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060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

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2)作者通过记叙夏日游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山中幽寂空明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

4、(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

(1)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

(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

(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1分)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2分:

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

“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4分:

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5、(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⑴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⑵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⑴(4分)⑴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

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

(2分)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

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2分)

⑵(3分)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

虽然那不是家乡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6、(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⑴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⑵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5)

(1)(3分)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

①久别重逢的喜悦;

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

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5分)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7、(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⑴“白苎②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⑵“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⑶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

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

“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8、(2013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蘋洲烟雨:

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1)(5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2)(6分)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9、(2013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

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6分)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11、(2014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

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2)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12、(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

同“翻腾”。

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1)“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

“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

“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

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13、(2014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

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参考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

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

(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

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

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

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14、(2014山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15、(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8分)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2分)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②动静结合。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

《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16、(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

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

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

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2)“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17、(2014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参考答案

(1)《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

(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补充:

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

②总角——形如今之小辫而短。

③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这三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

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

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

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

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

18、(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

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19、(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

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1)答:

“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

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分)

(2)答:

共同点:

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2分)不同点:

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

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20、(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

“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日临池

(北朝)温子昇

光风动春树,丹霞起暮阴。

嵯峨映连璧,飘颻下散金。

  徒自临濠渚,空复抚鸣琴。

莫知流水曲,谁辩游鱼心。

⑴“嵯峨”、“飘颻”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请加以说明。

⑵诗歌后四句拿古人自比,以抒胸臆。

⑴这两句诗描绘了春日傍晚时分池中绚丽壮观的景色。

“嵯峨”句写出漫天云霞映照在碧玉似的池水中,犹如山峰的倒影峥嵘多姿;

下一句写云霞逐渐四散,池中的倒影也不断变化,在粼粼波光中,万千光点闪烁不定,犹如片片碎金令人迷醉。

(手法1分(应答出比喻才得分);

总写壮观景色1分;

对两句诗的描写各1分。

)⑵句中“徒自临濠渚”、“谁辩游鱼心”用庄子和惠施在濠梁之上争辩“鱼之乐”的典故;

自比庄子,而无惠施,只一个人站在濠渚,没人去体会游鱼之心;

而“空复抚鸣琴”、“莫知流水曲”用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典故;

自比伯牙而无钟子期,只好一个人独自弹琴;

表达了诗人好友不遇,知音难觅的怅惘和失落。

(分析两个典故内容或自比对象,2分,指出胸臆1分。

2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简要描述诗歌第一句所描写的画面内容,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诗歌第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请简要赏析。

(1)(5分)内容:

第一句描写的是江边送别的情景。

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

诗人独立江边,只见茫茫江水,耳畔不时传来猿猴的啼声。

(2分)作用:

画面呈现出落寞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2分)点题,“客散”照应题目中的“送”,表明与友人的分别,同时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

(1分)

(2)(6分)①诗歌第四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

(1分)写一孤舟漂泊在万里青山之中,表达友人的孤独处境(2分)②万”与“一”以数量上的巨大反差构成强烈的对比(答“反衬”亦可)。

(1分)“万”字写出关山重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前途渺茫);

“一”字写出远行之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

(2分)③借代,以“孤舟”代“人”,舟的孤单实指人的孤单,(1分)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

(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