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950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原来,他没有记住日语“母鸡”这个词。

只见他机灵地站起来,指着汤,笑着对客人说:

“这是公鸡的太太和人参做的汤,请诸位品尝。

”(这里运用借喻修辞,将崇高之人比一个卑俗之物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C.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

早晨,警察到门,吩咐着,“挂旗!

”“是,挂旗!

”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

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

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

(这里运用借代的手法,用“洋布”代旗,以“卑俗”代替“崇高”,故意将崇高降下格来,将尊贵庄严的形象装进滑稽卑俗的外壳之中,收到良好的讽刺效果。

D.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有新月吐蛾眉。

(王涯《秋思赠送》)(“新月”“蛾眉”:

作者浮想联翩,仿佛那弯弯的新月牙是娇妻的蛾眉。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曾给《史记》很高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成就无与伦比,同时,作为一部人物传记亦有开宗立派之功。

B.杂剧和传奇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

C.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

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天净沙·

秋思》,“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标题。

D.“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

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是指:

礼、乐、射、御、书、数。

7.指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辞决而行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复举剑拟之D.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8.下列加横线字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决负约不偿城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D.既至匈奴,置币厚遗单于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例句划线的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句:

天雨雪。

A.羝乳乃得归。

B.檠弓弩。

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D.左右欲刃相如。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的“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B.毕礼而归之

C.空以身膏草野D.且庸人尚羞之

11.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③欲因此时降武  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会论虞常会武等至匈奴

B.引赵使者蔺相如虞常果引张胜

C.信义安所见乎?

何以女为见?

D.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且相如素贱人

二、文言文阅读(共22分)

(一)阅读下列课内文段,完成13-15题(共8分)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①“?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②。

13.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2分)

“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白者多徒行

14.在横线处补出句子(2分)

15.翻译下列语句(本题4分,每题2分)

(1)翻译划线句①

译文: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完成16-19题。

(14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攀过,问唐曰:

“父老何自为郎?

家安在?

”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

“吾居代时,吾尚食监②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

”唐对曰: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

“何以?

”唐曰:

“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

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

“嗟乎!

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③,杀北地都尉印。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

“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

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乃因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巨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⑤。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注:

①大父:

祖父。

②尚食监:

官名。

③朝毵(sān):

地名。

④阃(kǔn):

国门。

⑤尺籍伍符:

军中条例。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善:

与……交好

B.良久,召唐让曰让:

谦让

C.委任而责成功责:

要求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坐:

因犯……罪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不足为外人道也

B.独无闲处乎独畏廉将军哉

C.乃因郭开谗见犯乃死,重负国

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虽生,何面目归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冯唐向文帝介绍、评价了李齐、李牧、廉颇、魏尚等大将,并告诉文帝,前人遣将。

的经验是,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由将军来主断,朝廷吕从中干扰。

B.冯唐告诉文帝,边关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这些军中法令,而且他们整天奋力作战,不要因为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有些不符实情,就重罚他们。

C.魏尚把军中交易市场获得的税收全部拿来犒赏将士,他也出于私心聚敛钱财,每五天杀一头牛大宴宾客。

加上后来他又虚报战功,因此被削去爵位,判了刑。

D.当文帝在冯唐面前慨叹当朝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时,冯唐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并未加罪冯唐;

在国事紧急时,他又听取冯唐的意见,改正错误。

19.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5分)

(2)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3分)

三、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20.“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3分)

21.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5分)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用原文句子回答。

(每句1分,共11分)

22.

(1)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方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望海潮》)

(4),献愁供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6)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霖铃》)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声声慢》)

(8),微冷。

(《定风波》)

五、现代文阅读(共19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共6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是不用它来宴大宾;

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________炮枪和烟灯,________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________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________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节选自《拿来主义》)

23.依次填入上段中划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虽然 但是 只要 但  B.只有 因为 所以 因此

C.因为 虽然 但是 所以   D.只有 虽然 倘使 但

24.文中的“大宅子”指代,这里用的是 

论证方法。

文章第八段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

(4分)

(二)阅读文章并完成25——28题(13分)

乱世中的美神

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

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

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

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

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

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

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

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

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

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

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

“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

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

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

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

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

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

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

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

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作者:

梁衡。

有删改)

25.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第②③节中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

(2分)

26.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

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27.如何理解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的含义?

28.作者认为这些写“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李清照的诗作面前是“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5分)

六、语言表达(6分)

29.请以“长城”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要求句间语意连贯。

可以增删个别字词。

(3分)

无论是绘制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绘制环境资源地图,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和交通线的长城,却都被习惯地标上而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种“基本”东西。

30.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请依据语境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写出恰当而得体的词语。

(按规定字数)(3分)

示例:

贺人新婚,可以说“祝你们喜结连理”,也可以说“祝你们荣偕伉俪”。

(1)祝贺人高考得胜,可以说“祝你□□□□”。

(2)拒绝别人请求帮助,可以说“我实在□□□□”。

(3)请专家给自己作品提意见,可以说“请您□□”。

七、写作(60分)

31.有个小男孩生日时收到一样礼物——一面小鼓。

他很喜欢,每天不停地敲打着,吵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

一段时间后,大人们都非常气愤地对他说:

“不要再敲了,我们受不了了!

”然而他不仅不听,反而越来越有干劲儿,每天敲鼓的声音更大了。

一天,邻居中一个叔叔找到小男孩,轻声对他说:

“你这么喜欢这个鼓,难道不想看看鼓里面到底有什么吗?

何不打开来看看?

”从此,邻居们再也听不到吵闹的鼓声了。

阅读完此材料,你有何看法,根据以下要求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

(1)议论文文体;

(2)角度自选;

(3)立意自定;

(4)题目自拟;

(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一语文必修4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2.C

3.C

4.D(A句式杂糅;

B中关联词语位置不当,“虽然”应调至“内容”的前面;

C搭配不当,“山东大嫚”的后面应加上“的典型特征”。

5.B(应为拟人手法)

6.C(“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错,词的标题和词的内容有关,不揭示词的内容,如《沁园春·

长沙》;

《天净沙·

秋思》是曲)

7.C

8.A

9.C

10.D

11.C

12.D

(一)(8分)13、A;

14、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5、

(1)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2)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二)(14分)16、B(让:

责备)

17、C(A介词,对;

B语气副词,难道;

C转折,竟然;

才;

D即使。

18.C(魏尚“出私养钱”是拿出私人的俸钱;

他犒赏军士也不是他削爵判刑的原因)

19、

(1)因此打仗失败士兵败逃,被秦国俘虏并消灭(“是以”为“以是”的倒置;

北,败逃,“破、北、为……所、禽”各1分,句意1分)

(2)当天派冯唐拿着令节赦免魏尚,再让他作云中太守。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令、以为”各1分,句意1分)

三、20.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1.①同意。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敝阔;

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阕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

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

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

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

“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

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解析]20、只答“绕”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1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1、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

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四、(11分)22.

(1)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3)嬉嬉钓叟莲娃

(4)遥岑远目,玉簪螺髻

(5)莫道不消(销)魂

(6)暮霭沉沉楚天阔

(7)凄凄惨惨戚戚

(8)料峭春风吹酒醒

(一)(共6分)

23、D(2分)

24.(4分)文化遗产,比喻 

“占有,挑选”,即以科学分析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13分)

25.引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

引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

(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与表达方式)(2分)

26.李清照的“美”体现在:

①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立场上的坚定;

②追求人格的超俗;

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

(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3分)

27.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考查理解文章的含义)(3分)

28.(1)如《雨霖铃》或“多情自古伤别离”;

等。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2)赞同:

①在写作的主题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写的都是男女相思;

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表现的是女词人在国难当头的困境里的愁思。

②在诗词的格调上,离情闺怨类诗词表现的都是狭隘的个人愁绪;

李清照的诗词往往表现出关心国家兴亡,坚守操守的大志。

③在艺术风格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往往滥用感情,手法粗劣;

李清照的诗词含蓄蕴藉,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赞同:

①“无数”“粪土”等说法太绝对;

②高于或相当于李诗者不乏其人,例如柳永等:

③诗作风格、内容等应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谈出两点理由,且角度不重复,言之成理即可。

每点2分。

考查鉴赏与评价人物形象及作品含义)(5分)

29、(3分)参考答案:

长城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和交通线,但无论是绘制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绘制环境资源地图,都习惯地标上它。

长城已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种“基本”的东西。

评分标准:

以“长城”开头,原句信息保留准确,得1分;

内在逻辑关系合理,如“既不是……也不是”、“但……”,得1分;

语言表达准确、通顺,得1分。

30、(3分)

(1)金榜题名 蟾宫折桂 独占鳌头 名列榜首

(2)爱莫能助 无能为力 心长力短 无法遵命

(3)赐教斧正 雅正 

参考译文:

冯唐的祖父是赵人,他的父亲迁到代。

汉朝建主后,又迁到安陵。

冯唐以至孝著名,为中郎署长,侍奉文帝。

文帝的座驾经过,问他说:

“老人家,您是如何成为郎的?

您的家在哪里?

”唐皆据实回答。

文帝说:

“我在代的时候,我的尚食监高祛屡次向我提及赵将李齐的贤能,以及他在巨鹿作战时的事迹。

现在我每次吃饭的时候,脑海里都会浮现李齐在巨鹿作战时的雄风呀!

您老人家知道他吗?

”冯唐回答说“他还比不上廉颇与李牧的将才呢。

”皇帝说:

“什么缘故呢?

”冯唐说“家祖父在赵的时候,做官而统御将士,跟李牧交情很好。

而家父以前做过代相,与赵将李齐相熟,所以臣了解他们的为人。

”文帝听说了廉颇、李牧的事迹以后,高兴得拍着大腿说:

“唉!

我为何得不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