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0303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29.盘古神话属于神话类型中的创世神话。

30.韩愈《进学解》称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尚书》。

31.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赋诗言志。

32.《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自《小雅?

采薇》

33.战国纵横家的言行集中载录在刘向所编的《《战国策》一书中。

34.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语录体和格言体。

35.“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出自《《论语》。

36.《湘君》和《湘夫人》是《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

37.《橘颂》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

38.《诗经》中的“二南”指周南、召南。

41.《诗经》中的“三颂”是指周颂、商颂、鲁颂。

42.《论语侍坐章》中的“四子”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人。

43.“形容枯槁”出自《战国策》中的《苏秦始将连横》篇。

44.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李斯,其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

4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46.中国古代第一篇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47、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48、记载战国史实又分国记事的史书是《战国策》。

49、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文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50.“缘木求鱼”出自《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章》篇。

51.《逍遥游》篇是《劝学》的代表作。

52.《楚辞》最早的注本是《《楚辞章句》。

53.《诗经》在先秦时被称为诗或诗三百,汉时始称《诗经》。

54.《诗经》作品共305篇,其中《国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

55.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56.《国语》和《战国策》都是过别提体的史书。

57.《战国策》的说辞最显著的特点是敷张扬厉。

58.《楚辞》一书是由刘向整理而成的。

59.《楚辞章句》是由汉代(朝代)的刘向编成的。

60.根据《汉书?

艺文志》,屈原的作品共有_25篇,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61.《史记?

屈原列传》认为:

“《离骚》者,犹离犹也。

62.保留乐府民歌最多的总集是宋人郭茂青编的《乐府诗集》。

63.汉乐府民歌的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69.《汉书?

艺文志》说乐府诗是“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概括地归纳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70.《孔雀东南飞》最早载于南朝梁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71.鲁迅认为,曹丕的时代,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

72.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和蔡琰。

73.曹植的诗《赠白马王彪》是赠白马王曹彪的。

74.“建安七子”的称号,始见于《典论?

论文》。

75、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出现了魏曹丕《典论?

论文》、晋陆机《平复帖》、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

总论》等论著以及萧统的《文选》、陈徐陵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

76、女诗人蔡琰的《悲愤诗》与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77、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孔融,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7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明帝。

79、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曹植。

80、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曹植。

8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二、名词解释

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风雅颂:

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

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

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

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楚辞:

有三重含义:

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

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

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

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

《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是代表作。

风骚:

《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简括而称为“风骚”。

“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发端之作。

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

《左传》:

先秦的一部编年史,纪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最后还附有鲁悼公四年(前463)的事一条。

其作者,汉代学者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因而这部书西汉时被称为《左氏春秋》,又因为它是解释《春秋》的,故东汉人改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现在一般认为《左传》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

与《公羊传》、《谷梁传》完全用义理解释《春秋》不同,此书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但比《春秋》内容要丰富得多。

它记事详明,情节曲折,语言优美,乃是我国古代一部卓越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

《战国策》: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叙事起于战国初,止于秦灭六国。

相传此书为战国末至秦汉间史官和策士辑录,原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等异名。

西汉刘向进行了整理,编定为33卷,定名为《战国策》。

其内容,主要是写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论与活动。

文风明显受到纵横家影响。

铺张渲染,呈现出“辩丽横肆”的特色。

《论语》:

所记是孔子与门生弟子讲学论道的言论,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

多三言两语,有段而无篇,属于语录体散文。

语言简洁含蓄,有些段落注意到对人物口吻的描摹,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重章叠咏:

《诗经》中“国风”和“小雅”多数作品所使用的章法。

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少数字词,以反复咏唱的一种形式。

这种章法显然同《诗经》作品都是歌词有关。

音乐曲式的纷繁多样,造成了“重章叠咏”形式的灵活多变。

“重章叠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增强节奏感、音乐感,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乐府诗集》:

宋朝人郭茂倩所编。

此书广泛收录自汉至唐的乐府诗,成为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本子。

书中按照来源和用途的不同将乐府诗划分为了十二类。

乐府:

本意指封建王朝设置的管理音乐的机关。

秦汉之际即已创立。

从魏晋开始,“乐府”不仅仅是音乐官署的名称了,人们把这种音乐官署所采集并演唱的诗篇——汉代人原来叫“歌诗”的——以及后世文人模仿之作也称为“乐府”,以和未曾和乐的“徒诗”相区别。

于是“乐府”一词又引申成为一种特别的诗体名称了。

如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文选》,在“赋”、“骚”、“诗”之外,就另立了“乐府”一门,刘勰《文心雕龙》也于《明诗》篇之外,另标《乐府》一篇。

《九歌》:

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

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诸子百家:

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乐府诗:

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

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古诗十九首》:

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

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建安文学:

指东汉建安年间196—220至魏初的文学。

文坛以“三曹”为中心,其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七子”)等一批文学家,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

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时代。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多悲凉慷慨之气,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曹丕:

字子桓,曹操次子。

在与曹植争宠过程中胜出,被立为太子。

公元220年代汉自立,在位五年多,史称魏文帝。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一,与曹操、曹植合称“三曹”。

他高度重视文学的地位与作用,称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其诗歌以取材于前人所说的“闾里小事”的作品最为出色,结构精巧,表达细腻,语言清丽,并且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

玄言诗:

在玄学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大谈玄理的诗歌,出现于西晋永嘉年间。

及至东晋,由于玄佛合流,玄言诗更得到畸形发展,占据诗坛达百年之久。

这种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丧失了艺术性。

左思:

西晋太康间成就最高的诗人。

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

出身寒微,空有才华与抱负,却得不到机会施展。

代表作为《咏史》八首,此八首虽因袭旧题,但并不因袭旧的写法。

旧的写法大体是咏叹本事,而这八首诗则是借古人古事以抒己情己怀,着重表达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的控诉与抨击,笔力矫健,意气豪迈,情调高亢,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也擅长辞赋,尝苦思十年,完成《三都赋》,当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正始文学”:

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

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

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中,又加上玄风正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内容,也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诗风曲折含浑。

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

三、简答题

《诗经》中描写农事活动最全面最出色的是哪一篇?

请简略说明其内容。

答:

《诗经》中描写农事活动最全面也最出色的是《七月》。

这首诗出自《豳风》,创作时间应该是相当早的。

诗中对农夫艰辛的劳动和苦难的生活做了全景式的展现。

一年到头,农夫全家男女老少都要上阵干活,除了种田,还要养蚕、纺织、制衣、打猎、酿酒、藏冰、建造宫室,常常白天干完了,晚上接着干,没有喘息的时间。

而劳动果实却大部分被贵族剥削,自己一家用来果腹的是苦瓜野菜,用来栖身的是漏风漏雨的土屋,到了隆冬,连最粗糙的衣服也没有,靠着用泥巴塞堵窗隙门缝御寒。

诗中揭示了农夫与贵族生活的悬殊,吐露了农夫的哀怨。

这首诗不是具体地写某一家农夫,而是泛写,在流传的过程中,很可能不断添加内容,融进了更多人的生活经验与感喟,这就使得它所反映的农夫生活状况更具普遍性。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简述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的文学价值:

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

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

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

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

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

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

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

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前致辞”的从容、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

(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

《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

(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简述汉代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

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

(1)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2)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

(2)西汉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这时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

(3)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

(4)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

(5)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

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诗经》”,其艺术成就:

(1)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2)《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

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

(3)《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如话家常,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

司马迁开创出纪传体这样一种全新的记录历史的方法的客观因素是什么?

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开创出这种体例,其客观的因素是:

第一,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促成了旧的生产关系的解体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小生产蓬勃发展。

在这种大背景下,个人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代表各阶层利益的优秀人物——诸子百家风起云涌于政治和文化的舞台,表现出空前的自信心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充分展示了光彩照人的个人魅力。

这些给司马迁以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提供了历史的前提。

第二,从《尚书》、《春秋》到《左传》、《国语》、《战国策》,越来越重视对于历史人物活动的描写,后三部历史著作已经出现了用较长篇幅集中刻画某一位历史人物的片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塑造得栩栩如生。

诸子百家的著作虽然以说理为主,但也往往写到人物的活动。

这些都对司马迁写作人物传记有所启发。

第三,经过秦末动乱建立起来的汉王朝已有百年,产生了新一代的历史人物,实在有加以记载的必要,因此司马谈在临终嘱咐司马迁: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

”为这些人物作传,已经是时代的需要。

《左传》以战争描写见长,试举例分析其特色

(1)战争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内容,富有特色的战争描写则是是充分体现了《左传》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的写作技巧;

(2)《左传》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而是带着“宏大叙事”的政治眼光,往往详细描述战争的起因、各方的内政外交动态、战前部署、决战主角的心态与个性等等,立体而深入地呈现战争的错综复杂的状态;

(3)生动简洁地描绘战场的局势和场面,巧妙穿插战斗细节,富于现场感,或磅礴震撼,或曲折跌宕,或血腥残酷,或诙谐幽默,皆如亲临。

论述题:

1.《左传》表现了哪些进步思想?

《左传》内容宏富,思想也是相当复杂的。

就其进步的思想倾向来说,有如下几点,第一,鲜明的民本思想。

表现在人与神的关系上,更重视人,贯穿着“重人事,轻天命”的观念。

书中多处讲过“天道远,人道迩”、“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一类的话。

表现在民与君的关系上,比较重视民的作用。

襄公十四年记载,卫献公暴虐不仁,卫国人把他驱逐出国境。

晋国师旷对这件事评论说: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第二,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批判。

例如宣公二年,记载了晋灵公“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这样三件事,斥责他“不君”。

再如文公六年,秦穆公卒,用活人殉葬,书中借君子之口指斥他:

“死而弃民,难以在上”。

等等。

第三,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变革,特别是阶级关系的调整。

例如,昭公时,鲁国新兴势力的代表季氏掌握了政权,而旧贵族利益的代表昭公由于失掉民心而被季氏驱逐出境,最后死在境外。

《左传》如实地记录了这件史实,并没有指责季氏,还用史墨的话评论说:

“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

虽死于外,其谁矜之?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故《诗》曰: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昭公三十二年)。

过去有些维护正统的道学家曾批评《左传》作者“习乎时世之所趋,而不明乎大义之所在。

”(吕大圭《春秋五论》)“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

尝谓左氏是个滑头熟子、趋炎附势的人。

”(朱熹《朱子语类·

春秋一》)这些话恰恰从反面说明了《左传》作者历史观的进步性。

2.举例说明《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庄子·

天下》有一段话: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以觭见之也。

”用来形容其散文奇谲恢诡、变化无穷的艺术风格是很切当的。

读《庄子》,恐怕没有人不惊异于其寓言之多、之幻。

庄子自称其写作是“寓言十九”,可见寓言是他最喜欢、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其笔下的大量篇章,都是以寓言为主干构成。

《逍遥游》一开篇,就讲述了鲲鹏,蜩、学鸠、斥鴳、列子等一系列寓言,用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皆“有所待”的人与物作铺垫,然后才点明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真正的逍遥境界,即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做到“无待”。

简单地说明主题之后,接着又用了许多寓言,形象地表达何谓“无己、无功、无名”,最后以樗木树于无何有之乡作结,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养生主》则在开头几句简略揭示宗旨,然后便讲述了庖丁解牛、右师单足、泽雉不愿蓄养于笼中、秦失吊老聃等长短不一的一连串寓言,篇末则用了“薪尽火传”的比喻,使读者始终在形象的世界里体悟养生的真谛。

《秋水》更是通篇都运用了寓言以及形象化的描写,就连主旨也是借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讲出的。

《庄子》的寓言不仅多,而且奇,这一点同其余诸子相比,非常突出。

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都是讲寓言的高手,其寓言题材比较一致,基本不出日常生活或者历史故事、历史传说的范围,而《庄子》寓言的题材却大大拓展,什么鲲鹏、小雀、海鳖、井蛙、枯骨、蝼蚁、蜗牛、“肌肤若霜雪,绰约若处子”的美妙神人(《逍遥游》)、“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的畸形怪人……无不奔赴笔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