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0522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旅游资源的古老性还表现在,远在数千年之前,中国的先人就开发和发明了一系列的工艺艺术、宏大建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章。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安阳殷墟、咸阳秦城、京杭运河、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坑等,无不以古称胜。

④奇特性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

在自然奇观方面,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会,洱源的万鸟朝山的鸟吊山奇景,能发出不同音符鸣叫的峨眉弹琴蛙,每届中秋的钱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热爆炸泉,吉林松花江边的雾淞等。

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丰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铜车马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已建成的兵马俑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人。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书,江陵凤凰山汉墓保存完好的男尸,满城陵山汉墓的金缕玉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和众多古迹,徐州的汉墓,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历史的最佳场所。

敦煌莫高窟被公认为世界艺术宝库。

雄踞凌云山,俯视三江的乐山大佛,坐像高71米,体宽28米,实属世界上最大的石像。

二中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主要是从地文景观水资源生物资源气象资源等方面进行的评价

(1)中国地文景观及其评价东部地区(三级阶梯):

地势低平,有利于东部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江水丰沛,山青水秀,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加之平原地区,土壤肥沃

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分类。

2.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3.了解中国主要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旅游价值及分布状况。

4.掌握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与代表性景区景点。

5.了解中国主要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及其构造特性。

6.了解中国主要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旅游价值与分布状况。

7.掌握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及代表景点。

第一节旅游资源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在讨论旅游资源这个概念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资源一词的含义。

资源是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如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而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资源。

由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存在着差异,因而对旅游资源的概念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见解。

这里介绍几种关于旅游资源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凡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民间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另一种观点认为:

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和社会的实在物,都为旅游资源;

还有人提出:

旅游资源是指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总称。

以上各种有关旅游资源的提法之间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别。

广义论者认为凡是具有旅游吸引力者都属于旅游资源,狭义论者则强调有无经济价值。

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枟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枠中提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这一概念首先淡化了上述广义和狭义之别,并在提到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出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三大效益并重的提法,是符合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

因此,与其他提法相比,这一概念的定义更具有科学的前瞻性。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目前对旅游资源的分类,较为普遍的是从旅游资源属性的角度,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是自然和人文两类资源的有机结合、紧密伴生的景观———即混合型旅游资源,这种旅游资源既有迷人的自然景色,又是文物古迹荟萃之地,是深受旅游者欢迎的一类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存在的各种地理要素,它从地球出现就存在,并随着地表自然变迁而变化,具体说,它是由地球的大气圈、山川、河流、海洋、岩层、土壤、植被和动物等自然界物质组成的。

它也是人文景观形成的物质基础。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文化与自然景物结合的表现,是人类创造的景观。

它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类自身的制约。

因此,构成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比较复杂,既包括有形的旅游资源,也包括无形的旅游资源。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

1畅多样性旅游资源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集合概念。

从旅游资源的类型来看,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人文两大类别。

此外,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

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

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当代的;

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总之,多样性是由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也决定了人们旅游动机的多样性。

2畅定向性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

但就某项具体的旅游资源而言,它可能对某些旅游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对另外一些旅游者则无多大吸引力或根本没有吸引力。

因此,任何一项旅游资源都有吸引力定向的特点,即只能吸引旅游市场中的某部分旅游者,而不可能对全部旅游市场具有同样大的吸引力。

3畅唯一性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尤其珍贵的文物是不能再生和替代的特殊资源,因而也就具有唯一性,如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巴黎艾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都是如此。

当然,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异地仿建这些建筑并非不可能,但是仿制品脱离了历史和环境,从而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魅力。

4畅变化性人类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历史遗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兴趣、需求以及时尚潮流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人文旅游资源也会得到不断的创造和补充,而自然旅游资源也会因旅游经营者的深入开拓而不断被开发、利用。

因此,旅游资源会不断发展和变化,这也是旅游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变化的原因之一。

第二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

一、位置、疆域和邻国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占亚洲面积的1/4,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差无几,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49°

,相距约5500km(北纬4°

30′~北纬53°

33′),东西横跨经度61°

,约5200km(东经135°

20′~东经74°

40′),东西两端的时差达4小时以上。

我国陆上疆界长达2万多千米,有14个邻国。

东临朝鲜,南接越南、老挝、缅甸,西部和西南部毗邻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和西北部临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我国东部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

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总长约18000多千米。

沿岸有大小岛屿6500多个,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国。

辽阔的国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为旅游者提供了广阔的旅游空间,也创造了多样的旅游环境,既有较大的旅游环境容量,又可以适应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并可开发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旅游活动。

二、人口和民族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有人口约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在地区分布上,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90畅6%,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9畅4%(2005年底数字,不包括台湾和港澳),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其中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有壮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藏族、满族、朝鲜族、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布依族、黎族、哈萨克族、傣族等,以上18个少数民族人口总和约为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

缤纷各异的民族风情为现代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开发添光加彩。

三、地貌概况及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由极高山、高山和大高原组成,平均海拔4000多米,有“世界屋脊”之称。

从青藏高原往北、往东越过昆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东侧3000m等高线这条地貌分界线,进入第二级阶梯,这里主要是由广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平均海拔为1000~2000m。

从第二级阶梯向东,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进入第三级阶梯,这里主要由广阔的平原和低缓的丘陵组成。

从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等,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0m以下,平原地区海拔低于200m。

2、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都有分布。

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以上,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以上。

西部山脉海拔一般在3500m以上。

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m的高峰共有14座,我国就占了9座,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周围。

我国的山脉在不同构造体系的影响下,山脉排列与走向有一定规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系列:

①东西走向的山脉,如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如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③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如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如阿尔泰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等。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两国边境线,海拔8844畅43m,为世界第一高峰。

 

第1章黄河中下游历史文化旅游区

1.1北京市旅游资源

1.1.1北京市概况

1.1.2北京市旅游资源

1.2天津市旅游资源

1.2.1天津市概况

1.2.2天津市旅游资源

1.3河北省旅游资源

1.3.1河北省概况

1.3.2河北省旅游资源

1.4山东省旅游资源

1.4.1山东省概况

1.4.2山东省旅游资源

1.5山西省旅游资源

1.5.1山西省概况

1.5.2山西省旅游资源

1.6河南省旅游资源

1.6.1河南省概况

1.6.2河南省旅游资源

1.7陕西省旅游资源

1.7.1陕西省概况

1.7.2陕西省旅游资源

本章练习题

第2章东北林海雪原旅游区

2.1黑龙江省旅游资源

2.1.1黑龙江省概况

2.1.2黑龙江省旅游资源

2.2吉林省旅游资源

2.2.1吉林省概况

2.2.2吉林省旅游资源

2.3辽宁省旅游资源

2.3.1辽宁省概况

2.3.2辽宁省旅游资源

第3章江南山水名胜旅游区

3.1上海市旅游资源

3.1.1上海市概况

3.1.2上海市旅游资源

3.2江苏省旅游资源

3.2.1江苏省概况

3.2.2江苏省旅游资源

3.3浙江省旅游资源

3.3.1浙江省概况

3.3.2浙江省旅游资源

3.4安徽省旅游资源

3.4.1安徽省概况

3.4.2安徽省旅游资源

第4章湘鄂赣革命胜迹旅游区

4.1湖南省旅游资源

4.1.1湖南省概况

4.1.2湖南省旅游资源

4.2湖北省旅游资源

4.2.1湖北省概况

4.2.2湖北省旅游资源

4.3江西省旅游资源

4.3.1江两省概况

4.3.2江西省旅游资源

第5章川渝巴蜀文化风景旅游区

5.1四川省旅游资源

5.1.1四川省概况

5.1.2四川省旅游资源

5.2重庆市旅游资源

5.2.1重庆市概况

5.2.2重庆市旅游资源

第6章西南岩溶地貌民族风情旅游区

6.1云南省旅游资源

6.1.1云南省概况

6.1.2云南省旅游资源

6.2贵州省旅游资源

6.2.1贵州省概况

6.2.2贵州省旅游资源

6.3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资源

6.3.1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况

6.3.2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资源

第7章华南南国海滨现代风貌旅游区

7.1福建省旅游资源

7.1.1福建省概况

7.1.2福建省旅游资源

7.2广东省旅游资源

7.2.1广东省概况

7.2.2广东省旅游资源

7.3海南省旅游资源

7.3.1海南省概况

7.3.2海南省旅游资源

第8章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风情旅游区

8.1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资源

8.1.1香港特别行政区概况

8.1.2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资源

8.2澳门特别行政区旅游资源

8.2.1澳门特别行政区概况

8.2.2澳门特别行政区旅游资源

8.3台湾省旅游资源

8.3.1台湾省概况

8.3.2台湾省旅游资源

第9章青藏雪域高原宗教文化旅游区

9.1青海省旅游资源

9.1.1青海省概况

9.1.2青海省旅游资源

9.2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

9.2.1西藏自治区概况

9.2.2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

第10章西北大漠风光丝路文化旅游区

10.1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

10.1.1内蒙古自治区概况

10.1.2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

10.2甘肃省旅游资源

10.2.1甘肃省概况

10.2.2甘肃省旅游资源

10.3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资源

10.3.1宁夏回族自治区概况

10.3.2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资源

10.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资源

10.4.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况

10.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资源[1]

《旅游资源开发》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定位《旅游资源开发》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个性化发展模块”中的专业选修模块课程。

在旅游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课程的开设,是以《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的开设为条件,并为满足旅行社认识实习和酒店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要求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将来从事旅行社和景区管理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旅游资源开发》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特征,为旅游管理专业今后多渠道全方位实施工作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重点突出各类旅游资源的成因及文化背景;

将导游员、服务与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分解成学习任务;

重点培养学生的导游、景区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通过学习基本概念、原理、技术方法、最新理念,并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完成旅游业调查与实践。

使学生学会撰写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旅游业发展建议及导游词编写要点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能够完成旅游资源开发认知(包括认识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包括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气象气候与天象旅游资源、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历史古迹类类旅游资源、古典园林类旅游资源、民俗民风类旅游资源、文学艺术类旅游资源、旅游人造景观、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调查(包括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提炼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五个模块共19项学习任务。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以旅游职业能力调查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开发和“工学结合”为平台,形成工作任务驱动,模拟与仿真结合的设计理念。

(一)设计理念

从旅游职业岗位(群)而言,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旅行社、饭店宾馆、景点景区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的导游、接待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根据岗位(群)的岗位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优化培养体系,我们明确了以强化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技巧为手段,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重点,构建了“专业基础+职业技能+特长才艺”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

学生只有以专业为核心,触类旁通,才能形成基本素质结构,专业基础是强调专业的同一性和特色性,保证学生具备旅游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

其次,依据高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面向就业,通过技能与能力的强化培养,形成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贯通机智,以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通过特长才艺为个性特点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文化、品德的发展水平,其中又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以市场岗位需求为导向,校企工件课程,共同设计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

通过顶岗实习,突出职业素质能力培养。

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其个性发展等人才培养理念贯穿到课程教学环节中,使人才培养目标更贴近市场需要。

1、通过校企共建课程,采用项目课程开发理论,针对考试内容进行课程讲授通过旅游企业的参与,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设计教学环节,《旅游资源开发》中许多内容与国家导游资格考试有关,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成因、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等内容与历史、政治、文化、民俗、建筑、宗教联系紧密,因此课堂教学内容应该针对性强,重点突出。

2、校内外实践结合,加强学生对导游词的编写、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开发能力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基础。

学生不仅要认识旅游资源、欣赏旅游资源,还要学会导游词的编写,具备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更要在课外实践。

校内外的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这些能力的养成。

3、顶岗实习,完成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其他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对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顶岗实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将所学旅游资源开发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岗位实践,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独立工作能力,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4、运用精品课程平台,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原来的《旅游资源开发》课程的讲授都是课堂教学为主。

教学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感受旅游资源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大量教学资源,大量的精美旅游资源的景观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等,使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有了深刻体会,也提高了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5、在教学效果评价设计上,以学习目标成为评价标准,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为主要方式以任务为效果评价体,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强化“项目为中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

每个项目就是企业中的一项真实工作业务,每个任务就是该项业务的一项具体工作。

教学内容不按理论知识体系排列,而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为线索排列,并在实践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的理论知识加以传授,真正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企业是如何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员工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素质。

通过学生完成情况,也可以很直观的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将提高学生对任务问题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作为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考核涵盖项目任务全过程,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

其中,课程技能考核,在课程内完成,而专业技能鉴定,由劳动局组织考核。

采用全过程、多维度的课程考核,取消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建立了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项目教学更加注重活动的过程,要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课内与课外评价结合。

关注多元性评价,结合课堂考核、书面作业、技能操作、小组活动、企业实践、社会调查、口头答辩、书面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三、典型工作任务

(一)旅游资源开发认知1.认识旅游资源2.旅游资源分类

(二)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1.掌握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2.能根据不同旅游资源的特性挖掘其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3.能撰写相关旅游资源的导游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