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9613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6 大小:13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6页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1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docx

考研政治易错习题集

2012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B.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依据。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12.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西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性观点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哲学关于水、气、火等是万物本原的学说。

“水是万物的本原”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观点。

水既是实物,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20.“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哲学基本派别的辨别。

题干选自《资本论》。

马克思指出:

“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很明显,马克思在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基础上视劳动为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这无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22.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唯心主义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方面加以扩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就会产生唯心主义。

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列宁指出: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

”这就必然导致了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只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

因此,21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22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30.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

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

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

第一,它以发展的观点看自然、社会和人。

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第二,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8页;《大纲解析》第4页。

3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重要表现。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8页;《大纲解析》第4页。

二、多项选择题Ⅱ: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6.人的思想、意识活动和“有机物质绝不是不可调和的,而且看来和电、运动的能力、不可入性、广袤等等一样,是有机物质的一种特性”。

这里所表述的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题干引自的也是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一书。

拉美特利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认为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心灵是身体的一部分,它也是物质的东西,而且心灵是物质性的与心灵能够思想是不矛盾的,从而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但是拉美特利又认为人的大脑之所以有理性活动,只是比完善的动物多几个齿轮,多几条弹簧、脑子和心脏的距离在比例上更接近一些,所接受的血液更充分一些,从而把人脑也看成是一架机器。

显然,拉美特利并没有看到,思想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器官——大脑的产物,思维运动是一种最高级的形式,人类的思想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机器没有思维能力。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7.马克思指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说明

A.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的产物B.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C.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D.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的改变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区别。

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唯心论者否认环境的客观性,认为环境是精神的产物;而机械唯物论者则否认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仅仅看到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环境决定论。

马克思在同这些错误思想斗争中,阐述了人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理论,即:

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环境的改变引起人的改变;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地实践”。

这说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人意识到环境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就是使环境按照人的意志改变形态,以满足人的需要。

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21.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A.一元论哲学B.决定论哲学C.能动的反映论D.坚持唯物史观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唯物主义的特点。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元论哲学)。

自然界、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

决定论是认为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学说。

所有唯物主义和许多自然科学家都坚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思想,肯定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与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根本不同,一些唯心主义者虽然也承认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但却不是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从精神的性质来解释问题,或者是认为人把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赋予自然界。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不彻底性。

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

显然答案选AB。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页;《大纲解析》第1-2页。

23.对感性的物质世界进行直观性理解的哲学派别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唯物主义的具体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又有它的局限性,即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的论证。

然而,直观性不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同是也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称之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就是因为:

费尔巴哈把人视为感性的对象,主张对感性世界进行多种直观:

普通直观、自然科学的直观、高级的哲学直观;强调直观是生活的原则,直观提供本质、真理、现实。

在认识论上,直观的唯物主义像一切旧唯物主义一样,缺乏能动原则,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只是从感性直观上去理解客体;在自然观上,直观的唯物主义消极的崇拜自然,把感性世界仅仅看作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没有看到人周围的感性世界是历史和实践的产物;在社会观上,直观的唯物主义把个人仅仅看作是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有机物质实体,而不是处于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中的真实存在的人。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24.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B.意识具有能动性

C.主观意志决定一切D.世界是不可知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唯心主义概念及基本类型的特征的把握。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物质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一切唯心主义不仅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且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上升为世界的本原,决定物质世界。

C选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一切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者,只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才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25.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物是感觉的复合B.感觉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6.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

27.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命题分析]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辨析。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

例如,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中国古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第25题的B选项不属于可知论,其哲学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D选项,是柏拉图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BC选项。

第26题的C选项是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BD选项。

第27题中A选项是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29.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A.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B.一元论哲学

C.经验论哲学D.唯理论哲学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唯心主义哲学的特点。

唯心主义哲学由于对精神本原的不同理解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

而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由于它们都“坚持意识第一性”,因此在认识论上两者都“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两者都是坚持世界有一个精神本原的一元论哲学。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经验论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不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

因为有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对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是经验论哲学或都是唯理论哲学。

因此答案选AB。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31.哲学唯心主义“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这说明

A.哲学唯心主义不能在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结出果实

B.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没有根基的

C.哲学唯心主义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

D.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题干来自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列宁指出“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它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

如果在认识过程中把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片面地夸大主观的作用,或者把认识过程的某一阶段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在人类认识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同时存在,唯物主义是必然的,唯心主义也是不可避免的,二者是共生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地球上的最美丽的思维着的花朵。

但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36.爱因斯坦指出: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然而甚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

”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这是由于他们

A.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摆脱了唯心主义B.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

C.自觉不自觉地贯彻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原则

D.“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研究中的普遍指导意义。

此题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题干给出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活动中就不受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恰恰相反,科学家们无论从事何种科学研究活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某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如果自觉地接受某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他将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所以,只要考生懂得这一基本哲学常识,在所给出的选项中,确认ACD的正确性是不难的。

选项D,实际是说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页;《大纲解析》第6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6.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物质和物质范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范畴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形式,范畴是主观的,但是作为事物本质和关系的反映,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

具体到物质范畴,作为范畴的一种,它是主观的,同时物质范畴也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物质范畴的内容是由客观存在的物质决定的。

考生要特别注意“物质”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不能一概而论。

该题中与“物质范畴”相对的“物质”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实物。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16页;《大纲解析》第10-11页。

7.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存在形式和状态。

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和不可穷尽的。

在物质世界当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试题中与“物质形态”相对的“物质”即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身个别属性。

可见,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对此,一方面我们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不到世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物质性。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16页;《大纲解析》第10-11页。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11.否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二元论D.机械决定论

[命题分析]这四题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指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性,是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是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是统一的,都是一元论哲学。

但究竟统一于什么,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它们的看法却是根本对立的。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观念是世界的惟一本原,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精神、观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物质只是精神的派生物和表现。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世界统一于物质。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未能对物质概念作出科学的规定。

二元论认为世界上有两个不分先后、互不相干、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它在说明这两个本原的联系时,把精神说成是惟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从而倒向了唯心主义,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59题)

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以各门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论证,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

其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其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性;其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运动发展中的统一性。

(第57题和第58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错误主张提出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杜林承认世界是统一的,但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他把世界统一性的前提同世界统一性自身混为一谈了。

“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一提法,含混不清,“存在”这个概念缺乏明确的规定性,既可赋予物质存在的含义,也可赋予精神或神的存在的含义,从而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第56题)。

8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9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0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1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页;《大纲解析》第11页。

29.著名科学家牛顿提出: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30.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惟一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表征物质存在的工具D.认识物质的条件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或固有属性。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现代科学表明物质运动速度最快的光运动也经历着时间;物质形态最小的微观粒子也有自身固有的空间尺度。

另一方面,空间和时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广义相对论指出,在引力场中,空间的几何结构完全取决于场的物质分布,物质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强,分布越密,则空间曲率越大、时间流逝越慢。

真空理论也表明,真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状态,即以量子场形式存在的物质的一种能量最低的运动状态,根本不存在什么完全“虚空”的空间,也不存在什么脱离物质的永远相同,自身流逝着的时间。

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设想的与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绝对不变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牛顿的绝对时空的观点。

他把时空看作脱离物质运动与物质运动并存的东西,称之为“事物的贮藏所”,显然割裂了时空同物质运动的关系。

此观点首先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所以是唯物主义的范畴,但是割裂了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犯了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所以29题的正确答案是A正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时不可分离的。

30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