、抗软摧毁的信息安全观。

安全观的加强,保证了军事通信的安全,军事通信的安全,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因此军事通信安全的发展,同时也在进一步保证着国家的安全。

3、军事通信与军队战斗力

192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国民革命军北伐军3万余人,在江西省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时期。

起义过程中,各起义部队编成内的运动通信、简易信号通信人员和有线电通信分队保障了起义部队的作战指挥和相互间的通信联络。

1928年以前,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各革命根据地红军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地下交通。

交通员往来一次,时间长,而且很不安全,常因敌阻隔不能及时互通消息而贻误战机。

中央军委和各地红军领导此时深切感到采用先进的通信手段,迅速建立无线电通信必要性与严峻性。

随后无线电队在一系列的学习、培训、扩编中成立,1931年1月28日,红一方面军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政委在(<

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中指出,建立和扩充无线电队的目的是:

(一)使我们中央区与其他各特区,一、三军团与红军其他军团的通信灵便;

(二)使我们容易得到外面的以至国外的政治消息;

(三)使我们各军团间的通信更加密切;

(四)使我们更能封锁敌军的电台,侦察其行动。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了军事科技的研发进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的军事作战同以往时期相比已有了质的改变,大规模的地面歼灭战逐渐被高精尖的军事科技战所取代。

而现在,在世界步入信息时代以后,提高“通信力”就意味着提高核心战斗力。

过去,战争是“大吃小”,今天是“快吃慢”。

谁发现目标快于敌,处理决策快于敌,谁就胜算大于敌。

所以,快速反应的现代军事通信系统就是实现“以快制慢”的核心要素,也是名符其实的“核心战斗力”。

2000年1月25日,我国第一颗“烽火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中星-22号”的名义由“长征3号A”(CZ-3A)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2006年9月13日,第二颗“中星-22A号”卫星发射升空,以替代第一颗“烽火一号”卫星。

“烽火一号”(FH-1)是中国的第一颗专用军事通信卫星,它支撑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C3I(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C3I”系统就是指挥自动化技术系统,是用电子计算机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各分系统紧密联在一起的综合系统军用上则称作自动化指挥系统。

C3I系统是一种人机系统,能对地理上分布很广的资源集中进行协调,或针对某一部门面临的各种问题,采集、提供准确的实时情报,并做出决策,因此可见C3I系统对于我国在当今进行信息战的重要程度。

三、统筹兼顾,建立先进军事通信与国家协调发展

随着军事行动对通信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先进的通信设备逐渐步入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拥有先进的通信保障将决定我国军事反对抗能力的关键因素。

1、军事通信技术的概况

军事通信装备实现了更快捷,更安全,更广泛。

从区域通信到广域通信乃至全球通信,从通信保障到通信保密乃至信息安全,从军事通信网络到军事信息网络乃至国防信息高速公路,产生了新的军事通信时空观、安全观、网络观。

通讯技术按通信手段的不同军事通分为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光通信、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

它广泛应用于地面、航空、航海、宇宙航行通信中,是保障现代作战指挥的主要通信手段。

无线电信号易被敌方截获、测向和干扰,运用时,须从组织和技术方面采取措施。

有线电通信传输性能稳定,通信质量较高,保密性较好,是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但通信线路建设时间长,投资大,维护困难,机动性差,易遭受破坏。

光通信一般分为光纤通信和大气激光通信两种。

光纤通信传输信息量大、保密性好,有广阔发展前景。

运动通信保密可靠,但易受天候、地形及敌情等影响。

运动通信在现代作战中仍有一定作用。

简易信号通信易于组织,可直接传递简短的命令,识别敌我,指示目标,协同动作。

各种通信手段在军队指挥中的具体运用,取决于指挥要求、技术特点及其对战时环境的适应能力。

根据具体情况,能充分满足军队指挥需要的通信手段,就是最好的通信手段。

从总体上讲,战争时以无线电通信为主,各种通信手段结合使用。

2、提高军事通信反对抗技术

①建立稳定的通信网络

在必要的地区建立各个分队的国防通信网络,整合军地通信网络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应急网络通信,多方利用野战装备接入地方公用电话网,形成远程有线的电通信,合理利用来传送军事行动现场的图片视频等信息。

由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广泛利用,提高防磁抗扰能力也是军事通信的关键点,我们要充分利用通信装备自身的抗干扰性能,或通过加装抗干扰单元,提高通信装备的抗干扰能力。

严格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地区的电磁频谱管理,及时清除电磁污染,确保各部队的电磁使用环境安全有序。

②加强通信战备建设

由于战争具有随机性、突发性、多样性等特点,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难以预料,因此通信部门要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认真研究突发事件的类型等特点加强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资料收集切实掌握通信的一手资料;

根据收集的资料去预先制定作战方案,以用于紧急时期能稳而不乱,正确指挥作战,同时建立作战方案对应的通信设备,开发大容量的光通信传输设备;

③增强人员对抗的综合能力

做好人员通信队伍的建设,提高人员处理“突发”应急的协调作战能力和对通信装备的管理和维护,确保装备的完好率。

在装备配备上要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应急分队装备的配发要着眼实际,多配发小型化、智能化、便于携带,可以快速接入通信网络的设备。

实现人装有机结合。

要强化业务训练,使各级通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通信新装备的技术、战术性能及操作方法,达到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的要求,实现人员与装备的有机结合。

要把稳定的网络这个“天时”和先进的通信设备这个“地利”再配上精英的人员这个“人和”这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因素军事反抗技术才能真正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通信技术、通信手段、通信设备越来越透明,信息化战争形态的出现,使军事通信成为战争打击的首选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军事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是通不通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保密的问题,能不能干扰的问题,以及能不能抗“硬打击”和“软摧毁”的问题。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压力下,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军事通信基础理论的研究和通信设备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天柱主编:

《从烽火到电讯:

中国军事通信史话》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林家薇王兴亮杜思森王瑜编著:

《军事通信技术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3】《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著:

《中国历代军事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7出版

【4】《中国通信学会》编著:

《中国通信学科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