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6762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等奖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ocx

一等奖教案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

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基因控制性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统计好的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

教学器材:

(1)准备同学熟悉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做成ppt文件。

(2)和学生内容顺序一样的性状调查表。

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

(3)转基因作物、动物、食品等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性状(前面的“基因控制”先不写)

一、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

二、基因控制性状

观察一张母子合影的照片

学生观察,并作出回答。

观察调查表并回答

学生举手

学生举例,如动物的、植物的遗传现象。

然后再认真观察书25页上的图片。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析归纳出来。

观察姚明和他的教练的合影,寻找他们之间的不同。

学生做练习

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出猜测。

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质疑、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请学生分别找出他们相像和不相像之处。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亲子间的相似性就叫遗传,他们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

引出课题

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引出子课题。

除了刚才说到的,还有哪些属于性状?

你在哪些性状上像父母?

统计性状像父母的人次

从刚才的统计可以看出孩子像父母即遗传是一种普遍现象。

那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的现象呢?

这些都是生物的性状。

那到底什么是生物的性状呢?

启发学生观察同一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差异。

这种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

出示几组相对性状的练习题,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父母的性状为什么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呢?

是父母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了吗?

对学生的各种猜测不作对错的评价。

出示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逐一讲清楚实验的过程及出现的结果,让学生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到超级鼠个体大这种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板书第二个问题,并把第一节的题目补充完整。

让学生分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出示转基因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转基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

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

是一张母子的合影,请同学们找找看,孩子的什么地方长得像妈妈?

什么地方不像妈妈?

学生:

回答问题

教师:

象同学们看到的那样,孩子有些地方像妈妈,有些地方不像。

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板书,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师:

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板书,第一节_____________生物的性状)(将“基因控制”四个字的位置先空出来不写)

教师: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性状?

学生:

观察性状调查表,回答问题。

教师:

(老师出示投影片,是与学生一样的调查表)通过你的调查表,看看你都是在哪些性状上像爸爸或妈妈?

我们简单地来统计一下,只要你像任何一个家长的就可以举手。

眼皮像爸爸或妈妈的举手,耳垂像的举手…

学生:

根据老师的问题举手。

教师:

(老师把统计的人次写在投影片上)从这些数据中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像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遗传是普遍的。

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现象?

学生:

有,比如说狗的后代还是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都是遗传。

教师:

说得很好,生物都具有遗传的特性。

亲子代之间相似主要就是性状上相似,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生物的一些性状。

书第25页。

学生:

观察图片,比较不同的性状。

教师:

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生物的性状,那谁能给性状下个定义呢?

到底什么叫性状?

(板书,一、生物的性状)

教师:

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归纳出来,可以多个同学补充。

学生:

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状。

教师:

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差异?

(出示姚明和他的教练的照片)请同学们找找姚明和他的教练长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

认真观察,找出两人的差异。

如高矮、胖瘦、黑白等。

教师:

像这样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称为相对性状。

(板书:

相对性状)

展示:

几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对性状。

学生:

做练习。

教师:

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教师:

同学们对性状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

为什么父母的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

父母是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了孩子,还是把别的什么东西传了下来?

学生:

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教师:

教师可以先不评价学生的猜想,引导大家看投影片“转基因鼠的实验过程”:

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

在雌雄小鼠交配后,从雌鼠输卵管中取出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将事先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中,注射之后,受精卵中融合的细胞核中就携带着转入的基因;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去。

这样小鼠的输卵管中就有了两种受精卵,一种是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另一种是输卵管中原有的未转基因的受精卵。

结果,转基因把小鼠变成了大鼠,转基因超级鼠比与它同胎所生的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体积大一倍。

教师:

这个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学生:

鼠的体量

教师:

后代中只有转基因鼠的体量变大了,说明了什么?

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学生:

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说明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师:

很好。

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教师:

对动物来说,运动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

是基因。

(板书,二、基因控制性状  并把第一节的题目中空出来的“基因控制”四个字补充完整。

教师: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目前,已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

展示:

各种转基因物品的图片

学生:

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

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你有没有怀疑过?

教师与学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转基因引起的社会争议,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以便对转基因问题有个深刻的认识。

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传下去的吗?

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无论从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价值观方面都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

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

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

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

阅读资料

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其余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原始地球状况

帮助学生代表准备发言,提供视频和图片资料,指导学生推理、总结

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

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

提供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关化学知识

从有机物到细胞的过程

观察小实验和图片,推理想象

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

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

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

(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

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

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

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

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

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

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

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

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

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

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

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

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

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

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

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

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

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

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

(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

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

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

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

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

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

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

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

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

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

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

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

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

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

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

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

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

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

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

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

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

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

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

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

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

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

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这样设计是依据如下论述:

“由于所有的科学概念均依赖于实验和观察的证实,所以从原则上讲,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

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定律等科学核心概念已经经过了广泛的证实,因而在他们被检验过的那些领域似乎不大容易发生变化。

在那些数据尚不完整,理解尚不充分的领域(例如人类进化的细节和全球变暖问题),新的证据一旦出现很可能要导致现有概念的变化或当前冲突的解决。

在信息依然支离破碎的情况下,科学概念不完整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过这也是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