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897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1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实验设计不当,

仪器试剂误差:

仪器为校准,试剂不合格引起。

如砝码生锈,试剂不纯等。

操作误差:

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不包括过失。

如滴定终点判断不准等。

特点:

有固定的方向,大小可测,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消除:

修改实验方案;

校准仪器,更换试剂;

做对照试验,空白试验,回收实验以及多加训练,规范操作等。

②偶然误差:

偶然因素引起的。

如实验室温度,湿度,电压,仪器性能等的偶然变化及操作者平行试样处理的微小差异等。

大小方向不可测,无重复性,且具有随机性。

可以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来避免。

3、误差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偏差反应结果的准确度?

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偏差:

测定结果与平均结果的差值

1.准确度高,要求精密度一定高

但精密度好,准确度不一定高

2、准确度: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程度,反应结果正确性。

精密度:

各平行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反应重现性。

精密度是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不好,衡量准确度没有意义。

在系统误差消除的前提下,可以用偏差反应结果的准确度。

4、表示样品精密度的统计量有哪些?

与平均偏差相比,标准偏差能更好地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为什么?

表示精密度的统计量有——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平均标准偏差,

用标准偏差,突出了较大偏差的影响,

5、如何提高分析结果准确的方法有哪些?

答:

方法:

①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

②减小测量误差

③减小偶然误差,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④消除测量中的系统误差

6、什么叫误差传递?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传递有什么规律?

为什么在测量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大误差环节?

①个别测量步骤中的误差传递到最终结果当中。

②系统误差传递规律:

和差的绝对误差等于各测量值绝对误差的和差

积商的相对误差等于各测量相对误差的和差

偶然误差传递规律:

和差的标准偏差的平方等于各测量值标准偏差的平方和

积商的相对标准偏差的平方等于各测量值相对标准偏差的平方和;

③由于一系列分析步骤中,大误差环节对误差的准确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尽量避免大误差环节。

7、有限次测量结果随机误差遵循何种分布?

当测量次数无限多时,随机误差趋于何种分布?

有什么特点?

有限次趋于t分布;

测量次数无限多时趋于正态分布,

特点:

正态分布曲线对称,即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

多次测量中真实值出现的概率最大。

8、简述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为何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1、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①反应必须定量进行,且反应完全,符合一定的化学计量关系;

②反应速度快,

③有合适的指示终点的方法;

2、滴定的方式有哪些?

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①直接滴定:

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物质溶液;

直接滴定对反应的要求:

反应必须按一定的反应式进行;

反应必须定量进行;

反应速度快,最好在滴定剂加入后即可完成;

必须有合适的指示终点的方法。

②反滴定:

在待测物质溶液A中加入定量且过量的标准溶液B,使之定量反应,反应完全后,再用另外一种标准溶液C用剩余的B反应的方式。

适用条件:

被测物与滴定剂反应很慢;

没有合适的指示剂的时候可以用反滴定。

③置换滴定:

用适当溶剂如被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的置换为另一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可用适当的标准溶液滴定,这种滴定方式称为置换滴定。

使用条件:

被测组分与标准溶液的反应没有确定的计量关系或伴有副反应时可用。

④间接滴定:

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间接地测定。

不能与滴定剂直接反应的物质。

3、什么事基准物质,基准物质必须符合哪些要求?

用来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称为基准物质

要求:

(1)组成必须与化学式相同,若含有结晶水,所含结晶水的量也应相同。

(2)纯度高,所含杂质不能影响滴定结果;

(3)相对分子质量大,以减少称量误差;

(4)反应按反应时定量进行,且没有副反应。

4、标准溶液配制方法有哪些?

HCL和NaOH标准溶液应如何配置?

配制方法有

(1)直接法: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基准物质,用适当的溶剂溶解,定量转移到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

(2)间接法:

先配成近似所需的浓度,再用基准物质标定。

HCL易挥发,不能直接配置,应该先配成浓度较大的溶液,再用基准物质进行标定。

用于标定的基准物质常用的有无水碳酸钠,硼砂。

NaOH易吸收潮,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也不能用直接法配制,应先配成饱和溶液,在此溶液中碳酸钠的溶解度很小,待沉淀完全出现后,去上清液用基准物质进行标定。

常用于标定的基准物质有领苯二甲酸氢钾,草酸。

5、什么是副反应系数,什么是条件平衡常数?

副反应系数:

主反应中收影响组分在副反应中个存在形式的总浓度与其平衡浓度的比值。

条件平衡常数:

利用副反应系数对收影响的主反应进行修正,得到此结果下的实际有效平衡常数。

第四章酸碱滴定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以及变色范围,以及选择原则。

酸碱指示剂是一类弱酸弱碱,其酸式与碱式有不同的颜色。

而在不同的ph条件下,酸式与碱式浓度比不同,随着定过程ph的不断变化,酸式与碱式浓度比不断变化。

当酸碱指示剂的酸式和碱式浓度相差10倍以上时,一种颜色掩盖另一种颜色,我们可以通过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定滴定终点。

酸碱指示剂理论变色范围pH=pKin±

1,选择原则是,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部分或全部都落在突跃范围之内。

2、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1)指示剂的用量:

对单色指示剂如酚酞等,指示剂的用量影响较大;

尽量少加,否则终点不敏锐,指示剂本身为弱酸碱,多加增大滴定误差;

(2)温度的影响:

温度改变,指示剂的解离常数以及水的自递常熟改变,因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也改变;

一般在室温下。

如必须进行加热,需等到溶液冷却后进行滴定;

(3)电解质:

电解质的存在对只是记得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了溶液的离子强度,是指示剂的表观解离常数改变,从而影响只是记得变色范围;

二是某些离子有吸收不同波长的性质,也会改变指示剂的颜色和色调以及变色的灵敏度。

所以在地定时不宜有大量的盐存在。

(3)溶剂,与介电常数有关,从而影响变色范围。

3、混合指示剂有哪几种?

使用混合指示剂有什么优点?

混合指示剂有两种类型;

①指示剂中加入惰性染料,惰性染料不是酸碱指示剂,颜色不随ph变化,因颜色胡不是变色敏锐,而变色范围不改变;

②两种酸碱指示剂混合而成,由于颜色互补的原理使变色范围变窄,颜色变化更敏锐。

使变色范围变窄,变色更敏锐。

4、滴定曲线的特点?

曲线的起点取决于被滴定物质的性质或浓度;

在化学计量点附近发生突跃;

计量点之后变得平缓。

5、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强酸强碱来说,滴定突跃范围大小取决于酸碱浓度。

酸碱浓度越大,突跃范围越大,可供选择的指示剂越多,但浓度太高,计量点附近即使加入1滴,由于其物质的量较大,引入的误差也较大,故一般不采用浓度高于1mol/L和低于0.01mol/L的溶液。

另外酸碱浓度应相近。

6、什么是非水溶液滴定?

常用的溶剂有哪些?

在非水溶液中进行的滴定分析法为非水溶液滴定法。

常用溶剂:

(1)质子溶剂——能给出或者接受质子的溶剂。

根据接收质子可分为①酸性溶剂:

能给出质子的溶剂;

②碱性溶剂:

能接收质子的溶剂;

③中性溶剂:

能接收又能给出质子的溶剂。

(2)无质子溶剂:

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

可分为①偶极亲质子溶剂:

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雨水比较几乎无酸性,无两性特征,有较弱的接受质子倾向和程度不同的成氢键能力。

②惰性溶剂:

不参与酸碱反应,也无形成氢键能力。

7、非水溶液滴定溶剂的性质

(1)溶剂的离解性:

离解性溶剂的特点是分子间能发生自递反应。

一份子起酸的作用,一份子起碱的作用。

(2)溶剂的酸碱性:

弱酸溶于碱性溶剂中课增强其酸性;

弱碱溶于强酸中可增强其碱性;

(3)溶剂的极性:

与其介电常数有关,极性强的溶剂介电常数大,溶质在这种溶液中容易离解;

(4)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

将各种不同强度的酸或碱俊华道溶剂化质子水平的效应叫均化效应。

能区分酸碱强弱的效应叫区分效应。

一般来说,酸性溶剂是碱的均化性试剂,是酸的区分性试剂;

而碱性溶剂是酸的均化性试剂,是酸的区分试剂。

8、非水溶液滴定分析中对溶剂的要求。

(1)有一定的纯度,黏度小,挥发性低,易于精制、回收、廉价、安全;

(2)溶剂应能溶解试样及滴定反应的产物;

(3)常用的混合溶剂一般有惰性溶剂与质子溶剂结合;

(4)溶剂不引起副反应。

9、为什么滴定剂要用强酸强碱而不能用弱酸弱碱?

因为弱酸弱碱盛成盐有水解现象,相当于在酸碱中和的同时又生成了部分弱酸弱碱,由此导致中和反应不完全。

10、用酸碱质子理论解释水分对非水溶液滴定酸和碱的影响。

水既可以接受质子又可以给出质子,从质子论的角度来看,水既是酸性杂质,又是碱性杂质。

所以在非水滴定中,无论是酸还是碱,水均消耗较多的标准溶液。

11、非水滴定与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相比较,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1)极软的酸或碱,在水溶液中无法滴定,而在一定的非水介质中可以准确滴定;

(2)有些酸或碱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而无法滴定,在有机溶剂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可以准确滴定;

(3)一些多元酸或碱,混合酸或混合碱,由于离解常数相差不大而不能分别滴定,可以用非水溶液滴定。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1、EDTA与金属离子配位反应的优点?

(1)稳定性高,配位反应可进行的完全;

(2)1:

1配位,便于定量计算;

(3)配位反应迅速且生成配合物的溶解性大,便于滴定;

(4)配合物多为无色,便于指示剂只是终点。

2、何谓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副反应配位反应中,出了M与Y生成配合物的主反应外,还存在着许多副反应。

副反应系数:

副反应对主反应的影响程度为副反应系数。

3、何谓条件稳定常数?

与副反应系数之间有何关系?

一定条件下,将各种副反应对MY配合物的影响同时考虑时,配合物的实际稳定常数。

它表示了一定条件下有副反应发生时主反应进行的程度。

与副反应系数的关系:

4、简述配位反应中各种副反应系数。

(1)配位剂副反应系数:

表示未与M配对的EDTA各种型体总浓度与游离EDTA的ay倍。

主要有副反应系数和共存离子副反应系数。

(2)金属离子副反应系数:

表示未与Y配对的金属离子各种型体总浓度是游离金属离子总浓度的am倍。

主要有配位效应系数。

反映溶液中出EDTA外其他配位剂和羟基的影响。

(3)配合物副反应系数:

配合物的副反应主要与溶液中的ph有关。

溶液酸度较高时,主要有MHY,溶液碱度较高时,主要有MOHY。

MHY和MOHY大多不稳定,一般计算可忽略不计。

5、配位反应中为什么要用缓冲溶液调节ph?

因为滴定时不断的的释放出H+,使溶液酸度不断增加,溶液ph的改变,可能导致酸效应,影响主反应的进程;

此外金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也受到溶液ph的影响。

因此,配位滴定中常加缓冲溶液来维持滴定体系的酸度基本不变。

6、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1)直接滴定法:

用EDTA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离子。

方便、快速、引入的误差较小。

适用情况:

只要配位反应能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有合适的指示剂,均可采用直接滴定法。

(2)返滴定法:

在待测溶液中先加入定量且过量的EDTA,使待测离子完全配合,然后用其他金属离子标准溶液回滴过量的EDTA。

根据两种标准溶液的浓度和用量,求得被测物质的含量。

适用情况:

①待测离子(如Ba2+、Sr2+等)虽能与EDTA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但缺少变色敏锐的指示剂;

②待测离子(如Al3+、Cr3+等)与EDTA的反应速度很慢,本身又易水解或对指示剂有封闭作用。

(3)间接滴定法:

加入过量的能与EDTA形成稳定配合物的金属离子作沉淀剂,以沉淀待测离子,过量沉淀剂用EDTA滴定。

或将沉淀分离、溶解后,再用EDTA滴定其中的金属离子。

有些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不与EDTA发生配位反应或生成的配合物不稳定;

阴离子的测定。

(4)置换滴定法:

利用置换反应,置换出等物质的量的另一金属离子,或置换出EDTA,然后滴定。

①置换出金属离子:

如果被测离子M与EDTA反应不完全或所形成的配合物不稳定,可让M置换出另一配合物(NL)中等物质的量的N,用EDTA滴定N,然后求出M的含量。

②置换出EDTA:

将被测M与干扰离子全部用EDTA配合,加入选择性高的配合剂L以夺取M:

MY+L⇌ML+Y

释放出与M等物质的量的EDTA,用金属盐类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来的EDTA,即可测得M的含量。

7、何为金属离子指示剂,及其作用原理。

金属离子指示剂:

在配位滴定中,通常利用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这种显色剂称为金属离子指示剂,简称金属指示剂。

原理:

金属指示剂:

有机染料,与被滴定金属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形成一种与染料本身颜色不同的配合物。

①显色反应:

In+M=MIn

甲色乙色

②滴定反应:

M+Y=MY

③终点指示反应:

MIn+Y=MY+In

乙色→甲色

8、作为金属离子必备的条件:

1)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MIn颜色应与指示剂In本身的颜色有明显区别,显色反应敏锐,且有良好的可逆性;

2)金属指示剂与金属配合物(MIn)的稳定性应比金属-配合物(MY)的稳定性低。

这样EDTA才能夺取MIn中的M,使指示剂游离出来而变色。

3)In本身性质稳定,便于储藏使用

4)MIn易溶于水,不应形成胶体或沉淀

9、什么是指示封闭现象?

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消除方法。

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过量的EDTA不能从MIn中将金属离子夺出,因而在化学计量点时指示剂也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使终点推迟。

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若为永久性消除,则需要更换指示剂。

若为干扰离子产生的封闭,长加入掩蔽剂,是封闭离子不再与指示剂配位。

10、什么是指示剂僵化现象?

如果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MIn形成胶体或沉淀,在用EDTA滴定到达计量点时,EDTA置换指示剂的作用缓慢,引起终点的拖长,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僵化现象。

产生原因:

金属离子指示剂配合物Min为胶体或沉淀,使配合物MY计量点时,滴定剂Y置换出金属指示剂In的速度缓慢。

消除方法:

加入合适的有机溶剂;

加热;

接近终点时放慢滴定速度并剧烈振荡。

11、如何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有哪些途径?

(1)控制酸度提高选择性:

若KMY和KNY相差较大,满足ΔlgK≥5;

(2)使用掩蔽剂提高选择性:

当溶液中Kmy、KNY接近时,可采用掩蔽法,降低溶液中游离N的浓度,从而达到ΔlgcK'

≥5。

途径:

选择其他配位剂

降低共存离子的游离浓度

改变共存离子价态。

12、常用的掩蔽干扰离子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选择合适的掩蔽剂?

①配位掩蔽法:

加入配位剂使之与干扰离子N形成更稳定配合物,则N离子不再能与EDTA配位,从而实现选择滴定。

②沉淀掩蔽法:

加入沉淀剂,使干扰离子产生沉淀而降低N离子的浓度。

③氧化还原掩蔽法: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改变干扰离子的价态以消除干扰。

13、配位反应中最高最低最佳酸度如何选择?

根据金属离子产生水解时的ph来控制滴定金属离子被测定的最低酸度;

根据lgKmy≥6,计算金属离子被滴定的最高酸度;

最佳酸度位于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之间,试值

14、影响配位滴定突跃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两个。

(1)金属离子的影响,条件稳定常数一定的条件下,Cm增大越大,△Pm增大越大;

(2)金属离子浓度一定的条件下,条件稳定常数越大,滴定突跃也越大。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机制复杂,反应过程分多不完成。

有些反应速度慢,且常伴有副反应发生或因反应条件不同,相同的反应物生成不同的反应产物。

介质多反应过程的影响大。

所以在氧化还原滴定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反应条件,严格控制反应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2、什么是条件电位?

它与标准电位有何区别?

答;

条件点位是当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总浓度相等,且均为1mol/l校正了各影响因素后得到的实际电位。

标准电位是指在25℃下,氧化还原半反应各组分活度都是1mol/l,气体分压都是1atm时的电极电位。

标准电位是一常数,而条件电位随溶液中所含能引起离子强度改变和产生副反应的电解质的种类和浓度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条件下为常数。

3、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有哪些?

(1)电解质:

影响溶液中离子强度,从而改变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活度系数;

(2)沉淀剂:

氧化还原反应中加入能与氧化钛或还原态生成沉淀的物质;

氧化钛沉淀,条件电位下降;

还原态沉淀,条件电位升高。

(3)配合物:

溶液中各种阴离子与金属离子氧化态或还原态成配合物。

氧化态成配合物,条件电位下降;

还原态成配合物,条件电位升高。

(4)酸效应:

半电池反应中H+,OH-,酸度改变影响条件电位。

氧化态或还原态为弱酸或弱碱,酸度直接影响存在形式,从而引起条件电位变化。

4、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物质本身的性质

(2)浓度:

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反应速度增大;

(3)温度:

一般的,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增大;

(4)催化剂:

根本生改变反应机制。

一般正催化剂增大反应速度,负催化剂降低反应速递。

5、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分类,原理及优缺点?

(1)碘量法:

以碘单质为氧化剂或以碘的化合物为还原剂的还原方法。

分为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

直接碘量法:

利用I2的弱氧化性质滴定还原物质;

间接碘量法:

利用I-的中等强度还原性滴定氧化性物质

(2)高锰酸钾法:

以高锰酸钾为滴定剂的反应,在强酸性溶液中,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锰酸根离子呗还原为锰离子。

应用广泛,酸性溶液中可直接在课直接滴定测定一些还原性物质,

(3)亚硝酸钠法:

以亚硝酸钠为标准溶液,利用亚硝酸钠与有机胺类物质发生重氮化反应或亚硝基化反应进行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6、氧化还原反应常用指示剂有哪些?

各用于那些氧化还原滴定中?

如何判断终点?

以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1)自身指示剂:

有些滴定剂或被测物有颜色,滴定产物无色或颜色很浅,则滴定时无须再滴加指示剂,本身的颜色变化起着指示剂的作用,。

优点:

无须选择指示剂,利用自身颜色变化指示终点

(2).特殊指示剂:

有些物质本身不具有氧化还原性,但可以同氧化还原电对形成有色配合物,因而可以指示终点。

反应可逆,应用于直接或间接碘量法

(3)氧化还原指示剂:

具氧化或还原性,其氧化型和还原型的颜色不同,氧化还原滴定中由于电位的改变而发生颜色改变,从而指示终点。

(4)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选择原则:

指示剂变色范围部分或全部落在滴定突跃范围内,指示剂的条件电位尽量与化学计量点电位相一致。

7、是否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用于氧化还原滴定分析中?

为什么?

一般讲,两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大于0.36v,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于滴定分析。

实际上,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电对的标准电位是要改变的,因此,只能创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两电对条件电位差超过0.36v,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分析。

但并不是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用于氧化还原滴定中,因为有的反应平衡常数虽然很大,但是但应速度慢,亦怒符合滴定分析要求。

8、用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具备什么条件?

(1)反应平衡常数必须大于10-6,即△E>0.36v;

(2)反应迅速,且无副反应,反应要完全,且有一定的计量关系;

(3)参加反应的物质必须具有氧化性或者还原性,或能与氧化剂或者还原剂产生沉淀的物质;

(4)有适当的指示剂确定终点。

9、氧化还原反应对预处理剂要求:

反应定量、完全、快速

过量的预处理剂易除去

氧化还原反应具有一定选择性

10、碘量法误差的主要来源

(1)碘的挥发

预防:

过量加入KI——助溶,防止挥发;

增大浓度,提高速度;

溶液温度勿高,在室温下进行;

碘量瓶中进行反应(磨口塞,封水);

滴定中勿过分振摇;

(2)碘离子的氧化(酸性条件下)

控制溶液酸度,酸度增大加快氧化;

避免光照(暗处放置);

碘单质完全析出后立即滴定;

除去催化性杂质(NO3-,NO,Cu2+)

11、比较酸碱滴定,配合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曲线,说明其共性,特性。

(1)共性:

①在滴定剂不足0.1%和过量0.1%时,三种滴定曲线都能形成突跃;

②三种曲线均是利用滴定曲线的突跃,提供选择指示剂的依据。

(2)特性:

酸碱滴定曲线是以ph为纵坐标;

配位滴定曲线是以pm为纵坐标;

氧化还原滴定清曲线是以E为纵坐标。

而横坐标均为加入标准溶液的量。

第七章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

1、何为银量法?

银量法指示终点的方法分类,原理,滴定条件?

用生成难溶性盐来进行测定的方法,成为银量法。

指示终点方法:

①铬酸钾法(莫尔法Mohr法)

原理:

氯化银溶解度小于铬酸银,所以先沉淀出来,氯离子消耗完之后过量的银离子与铬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指示终点。

条件:

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控制pH=6.5~10.5;

铬酸钾加入量要适度;

干扰离子消除;

滴定时充分振摇,解吸CL-和Br-,防止沉淀吸附而导致终点提前。

应用范围:

硝酸银滴定CL-,Br-,,CN-,不可测I-,SCN-且选择性差

②铁铵钒指示剂法(Volhard法佛而哈德法)

(1)直接法

终点前,AgSCN白色,Ag+滴完后,过量SC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