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与思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9282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象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象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现象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现象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现象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现象与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象与思考.docx

《现象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象与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象与思考.docx

现象与思考

现象与思考之一:

把学生独立的、个别的作业

作为学习的基础

现象:

课堂上教师不停地引,尽可能碎地问,直到把教材里的结论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并弄到黑板上去。

●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

苏教版五年级“找规律”:

老师们习惯于线性结构的教学设计:

1.出示“盆花”图;

2.提出问题:

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3.集体作业式的问答开始:

(1)谁来回答?

(不到2秒的时间,就有学生想出教师之所想,率先举手,帮助老师回答。

有些同学心想:

这家伙果然厉害,这么快!

接下来,便是老师和那位回答问题同学一对一地对话。

对话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看起来在听,有些学生忙于其他,老师则不管,不听地追问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直到把结论写在黑板上才心满意足。

(教师突然想起例题中还有不同的思路,怎么办?

继续问!

(2)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一学生回答,教师恩、啊、对,……是不是……(板书)

(3)还有吗?

一学生回答,教师恩、啊、对,……是不是……(板书)

板书的思路是:

(1)用单双数来判断,单数是蓝色,双数是红色,15是单数,所以是蓝色;

(2)用画图的方法来判断,如用圆圈表示蓝色的花,三角表示红色的花,一直画到第15个;

(3)用计算的方法,15÷2=7……1,根据余数来判断。

4.当学生比较积极地应答,帮助老师完成教材里的几种思路并板书后,开始做练习。

(学生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端坐并认真听讲,有序地举手发言,不会随意插嘴,全班同学会默契地想方设法地帮助老师回答提出的问题,直到让老师满意为止。

学生清楚地知道:

当老师的问题问完并板书完成后,这段的配合老师教学任务完成,才可以松口气;老师提出问题时,一定要有同学回答,没有人答上,同学们都会着急,主要是怕老师发火;通常,一个人回答老师提问时,学生会猜想并准备老师的下一个问题,当然,最好是班上那几个成绩好的家伙,能跟上老师的节奏,老师一提问就立即举手回答,让老师的露出满意的笑脸,这样,就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们可以下课了。

我们的真实——

学生在课堂上:

为了老师教学任务的完成,顺从地听话地配合着应答着……

我们的教学过于迷恋集体作业的方式:

呈现一个问题情境后,老师经常会很快就请学生起来作答,这几个学生把问题解决了,似乎就相信全班学生都会了。

这就是所谓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

老师们之所以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也许是它既能活跃课堂又便于控制教学节奏和进程吧。

可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

“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苏霍姆林斯基)。

在这样的方式下,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我们仍不得而知,我们有理由为他们感到不安。

为此,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建议是:

要把学生的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作为学习数学的基础。

这节课怎么改变:

方案一:

1.出示“盆花”图;

2.提出问题:

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3.探究与分享:

(1)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等一下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想法。

(学生进行着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也就有了驻足细品、回望反思、旁逸斜出的时空)

(2)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到展台前面来。

(学生走上讲台汇报时,是老师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与汇报的学生对话,主角是学生)

(3)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同学们一起来完善补充同伴的想法,这些新的思路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老师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思考,不是为了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4)对这几位同学的想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还是个体的学习行为,便于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表达自己的见解)

(5)我们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先做什么(发现规律并分组),再做什么(用除法,列式计算),最后做什么(根据余数的情况,判断是什么颜色的花)

(开放后的聚焦十分重要,初步建立数学建模型为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6)刚才我们研究的是“盆花”,如果是“灯笼”呢?

第15个灯笼是什么颜色呢?

你先试试。

(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情境,把问题引向深入)

(7)谁来说说你的思路?

为什么没有余数时,就一定是绿色呢?

如果是第16个和地17个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条理地在黑板上列出算式并对应写上相关结论,在对比中重点解决余数是1、2和没有余数时怎样判断灯笼的颜色,这是学生在建构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的地方,也是教学的重点)

(8)出示彩旗图,引导:

这个彩旗图,和前面的“盆花”、“灯笼”,规律有什么不同,在解决问题时,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重点研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样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事实上,不一定要每道例题,都按同样的步骤一步一步走一遍)

(9)(结合板书)同样是找第15个,规律不同,分组不同,除数也不相同。

当没有余数时,……余数是1时,……

(收回来!

聚焦在关键的位置)

方案二:

1.出示“盆花”、“灯笼”、“彩旗”图;

2.提出问题:

(1)从左边起,“盆花”、“灯笼”、“彩旗”的摆放有什么共同特点?

(2)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第15个灯笼,第15面旗分别是什么颜色吗?

你敢试一试吗?

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展示分享。

抓住以下几点:

(1)当一一间隔排列时,可以用单双数来判断;

(2)“先画一画,再数一数”是一种办法,不过当数比较大的时候,就不是很方便;

(3)讨论用计算的方法时,研究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怎么列式,为什么?

怎么根据商和余数判断?

(特别是没有余数时)

(4)同样是找第15个,不同的摆放(分组),列出的算式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

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步骤和关键是什么?

●关于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

“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公理—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开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特点”,《数学教育学报》,2000年第四期)

“‘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五环节教学法,历来把学生封闭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开放’一些,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的空间?

‘创设情境—活动尝试—师生探究—巩固反思—作业质疑’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否成为常规?

”(张奠宙:

“在改革的潮头上”,《小学青年教师》,2002年第五期,卷首语)

 

现象与思考之二: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

案例:

一个智慧妈妈的故事

案例:

同一分数学试卷

美国重视孩子自信心和人格独立性的培养以及多样性的认同。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

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

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

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

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

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有信心;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

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