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703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111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3.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

一、原因:

南方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矛盾焦点:

奴隶制的废存。

二、导火线:

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三、经过:

1.开始:

1861年4月,南方挑起战争;

2.初期:

北方失利。

原因:

南方蓄谋已久,早有军事准备。

3.转折: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

(1)《宅地法》:

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3)意义:

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

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4.结果:

1865年,联邦军队攻占里士满,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

四、林肯的贡献:

1.维护国家统一2.解放黑人奴隶。

五、性质:

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六、意义:

1.维护了国家统一;

2.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

时间

1775—1783年

1861—1865年

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南方种植园经济阻碍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奴隶制的废存)

人物

华盛顿

林肯

文献

《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结果

赢得了民族独立,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性质

民族解放战争、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1.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

2.国家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保障;

3.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维护国家统一,坚持用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2.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强行进入日本港口。

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

(黑船事件)3.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发动倒幕运动,结束了幕府统治。

2、人物:

明治天皇

3、时间、地点:

1868年东京

四、内容:

1.政治上: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2.军事上: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3.经济上:

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六、影响:

1.积极: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

但是,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与时俱进,改革开放;

2.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

3.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4.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特点: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成就:

1.电力成为新能源:

(1)(美国)爱迪生发明耐用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

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2)电灯、发电机、电动机、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纷纷问世。

世界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发明:

(1)1876年,(德国)奥托制造出煤气内燃机;

(2)1883年,(德国)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

(3)(德国)狄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

(4)19世纪80年代,(德国)本茨制造出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

(5)1913年,(美国)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6)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7)意义:

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动力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

(1)19世纪60—80年代,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

(2)1867年,(瑞典)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后又研制成无烟炸药;

(3)1869年,(美国)海厄特发明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4)1884年,(法国)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开辟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四、影响: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

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工业革命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

生产力发展

人口增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城市化——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1)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2)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3)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4)1910年,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5)意义: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2、城市化

1.工业革命开始后,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

2.19世纪中期后,城市卫生条件开始得到改善。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2.环境污染。

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领域

国别

成就

意义

科学

牛顿

英国

1.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2.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达尔文

1859年《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

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文学

巴尔扎克

法国

《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

葛朗台》)

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列夫·

托尔斯泰

俄国

《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

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音乐

贝多芬

德国

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表达出作曲者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渴望。

美术

梵高

荷兰

《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

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欧洲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瓜分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二、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三国同盟: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

英国、法国、俄国。

两大阵营的实质:

具有争霸性质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三、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欧洲“火药桶”:

巴尔干半岛。

四、经过: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主要战场:

欧洲战场

3.重要战役:

1916年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地狱”、“屠场”。

4.美国参战:

1917年,美国加入,加强协约国的力量。

5.俄国退战:

1917年,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6.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1.这场战争造成了极大的人员死伤和财产损失,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2.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3.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这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

4.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一战使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2.二月革命

(1)时间:

1917年3月

(2)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二、俄国十月革命

(1)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继续世界大战。

(2)1917年7月,列宁指出布尔什维克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时间:

1917年11月

3.领导人:

列宁

4.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

5.结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革命任务

二月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三、开辟新时代

1.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宣告全部政权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成,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应该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2.措施:

(1)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

(2)废除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3)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4)废除土地私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5)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6)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苏维埃俄国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巴黎和会(1919年1月)

1.议题:

讨论对战败国主要是德国的和约问题。

2.操纵国:

法国、英国、美国

巴黎和会三巨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条约:

《凡尔赛条约》

领土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军事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4.巴黎和会的性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5.与中国相关:

《凡尔赛条约》规定:

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全部转给日本。

引发了中国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6.影响:

《凡尔赛条约》和其他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7.国际联盟:

英国、法国控制;

战败国和苏联被排除在外。

二、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922年)

1.参会国家:

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

2.主导国家:

美国

《九国公约》(关于中国问题)

1922年

(2)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3)影响:

《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华盛顿体系”。

三、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战后秩序得以重建,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评价:

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新经济政策(1921年)

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

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把农民的余粮全部上交给国家

工业

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把所有企业收归国有

商业

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

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分配制

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平均分配。

影响

受到农民、工人的欢迎,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期遭到人民的强烈不满。

二、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

1.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不同历史时期俄国的名称:

沙俄(16世纪至1917年二月革命)

苏俄(1917年11月十月革命至1922年底)

苏联(1922年底至1991年)

三、苏联的工业化

1.措施:

(1)1926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1928年1937年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2.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

1.目的:

适应工业化需要,解决粮食问题。

2.方法:

(1)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2)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四、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称“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2.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

积极:

(1)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事业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

苏联模式的弊端也让苏联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一体制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领导人:

甘地“圣雄”

3.阶段:

(1)第一阶段(1920—1922年):

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内容:

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

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

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

拒绝纳税等等。

(2)第二阶段(1930年):

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

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一战后,腐朽的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协约国提出的《色佛尔条约》,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民族危亡迫在眉睫。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避免被进一步瓜分。

凯末尔

4.过程:

(1)1921年初,组建土耳其国民军;

(2)1922年国民军打败了希腊军队,迫使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

(3)1923年7月,土耳其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保持了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4)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宣布为共和国,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5.改革措施:

(1)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实行政教分离,确立国民议会的立法权;

(2)废除男女不平等的规定,提高妇女地位;

(3)效仿苏联,统一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4)扩大世俗教育,规定学校必须传授西方科学技术;

(5)实行文字改革,以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凯末尔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

它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了落后的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暴跌(金融危机)。

2.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工人失业,农产品“过剩”;

农民破产,人民生活困难。

涉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比较长;

破坏性特别大。

(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2)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特点:

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中心措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

(3)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限制产量,保护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5)社会福利,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

3.成效:

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4.评价:

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法西斯专政:

对内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2.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

标志:

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

3.措施: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

4.扩张:

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加剧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乘机大肆活动:

(1)根据各个阶层的不同心理,进行针对性的蛊惑宣传;

(2)利用群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煽动复仇情绪,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3.发展:

1932年,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政权。

不久,他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4.措施:

(1)希特勒上台以后,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

(2)纳粹党乘机解散了工会;

(3)加强思想控制,焚烧进步书籍;

(4)迫害犹太人。

5.扩军备战:

(1)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

(2)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3)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

(4)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1927年,日本内阁提出了先夺取“满、蒙”,再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

2.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

3.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4.对外扩张:

(1)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