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9313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一课时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

谜语1:

尾巴长,鬃毛飘,会拉车,能奔跑,四个蹄子嗒嗒响,帮助人们立功劳。

(打一动物:

马)

谜语2:

看似白面,不能做饭。

出自深山,历尽磨难。

工农医建,用途广泛。

(打一材料:

石灰)

2.导入:

马、石灰,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会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诗,一首描写马,一首描写石灰,看一看诗人赋予了它们怎样的特点。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领悟古诗主旨做了铺垫——马和石灰寄托了诗人什么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1.从诗题可以知道,《马诗》《石灰吟》描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马、石灰)

2.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他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马诗》正是当时所写。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政治家、军事家。

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时便写下明志诗《石灰吟》。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交流汇报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会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三、初读古诗,扫清障碍

1.读通读顺,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络:

与“洛”区别识记。

锤:

形声字。

注意右部横的长短变化。

凿:

拆分识记。

下部里面不是“羊”。

焚:

结合字理图识记。

2.标出停顿,把古诗读通,读出韵律。

五言诗一般“二三”节奏停顿;

七言诗一般“二二三”节奏停顿。

但不完全这样,允许学生有其他读法。

3.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掌握生字,扫除学习障碍,学生交流识字,采取不同的方法,步步深入,标出停顿,有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四、合作学习,释义悟情

1.学习《马诗》。

(1)朗读古诗,与同桌交流,说一说:

你明白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及古诗的意思。

(3)学生初步交流学习收获。

(4)教师点拨:

①诗的前两句,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②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

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大漠”“燕山”是古时候的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那里挥洒。

这两句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受。

④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5)过渡:

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会是多么威武豪迈。

可恰恰相反,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6)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7)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

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2.学习《石灰吟》。

(1)朗读古诗,结合古诗及注释,联系生活,想一想石灰的炼制过程,画出诗中的关键词语。

(2)煅烧石灰的第一步是什么?

你是从哪句诗中知道的?

从“千锤万凿”这个词,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吗?

(3)“烈火焚烧”,看着这足以灼热身心的文字,你能想象石灰正忍受着怎样的煎熬吗?

(4)石灰表现得怎样?

面对烈火焚烧,你知道石灰的内心想法吗?

它会怎么说?

(5)“粉骨碎身”是什么意思?

石灰经历了什么?

(6)石灰经受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7)你想用哪个词来赞扬一下石灰?

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提示:

抓住后两句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8)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

联系诗人的生平及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意志和情操。

(9)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学生利用学习古诗的经验,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了解诗的大意,再结合对背景的了解,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读出真情,读出真感受。

五、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络、锤、凿、焚”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书写正确笔顺。

强调“锤”的右部横的长短变化,“凿”的下部里面不是“羊”。

3.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每个字练习写两遍。

4.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教师抓住难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

将古诗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将课文读熟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郁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谈话引入

1.指生背诵古诗《马诗》《石灰吟》。

在诗人的笔下,赋予了马和石灰特有的品格。

清代诗人郑燮对竹子情有独钟,他画了一幅《竹石图》,并且还在画上题写了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看看郑燮笔下的竹子又有怎样的品格。

(出示《竹石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以旧知引入,既巩固所学,又引出新课学习的主旨。

以探究竹子的品格为切入点,直入学习重点,学习目标明确。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了解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年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知人论世,是我们了解古人、解读古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可以更准确深入地把握古诗的主题和情感,所以要尽可能地将学生置身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

三、感知体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

强调“坚劲”的读音是jiānjì

nɡ。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3.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诗最重要的是意境,只有读通、读顺,才会理解诗意,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熟古诗。

四、合作学习,读诗悟情

1.看画,竹子怎样才能不被吹倒?

“咬”字极为有力,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画面,悟诗情,结合具体问题来感悟。

2.竹子长在哪里?

“破岩”是什么?

3.竹子不屈服于哪些磨难?

还会经历哪些磨难?

4.结果怎么样?

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心情,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

五、综合比较,总结写法

1.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诗,诗人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仅仅是赞美它们吗?

诗人分别借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赞美了什么精神?

《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写景是为后面抒发感慨做铺垫。

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生不逢时的感慨、愤懑、矛盾的心理。

《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竹石》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

2.想一想:

这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三首诗表面写的是什么,实际表达的是什么。

根据作品来感受什么是托物言志。

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抒发的是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这种写法在表达上叫托物言志。

3.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地再读读这三首古诗。

5.布置作业:

搜集其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文读一读。

综合分析比较,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又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与喜爱。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写景  清冷     千锤万凿   艰苦贫瘠

抒情  施展才华   坚强不屈   坚定顽强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一诗一画一情境”,整体感知诗意,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诗人思想感情上来推进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效果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