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7982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文明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世界文明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文明史.docx

《世界文明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文明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文明史.docx

世界文明史

世界文明史

1、何谓“文明”

所谓“文明”:

是指具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联系的某一群人类(这个整体一般包括若干个同类型的国家)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2、文明形态一般具有三个侧面(三个特征):

即:

经济、政治与文化。

(1)具有使用和制造的工具(包括一切科技手段);

(2)依赖和凭借的社会关系(包括一切社会制度);

(3)渴望和追求的情感慰籍(包括一切精神享受)。

3、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文明和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二、世界文明史的研究对象

世界文明史主要研究从三百多万年前人类出现——当代世界范围的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

包括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各文明形态的产生、发展、冲突和消融及其在物质生活方式、政治体制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并通过研究世界各文明形态的发展进程、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多元性、规律性。

三、学习世界文明史的意义和方法

1、意义1)系统地、准确地理解人类文明多样化的进程,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2)增强应对文明挑战的思辨能力;

第二章古代东方文明

1、了解和掌握亚非主要国家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消融的历史概况及在物质和精神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理解:

(1)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发展的影响;

(2)古代东方奴隶制度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的特征及形成原因;(3)上古亚非文明国家的文化成就。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代东方各文明形态的基本特征

思考题:

1、略述古代东方文明的基本特征。

2、试论古代埃及奴隶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产生的原因、内容;

3、试列举古埃及文明的主要文化遗产。

4、扼要分析古代西亚国家政治变迁的脉络与宗教信仰的演变化趋势。

5、古代西亚对人类有何重要文化贡献。

6、简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

7、试析佛教崛起与流播的基本原因。

8、古印度的文化成就主要反映在那些方面?

一、古代东方文明的基本特征

1、“早熟”的灌溉农业经济(“早熟”:

一指时间早;二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处于石器、铜器时代)

(1)原因:

(1)有利的地理位置:

位于大河流域旁

(2)以农业经济为主;

(2)作用:

灌溉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日益加深,使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耕,从事手工业、商业、社会管理、宗教祭祀等活动,这样,直接为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与文化领域的创造奠定了物质基础。

2、奴隶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

(1)上古埃及、两河流域、上古印度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

特点:

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他集行政、军事、司法、和财政大权于一身;建立了一套直接受国王统治的官吏结构;

建立了一支军队―――君主专政的支柱;鼓吹“君权神授”论;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势力;

(2)原因: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水利灌溉工程的需要决定的;C、农村公社的长期存在;

D、工商业不发达,工商业阶级的力量弱;E、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3、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频繁与激烈的冲突

(1)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频繁与激烈的冲突(在农耕、游牧两个世界之间,相互的敌对与劫掠、彼此的侵略和征服,经常发生。

这些暴力冲撞是人类接触与交往的一种基本方式)

(2)冲突的原因:

一般来说,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上国或优秀民族而自居,蔑视周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常以绥靖边疆为由,或以武力掠取、征服游牧民族的土地;或置“藩属”,抚其民为“同盟者”和“羁縻”对象,征收贡赋方物,实行长期统治,引起游牧民族的反抗。

(3)冲突的后果:

长期的和平交流和骤然爆发的暴力冲突,导致了农耕、游牧两大世界之间闭塞格局逐渐被突破,推动了人类文明区域的不断扩展。

4、森严的等级结构和富有“弹性”的奴隶制度5、富有特色的东方文化

二、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历史发展线索

早王朝时期(或称古风时期)(第l—2王朝)公元前3100-一前2686年特点: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古王国(第3—6王朝)公元前2686――前2181年特点:

奴隶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的建立

第一中间时期(第7-11王朝)公元前2181-一前1991年特点:

奴隶起义、混战

中王国(第11后期和12王朝)公元前1991一前1786年特点:

奴隶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的发展

第二中间时期(第13——17王朝)公元前1786-前1567年特点:

奴隶起义、混战

新王国(第18-20王朝)公元前1567-一前1085年特点:

奴隶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的鼎盛

从公元前10世纪起,埃及一直处在于外来民族争夺埃及统治权的争夺中。

到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埃及进入托勒密王朝时期。

公元前31年,又沦为罗马的行省。

(二)古埃及文明的主要特征

1、宗教

(1)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转变

A、多神崇拜:

埃及人非常关注死后的人生,关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

他们认为人笃信神明就能长生不灭,善总能战胜邪恶。

人能够死而复活的观念造就了埃及宗教向往永恒的特点。

P58页

B、一神教运动:

运动领导人是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他于公元前1375年左右登基,死于或者被暗杀于15年之后。

他把太阳神作为唯一的信仰,称为“阿吞”。

2)宗教信仰体现出对身后生活的重视

古代埃及人他们相信有可能存在另一次生命,但有三个条件:

尸体不化为尘土;尸体被安放在无法摧毁的坟墓中;能够保证向死者提供祭品。

(木乃伊、墓葬、阴庙、对死后审判的恐惧)

(3)宗教信仰还常常搀杂着一些巫术的成份

埃及人生病后也求医看病,但当时的医药是很原始的,还和巫术混杂在一起。

巫术还被用来祛除日常的危险。

魔法不仅能回应人间诸事,对阴间也有效。

2、文字、文学和绘画

古埃及的绘画很有特点:

比例不匀称,在埃及的绘画中,人像的比例取决于他们的等级关系,而不是他们的实际大小;没有透视法,同类物体的大小总是一样的,不论它们的位置与观察者相距的远近。

因为它不寻求真实再现一位特殊观察者在确切的地点所看到的世界物体。

它情愿通过特殊的角度来表现它们,以它们的大小比例来暗示物体与人物的等级地位。

换言之,埃及绘画艺术是“再造”世界。

3、建筑艺术

(一)陵墓建筑

古埃及人把陵墓称为“麦尔”,其象形文字是用一个台座上的三角形图来表示的,意为国王及其父太阳神升天的地方。

金字塔经历了阶梯金字塔和标准金字塔二个发展阶段

埃及最为著名的金字塔是吉萨三大金字塔。

塔身最高的那座叫做胡夫金字塔,另有:

夫拉的金字塔,迈塞里诺斯金字塔。

到了新王国时代,“帝王谷”的岩窟墓代替了金字塔(图坦哈蒙墓)。

(二)埃及的雕刻和绘画主要是作为建筑的附属物而存在的。

人物雕像的表现手法,一般都是采用“正面律”的原则。

4、科技成就

(1)天文学领域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天象的观察,制定了太阳历。

(2)医学领域

古代埃及人在医学方面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们认为疾病是自然因素而不是超自然因素造成的,因而医师可以对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并对症下药。

古埃及人在制造木乃伊的过程中,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知道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以及大脑对人体的作用。

他们已经懂得区分内科、外科、妇科等病。

3)数学领域

埃及人在测量方法方面成就卓著。

举例来说,他们最早把圆分成360度,首先注意到所有圆的圆周率(即现在所说的)都是一样的。

此外,他们还发明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及金字塔、圆柱体和半球的体积的方法。

5、社会与日常生活

(一)法老:

是人们对统治埃及国王的称呼

(二)社会阶层。

居民被分为五个阶层:

王族;祭司;贵族;包括书记员、商人、工匠和富裕农民在内的中等阶级;以及构成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夫。

在新王国时期又出现了一个第六阶层,即职业土兵,他们的地位紧随贵族之后。

另外,由于这一时期俘虏了成千名奴隶,他们一度构成第七阶层。

(三)家庭

尽管一夫多妻是得到允许的,但社会的基本单位通常仍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女子在家庭中拥有惊人的权利。

在法律上,她与丈夫是平等的,拥有"家之女主人"之称(埃及语中以"成家"来意指结婚)。

妇女既可拥有财产,也可继承财产,而且可以经商。

此外,埃及人还允许妇女继承王位:

第十二王朝时有女王索贝克诺芙鲁,第十八王朝时有女王哈脱舍普苏特。

(四)经济活动

埃及的经济制度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种类繁多,高度发达,田地生产优良的小麦、大麦、稷、蔬菜、水果(无花果、葡萄、石榴等)、亚麻和棉花。

在畜牧业方面,埃及不养鸡不养骆驼,饲养的家畜和家禽有:

牛、羊、驴、鹅、鸭、鸽子、鹌鹑等。

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埃及工匠的技术,尤其是制造奢侈品的技术,举世公认一流。

公元前2000年以后,埃及的商业发展迅速,同克里特、腓尼基、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贸易日益兴旺。

(五)衣食住行:

饮食:

面包与啤酒是基础食品。

服饰:

缠腰布是男性的主要服饰,人

三、古代西亚文明

古代西亚文明也称为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文明,在希腊语中称为“美索不达米亚”。

(一)比较与古埃及文明的异同

相似点:

这两支文明几乎一样的古老,它们都有各自的文字系统,它们都孕育于大河流域,它们都从城邦国家过渡到统一的强大的帝国,都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它们也都在数学上和天文学上有自己重要的成果。

不同点:

1、在地理上:

两河流域没有尼罗河那么富饶;两河流域不是像尼罗河谷那样是块相对封闭的地区,该地区易遭侵略。

2、在政治上,它没有像埃及文明那样有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发展,它的政治史曾有几次比较突然的中断。

3、思想和宗教观念上的区别。

埃及文化着重伦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则着重法律。

4、在经济活动方面,两河流域的商业贸易更为活跃,因为两河流域本土缺乏木材和矿藏,所需的矿石和木材须靠进口。

二)古代西亚文明

1、民族冲突与西亚古国的政治变迁

(1)民族冲突与西亚古国的政治变迁P2-3页

A、阿卡德――苏美尔王国前2371年――前2190年阿卡德人建立

B、乌尔第三王朝前2113年――前2006年乌尔人建立

C、古巴比伦王国前1894年――前1157年阿摩列依人建立

D、亚述帝国前六世纪――七世纪亚述人建立

E、新巴比伦王国前626年――前538年迦勒底人建立

F、波斯帝国前553年――前330年波斯人建立

G、赫梯、腓尼基、巴勒斯坦地区

(2)变迁的原因A、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构成的不同经济形态造成的;B、该地区民族构成复杂;

阿卡德人苏美尔人塞姆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赫梯人

2、多样性的地域经济与独具特色的奴隶制

(1)多样性的地域经济

A、两河流域地区:

以灌溉农业为主B、小亚细亚地区:

以畜牧业为主C、地中海东岸:

以工商业为主

(2)独具特色的奴隶制:

富有“弹性”比较“温和”

3、从“多神”崇拜向“一神”教信仰过渡

(1)各区域的原始宗教和民族宗教

(2)“一神”教

A、琐罗亚斯德教波斯创始人琐罗亚斯德。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世界上有两个主宰宇宙的大神,一个是阿胡拉·马兹达(意为“智慧之神”),它是最高善神,也是光明、正义之神;另一个是阿利曼,它是恶神,也是黑暗之神、邪恶之神。

这种宗教的特点也被归纳为“二元论”。

琐罗亚斯德教还是一种彻底的个人宗教,它向个人而不是社会提出要求,报偿和惩罚也是针对个人的。

宗教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不塑神像,不建神庙。

该教又被称为拜火教。

经典是《阿维斯塔》。

B、犹太教:

公元前8-3世纪耶和华

(3)一神教产生的意义

标志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开始摆脱原始宗教信仰的束缚及杂乱无章的仪式的摆布,向一个新的宗教文明层次升华。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是经历了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即:

由“自发宗教”向“人为宗教”的发展。

4、古代西亚的文化成果

(1)拼音文字、楔形文字、与诗史

(2)太阴历与数学(3)神庙、都城与王宫的建筑

四、上古印度――佛教文明

一)古代印度历史发展概况

1、古代印度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1)哈拉巴文化约公元前24世纪~公元前18世纪特点:

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时期

(2)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6世纪特点:

古印度由军事民主制向奴隶制城邦过渡时期

(3)列国时代约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特点:

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形成和种姓制度的产生

(4)孔雀帝国时代约公元前324年~187年特点:

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

(5)贵霜帝国公元15年~65年特点:

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建立及衰落

2、上古印度种姓制度

(1)上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也称“瓦尔那”制度。

是随着上古印度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在“早期吠陀时代”逐渐形成的等级森严的制度。

内容:

第一等级婆罗门瓦尔那宗教祭司集团第二等级刹帝利瓦尔那武士集团

第三等级吠舍瓦尔那普通农村公社成员第四等级首陀罗瓦尔那土著、奴隶

(2特点A、职业世袭;B、内婚制C、等级不平等

(3原因A、征服的结果;B、社会分工的结果;C、阶级分化的结果;

(4)作用A、维护和巩固了印度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在印度历史上起着障碍印度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佛教的兴起及其流变

1、早期佛教的产生、背景:

A、社会经济的发展B、阶级分化激烈和阶级矛盾尖锐

(2)早期佛教的产生公元前6世纪A、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B、教义:

四谛说经典:

《佛经》

(3)早期佛教的评价

A、进步作用:

它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神创种姓的邪说;

它否定了婆罗门教的人出生决定人的社会地位的主张;佛教的出现,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形成;

B、早期佛教的局限性、虚伪性:

a)、佛教虽然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反对婆罗门教的神造种姓的邪说;但并不彻底反对种姓制度,只是主张刹帝利应该为最高等级。

b)、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普渡众生”仅限于宗教领域,而不是在现实世界。

c)、佛教所宣扬的“四谛说”,实际上是要人们逆来顺受,放弃反对压迫者的斗争

第三章西方古典文明

了解西方古典文明的历史概况;理解和掌握: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及其成因;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1、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的政治格局2、雅典、斯巴达国家的形成、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

3、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阶级实质及影响4、古代罗马国家的文明特点。

难点:

1、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的起源学说2、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形成、实质及影响

一、希腊古典文明

(一)古代希腊历史发展线索

1、爱琴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代公元前二十世纪~公元前十二世纪特点:

早期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2、荷马时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九世纪特点:

军事民主制时期

3、殖民时代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六世纪特点:

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形成

4、古典时代公元前五世纪~公元前四世纪特点:

奴隶制城邦繁荣和开始走向衰落

5、马其顿统治时期公元前四世纪~公元前二世纪特点:

奴隶制城邦的衰落

(二)希腊古典文明的基本特征

1、古希腊城邦的“多中心”格局与海外殖民

(1)古希腊大多数城邦是以海外殖民的方式建立奴隶制国家的;

(2)古希腊各城邦都是独立的政治实体

(3)古希腊各城邦都有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国家形成途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

A、斯巴达:

国家形成途径:

征服

政治制度:

奴隶制贵族寡头政治:

两个国王(世袭制)长老会议(终身制)公民会议五监察官委员会(限任制)

经济制度:

以农业为主,工商业不发达;希洛式奴隶制

文化教育:

严格的军事教育,文化不发达

B、雅典:

国家形成途径:

改革

1、提秀斯改革公元前8世纪国家的萌芽

2、梭伦改革P35页公元前594年原因: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改革内容:

解负令:

取消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划分四个等级,不同等级有不同权利;

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推行一系列发展工商业措施;

意义: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为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奠定了物质基础。

3、克里斯梯尼改革公元前509年或508年

改革内容:

建立十个新地域部落建立五百人会议设十将军委员会设贝壳放逐法

意义:

标志着雅典国家最终形成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最终形成

4、伯利克里时代(公元前459-公元前429年)奴隶主的民主政治的鼎盛

A、国家各机关官职向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官员实行公职津贴费制

B、国家一切权利属于全体公民: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讨论决定国家的内政、外交、战争、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

五百人会议是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

雅典除九执政官、十将军外,还有360个公民大会临时主席(每次公民大会要抽签选出9名大会临时主席)、365个五百人会议值班主席、200多个负责工商和审计等方面的官员、700多个驻外官员、30-40名地方巡回法庭官员,再加上五百人会议成员、6000名陪审法庭成员等,雅典每年担任公职者近1万人,这对有抽签制、轮换制、津贴制及任期制的4万公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雅典的公职人员在任职前要有资格审查,任职时要有信任式的审查(公职人员每年要经历10次政绩评议和去留表决,即每隔36天面临1次免职的可能性),离职时要有述职式的审查,而各个权力机关的互相制约表明,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制度,也是古代罕见的一种直接民主制。

特点:

全体公民参政,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

实质:

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三)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的不同:

A、雅典民主是历史上最狭窄也是最充实的民主;

最狭窄是指享受民主权利的人数太少,它仅仅是对男性公民集体而言;而非公民,如:

女性、外邦移民、奴隶和他国公民。

则没有民主权利。

最充实是指全体公民在立法及其治理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

B、雅典民主在形式上和适用范围上也与现代民主不同。

它只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的是直接参与式民主,是一种限于城邦内特定范围公民的国家之上的直接民主,它通过建立一种有效协调的参与机制对付来自集体外部的威胁,如奴隶、东方民族及北部野蛮人。

现代西方民主是一个文化多元和结构复杂的大国推行的间接代议制民主,提供寻求政治代言人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现代西方民主在范围、制约机制、程序等方面都比古代要广泛完善。

C、雅典民主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发挥的作用不同

雅典民主制在尽情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因此,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四)影响:

A、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正式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保证了他们较高程度的自由,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它造就了一个相对的和平发展环境,促进了希腊的全面繁荣,使古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

B、对后世的民主建设的影响:

为后世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4)古希腊城邦“多中心”格局形成的原因

A、外向的、开放性的海洋地理环境产生了城邦的“多中心格局”;

B、经济特色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C、阶级关系的发展,国家形成途径不同,因此形成城邦的“多中心格局”;

2、希腊古典“古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1)奴隶制的发展

表现:

来源充足价格便宜使用普遍类型:

开俄斯型、斯巴达型

(2)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

3、古典文明东渐的“希腊化时代”

(1)古典文明的东渐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民族融合方面;文化方面;

(2)意义:

东西文明的相互碰撞与交融

4、古希腊人“多神”崇拜与“神人同形同性”的宗教信仰

(1)古希腊人的“多神”崇拜

(2)古希腊人宗教信仰的特点:

神人同形同性:

有了彻底的人类外形,而且具有人的意志、欲望、性格等,神都很世俗化,他们和人类的区别在于,神不仅长生不死,威力无穷,随心所欲,不受拘束,而且能够通过生育把这些特性传递继承下去。

没有一个庞大的僧侣阶层:

希腊人在宗教上虔诚但不狂热。

对神敬畏。

却没有凌架于政治集团之上的祭司集团。

希腊神话与(三)宗教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A、希腊神话是希腊文化艺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源泉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以至近代,许多艺术大师们以希腊神话故事为其创作素材。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中,也常常引用希腊神话典故。

B、希腊神话与宗教促进了希腊各城邦和部族间的团结,推动了希腊文明的进步。

5、古希腊人的文化贡献P49页

二、罗马古典文明

(一)古典罗马历史发展概况公元前八世纪~476年

1、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10年特点:

原始公社的解体和向国家的过渡塞尔维乌斯改革

2、共和时代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31年特点:

奴隶制的产生和发展

3、帝国时代公元前30年~476年特点:

奴隶制的繁荣及衰落

二)罗马古典文明的基本特征

1、罗马政治文明的演进趋势奴隶制城邦国家--奴隶制共和国--奴隶制帝国

A、罗马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形成王政时代(约公元前753-公元前510年)是罗马从原始社会的公社制度向国家过渡时期。

B、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发展建立共和制城邦:

二执政官、元老院、百人队会议、库里亚会议

C、罗马奴隶制帝国的演变

两次“三头政治”:

前三头同盟:

庞培、克拉苏、凯撒。

两头并立。

凯撒独裁。

后三头同盟:

安东尼、雷比达、屋大维。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

他直接控制行省的总督,规定税收标准,严密控制军队。

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屋大维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确保了200多年的稳定。

帝国走向衰落。

公元3世纪,危机四伏,最后终于在民众起义和外族不断侵犯的冲击下,罗马帝国的整座大厦倒塌了。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正式灭亡了。

(2)政治演进的原因

古罗马由城邦制转向共和制的原因

A、罗马史前社会和早期国家政治组织结构中浓厚的原始民主传统,为共和制产生发展奠定基础;

B、自由小生产者相对稳定存在和发展,以及以其为骨干的平民力量的强大并不断斗争的结果;

古罗马奴隶制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原因

A、古罗马的共和制仅限于小国寡民式的国家,一旦国家版图扩大,共和政体不可避免地被专制政体所取代;

B、古罗马共和制中的“主权在民”缺乏政治领域的思考;

2、帝国初期高度发展的奴隶制物质文明

(1)奴隶制的高度发达奴隶来源广;奴隶使用广;奴隶制对奴隶的剥削极为残酷;奴隶起义规模大;

(2)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A、生产工具与技术的进步;B、社会经济出现出繁荣的局面

3、罗马古典文化的发展P61-65页

(1)罗马文化对希腊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文字(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