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0605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一、社会的涵义

1、社会唯名论:

认为社会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

2、社会唯实论:

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3、马克思主义:

社会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有机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社会的特征

群体性、规范性、系统性、能动性

三、社会的功能

整合、交流、导向、继承和发展

四、社会的构成要素

人口、文化、资源、环境

五、社会结构的涵义

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

一般表现为人群组合结构、社会地位结构、生存地域空间结构、社会行为规范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五个层面。

六、社会类型

1.马克思的五分法:

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社会

2.滕尼斯的公社社会(又称为社区,或者共同社会,是一种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出入相交、守望相助。

)和社团社会(又称社会,或者利益社会。

在社团中,职业及业缘关系是主要社会关系。

七、社会转型

是指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由一种结构方式向另一种结构方式转变的过程。

它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内容是社会的分化与社会整合整合,基本特征是社会的冲突性与不稳定性。

第三章文化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种角度: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二、文化的特征

可习得性、共享性、象征性、全括性、整体性、普遍与特殊统一

三、文化的构成要素

精神要素(精神文化)、语言和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物质产品

四、文化评价中的态度

文化中心主义:

完全用自己的文化作为准则来评判其他文化,凡是与自己文化一致的就是认为可以接受的,凡是与自己文化不一致的就认为是不可以接受的。

文化理想主义:

又称为媚外主义,只的是一种信仰,认为自己社会的产品、风格及想法劣于其他的地区。

文化相对主义:

是指用客观的方式来看待一种文化,用他人文化的观点来看待他人的行为。

五、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2.主文化与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反文化)

3.评比性文化(文化有好坏、高下之分,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也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六、文化的结构

按文化的内部构造可包括文化元素、文化集丛、文化模式;

按文化的空间构造可包括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和边际文化。

七、文化的功能

一是认同功能;

二是社会整合功能;

三是涵化功能;

四是反向功能。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一、社会化的内涵

当代社会学家研究社会化的三个角度:

文化角度、个性角度、社会结构角度

定义:

社会化简单地说就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具体来讲是指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二、社会化的条件

思维能力、语言、学习、长期的生活依赖期

三、社会化的主体(途径)

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媒

四、社会化的类型

初始社会化:

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

人们所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继续社会化:

人到成年期的社会化

逆向(反)社会化:

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再社会化:

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急剧转变的过程

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学习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学习和继承社会文化;

教导和学习社会规范;

确定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

培养社会角色。

六、社会角色的内涵

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七、社会角色的类型

按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将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按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区分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根据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将角色划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八、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扮演前提——角色确定与角色意识;

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

1.角色表现,2、角色的实践(进入角色、角色距离)

社会角色在实际扮演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顺利实现,这就产生了角色障碍。

角色障碍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角色不清,2、角色中断,3、角色冲突,4、角色失败。

发生角色障碍必然影响到个人角色的顺利实现,妨碍和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因此,应当尽力加以克服。

一般说来,克服的方法和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

1.角色学习,指在原有角色认识基础上,进一步重新学习,了解和适应社会新角色的规范的过程。

2.角色换位,模拟某些现实的问题场面,让一个人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处理事物,以期了解别人的需求与感受,从而改善角色的扮演。

3.角色转移角色承担者根据情景、时间的变化相应地积极更换角色行为。

个人活动的范围、交往的对象会经常发生变动,角色行为方式也应当随时转移。

4.角色教育。

即通过社会管理,强化角色意识,明确角色期待,确定角色规范,重视角色建设,帮助社会成员摆脱角色紧张和冲突,很快适应角色变化和新角色的要求。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所谓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相互影响性的行动方式和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

行动者、需求、环境、情景定义、手段、互动规则、符号

三、社会互动的功能

首先对社会来说,社会互动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社会互动使人们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建立各种群体和组织,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

第二,社会互动给社会培养了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人口。

第三,社会互动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对个人来说,社会互动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第一,认识自我的功能。

第二,满足需求的功能。

第三,完善自我的功能。

四、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论:

第一,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第二,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第三,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第四,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第五,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2、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一个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

角色理论认为:

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是因为互动的双方都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而进行交往,如果一方角色失调,就可能使互动中断,或者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向。

同时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3、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

个体以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并将它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4、拟剧理论(戏剧理论)。

该理论主张,生活就是演戏,社会互动就是舞台表演,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影响,并力求控制观众的行动。

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在他人面前努力展示自我。

人类互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印象管理”。

5、社会交换论。

(P131)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包括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五、社会互动的方式

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合作、冲突与调适、强制与服从

六、集合行为

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集合行为具有下列几个特征:

1)自发性。

即并不是事先有预谋的,而是一群松散的人受到某种刺激后,一哄而起的行为。

它既无组织也无领导;

2)狂热性。

每一个参加者情绪都异常激动,行动受激情支配,盲目行动3)非常规性。

人们聚集在一起,由于理智丧失,行为往往不能受正常社会规范的约束。

4)短暂性。

由于行为是在一时情绪冲动下产生的,因此一般延续的时间不长,但有可能会转变成有组织、有目的的群众运动。

集合行为的理论:

1、感染理论。

1896年,格式塔.勒朋用“集体意志”来解释集群。

认为有所谓三个因素在发挥作用即不可征服感、传染、易受感染性。

集群改变了人们的意志,使得集群行为是“无理性”行为。

2、紧急规范理论。

它是由特纳和基利安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

①集合行为的发生,是在场的人群发现了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这样才使整个人群的行为统一起来;

②这种规范并不是一般的社会规范,而是在紧急的场合下由情绪循环刺激而产生的。

3、匿名理论。

所谓匿名就是没有明显的个人或群体标志。

匿名理论认为,①人处于匿名时社会约束力比平时要低;

②处于匿名时,个人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

③匿名时人的群体遵从性也会降低;

④人在破坏规范时,总是力图使自己处于匿名状态。

第六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一、社会网络的概念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

1.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分为初级网络和次级网络;

2.按网络的结构模式,可以分为“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

这是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

他认为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这种社会中的个人组成一个一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在一起的柴火,柴与柴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在中国社会就是“差序格局”,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社会关系就是以己为中心,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

三、社会网络的功能

1、获取社会资源;

2、组织管理辅助功能;

3、日常生活联系的功能。

四、社会网络的运用

社会网络与找工作:

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边燕杰的“强关系”、林南的“社会资本”。

五、社会群体的概念

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的是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六、社会群体的特征

(1)一定数量的人群;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3)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

(4)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5)有一致的群体意识。

七、社会群体的类型

按照群体内人际关系划分: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按照群体成员个人的归属感可划分为:

内群体与外群体;

按照成员的身份归属划分,将社会群体分为:

参照群体和所属群体。

八、社会群体的结构

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内部关系以及群体领导与决策

九、初级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也有人称其为首属群体,基本群体或直接群体。

指成员间经常面对面互动形成的,有亲密人际关系和浓厚感情色彩的群体。

初级群体的特征:

1.规模小;

2.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个人的人格全部投入并得到充分体现;

4、以感情交流为主;

5.成员的难以替代性。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社会化的功能;

2.满足感情需要的功能;

3.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

4.初级社会群体的反功能:

首先,初级社会群体会限制成员的个人自由和独立性。

其次,初级社会群体可能会对社会组织产生干扰。

最后,初级社会群体还容易形成小集团意识,影响群体的正确决策。

初级社会群体的发展:

既看到它的某些衰落现象,又要看到它的某些增强趋势。

十、婚姻家庭

婚姻家庭的发展:

从婚姻家庭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血缘制家庭、伙婚制家庭、偶婚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

家庭的结构类型:

我们可以把当今的家庭类型划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以及其他特殊的家庭类型。

家庭的功能:

1.满足生理需要的功能;

2.繁衍和抚育后代的功能(社会延续的功能);

3.生产基本生活功能;

4.消费功能;

5.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功能;

6.赡养老年人的功能。

第七章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泛指人类共同活动的社会群体。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与初级社会群体相对的次级社会群体。

本章所说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后一种含义。

二、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规范、地位、角色、权威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

根据组织有无正式结构或结构的严密程度可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功能可将社会组织划分为生产组织、政治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式维持组织;

根据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不同,可将社会组织分为互利组织、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和公益组织;

根据组织对其成员的方式不同,可将社会组织划分为强制组织、功利组织和规范组织。

四、我国社会中的组织

1、以产业为标准来分类:

第一产业组织(如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组织(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组织(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饮食、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科教文卫、政府机关、党派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监狱等)。

2、以机构编制为标准来分类:

①国家机关编制组织②国家事业编制组织③国家企业编制组织

五、组织结构的涵义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它包括两种基本的类型,即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六、组织中的正式结构类型

直线型组织结构、职能型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看书中的4个图)

七、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正向作用:

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在现代社会组织中,不仅生产活动紧张、节奏快,而且组织也是非个人化的,不注重成员感情需要,这就很容易使人们感到沉闷、单调、生活毫无情趣,而非正式结构的存在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非正式结构还可以联络成员感情,使大家感受到友谊、忠诚,从而增强组织的内聚力,提高组织的稳定性。

负向作用:

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对组织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作用,就是它的负向功能。

八、社会组织的管理

以管理权力是否高度集中于一人手中为标准,可以分为家长制管理方式和科层制管理方式。

家长制管理方式的特征:

A组织的权力集中在最高领导者一人手中;

B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C任人唯亲,因人设置;

D没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办事无章可循;

E终身制。

科层制管理方式的特征:

A有一套为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严格履行的活动规则;

B职能分工明确;

C管理权力分层;

D职务规则是专门性的;

E科室之间以及职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工作关系;

F管理权力来源于职务,而不依附于具体个人。

九、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一阶段——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有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管理十四项原则和韦伯的科层制管理。

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有梅奥(约)、巴纳德、麦克雷戈。

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

系统理论、权变理论、文化Z理论。

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社会分层的涵义

社会分层的基本涵义就是指根据不同的社会标准,把一个社会的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二、与社会分层相关的主要概念

社会地位:

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上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社会地位中又分为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是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分化又分为垂直分化和水平分化。

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

社会学所使用的社会不平等的概念,是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三、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六点具体的内容)、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模式(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四、社会分层的标准

主观法(自我评价法)、客观法、声望法

五、社会流动的涵义

社会流动是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六、社会流动的类型

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社会流动可以分为: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根据社会流动的参照点,社会流动可以分为: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根据社会流动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七、社会流动的原因(P221)

先赋因素、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八、社会流动的影响

1、社会流动有利于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2、社会流动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扩散。

3、社会流动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

4、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打破封闭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加强各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消除可能存在的隔阂,促进社会的整合,从而使社会成员的目标方面达到一致,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第九章社会制度、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

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适应性的行为模式和执行机构,它是对人们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1、社会价值观;

2、规范系统(包括习俗、道德、宗教、法律);

3、权威与地位结构;

4、机构与设施系统

三、社会制度的特性

1、可重复性;

2、集体约束性;

3、制度的自我维护特性

四、社会制度的分类

1、从制度产生的历史过程来划分:

本原的制度和派生的制度;

2、依据人类活动的领域来看,可以划分为:

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表意整合制度、亲属制度;

3、从社会制度确立的过程来看,又可以把社会制度分为自然形成的和有计划建立的制度。

五、社会制度的功能

从社会整体层次水平看,社会制度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益或绩效的可能性。

从个体层次水平看,制度的创建为人们的行动选择提供多种服务、为个体行动者降低不确定性。

制度也同样具有负功能,具体表现为:

1、制度本身的惰性。

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一点也成为制度的惰性。

2、当制度本身功能失调时不能发挥制度应有的干预、控制作用。

六、社会问题的涵义

广义的社会问题是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

我们倾向于选择狭义的概念,并认为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才能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

七、社会问题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4个方面。

八、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可从自然环境变迁引起社会问题(包括自然灾害、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变)和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变迁、文化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九、社会控制的涵义

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

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

十、社会控制的特征

1、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

2、社会控制的统一性和强制性;

3、社会控制的多重性和闭环性;

十一、社会控制的类型

(1)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

(2)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3)硬控制和软控制;

(4)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十二、社会控制的功能

(1)为社会成员提供符合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2)规定各种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权利和义务,限制他们之间利益竞争的范围,调整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

(3)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修正它们的运行轨道,尽量使各种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十三、社会控制的手段

1、组织控制手段(包括组织指令、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包括政权和法律);

3、文化控制手段(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和社会舆论等)

第十章社区

一、社区的涵义

社区就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

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

社区人口、地域要素、社区意识、社区设施、社区管理体系

三、农村社区的特点

(1)以农业为主要职业,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

⑵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

⑶社会结构、社会分工简单;

⑷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

⑸家庭作用重要,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紧密。

四、城市社区的特点

(1)济活动集中,以工商服务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手段;

(2)人口集中,人口异质性强;

(3)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发达;

(4)组织结构复杂;

(5)生活方式多样化;

(6)家庭规模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

五、城市化涵义

城市化是农村社区不断转变为城市社区,以及农村人口不断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但具体而言,城市化我们要把握三种基本涵义:

(1)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量逐步增加,农村居民点和农业人口则相应减少;

(2)指城市的空间分布由一个独立的状况转化为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的城市网络状况或城市带;

(3)居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社会心理都逐渐具有城市的特点。

六、影响城市化的因素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

3.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引发城市化

七、城市的空间结构

同心圆模式、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