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0660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按诊Word下载.docx

近代对中医腹诊及腧穴诊断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方法上与西医的触诊和叩诊相沟通,提高了按诊的临床诊断价值。

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体位

  应根据按诊的目的和准备检查的部位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体位。

诊前首先需选择好体位以暴露按诊的部位。

一般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

坐位:

适用于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

医生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局部。

仰卧位:

用于按胸腹等部位。

病人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或屈起双膝,医生立于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按诊。

(PG.130图6-1)

必要时也可以病人侧卧位(PG.131图6-2)、或肘膝位(PG.131图6-3)。

 B图6-1病人仰卧位

 

图6-2病人侧卧位

图6-3病人肘膝位

二、按诊的手法

    有以下四法:

  1.触:

以手指或掌轻触病人局部皮肤(额、四肢、胸腹等)了解局部肌肤的凉热、润燥等,以分辩病属外感或内伤,是否汗出,及阳气阴津之盈亏。

  2.摸:

以手指稍用力寻抚局部,如胸腹、腧穴、肿胀部位等,来探明局部的感觉,有无疼痛以及肿物的形态、大小等,以辨病位及虚实。

  3.按:

以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如胸腹、四肢、肿物部位,以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水肿、或肿块,肿块的形态、质地、大小、活动程度、肿胀程度、性质等,以辨脏腑虚实和邪气痼结的情况。

  以上三法的区别:

指力轻重不同,所达部浅深有别:

皮肤→肤层→筋骨、腹腔,可综合运用。

轻→重 浅→深 远→近 上→下

  4.叩:

即叩击法,是医生用手叩击病人某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以此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

叩击法有直接叩击法和间接叩击法两种。

  

(1)直接叩击法:

医生用中指或并拢的二、三、四、五指的掌面轻轻地直接叩击或拍打按诊部位(多为腹部),通过听音响和叩击手指的感觉来判断病变部位的情况。

(2)间接叩击法:

拳掌叩击法:

医生用左手掌平贴在体表,右手握成空拳叩击左手背,边叩边询问患者叩击部位的感觉,有无局部震动而痛,以推测病变部位、性质和程度(图PG.1326-4)。

指指叩击法:

医生用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病体需诊察的部位,其它手指稍微抬起,右手指自然弯曲,第二、四、五指微翘起,以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节前端。

用于对胸背腹及肋间的诊察(PG.132图6-5)。

图6-4拳掌叩击法图6-5指指叩击法

  三、按诊注意事项:

  ①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方法

  ②医生举止稳重大方,态度严肃认真,手法轻巧柔和,勿暴力或冷手按诊。

  ③争取病人主动配合。

④注意病人的局部反应及表情变化。

⑤注意对侧部位以及健康部位与疾病部位的比较,

⑥要边询问是否有压痛及疼痛程度,边通过谈话了解病情,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

  一、按胸胁

  部位:

前胸:

缺盆(锁骨窝)至横膈以上:

心、肺

     侧胸(胁部):

胸部两侧,由腋下至十一、十二肋骨的区域:

肝胆

并可诊局部皮肤、经络、骨骼的病变。

图6-6胸腹部位划分图

1.心下2.胃脘3.大腹4.小腹5.少腹

6.胁肋7.虚里8.左、右胸9.胸膺

㈠胸部按诊

  了解心、肺及虚里等病变情况。

正常胸(肺)部叩诊呈清音,但胸肌发达者、肥胖者或乳房较大者叩诊稍浊,背部较前胸音浊,上方较下方音浊。

胸部自上而下叩诊时,浊音与实音交界处即为肺下界,平静呼吸时,肺下界正常于锁骨中线第6肋(左侧可因胃脘鼓音区影响而有变动)、腋中线第8肋、肩胛线第10肋。

  注意诊肺胀、气胸、悬饮、肺痈

肺下界下移──肺胀、腹腔脏器下垂?

等;

肺下界上移──肺痿、悬饮、鼓胀、腹内肿瘤或癥瘕等。

前胸高突,叩之膨膨然如鼓,其音清──肺气壅滞──肺胀,气胸;

叩之音浊或呈实音,并有胸痛──饮停胸膈,肺痨,胸腔内有肿瘤,肺痈,痰热壅肺。

胸部压痛,有局限性青紫肿胀──外伤(胸、肋骨骨折等)。

注:

肺胀:

古病名,出《灵枢·

胀论》①属咳喘之类;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因邪客于肺,肺气胀满所致。

症见咳喘气喘,缺盆中痛。

②属胀病。

见《杂病源流犀浊·

肿胀源流》,指胀病而见虚满咳喘。

(胀病:

见《医门法律》卷六,病名,又名臌胀、单腹胀。

气胸:

由于胸部损伤,或肺、支气管疾病,引起肺组织或支气管破裂,或胸壁伤口与胸膜腔相通,导致空气进入胸膜腔。

(二)乳房按诊

乳房局部红肿,压痛,按之有波动感──乳痈、乳发、乳疽等。

乳房内肿块──应注意肿块的数目、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压痛和活动度,以及腋窝、锁骨下淋巴结的情况。

乳房触及扁平肿块,大小不一,边界欠清,质地不硬,扪之有豆粒大小的韧硬结节,活动度好,伴疼痛──乳癖。

乳房触及硬结肿块,形园,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而不痛者──乳核。

乳房有结节如梅李,边缘不清,皮肉相连,病变发展缓慢,日久破溃,流稀脓夹有豆渣样物者──乳痨。

乳房肿块质硬,形状不规则,表面高低不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腋窝可扪及肿块──乳癌。

女子月经将行的青春发育期,或男子、儿童,一侧或两侧乳晕后方有扁圆形稍硬肿块,边界清楚,触之疼痛──乳疬。

乳癖:

多于乳房的外上象限触及扁平肿块,边界欠清,质地不硬,扪之有豆粒大小的韧硬结节,活动度好,伴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

由情志内伤,冲任失调,痰瘀凝结而成。

相当于乳腺增生病。

乳核:

乳房肿块,形园,大小不一,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活动,不痛,与月经周期无关。

多由于冲任失调,情志内伤,瘀血痰凝互结而成。

相当于乳腺纤维瘤。

乳痨:

乳房偏上方有一个或多个结节,边缘不清,皮肉相连,病变发展缓慢,日久破溃,脓液稀薄,夹有豆渣样物,疮口不易收敛。

多因素体肺肾阴虚,痨虫乘袭,或先患肺痨、瘰疬而后继发乳痨。

相当于乳房结核。

乳癌:

又称“乳岩”。

乳房肿块质硬,形状不规则,表面高低不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增大较快,不痛或疼痛,皮肤可呈“橘皮样”改变,腋窝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病久肿块溃烂,脓血污秽恶臭。

多由于情志内伤,冲任失调,气滞痰瘀凝结而成。

乳疬:

乳房单侧或双侧,对称或不对称增大,一侧或两侧乳晕后方有扁圆形稍硬肿块,边界清楚,触之疼痛。

多因肝肾不足,痰瘀凝结而成。

相当于乳房异常发育症。

(三)虚里按诊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

虚里为诸脉之所宗。

按虚里应注音诊察虚里有无搏动、搏动部位及范围、搏动强度和节律、频率、聚散等,以了解宗气之强弱、疾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尤其当危急病证寸口脉不明显时,诊虚里更具重要的诊断价值。

正常虚里搏动:

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异常虚里搏动

虚里搏动移位

──心脏增大──心痹(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心脏移位──鼓胀、癥积等因腹部胀大,心位抬高;

气胸、悬饮、肿瘤等胸腔疾病;

漏斗胸、脊柱弯曲等胸部畸形。

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宗气内虚,或饮停心包之心包积液、饮停心肺之支饮;

虚里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心阳不足;

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心肺气绝,属于危候;

孕妇胎前产后,虚里动高──恶候;

虚损劳瘵之病,虚里日渐动高者──病进;

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宗气不守;

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心肺气绝之兆;

虚里动高,聚而不散──热甚──外感热邪、小儿食滞或痘疹将发。

生理情况──因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动高,片刻之后即能平复如常;

不属病态;

肥胖之人因胸壁较厚,虚里搏动不明显。

宗气:

总合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之大气而成,积于胸中,是一身之气运动输布的出发点。

它有两大功能:

其一是出于喉咙而引呼吸,并影响声音的强弱,其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对能量的供应,寒温的调节和机体的运动均有重大关系。

(《灵枢·

邪客》)

(四)胁部按诊

肝胆位居右胁,肝胆经脉分布两胁,故按胁肋主要是了解肝胆疾病。

脾脏叩诊区在左侧腋中线上第9~11肋间,宽为4~7cm的部位,左胁部按诊可以诊察脾脏病变。

按诊时应注意是否有肿块及压痛,肿块的质地、大小、形态等。

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肝虚;

胁下肿块,刺痛拒按──血瘀。

右胁下肿块,质软,表面光滑,边缘钝,有压痛者──肝热病、肝著等;

若右胁下肿块,质硬,表面平或呈小结节状,边缘锐利,压痛不明显──肝积;

若右胁下肿块,质地坚硬,按之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规则,常有压痛──肝癌;

若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附近触到梨形囊状物,并有压痛──胆石、胆胀等胆囊病变。

左胁下痞块──肥气;

疟疾后左胁下可触及痞块,按之硬者──疟母(脾脏肿大)。

二、按脘腹

是通过触按、叩击胃脘部及腹部,了解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以及脏器大小等情况,从而推断有关脏腑的病变及证候性质。

(一)脘腹分区及所候

脘腹各部位的划分:

膈以下统称腹部。

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等部分。

(PG.133图6-6)。

按腹部主要是诊察肝、胆、脾、胃、肾、小肠、大肠、膀胱、胞宫及其附件组织的病证。

(PG.135图6-7)。

图6-7腹部各诊区内脏分布

(二)脘腹按诊的方法

通常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

取坐位时,医生应在病人右侧,左手稍扶病人肩背部;

取仰卧位时,病人两腿稍屈曲,以免局部肌肉紧张,医生应在病人右侧;

右手第二、三、四、五指自然并拢,用指腹或食指桡侧按腹。

无论采取何种体位,按时皆从脐水平线处开始逐渐移向上腹部剑突下方,如果有明显痞块,应从健康部位逐渐移向病变部位。

按时应由浅入深,由轻而重,指力适中。

边按边询问,边观察病人表情。

注意了解局部手感情况,有无胀满、痞块、软硬程度,以及有无压痛、压痛程度等。

肝的按诊:

病人宜取仰卧位,两腿屈起,医生位于病人右侧,以左手掌及四指置于病人右腰部并向上托,大拇指固定于右肋下缘,以右手平放于脐部右侧,用并拢的四指尖部或食指桡侧对着肋缘,并压向深部,在病人吸气时,右手手指稍向肋缘方向推进,但勿随腹壁抬起,如此,逐渐向肋缘按摸(PG.136图6-8)。

图6-8肝下缘触诊法

脾的按诊:

病人可采取仰卧或右侧卧位,两腿稍屈曲,医生以左手掌置于病人左胸外侧第7~10肋处,固定胸廓,右手平放于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深部,并随病人腹式呼吸运动逐渐由下向上接近左肋弓(PG.137图6-9),以寻摸有无肿大的脾脏。

图6-9脾脏触诊法

肾脏按诊:

一般采取仰卧位,必要时亦可采取立位。

诊右肾时,医生在病人右侧,右手放在右季肋部,以微曲的指端置于肋缘下方,左手平放于右后腰部肾区,随病人呼吸将右手逐渐压向腹深部,同时以左手将后腹壁推向前方,前后两手相互配合寻按肾脏。

诊左肾时,医生位于病人左侧,两手相对地更换位置,如上法进行寻按。

(三)脘腹按诊的内容

按诊脘腹部,主要应了解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以及脏器大小等,以推断脏腑病位和证候性质。

1.一般规律:

凡腹部按之肌肤凉而喜温──寒证;

腹部按之肌肤灼热而喜凉──热证;

腹痛喜按者──虚证;

腹痛拒按者──实证。

按诊腹部皮肤温凉,对判断真热假寒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患者四肢温凉与否,只要胸腹灼热──实热。

正常人腹壁按之柔软、张力适度。

2.腹部柔软与紧张

全腹紧张度降低,触之松软无力──久病重病,精气耗损,气血亏虚,以及体弱年老之人和经产妇等;

若全腹紧张度消失──痿病,脊髓受损──腹肌瘫痪;

全腹高度紧张,状如硬板──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

若右下腹紧张──肠痈;

湿热蕴结胆腑,胆汁淤滞者──右上腹紧张。

3.腹满:

凡脘腹部按之手下饱满充实而有弹性、有压痛者──实满;

若脘腹部虽然膨满,但按之手下虚软而缺乏弹性,无压痛者──虚满。

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者──胃中有水饮。

4.腹部胀大:

腹部胀大,如鼓者,称为鼓胀。

医生两手分置于腹部两侧相对位置,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则有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水鼓;

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无波动感,以手叩击如击鼓之膨膨然──气鼓。

腹腔内有过多液体潴留时,在腹腔低处叩击为移动性浊音;

肠内有气体存在,叩击呈鼓音,此鼓音区域多漂浮在腹水浊音区上面。

另外,肥胖之人腹大如鼓,按之柔软,无脐突,无病证表现者,不属病态。

5.腹部肿块:

按诊时要注意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硬度、有无压痛和能否移动等情况。

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癥积──病属血分;

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瘕聚,──病属气分。

肿块大者──病深;

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者──病重;

坚硬如实者为恶候。

若腹中结块,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或按之形如条索状,久按转移不定,或按之手下如蚯蚓蠕动者──虫积。

小腹部触及肿物,若触之有弹性,不能被推移,呈横置的椭圆或球形,按压时有压痛,有尿意,排空尿后肿物消失者──因积尿所致而胀大的膀胱;

排空尿后小腹肿物不消,若系妇女停经后者──怀孕而胀大的胞宫;

──石瘕,或膀胱肿瘤。

6.腹痛:

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腹壁柔软者──虚证──脾胃气虚;

腹痛拒按,按之痛甚,并伴有腹部硬满者──实证──饮食积滞、阳明腑实、瘀血肿块等。

局部肿胀拒按者──内痈;

按之疼痛,固定不移──内有瘀血;

按之胀痛,病处按此联彼者──病在气分──气滞气闭。

7.腹部压痛

──该处腹腔内的脏器有损害。

右季肋部压痛──肝、胆、右肾、降结肠病变;

上腹部压痛──肝、胆、胃腑、胰、横结肠病变;

左季肋部压痛──脾、左肾、降结肠病变;

右腰部压痛──肾、升结肠病变;

脐部压痛──小肠、横结肠、输尿管病变;

左腰部压痛──左肾、降结肠病变;

下腹部压痛──膀胱疾病、肠痈,或女性生殖器官病变。

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大便秘结者──肠中有宿粪;

右少腹作痛而拒按,或出现“反跳痛”(按之局部有压痛,若突然移去手指,腹部疼痛加剧),或按之有包块应手者──肠痈等病。

8.妊娠

妇女妊娠3个月后──可以在其小腹部触及胀大的胞宫;

妊娠5、6个月──胞宫底约与脐平;

妊娠7月──胞宫底在脐上3横指;

妊娠9月至足月──胞宫底在剑突下2横指。

如妊娠后腹形明显大于正常,皮肤光亮,按之胀满者──胎水肿满;

如腹形明显小于正常,而胎儿尚存活者──胎萎不张。

9.肾脏:

正常人的肾脏一般不能触及,只有身材瘦长的人有时可以触及右肾的下极。

当触及肾脏时,患者往往会有类似恶心的不适感觉。

如在吸气时能触到1/2以上的肾脏,即可以诊断为肾下垂。

触及肾脏肿大──肾痈、肾盂积水或肾脏肿瘤。

肾区(肋脊角处)叩击痛──肾水、肾瘅、肾著、肾痨、肾石等肾病.

三、按肌肤

按肌肤是指触摸某些部位的肌肤,通过诊察其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皮疹疮疡等情况,以诊察疾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

(一)按肌肤的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选择适宜体位,以充分暴露按诊部位为原则。

医生位于病人右侧,右手手指自然并拢,掌面平贴诊部肌肤之上轻轻滑动,以诊肌肤的寒热、润燥、滑涩,有无皮疹、结节、肿胀、疼痛等。

若病人有疼痛,应在局部进行轻重不同程度的按压,以找准疼痛的部位、范围、程度和性质。

若发现有结节,应对结节进一步按诊,以确定结节的大小、形态、软硬程度、活动情况等。

若有肿胀,应用右手拇指或食指在肿胀部位进行按压,以掌握肿胀的范围、性质等。

疮疡按诊,医生可用两手拇指和食指自然伸出,其余三指自然屈曲,用两食指寻按疮疡根底及周围肿胀状况;

未破溃的疮疡,可用两手食指对应夹按,或用一食指轻按疮疡顶部,另一食指置于疮疡旁侧,诊其软坚,有无波动感,以了解成脓的程度。

(二)按肌肤的内容

1.诊寒热

按肌肤的寒热可了解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等。

一般规律:

肌肤寒冷、体温偏低者──阳气衰少;

肌肤灼热,体温升高者──实热证;

若肌肤冷而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者──亡阳之征。

若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亡阴之征。

身灼热而肢厥──阳热内闭,不得外达──真热假寒证。

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外邪已解;

皮肤无汗而灼热者──里热甚。

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热在表;

久按其热反甚者──热在里。

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身热不扬──常兼头身困重,脘痞、苔腻等症──主湿热蕴结证。

──湿性黏滞,湿邪遏制,阳热内伏而难以透达于外,湿郁热蒸,故身热而不扬──湿遏热伏。

皮肤不热,红肿不明显者──阴证;

皮肤灼热而红肿疼痛──阳证。

2.诊润燥滑涩

触摸患者皮肤的滑润和燥涩,可以了解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盈亏。

皮肤干燥者──尚未出汗,或津液不足,化汗无源;

湿润者──已出汗;

干瘪者──津液枯竭;

肌肤滑润者──气血充盛;

肌肤枯涩者──气血不足。

新病皮肤多滑润而有光泽──气血未伤;

久病肌肤枯涩者──气血两伤;

肌肤甲错者──血虚失荣或瘀血久停。

3.诊疼痛

肌肤濡软,按之痛减者──虚证;

硬痛拒按者──实证;

轻按即痛者──病位表浅;

重按方痛者──病位深沉。

4.诊肿胀

用重手按压肌肤肿胀程度,以辨别水肿和气肿。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水肿;

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气肿。

5.诊疮疡

触按疮疡局部的凉热、软硬,可判断证之阴阳寒热。

图6-10诊疮疡已成图6-11诊尺肤部位

肿硬不热者──寒证;

肿处灼手而有压痛者──热证;

根盘平塌漫肿者──虚证;

根盘收束而隆起者──实证。

患处坚硬──无脓;

边硬顶软──已成脓(PG.129图6-10)。

6.诊尺肤

诊尺肤即通过触摸病人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之间的肌肤,以了解疾病虚实寒热性质的诊察方法。

患者前臂内侧面向上平放,尺肤部充分暴露,医生用指腹或手掌平贴尺肤处上下滑动,来感觉尺肤的寒热、滑涩、缓急(紧张度)。

诊尺肤应注意左、右尺肤的对比。

(图6-11)

根据尺肤部缓急、滑涩、寒热的情况,判断疾病的性质。

《灵枢·

论疾诊尺》:

“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

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健康人尺肤温润滑爽而有弹性。

尺肤部热甚──热证;

尺肤部凉──泄泻、少气;

按尺肤窅而不起者──风水;

尺肤粗糙如枯鱼之鳞者──精血不足,或瘀血内阻。

四、按手足

按手足是通过触摸病人手足部位的冷热程度,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及表里内外顺逆。

按手足重点诊察手足心寒热,对判断阳气存亡,推测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

若四肢厥冷──病情深重。

手足俱冷者──阳虚寒盛──寒证;

手足俱热者──阳盛热炽──热证。

热证见手足热者──顺候;

热证反见手足逆冷者──逆候──热盛而阳气闭结于内,不得外达──热深厥亦深。

手足背热甚──外感发热;

手足心热甚──内伤发热。

《东垣十书·

辨手心手背》:

“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

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

额上热甚于手心热──表热;

手心热甚于额上热──里热。

五、按腧穴

是按压身体的某些特定穴位,通过穴位的变化和反应来判断内脏某些疾病的方法。

正常腧穴按压时有酸胀感、无压痛、无结节或条索状物、无异常感觉和反应。

腧穴的病理反应,则有明显压痛,或有结节,或有条索状物,或其他敏感反应等。

诊断脏腑病变的常用腧穴:

肺病:

中府、肺俞、太渊

心病:

巨阙、膻中、大陵

肝病:

期门、肝俞、太冲

脾病:

章门、太白、脾俞

肾病:

气海、太溪

大肠病:

天枢、大肠俞

小肠病:

关元

胆病:

日月、胆俞

胃病:

胃俞、足三里

膀胱病:

中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