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8271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docx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

几篇中学生政治小论文范文

张叔家的变化所想到的

尤溪一中  高二(3)班  王虹

        指导教师:

张兰春

小时候,我最怕到我爸的结拜兄弟张道柳家做客,不是因为他家穷,而是因为他家脏:

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苍蝇蚊子随处见,臭气熏天惹人厌。

前不久在爸爸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我去坂兜村参加张叔儿子的婚礼,一进院,顿时眼前一亮,脱口而出:

“哇!

真干净。

”张叔看到我满脸惊讶,眉开眼笑地说:

“自从我家去年用了沼气,变化可大啦。

张叔叔一家5口,其中劳动力2个,家里每年养4—5头猪,主要经济收入是靠10亩果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坂兜村实施林业体制改革,农村薪炭紧缺。

2004年1月,县农村环保能源站派沼气生产工在张叔家的后院修建了一口8m3的沼气池,与农村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形成了厕所、猪圈、沼气池三位一体格局,总投资1800元。

沼气池建好产气后,给张叔家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节约生活用能开支:

沼气池建成后,每年可产沼气450m3基本上解决了张叔一家5口的日常生活燃料需要,一年可节约薪柴5吨,节约砍柴劳力15个工日,减轻了劳动强度,一年可节约生活用能开支800元左右。

二、改善生活环境:

建池、改厕、改厨、改圈,改善了居家周围的环境卫生。

彻底改变过去满地家禽粪便、污水横流的状况。

蚊蝇少了,臭气少了,减少了疾病传播。

他家现在真正是房前屋后环境整洁、美观、卫生的美好家园。

三、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养殖业和林果业的发展:

沼气池的沼液和沼渣既是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又是猪食的良好添加剂,将其投入养殖和果园生产,全年可节约化肥、饲料开支2500多元。

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提高果实的产量、质量并加快猪的生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沼气作为一种能源,在其他地方早已使用,为何现在能够在我县农村中如此迅速地得以推广和应用呢?

为何沼气能给农户的生产生活带来如此神奇的变化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前提。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时代在进步,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必须更新,坚持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县不少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周围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在生产生活方面,他们开始打破旧观念、旧思想的束缚,积极尝试新事物,接受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

其次,从我县农村的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键。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我县推广使用沼气的政策是正确的,符合我县具体实际的。

由于我县地处山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6.7%,其中85.2%以薪柴为生活的主要燃料。

我县的森林覆盖率虽已达到74.4%,但是群众生活燃材和食用菌原料用材消耗大,加上营造的多为针叶林,阔叶林逐渐减少,造成水源涵养能力差,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从这个实际出发,我县推广和使用沼气,在全县15个乡镇174个村建设户用沼气池2138口,中小型沼气环境工程15处,利用人畜粪便、废弃的秸杆等发酵而成的沼气做燃料,有效的解决我县森林资源紧张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带动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县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适合我县农村发展的新型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再次,坚固的科技力量是保证。

我县聘请了福建省沼气工程专家深入农村实地考察、指导,并设置了沼气科学咨询站,县里专家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农户疑难。

同时,我县召集沼气生产工进行技术专业培训,实践操作合格颁发农业部的上岗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县坚持“科技带动农户发展”的原则,严把质量关,让群众用的安全、放心。

最后,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经济扶助政策是动力。

通过辨证唯物主义的学习,我知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和农业155进行宣传,以农业155服务队和科技宣传周为载体做好农村沼气科技赶圩活动,分发2500多份的《农村户用沼气池操作规程和农村户用沼气池日常管理》等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建设沼气的目的、意义和扶持措施,特别对农民进行建设沼气算帐对比,调动农民的建池积极性。

在农户资金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县委要求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助,截止12月10日,在全县14个乡镇69个村落实补助资金53.52万元。

神奇的沼气就像个魔术师,它轻轻一挥魔法棒,那些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摇身一变就成了能源,原来的垃圾堆,现在却成了能源库和聚宝盆;过去人们一看见集脏、乱、臭的垃圾就难受,而现在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科学技术于一体且具优质、清洁、高效等特点的沼气能源,倍受农民们的青睐,这正验证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道理: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创造条件,促使劣势向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作准备。

中学生带手机利弊谈

龙岩一中高二(3)班邱熠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手机,就是其中一个。

但在此同时,类似于手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也在不知不觉中为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手机听多了对耳朵不好,空调吹多了对身体不好,对环境不好,电脑用多了对眼睛不好,对身心不好。

因此,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而去选择,去研究。

引言

在一个科技领导世界的时代,手机已不是有权有势人的“私有财产”。

记得90年代初,见到的是“大哥大”,跟大砖头一样,能用上它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

谁又能想到,十多年后,手机已是“旧时富人手中机,飞入寻常学生中”。

大街小巷,甚至在校园内,中学生打手机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乎随处可见。

走进今天的中学校园,我们会发现很多中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拥有手机的中学生人数也日渐增多,手机的档次也大有水涨船高之势。

从最便宜的到价格不菲的能拍照的,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手机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它们的拥趸。

手机的普及,确实带来了不少好处。

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

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如目前许多教育界的学者和专家就十分关注中学生流行自己带手机的问题。

中学生究竟应不应该自己带手机,也成为我们青少年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学生自己带手机的人数原因,如何获得手机,得到手机后的用途,家长老师的态度及本人分析带手机的利与弊,提出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学生带手机的人数

经过调查的龙岩一中高二的两个班的详细情况见下表

甲班(实验班)

项目

调查人数

配有人数

男生有的人数

女生有的人数

人数

54

43

1

比例

/

7.41%

5.56%

1.85%

乙班(普通班)

项目

调查人数

配有人数

男生有的人数

女生有的人数

人数

56

18

8

10

比例

/

32.14%

14.29%

17.85%

*学生如何获得手机

调查中显示学生获得手机主要有两种

①亲人赠送

②自己零用钱买

其中甲班4人均为亲人旧手机淘汰后经亲人同意所得;乙班有5人为自己购买,占持机人数的27.78%。

*得到手机后的目的

1.亲人赠送手机的目的

①调查中有的同学家长经商,有时会长期不在家,孩子有手机方便联系,且可以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

②奖励:

有的家长买手机作为孩子生日礼物,鼓励孩子好好读书。

有的家长则应孩子要求,成绩进步后买手机作奖励;

③去接补习的孩子走岔路。

有些老师的家地方偏僻,家长有时会找不到路,为了及时接孩子回家,家长愿意给孩子买手机。

2.自己买手机的目的

①与同学联系,增进友谊,把烦恼和同学讲,减轻压力;学习上交流,共同进步;

②与家长联系,有时家长在外,学生遇到困难,可及时向家人反映,寻求帮助;

③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疑难问题也可及时找老师请教,在学校遇到困难也可跟老师反映。

*家长及老师的态度

1.家长的态度

表一

同意原因

无所谓

5%

方便与自己联系

80%

与孩子更好沟通

15%

不同意原因

怕孩子收到不健康短信

34%

用于谈恋爱

47%

怕孩子上课,发短信、游戏等

19%

(调查的几位家长均为亲戚及父母的朋友,并非上述学生的家长)

2.老师的态度

表二

不同意

没有必要,IC卡、200卡可替代手机

学校规定

上课受到影响

(并没有采访老师,但班会课,学校大会上各老师均有明确的表态)

*本人的态度

本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查阅各种资料和进行深入调查和思考,得出以下几点关于利与弊的结论。

利的方面:

①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

②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

③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④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

⑤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

方便查阅。

⑥手机的本身小儿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

⑦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弊的方面:

①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

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

调查的两个班中,甲班成绩明显高于乙班,说明手机必会给学业造成大的影响。

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

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

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

③助长学生攀比成风。

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的款式和功能。

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

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

④额外增加父母负担。

在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

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

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是给家长增添了新的负担。

⑤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

本校高2007届学生中就曾发生利用手机作弊而被惩罚。

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

⑥影响校园治安。

手机是贵重物品,若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会发生偷盗现象。

据反映,我校有个别班级出现钱、钱包被盗,手机若不随身携带,也会被盗。

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的管理者比我们更早地遇到了这一问题,手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更为突出,已经引发了中学生的犯罪,有手机的中学生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和抢劫的对象。

⑦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

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

本人初三月考时曾因为前座突然来电话而受影响。

⑧手机对人有辐射。

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多少先进功能,却从未提对人体伤害。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伤害,岂不追悔莫及。

*解决方案

方案一:

凡是学生自己带手机的,都请家长签个名,交给老师,说明确是为了家长与孩子间联系及沟通。

方案二:

如果带手机只是为了及时联系,那就建议家长买不能发短信的小灵通,学生在上课只能关机,来电话也不敢接。

方案三: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手机并非拿来招摇过市,用来炫耀。

告诉学生应以怎样的方式使用手机。

方法四:

借鉴其他地区的做法

我国一部分地区的做法

杭州一中:

不准带手机进校

龙岩一中:

带手机进考场,无论是否用于作弊,该科成绩一律以0分论处。

浙江台州一中:

学生用手机需先与学校签合同

宁波:

禁止学生带手机违者扣分

国外的做法:

芬兰:

禁止向青少年推销手机

芬兰市场法院近日决定,禁止芬兰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

如果违反这一禁令,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

美国:

为校园手机立法

大约在10年前,美国各州的学区纷纷制定规则(有些是州议会或地方政府立法),完全取缔在校学生使用传呼机和手机。

德国:

欲禁止手机在学校使用

德国已开始就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问题展开了公开讨论

*结术语

本人认为:

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是新事物,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

本身并无利弊对错。

进入校园后出现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暴露了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等学校德育的“老问题”。

学校一纸禁令其实只能在表面上掩盖问题。

对中学生有手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

如今,身处信息时代的中学生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所以,拥有作为现代社会主要沟通工具之一的手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学生配一部手机对许多家长来说已不是太大负担,有了手机后,家长能够更好地监管孩子。

当然,也不能忽视手机进校园带来的新问题,要达到“利大”,最根本的是要整体提升学校德育水平,让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的心态使用手机。

胡萝卜充实农民的钱袋子

厦门刘五店中学林贤良

指导教师郭友情

胡萝卜,一种遍体通红,果实生长在土壤里的蔬菜。

它可以生吃,煮着吃,又可以储存,且加工后能制成许多不同种类的可口食物。

榨成胡萝卜汁,味道鲜美,喝了能滋身养性,对皮肤的保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祖国医学界认为胡萝卜性甘平,归肺脾,有健脾化滞清凉降热,润肠通便,增进食欲等功效,具有重要的价值。

近代研究发现,胡萝卜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变成维生素A,对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维持正常视觉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胡萝卜还含有一些膳食纤维,除具有增加肠胃蠕动的作用外,还被广泛用于防治高血压及癌症的辅助食物。

因此,胡萝卜被誉为“大众人参”、“平民人参”。

胡萝卜原产欧洲,大约在元代传到西亚地区,明代传入中国。

因当时我国称呼西亚地区各国为“胡”,故称这种萝卜为胡萝卜。

它来到我们这地区还不到20年,起先是在厦门郊区,渐渐地,胡萝卜也传到了同安,新店等地方。

在胡萝卜来到这儿以前,我们这里种的大部分都是小麦、花生、番薯等粮食作物。

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几乎没有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的很少,没有市场和销路,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

那时农民生活在贫困边缘,平均每户每年收入不足3000元,有的家庭年收入还不到1000元。

我们所在的村庄也被称为新店镇的“黑山角”,当时还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女不嫁峖山村”。

失望和沮丧的神情写满了农民的脸上,他们都在不断思索,“路该往哪里走呢?

我伯伯家很穷。

胡萝卜来了以后,村民对它并不重视和欢迎,全村只有七八户种植,但伯伯也跟着种了起来。

那时的胡萝卜品种比较单一,大多是“太阳牌”的。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加上没有什么种植经验,胡萝卜生长得不是很好。

虽然如此,但因胡萝卜的价格高,伯伯倒是赚了不少,给伯伯一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由于胡萝卜赚钱快,于是村民们对新的胡萝卜不再抱着排斥心理,彻底改变观念,全部跟着种植起来了。

镇、村委也发出种植胡萝卜的倡议,并积极寻找高品质的种子,杜绝假冒伪劣种子流入农民手中,宣传科学种植胡萝卜的方法,设置镇农民服务站作为咨询点……经过了农民辛勤的劳作与科学栽培,胡萝卜产量随之高了起来,亩产量达到了80担至100担,有时还能达到140担。

农民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了,每户每年平均收入4万到5万,胡萝卜指引了村民走向康庄大道。

由于胡萝卜的产地多,产量高,加上种植时间的差异,所以市场上常常会出现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等情况,胡萝卜价格的高低起伏与产量间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联系,从而影响的农民收入。

根据我对村民问卷调查和到个别村民家座谈的结果,一般呈现下面这样的规律:

早期收成的胡萝卜,价格一般比较高,大约在80元/担到120元/担之间,有时还会超140元/担,比如1999年的最高价格达到了165元/担。

中期收成的胡萝卜价格不高,一般在60元/担到80元/担之间。

但中期的胡萝卜产量不错,一般可以达到80担/亩至110担/亩。

中晚期收成的胡萝卜价格最差,一般在50元/担到70元/担之间,但这时胡萝卜的产量最高,一般都是120担/亩以上,晚期收成的胡萝卜,价格最不稳定,波动比较大,呈现两极分化。

有时还跟早期的价钱差不多,甚至会超过,比如今年晚期的胡萝卜的价格都在100元/担以上,给村民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我们这儿胡萝卜的销售,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网络。

有一些专门做胡萝卜的商人,到田里收购,对收购的胡萝卜进行初步的挑选,带到专门的菜棚里进行清洗,精心包装,再带到市场上直销或装进冷冻厂。

卖给菜贩的胡萝卜会由菜贩带到国内各地市场进行销售。

而装进冷冻厂则可以确保胡萝卜的保鲜期和保质期,根据国外订单和价格浮动情况选择最佳的时机销往国外。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上胡萝卜的品种越来越多。

有“大地”“黄清河”、“316”、“柱农”、“红星”、“红婴”……由于胡萝卜种子的不断更新、改善,胡萝卜的产量和品质越来越高。

前几年,我们这时里又引进了另一种胡萝卜——“坂田七寸”(俗称“十万粒”)。

这种胡萝卜的产地是日本,它的皮肤光滑,体色红润,身形娇小而细长,真可谓是胡萝卜中的极品。

不过,种子很贵,今年最高的价格一罐达到6200元。

新品种的胡萝卜产量极高,一般可以达到140担/亩到160担/亩,最多还可以达到200担/亩。

“十万粒”的价格也不错,一般在70元/担到80元/担之间,最高还可以达到120元/担。

新品种的胡萝卜的到来,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引进新种子的同时,我们这儿还引进了另一种科学的灌溉方式。

方法是在耕地的边上立几根石柱,然后在石柱顶端绑上铜线,再把打有喷孔的水管系在铜线上,最后把水管与抽水机相连接。

要喷灌胡萝卜的时候,只需插上电源就行了。

新引进的喷灌方式代替以往人拿着扁担挑水喷灌的方式,大大节省了人力,对胡萝卜的给水也比较均衡,帮农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讲究栽培胡萝卜的科学性。

同时,村委会还经常在村里的宣传栏上张贴各种培植胡萝卜的最新技术,虫病防治方法,不定期地请一些技术人员开展专题讲座,规范使用农药,保证绿色食品,进一步提高胡萝卜的品质,走发展品牌的道路。

现在,胡萝卜的销售数量更大了,销售范围更广了。

我们的胡萝卜不止销售到全国各个省份,还销售到了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许多国家。

我们市内有关胡萝卜的工业也越来越多了。

在我们翔安区就有许多与胡萝卜有关的知名工业,如新店的两大冷冻厂:

新时鲜,海鲜鸿。

新店镇也成为了厦门知名的胡萝卜种植基地,在电视等媒体上都经常看到相关报道,大大提升了新店镇胡萝卜种植基地的影响力。

如今,几年的好收成使村民渐渐步入了小康社会。

许多普通的家庭买进了电冰箱、空调、洗衣机、音响、VCD、电脑……由于胡萝卜的到来我们这里由原来那人人厌恶的新店镇的“黑山角”变成了这人人羡慕的“金山角”,使原本贫困的农民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如果你走进寻常百姓家,你会惊奇地发现,家里的布置和家庭设施,并不比城市里的家庭逊色。

家乡农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小岗村”式的改革史。

家乡的农民很好地摆脱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顺应国家和政府改革的潮流,依据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地进行思维和观念创新,根据市场和农业、农村发展规律,调整种植结构,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革和探索,农业生产力水平持续发展,农民大幅度地增产增收,家乡农民的生活迈向富裕,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农村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没有革故鼎新,没有推陈出新,就不会有家乡农民的今天。

我们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变化,也无不和改革紧密相连。

改革就这样实实在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记得以前我们这里还没有种植胡萝卜的时候,乡村里到处破烂不堪,尘土飞扬的小道坑坑洼洼,一下雨天道路就泥泞不堪、污水横流;低矮的旧房子破破烂烂,挡不住风和雨……可现在呢?

一条条光滑油亮的柏油路交错相通,一幢幢豪华富丽的农村别墅陆续建起,一棵棵碧绿秀美的绿化树林立于村间,农民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神情……处处显示出一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景象。

啊!

多亏了那胡萝卜,是胡萝卜帮助家乡的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胡萝卜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一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新农村

漳州市东山县苏峰中学九年(7)班陈伟杰

指导教师:

李猛

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深化理论探索,从而将理论与实践双面创新的实质性结合,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放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实推进现代化建设。

”这一讲话的出现,使农村建设有了理论性保障,标志着我国农村建设进入历史的新阶段。

目前,我国农村建设显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村人民鼓足干劲,努力建设农村新面貌。

农村正从落后一步步走向繁荣,农村建设积极地由农业化、农村化转向工业化、城市化标准,大力调动了农村人民建设力量,促进了农村的进步。

但是,前进必定有阻碍,我国农村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在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山塘水坝干涸、乡村道路破败不堪、山区群众缺少水电;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农村基础建设问题很多,严重威胁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彻底改变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的状况,就必须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我们必须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紧靠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概念,将农村建设导入更高阶段。

那么造成我国农村诸多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不先进,大部分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及设施,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旧观念及陋习的蔓延,成为促进发展农村先进性建设的障碍;而且,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没有保证,国家对农村建设投入不足且用不到“刀刃”上,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发展面临着不和谐状态;在其他方面上,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合理、公共财政不稳定等现象,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我国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呢?

首先:

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实现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提升为目标,发展和谐社会经济结构,即稳定农村工农业发展,致力发展第三产业,实际完成“三产交织”的良好经济建设状况。

国家应颁布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扶持农村生产与发展,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增收渠道,为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供更多的机会;其次:

社会应加强对农村建设的关注,积极拓宽农村建设发展空间,积极引导农村建设方向,使农村生机蓬勃地成长发展;最后:

国家应鼓励农民积极生产、扩大致富能力及途径。

作为农村建设的主导者,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