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7341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docx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

试论家庭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

摘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间学校。

因此,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成“人”或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健康与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然而,家庭环境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氛围和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则往往起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家庭心理物质生活环境

Thefamilyisthefirststepofpre-schoolchildren'smentalhealtheducation

Author:

SangLanjun

Number:

2008135136

(QiannanNormalCollegeforNationalities,GuidingbranchofGuidingnormalschool)

Abstract:

thefamilyisthecellofsociety,butalsothechildren'searlycontactwithsociety,thefirstschool.Therefore,thechildrenhowtoformanddeveloppsychologicalqualityinthedayaftertomorrow,canbecome"theperson"ormostoftheparentsexpecta"talent",withthefamilyenvironmenthealthandwhetherthereisanextremelycloserelationship.However,thefamilyenvironmentiscomplex,inmanyaspects,amongthem,thefamilyatmosphereandeducationmodeon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psychologicalqualityofchildren,oftenplaystheeffectoflong-termandprofound.

Keywords:

familypsychologicallivingenvironment

 

序言: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也定义为“人生的关键期”,也是给孩子打好基础的好时期,而且,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因此,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家庭、幼儿园(托儿所)、社会。

其中,家庭是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初级社会化场所,能满足儿童的多种需要,因此,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学前儿童的发展打好一个结实的基础。

那么,具体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

(一)、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行为受情绪支配

2、爱模仿

3、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这一时期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情绪性强,而且由于3岁幼儿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

(二)、4~5岁幼儿发展的特点

1、行为规范生活规则

2、活泼好动

3、思维具体形象

4、5岁儿童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

他们在解决简单问题时,可以不再依赖实际的尝试性动作,但却必须借助于事物的形象。

事物的形象常常影响他们的思考和对问题的理解。

比如,在他们的头脑中,“儿子”的形象是小孩或年轻人,而长胡子并满脸皱纹的人是“爷爷”的特点,因此,当听人说某个符合爷爷特点的人是某某的儿子时,常常感到不解。

他们理解,“能吃苦”的意思就是“能吃掉很多带苦味的东西”;而孔融“让梨”,是因为“他人小,大的吃不了”。

(三)、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好学、好问、好探究

2、个性初步开始形成

3、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5、6岁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

显得比较有“主见”。

对人、对己、对事物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现出绘画才能……

由于孩子早期大约有2/3的时间要在家庭中度过,由此可见,在这个关键期,家庭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二、家庭坏境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心理共同体,每个家庭都笼罩着一定的心理氛围。

每个家庭都有着不同的坏境,这样就造就就在一个幼儿园中,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

家庭环境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主要是:

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一)家庭的情绪氛围

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

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儿童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

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这样在总占优势的合作、谅解和氛围下,不但使儿童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和作、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

而在另一种家庭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争吵不休,处事自私,互相折磨,家中犹如精神监狱———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

这样的孩子容易犯罪闹事,难于受教。

(案例1):

2009年4月16日大河报一则“13岁少年伙同他人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杀父之后竟还称‘他该死’”的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长期的家庭暴力和家庭关爱的缺失是这起悲剧事件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案例2):

苏州17岁少年小刘从小父母外出打工,其跟随爷爷生活,逃学、上网、打游戏成了家常便饭。

2011年7月4日,因酗酒向父母要钱未果,便用刀将其父刺伤,不治而亡……

(案例3):

2012年2月7日,郑州某名校一名高二的学生成才(化名),在家中用残忍的手段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而其杀死妈妈的动机竟是:

“我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

”家庭教育的缺陷、超高的升学期望与压力是这起悲剧事件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规范。

如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样教人,要相处和睦,尊老爱幼,语言文明,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切忌使用家庭暴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

(二)家庭智力和物质生活环境:

家庭的物质环境包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

它们的优劣(家庭资源可以影响儿童的学习动机。

家庭经济条件同儿童心理健康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家庭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为儿童铺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使他们在压力适中、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发展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增进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性。

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其父母可能没有条件和精力来照料他们,他们可能较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在较小的年纪便品尝到人生的艰辛。

这种生存状态可促使他们心理早独立、现实、老成,有较强的耐受力和坚韧性,也可促使他们养成自卑、孤僻和倔强等不良性格特点。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性格发展。

1、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做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

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父母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对子女教育的形式与投资产生影响,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决定的。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从古到今,用无数事实来验证出来的。

所以,身为父母的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案例4):

2006年8月15日马某等人因上网与曹某(也系未成年人)发生口角并将其打成重伤,犯罪嫌疑人马某被安达市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伤害罪批准逮捕,宁某在逃。

夏某、孙某因未满十四周岁被政府收容教养。

这些未成年人在办案人员面前根本没有犯罪感和恐惧感,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看看那,嬉皮笑脸,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国家的法律。

那么导致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就是家庭原因。

(案例5):

有一个宰相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等。

而宰相却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看书。

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

“你别只顾你的公事和看书本,你也该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的儿子啊!

”这宰相眼不离书地说:

“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

所以,身为父母的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2、家庭物质环境的创设有幼儿房间的环境布置和家庭环境的布置。

当我们把一个新房子装修的得很漂亮时,也需要考虑孩子的特点,我们是否应该把孩子的房间布置得可爱些,是否应该给孩子留一个游戏房等等。

对于孩子的房间,你们应该注意整个空间的色调应在变化中求统一,活泼中求和谐。

而孩子参与创造这样的环境对他们来说则更为重要。

幼儿可以在布置自己的房间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各自的思想和性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可以在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尽管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而创造这个空间的过程却充满亲情,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环境的创设,我们应该不要经常换,那样容易让幼儿感到没有安全感。

不变的的生活环境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可以满足他们归属与爱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馨。

幼儿一般都比较调皮、比较好动,我们应该发挥周围环境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精心做到以下几点:

(1)、精心装扮居室,让孩子感受到爱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幼儿的想象,涵养幼儿的美感,”在为孩子开辟的小房间或划出的一角内,应当精心地加以布置。

如墙上可以挂上些孩子喜爱的动物图片、幼儿活动图片、卡通人物图片等,适当的摆放一些动植物工艺品;家居布置颜色丰富多彩,活泼、亲切;孩子的床单、被面、枕头、窗帘、衣裤、鞋帽等生活用品均可伴以童话图案,更可以请幼儿一起帮助布置、挑选。

从而锻炼孩子的能力,使这片属于孩子的领地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可,同时密切了亲子关系。

(2)、有目的有选择地购买玩具

为孩子购买合适的玩具,应该适应孩子的不同年龄特征。

不能对有别的意义的玩具不屑一顾,只在孩子吃、穿、学习方面多花钱;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价格越高越能启发孩子的智力,一味追求高档玩具;事实上,有些简单的玩具更能唤起孩子的想象力,活跃孩子的思维。

与此同时,要利用各种时间和孩子一起玩玩具。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提高。

因此成人要想方设法为孩子创设环境,让幼儿多听、多说、多实践,尽可能在家庭环境中创设出爱的感觉,潜移默化地启发熏陶孩子,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环境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

目前许多城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

从而出现“中国的一群小皇帝”,反映出了独生子女的一些问题:

(1)现在的家庭常常是“四二一”家庭,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呵呼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娇宠溺爱,有求必应;对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说过一句话:

「对一个小孩最残酷的待遇,就是让他[心想事成]」。

其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案例6):

叮叮的妈妈是一家私企老板,爸爸是高级工程师,家里非常富有。

叮叮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最好的,要什么有什么,但优越的物质条件并没有让叮叮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不到六岁半的他不但上课心不在焉,不喜欢学习,还常常在学校里故意惹是生非,和其他小男生打架,欺负小女生,老师批评教育他时,他与老师顶嘴;经常炫富摆阔,对同学又非常自私小气,有什么好吃的都一个人吃,好玩的就算玩够了也从来不跟的小朋友分享。

班主任老师通过多次打电话和家访才了解到,原来,叮叮生活在一个物质上富有、精神上极端空虚的家庭:

叮叮妈妈一有时间就召集一帮牌友在家打麻将赌博,平时就将叮叮扔给从乡下请来的保姆,或者让叮叮去看电视、玩玩具、打电脑游戏等。

叮叮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沾染上了爱享受、霸道、自私等不良习性。

(案例7):

2009年11月27日,北京发生一条轰动一时的新闻。

北京大兴一名29岁的男子李磊残忍地杀害了包括父母、妻子、两个孩子、妹妹在内的六位至亲。

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被捕后,李磊初步交代了杀妻灭子的原因源于长期家庭积怨所致。

专家认为李磊从小被宠溺过度,因而形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2)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有的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

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使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

家长们却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

(3)还有,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比较富裕,而且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几乎是五、六个成年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儿童从小开始就习惯于享受细心、周到的照顾,无温饱饥寒之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百依百顺。

如此娇生惯养的过分溺爱会使得儿童自理能力差、缺乏责任心,长大后难于应对社会上的各种压力,稍遇委屈和挫折就会承受不了。

比如,现在一些大学生去外地上学,住校还要家长陪。

不少中小学生在家稍不顺心、或被父母批评两句就离家出走。

一些青年人因为受到一点委屈或挫折就自残、自杀。

所以,现代儿童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也要接受适当的挫折教育。

挫折和失败是人生中一定要走的路,必须要孩子从小到大有受挫折和失败的机会。

我觉得挫折教育要以儿童长大后适应社会为原则,当前社会对社会人是怎么要求的,我们父母就要按这样的标准循序渐进地要求自己的子女。

幼儿刚刚学走路经常跌倒,我们父母不要忙于扶他,让他学会自己站起来;稍大后凡是儿童可以自己做到的、能自己承受的,都尽量要求儿童自己解决;玩一些竞争性的游戏时,儿童玩输了,就得引导他坦然服输,不能赌气不玩,鼓励他争取下一次赢回来。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儿童勇于承受挫折,坚强奋斗的意志,将来就能勇敢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四)、单亲家庭环境

什么是单亲家庭?

简单来说,父母离婚或父母其中有一人不在了就是单亲家庭。

(1)一般来说,离异和离异重组家庭存在以下二个缺点:

一是父母关系不和。

父母双方经常打架、互相谩骂、不尊重对方。

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但使这些学生产生严重的紧张情绪,而且破坏他们内心对他人、对世界的美好感受,成天神思恍惚,情绪低落,无法安心学习。

二是离异和离异重组家庭的父母对子女要求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过分严厉;要么放任不管。

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经常打骂孩子,易使孩子产生胆怯、自卑及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放任不管的孩子就会被社会上不入流的习气所影响,自暴自弃,心理总有一种“没人管”的心态。

长此以往,父母对孩子失去信心,孩子会痛恨学习、痛恨父母,同时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自暴自弃。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

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一位心理学家曾说:

“父母离婚会造成孩子人格扭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的离异导致有的孩子谁也不相信了,甚至也不自信了;有的孩子远离人群,成为一只孤雁,;有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归宿,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

据有关专家统计,父母离异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

一些专家指出:

“单亲家庭教育是失衡的教育。

(2)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表现在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正在动摇,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构。

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离异,首当其冲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的破裂使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

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一位心理学家曾说:

“父母离婚会造成孩子人格扭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的离异导致有的孩子谁也不相信了,甚至也不自信了;有的孩子远离人群,成为一只孤雁,;有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归宿,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

据有关专家统计,父母离异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

一些专家指出:

“单亲家庭教育是失衡的教育。

(案例8):

小增的父母都是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结婚后生了小增。

在城里工作不容易,要打拼,才能立住脚,但由于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太大,夫妻经常发生争执,两人的感情还是经不起现实的考验,最后离了婚。

于是,爷爷奶奶把8个月大的小增带回了老家。

爷爷对小增倍加呵护,常常带孩子在树林里的小河边上玩。

小增手里拿着一根小棍,攉拢水,和和泥,抓条小鱼玩。

爷爷坐在一旁看着孙子,心满意足。

回家时,爷爷会把孙子背在背上,一路摇回家。

小增没上过幼儿园,小学也是在老家上的。

爷爷陪伴了孙子十二年,在孙子上初中前去世了。

为此小增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妈妈把他接到了身边,和她一起生活。

没有多久,父母发现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都不好,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矫正”。

小增妈妈提了很多要求,帮助他改掉坏习惯,结果发现自己和儿子的心理距离很远。

儿子表面不与他们发生任何冲突,但就是不理会妈妈的要求,和妈妈一点都不亲,冷漠,不主动和父母沟通,走在大街彼此像陌生人。

孩子对妈妈没有交流,但是由一个好同学做朋友。

一次,他对朋友说:

“我想我爷爷。

妈妈不爱我。

我也不爱他们。

我想我爷爷,想陪着我爷爷去死。

(案例9):

杜某是一直伴随着父母无休止的吵架成长起来的。

父母离婚后,把杜某交由奶奶照看。

由于父母对杜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奶奶也不知如何管教,杜某更加自由任性,经常夜不归宿,14岁的他已经有了两年的上网经历。

2002年暑假,杜某终于走上犯罪道路,与他人合伙抢劫同学钱财1600余元。

案发后,其父母追悔莫及。

因此广大家长一定要加强学习,正视离异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加强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意识教育,已离异的要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努力建立良好的氛围,努力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像他的家庭一样,总是残缺不全似的,不是心理上,就是各方面的成果上,总是比不上别人似的.例如,有一个家庭:

老公的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是母亲把他拉扯大的,就是因为单亲家庭的缘故,他性格有些孤僻,每每有什么烦心事的时候,不像我能很自然地就发泄出来,而他总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想,很多时候就容易偏激!

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多数单亲家庭还是因为离异!

我本人对那些有了孩子又离婚的人是十分的不理解的,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离婚,这都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或许自己得到了解脱,但却可能影响了孩子一生。

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

家庭环境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土壤。

因此,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家庭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认识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并努力克服家庭结构变化等带来的障碍,为子女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结束语

西方有这样的谚语说:

环境比遗传更重要。

而在儿童时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孩子出生后,他的全部世界就是他周围的这个小小的空间,这个空间由他经常接触的最亲近的人组成,他在这个空间里成长发育,象海绵一样吸取着这个空间环境所能给他的一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而且,家庭成员之间要做到感情融洽、关系和谐。

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着想,给子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2]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3]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