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12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857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1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文1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文1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文1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文1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论文12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论文12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论文12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论文12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论文12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论文12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论文12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123.docx

《论文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12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文123.docx

论文123

魂断人生

————论路遥的悲剧意识

摘要

在当代新时期的文学天宇中,路遥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放射出耀眼而独特的光芒。

他传奇的经历,对美好理想和完美人性的执著追求,对文学艺术宗教般的虔诚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赢得了广大文学青年的敬佩。

他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描写了一场场极其复杂,令人思绪纷纭的人生悲剧。

无论从主人公孙少安、孙绍平、田润叶、田晓霞、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自身出发,还是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者自身的因素来看,我们都可以感到一种愤世嫉俗的感伤情怀。

路遥的作品长久的被人们所记忆,成为鼓舞、启迪人们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

《人生》;《平凡的世界》;路遥;悲剧意识

路遥是当代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在他逝去多年之后,其作品越过纷繁喧嚷的时日,依然被众多的读者视为珍品,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放射出耀眼而独特的光芒。

而《平凡的世界》,路遥不仅倾注于他全部的生命热量,全部的爱与恨,并且展现于读者的是一场场极其复杂、令人思绪纷繁的人生悲剧,并且浓郁的悲剧意识也笼罩在《人生》的周围。

因此,在这种氛围中,我们不能不经受住灵魂的洗礼,进而走向审美反思的角度,再次咀嚼其中所含的意蕴。

一、浓郁的悲剧意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依我看,在路遥的主要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与《人生.》中,路遥没有将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彻底毁灭,但却也给了他们重重的一击。

悲剧是审美范畴之一,悲剧意识是人类对自然悲剧力量和社会悲剧力量的感受,是对现实悲剧性的反映,又是对悲剧现实性的把握。

路遥写悲剧时,并不像西方悲剧理论所强调的那样,写崇高和伟大的磨难、破灭,而是侧重于普通人的悲剧性格,致力于描绘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心理的悲剧性。

在路遥的主要作品中,我们无论从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高加林身上,还是从女性角色田晓霞、田润叶、刘巧珍或黄亚萍身上,甚至在贯穿整片小说的爱情故事上,都可以看出其悲剧性的一面。

1. 乌托邦之梦——命运抗争着的悲剧

高加林作为《人生》中的核心人物,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坚强的韧劲,他没有自我满足,没有随遇而安,他总是在寻找着机会去挣脱在农村的羁绊而走向城市,在此期间,他放弃了真正爱他的人,他背叛过自己的良心,而拥入一个充满沼泽的荆棘之地。

当我读完作品,觉得高加林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色彩,其实仔细思考,便发现高加林是经过生活的洗礼,成为一个虔诚对待生活、复归生活故园的悲剧者。

高加林一出场便被置于一个尴尬的位置,无意当农民的他因生活的捉弄不得不回到黄土地。

虽然他曾努力甚至赌气企图证明自己具有一个“优秀的庄稼人最重要的品质”。

而其内心里“那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根本没有熄灭”,涌动的是离开黄土地的热切渴望。

突如其来的爱情使他品味着生活的甜蜜,而随之封闭、愚昧、灰色的生活冲淡了他,风言风语的压力,卫生革命的风波,掏粪的屈辱经历使高加林已安静的心重新猛烈躁动起来。

离开高家村,离开黄土地,对他来说甚至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这本身恰恰就是对传统的一种背叛,对命运的一种反抗。

此时的高价林,急于挣脱旧有羁绊,迫不及待的追求全新生活,他已无暇顾及其他。

他背叛了那刻骨铭心的爱情,抛弃了那在自己最困难的日子给自己最大帮助与关怀的痴心爱人。

他是一个企图颠覆自己命运的人,为了这一目的,他颠覆了自己的爱情,但最终也被命运所颠覆①。

才华横溢的高加林,因为自己事业的三个波折由民办教师受排挤,后又荣任县上通讯干事,最终还是被打回老家,而走了人生的三步棋与农村姑娘巧珍相恋,后与其分手,与城市姑娘黄亚萍相爱最后却又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爱人,而走的三步棋却又是不知不觉影响了他的事业的三个波折,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高加林在事业上与爱情上都是失败的,这也造就了高加林的悲剧人生。

当我初次拜读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时,孙少平、孙少安这两个弟兄的名字也会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两个的名字合在一起“少平安”,在我的意念里,他们的人生也许会像那名字一样,被笼罩在了悲剧色彩的屋檐之下,然而,路遥笔下的孙少平,孙少安这正是这样的人生命运。

孙少安,保留了更多的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文化观念。

当自己因为贫穷而交不起学费,他的学习生涯就到此终结的时候,从此,他和父亲一起担负起了抚养整个家庭的责任,开始以自己的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在双水村做了一个出众的庄稼人。

而命运喜欢捉弄人,当少安的事业蒸蒸日上,真正成为一名农民企业家的时候,他的爱妻秀莲却突然被诊断为肺癌,她便从此倒在了少安的双膝之下,这对少安来说,无疑是份沉痛的打击。

孙少平则更多的接受了外部世界现代和文化形态的影响,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向往现代文明的灵魂,似乎与高家林有几分相像,但少了高加林的虚狂,在他身上,显现了新一代农民的出路,但他绝不等同于高加林,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孙少平在渴望改变现实的同时,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一个度的把握。

他有远大的理想,但没有高加林时的好高骛远;他又为实现理想的奋斗决心,但没有高加林式的极端个人主义②。

孙少平为了自身的精神财富,不愿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带着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着人生的搏斗。

在他身上,包含着健壮的体魄和破旧的衣衫,自尊的信念与贫瘠的生活,自强的气质与屈辱的地位等多重矛盾的冲突。

当少平带着满心的欢悦去赴两年前的预约时,却被女友的噩耗击倒。

然而,正是这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苦难冲击,使路遥小说极具回肠荡气之味,具有悲剧的壮美。

2.理想与现实的较量——女性形象的悲剧

在路遥的作品所描述的女性形象中,有洋溢着现代文明气息的田晓霞,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田润叶,有闪烁着传统美德的刘巧珍,也有充满城市女性色彩的黄亚萍,从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失落中,我们感到了一种悲怆。

田晓霞作为孙少平的恋人,出身高干家庭,在她大学毕业后,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表现,被省报录用为记者。

像田晓霞这样不同寻常的女孩,怎么说也得嫁个有头有脸的国家干部,可她竟然爱上了一个孙少平,一个家境极为贫寒,穿着破烂,出苦力的揽工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农民工。

这样的事情,就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也能够成为一则新闻。

田晓霞与孙少平之间的地位、职业和生存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使得她与少平缺乏共同生活的物质基础,如果让田晓霞背叛少平而另结权贵,又会损坏田晓霞的闪光之处。

于是,作家悲痛的安排了她的殉职,已将她善良崇高的品质和她传奇浪漫的爱情扩大,闪耀出悲壮凄惨的美。

田润叶是路遥花费笔墨最多的女性形象,她升上既有传统女性的美,也具有现代知识女性的美。

巨大的家庭差异葬送了她和孙少安青梅竹马的爱情。

田润叶一直在嫁与不嫁之间彷徨,挣扎。

她割舍不断对少安的爱,但他们已注定了是不可能的。

在家庭原因与政治原因的逼迫下,善良的田润也别无选择的嫁给了她不爱但却深深爱着她的李向前。

在答应婚事以后,她又后悔万分,但又没有勇气退婚,传统女性的任命和懦弱在田润叶身上充分的显现出来。

她的婚礼在自己的眼里是一场葬礼,不但葬送了自己的爱,也葬送了李向前的爱。

刘巧珍是路遥塑造的传统女性的艺术典型。

这个川道最漂亮的女子却是个文盲,这一矛盾就注定了她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

在高家林被挤下教师岗位,断了成为“公家人”的希望,而去城里的时候,这种差异进一步拉大。

她没有黄亚萍渊博的知识和情趣,而只会说家里的母猪下了几头猪娃,这自然会让已经“高就”的高加林难以接受。

高加林的背叛使她悲痛欲绝,但善良宽厚的巧真既没有报复,也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念。

她无奈的结婚,重新开始了生活。

刘巧珍的这种悲剧性,如果从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立场出发,刘巧珍无疑让人同情、忧伤、感慨,黄亚萍作为“第三者”的插足则招致责难,而高家林的无情无义必遭人唾骂。

事实上,当巧珍嫁给马拴,这种没有婚姻的内容,只有婚姻的表面,这才是刘巧珍的真正足以震撼人心的悲剧。

在《人生》中,路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法抹杀的现实生活的气息,这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被遗弃者的内在悲剧因素③。

而另一个女性形象黄亚萍,她是与高家林同窗三年的“知己”。

从《人生》中,可以看出“在学校时,亚萍是班长,他(家林)是干事,他们之间的交往是比较多的。

他俩也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又都爱好文学,互相都很尊重。

”“黄亚萍很快发现他也同样喜欢和她在一起。

”“他们俩有时在一起讨论共同看过的一本小说,或者说音乐,说绘画,谈论国际问题。

”黄亚萍及很多优点于一身,却难以掩饰她自私的本质。

在家林毕业后回了农村,她还不能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想她一辈子吃不了那么多苦。

这时,在克南无微不至的关心与体贴下,她渐渐受了感动,接受了克南对她的爱情。

而当加林入城以后,她与克南话不投机,与家林确有说不完的话题,因此,她义无反顾地和加林在一起。

而后来,克南妈为了报复,揭发了高加林走后门的事,当亚萍得知县委的文件已经下来,让加林再一次回农村的时候,她的第一反映就是“完了!

完了!

一切都完了``````她在心里喊叫着,不知该怎么办。

”虽然作者接着指出她真诚的爱着高加林,但这种真诚在她不由自主地内心坦白面前显得多么虚假,亚萍再次表现得较为自私④。

这样,也透漏出黄亚萍充满矛盾的悲剧性性格。

3. 花开花落——爱情悲剧

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显得纯洁而真诚,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描写了很多的爱情故事,不过我们不难发现,路遥小说中圆满的爱情似乎都不是纯洁的爱情,而是带有很浓的道德色彩的爱情,纯粹意义上的爱情总是会夭折。

比如说高加林与刘巧珍、田润叶与孙少安、田晓霞与孙少平、青海姑娘与金波,他们的感情纯真美好,超越了世俗的观念,是我们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可是没有一对人能终成眷属。

这些人在追求爱情的时候,都大胆热烈能冲破藩篱,超越世俗的观念,仿佛表明了作者思想的现代性。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路遥写这些爱情的时候,其内心显然是充满矛盾的,现代爱情思想的背后,是更加强大的传统的思想,对脱俗的美好爱情的赞美和这些爱情不幸结局的安排,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

在作品《平凡的世界》,当田晓霞与孙少平之间的地位、家庭、环境差距悬殊的情况下,路遥为了不损坏田晓霞的形象美而安排她的殉职,于是作者适时的安排了惠英嫂这个人物。

惠英也许是所有矿工中的理想女性:

温柔、体贴、勤劳、能吃苦。

她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丈夫在一次事故中丧生。

少平义不容辞地为为她撑起了一片天空。

于是,一方面惠英获得了精神支柱,一方面少平也得到了心灵的慰藉,这是他们的感情是十分纯洁的。

惠英还没有完全从丧夫的痛苦中解脱,而少平的感情,则浸注在远方的晓霞身上。

晓霞的牺牲给孙少平了毁灭性的打击。

于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他俩在生活的劫难里互相舐舔着伤口。

小说最后的情形是:

“少平回到了煤矿,远远看见惠英和明明向他飞奔而来……”结局不难预测,历经磨难的两个人无声地走到了一起。

难道这样就圆满了吗?

其实,它仍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我们可以设想孙少平以后的生活:

结局一,少平依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里,他的这个世界没有惠英。

尽管她温柔体贴,少平仍沉湎于对晓霞的怀念里。

结局二,少平终于屈服于惠英的温柔体贴和矿工生活的艰难而忘却了精神的自我⑤。

这两种结局无疑都是悲剧性的。

如果说晓霞是他精神上的伴侣,他么惠英只能是他生活上的伴侣。

在精神层面上,他们是无法交流的。

如果晓霞没有死,上面已经说过,结局仍然是悲剧,于是我们无比痛心的发现,孙少平的感情生活是宿命的悲剧。

作者将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给世人:

并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圆满的,像孙少平这种性格复杂的人更是如此。

在爱情的追求上,田润叶的爱情悲剧更具有代表性。

她与孙少安的爱情建立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基础上。

后来,田润叶在城里当了教师,而家贫的孙少安主动放弃了学业,成了农民。

当她坦白了自己的爱情时,孙少安怕拖累她,便“狠心的”拒绝了,而从山西娶回毫无感情基础的秀莲作为妻子。

从孙少安来讲,为爱而放弃爱,牺牲爱,这一方面是理智的、利她性的表现,同时,也折射出他内心的自卑情结。

正当田润叶在绝望中挣扎时,老谋深算的徐国强为了消解老部下李登云对女婿田福军仕途上的威胁,以田润叶与李向前联姻作为政治交易,把田润叶摆上了官场利益的棋盘。

田润叶出于对二爸田福军的敬重和感激,无奈的嫁给了李向前。

但是,他们的婚姻是名存实亡的。

从润叶来讲,它无法忘记孙少安,即使各自都已结婚,但他一直爱着孙少安,亦如李向前深爱着她。

对于李向前来说,“我爱的人她却不爱我”,他在巨大的失望和痛苦中借酒浇愁,导致酒后开车出车祸而残废,而此时的田润叶才惊醒,她自己思前想后,总觉得自己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她毅然担任起了照料向前的责任。

于是,两个人在经历长时间的互相折磨与伤害,饱尝亲手酿造的苦酒后,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是一种残缺的美,彼此留给对方心灵上的创伤将是很难愈合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田润叶真正该爱上了李向前,也许是田润叶出于愧疚与同情,出于感动或者为人妻的一种责任感,但这只能说是一种怜爱的情感,而不是真正的情爱。

倘若没有车祸的发生,田润叶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回心转意。

路遥之所以没有将这种道德的爱情写的生硬牵强,固然是由于他的写作技巧,但我认为更铸要是他内心真诚的怀着这种道德观念、道德思想,作家相信用道德维系的感情是可靠的、圆满的,而纯粹的爱情虽没好却易逝。

他似乎更看重基于道德仁义上的爱情⑥。

作品《人生》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巧珍爱情的悲剧性。

巧珍爱情的悲剧性首先在于巧珍对高加林的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巧珍明知他俩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但她以为靠自己的俊和对对方的爱,就可以得到从高处跌下来的加林。

但是她不知道作为有抱负的男性,高加林的精神世界是任什么样的爱情也填不满的,再好的异性之爱,也不能抹去他的功名欲和功利心。

高加林在沉沦中被巧珍大胆表白的爱情所感动,在不幸的时候得到了幸福,但他很快又产生懊悔的情绪,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似乎匆忙的犯了一个错误。

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

他甚至觉得他匆忙的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情,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

其实他自己内心里那种对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根本没有熄灭。

他虽然现在满身黄尘当了农民,但总不相信他永远就是这个样子。

他还年轻,只有二十四岁,有时间等待转机。

要是和巧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拴在土地上了。

他是在没有认真考虑的情况下接受了巧珍的爱情,亲了巧珍的。

他俩的爱缺乏基础,是不对等的。

这样的爱,并不稳定。

所以,加林进城之后,他与更有魅力的知识女性黄亚萍发生了恋情。

他俩从高中同学时就互相欣赏,有共同的志趣和语言,性情相投,都喜欢浪漫,而且又不存在城乡差隔,更何况黄亚萍还能帮助加林实现进入大城市的梦想。

因此,从思想与感情基础,到功利要求的满足,黄亚萍都比到了城里只知道对爱人将母猪下了几只小猪的刘巧珍更适合改变高加林的身份。

在功名利欲的驱使下,本来就狠心的高加林,在道德与功利之间,依然地选择了后者,完成了巧珍被抛弃的命运⑦。

路遥在小说开头引了柳青的一段文字,“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⑧。

”然而在整篇小说中,高加林在个人生活上并没有明显的错误,错的事刘巧珍——没有文化,错的是黄亚萍——自私自利,错的事她们主动向高加林示爱,种种这些,也就酿造了他们的悲剧性因素。

二、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成因

从路遥小说中大部分作品的主人公命运,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时代地域的因素也有作者自身的因素,所以悲剧的酿成是客观环境与主观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他小说特有的悲剧意识,使得悲剧意识在他的作品中贯穿得如此彻底、如此深重,以至于震撼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1.时代地域的因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管是朝代的更迭,还是天灾人祸,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都处在灾难漩涡的中心,最容易受到伤害。

路遥与共和国同龄,经历了新中国农村生活的风风雨雨,他在新、旧力量对比差异最大、矛盾最集中的“城乡交叉地带”把握中国农民面对社会转型时精神的痛苦与心理的挣扎。

地域文化对作者路遥的写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非常重要的作用。

路遥所在的陕北,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那里常年干旱少雨,生活环境非常的恶劣,加上交通环境受高原沟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也就比较困难。

在当时,农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作物的收成,而地域环境的影响使得陕北的农村显得更加贫瘠、荒凉。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陕北地域文化则表现出突出的顽强的生命抗争意识,承受生活现实的苦难意识、面对自然环境和人生境遇的悲壮苍凉意识。

在受特有的陕北地域文化的影响,路遥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在巨大城乡差异背景下农村知识青年的不幸命运,更在于他用艺术的手法挖掘造成悲剧的深刻原因。

2.作者自身的因素

史铁生曾说: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喜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能随意调换。

”而从路遥的命运来看,好像过于残酷,因为生来就让路遥扮演了一个苦难的角色。

1949年,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农民,一个字也不认识,家庭生活极端贫困,家里十多口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全家只有一床被子。

家里实在是没有办法养活他,父亲在他7岁的时候,便把他过继给了伯父。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路遥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那种印象是永生难忘的。

当时,父亲跟我说,是带我到这里来玩玩,住几天。

我知道,父亲是把我扔在这里,但我假装不知道,等待着这一天。

那天,他对我说,他腰上集去,下午就回来,明天咱们再一起回老家。

知道他是要悄悄溜走。

我一早起来,趁家里人都不知道,我躲在村里一颗老树背后,眼看着我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像小偷似的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

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

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着我父亲回家去——我那时才是个七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但我咬牙忍住了,因为,我想我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回家后,父亲没法供我上学,”这生死离别的情景给童年的路遥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

1968年,19岁的路遥以群众代表的身份被任命为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开始以政治角色出现在人们面前。

他借着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进入县级权力机构病身居要职,他以为自己跳出了“农门”,改变命运的时机来了,然而,悲剧往往“偏袒”这样充满“投机”欲望的青年,他为这场某种意义上同样不是自己选择的戏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正是这场不寻常的经历,使得涉世不深的路遥早熟,得以用与父辈不同的、更深刻的方式看待社会和人生。

告别了政治乌托邦,路要怀着对政治理想的绝望和人生的苦闷回到了农村,做了民办教师。

他深刻地认识到,他被当前的政治运动愚弄了。

从政治的梦幻中醒悟过来,路遥第一次以一个社会人的视觉,审视社会,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路遥小说悲剧意识的现代意义

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来自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和作家的悲剧审美体验,正是在客体与主体的相关契合中,孕育出苍凉、悲壮的人生和沉雄、崇高的悲剧美,给人以美的感受;他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引人深思,催人奋进,使读者在崇高美的精神鼓励下更积极地面对现实和人生。

在读完《人生》,我感到一种洋溢着真情的心灵的震撼和悸动。

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全面而高速的发展时期,大学生就业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困难,《人生》中的高加林启示我们,在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渐渐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距,抵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正之风。

此外,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和个人前途之间的关系,脚踏实地的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中像高加林这样有文化、有抱负的青年的聪明才智。

这样,或许才能避免像高加林这样的悲剧重演。

在平凡的世界里,蒸腾着不平凡的真情。

一群普通的人,演绎着悲壮的人生。

虽然总有太多的无奈与遗憾,但又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有血有肉。

他们默默承受,不懈追求,用他们的倔强与拼搏,演奏着生命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辉煌的人生意义。

在中国农村,有很多的不甘者一直在与贫困和落后抗争,而造成了悲剧,他们的悲剧在于“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不屈服于不平衡的政治,文化制度分配,这种悲剧的实质是国家制度的悲哀,也是农村政策的悲哀。

农村青年的悲剧也在于认识上的错误,这种认识的错位也制约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如孙绍平追求吃官饭,他有能力但现实的政策仍把他推到悲剧的边缘上,所以路遥不仅仅是展现他们的悲剧命运,更生动地向读者昭示出改革农村落后的现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问题,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路遥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展示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这是作家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生动体现。

路遥希望他笔下的悲剧不要再重演,应该对农村的贫穷和落后多一些人文关怀,对农民的政策放宽一些。

他提出的正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到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如,现在的“三农”问题就是《平凡的世界》所关心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结束语:

笔者认为,路遥对悲剧意识的体现,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悲凉、深沉、回味无穷,路遥从自身本质性的痛苦体验中,向我们出示了他解决苦难、战胜困难的方法。

所以我们对苦难的态度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像路遥那样展开双臂去迎接困难,在这些苦难的背后,也具有一种悲剧的深沉气息⑨。

正是在悲剧的不断演绎之中,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人类也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正是悲剧不断上演的原因,这也正是现实主义创作中悲剧意识的艺术魅力所在。

注释

【1】王晓华.韩城忠.高加林形象的悲剧底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13):

3

【2】钟建波.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情节和苦难意识[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

2

【3】黄建国.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J].兰州大学学报,2005(33):

4

【4】潘朝晖.路遥小说《人生》中女性角色的缺失[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2:

2

【5】肖云儒.路遥的意识世界[J].延安文学,1993.1

【6】马容.论路遥小说的儒家思想[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24):

2

【7】姜岚.《人生》的魅力:

悲剧美[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22):

1

【8】路遥.路遥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9】王卫平,栗丹.论路遥小说的苦难主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27):

5

参考文献

【1】     路遥.路遥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3】     路遥.路遥全集《人生评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4】     廖晓军.路遥小说的艺术世界[M].三秦出版社,2006.4

【5】     廖晓军.路遥小说爱情描写的悲剧情节[J].唐都学刊,2004.1

【6】     贺智力.黄土地的儿子——路遥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7】     陈占彪.论路遥小说创作的心理机制[J].华东师大学报,2000(3)

【8】陈泽顺.路遥的生平与创作[J].延安大学学报,20

 

目录

第一部分:

论文摘要------------------------------------1

第二部分:

论文正文

一、浓郁的悲剧意识-------------------------------1

二、路遥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7

三、路遥小说悲剧意识的现代意义--------------------8

第三部分:

论文结束语----------------------------------9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10

第五部分:

写作日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