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0719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文档格式.docx

方有执曰:

表即皮肤,荣卫丽焉。

故脉见尺寸俱浮,知病在太阳表也,项,颈后也。

恶寒者,该风而言也。

风寒初袭而郁于表,不能在胜风寒之外忤,故畏恶之。

程应旄曰:

太阳经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

吴人驹曰:

头为三阳之通位,项为太阳之专位,有所障碍,不得如常之柔和,是为强痛。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注】太阳病,即首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谓也。

卫为表阳,风属阳邪,风邪中人,则卫受之,从其类也。

风中于卫即发热者,以风、卫皆阳,其性本热,故变热甚捷,不似伤寒待其闭郁而始热也。

卫病不能固表,又为阳邪所蒸,故腠理疏而汗出也。

汗出表虚,为风所忤,故恶风也。

风性柔软,故脉缓也。

此承上条言太阳病又兼见此脉证者,名曰中风,以为中风之提纲。

后凡称中风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方有执曰:

脉缓即下文阳浮而阴弱之谓。

言即有如首条所揭之太阳病,加之发热,汗出,恶风而脉缓者,则其病乃是触犯于风所致,故名中风。

汪琥曰:

中风,非东垣所云中腑、中脏、中血脉之谓。

盖中字与伤字同义。

仲景论中,不直言伤风者,恐后学不察,以咳嗽、鼻塞、声重之伤风,混同立论,故以中字别之也。

脉缓当作浮缓看。

浮是太阳病脉,缓是中风脉。

中篇紧脉,亦当仿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太阳中风,即上二条合而言之,又详举其证以出其治也。

后风称太阳中风者,皆指此脉此证也。

阴阳指荣卫而言,非指尺寸浮沉也。

阳浮,即越人曰,三菽之浮,肺之浮也。

肺主皮毛,取之而得者,即营分之浮也,六菽之浮心之浮也。

心主血脉,取之而得者,即营分之浮也。

营分之浮较之卫分之浮则无力而弱,故曰:

阳浮而阴弱也。

卫为风客,则卫邪强而发热矣。

故曰:

阳浮者热自发。

营受邪蒸,则营不固而汗出矣。

阴弱者汗自出。

营卫不和,则肌表疏缓,故有啬啬之恶寒,淅淅之恶风,翕翕之发热也,然在皮肤之表,非若伤寒之壮热无汗,恶寒虽近烈火而不减,恶风虽处密室而仍畏也。

皮毛合于肺。

皮毛不固,风邪侵肺,则气壅而鼻鸣矣。

胸中者,阳气之本。

卫阳为风邪所干,不能敷布,则气上逆而为干呕矣。

故宜桂枝汤,解肌固表,调和营卫也。

【集注】程应旄曰:

啬啬恶寒者,肌被寒侵,怯而敛也。

淅淅恶风者,肌因风洒,疏难御也翕翕发热者,肌得热蒸,合欲扬也。

啬啬、淅淅、翕翕字俱从皮毛上形容,较之伤寒之见证,自有浮、沉、浅、深之别。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灸)二两生(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按】桂枝汤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

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

宜删此二字。

后仿此。

【方解】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

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

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

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

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有调卫之功。

生之辛,佐桂枝以解表;

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

甘草甘和诸药。

以桂芍之相须,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

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

盖谷气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人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

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絷絷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

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

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

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

故麻、、青龙发汗诸剂,咸用之也。

若汗不出,麻黄证也。

脉浮紧,麻黄脉也,固不可与桂枝汤。

然初起无汗,已用麻黄发汗汗解后复烦,脉浮数者;

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者;

及下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经中皆用此以解外。

诚以此时表虽未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

且经汗下,津液已伤,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

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

又谓专走肌表,不治他病。

不知此汤,倍芍药生,加人参,名桂枝新加汤,用以治荣表虚寒,肢体疼痛;

倍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用以治里虚心悸,腹中急痛;

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用以治虚损虚热,自汗盗汗。

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

适寒温服,啜热粥以助药力,欲使谷气充,易为酿汗也。

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不令如水流漓,谓不可过汗也。

盖取汗,在不缓不急,不多不少。

缓则邪必留连,急则邪反不尽。

汗多则亡其阳,汗少则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谓病轻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

又不汗后服,谓病仍不解,后服第三升也。

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谓服此第三升,当小促其服,亦不可太缓,以半日三时许为度,令三服尽,始适中其服之宜也。

若病重者,初服一剂,三升尽,病不解,再服一剂,病犹不解,乃更服三剂,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时为度,务期汗出病解而后已。

后凡有曰依服桂枝汤法者,即此之谓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注】此释上条阳浮阴弱之义也。

经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卫为风入则发热,邪气因之而实,故为卫强,是卫中之邪气强也。

营受邪蒸汗出,精气因之而虚,故为营弱,是营中之阴气也。

的以使发热汗出也,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上言阳浮而阴弱,此言营弱卫强。

卫强即阳浮,营弱即阴弱,彼此互相发明者也。

救者,解救救护之谓。

不曰风邪,而曰邪风者,以本体言也。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卫气不和也,先其进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注】此释上条荣卫不和之证,而又其时发热汗出者,以明其治也。

脏,里也。

无他病,谓里无他病也,有时发热,有时不热,有时汗出,有时不汗出,其表病流连不愈者,非荣卫不和,是卫强与荣和也。

当于未热未汗之时,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迎而夺之,以遏其势,则热退汗敛,而病自愈矣。

时以暂言。

卫气不和者,表有邪风而不和也。

先其时者,言于未发热之先也。

程知曰:

阴虚诸病,亦时发热自汗。

若里无他病,而时热自汗,则为卫受风邪,未得解散,宜于将发之时,先用桂枝汤乘其欲动而击之。

桂枝为解肌之剂,而有时云发汗者,何也?

以其能助卫气升腾,使正气得宣而汗出,与麻黄汤逐邪气,使汗从外泄者不同。

及其发热自汗之时,用桂枝汤发汗则愈。

苟失其时,则风邪入里,病热必深,桂枝汤非宜矣。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不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出,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注】此又释上条荣卫所以不和之义也。

言病有时常自出汗者,此为荣气已和也。

荣气和而热不解者,则是卫外之气犹不谐,而不与荣气谐也。

所以荣气虽和,而时时自汗出,病犹不解也。

盖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不和,则荣虽和而病不解。

故复发其汗以抑卫而和荣,荣卫和而病自愈。

亦宜桂枝汤。

此与上条同。

上以暂言,此言常者,谓无时不然也。

上言脏,脏为阴而主里。

此言荣,荣亦阴而主里也。

有暂言,故其词略;

以常言,故其词详。

两相互发,义不殊也。

喻昌曰:

此明卫受邪风,荣自汗出之理国外汗出荣和,而发热不解,是卫强不与荣和也复发其汗,俾风邪从肌窍外出,斯卫不强而与营和矣。

正如中酒发狂,酒去其人帖然也,荣受寒邪,与与卫和宜麻黄汤亦然。

上条发作有时,此则无时。

而不自汗出,但热不解者,亦属荣卫不和。

盖荣卫相得之为和,而荣不得独为之和也。

锡驹曰:

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也,今受邪风,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而热不解,此为荣气和而卫不和也。

荔彤曰:

前以桂枝解肌者,和其卫而时发热之热止;

此以桂枝发汗者,和其卫而常自汗之汗止。

盖发其表而热解矣。

故总结之曰:

荣卫和则愈。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太阳病,服桂枝汤,外证不解者,可更作服。

今初服不惟不解,而反加烦,是表邪太盛。

若遽与桂枝,恐更生烦热。

故宜先行刺法,疏其在经邪热,然后却与桂枝,发其肌腠风邪,俾外调和,自然汗出解矣。

桂枝全在服法,发汗切要如经。

若服不如法,汗不如经,主见必不除,所以反烦,反者,转也。

言转加热闷也,风池穴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四分。

风府穴在项上人发际,同身寸之一寸,大筋宛宛中,督脉,阳维二经之会,刺可入同身寸四分。

志聪曰“风池、风府虽非太阳穴道,乃属太阳经脉所循之部,故刺之以衰太阳之病势。

恐误认此为已传躁烦,故标出以示人。

言不解则太阳之证俱在,但添一烦,知其非传里之烦,而仍为圾未解之烦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可解。

何以知之?

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注】汗之不解而烦,太阳证仍在者,是表邪盛也;

有阳明证者,是里热盛也。

然亦有欲自解而未解先烦者,则又为邪正核相争,作汗之兆也,当其烦时,解与不解,固不可定,但诊其六脉俱浮,则知邪欲还表,当汗出解矣。

【集注】程知曰:

天地郁蒸而雨作,人身烦闷而汗作,当以脉浮决之。

设脉不浮则烦,又为入里之候矣。

如诊得脉浮,即是邪还于表之兆,切勿妄治其烦,使汗却而当解者反不解也。

明宗曰:

夫自解证,有从衄解,有从下血而解,有从下利而解,有从小便暗除而解者。

此即太阳战汗之一端,或从脉辨,或从证参。

仲景妙义,散见诸篇,务必合参则备。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注】病至六七日,手足阴阳三部脉皆至而浮,忽然大烦,口噤不能言,躁扰不宁者,此邪正俱实,争胜作汗之象。

必欲解也。

【集注】成无己曰:

手足三部脉皆至,为正气盛,邪气虽甚,必欲解也。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际黄者,此欲解也。

【按】脸字当是‘睑’字,眼弦也,。

作脸字,非。

【注】脉和大烦者,其解未可卜也。

若其人目重睑者,是睑覆下垂目欲合也,为阴来济阳之兆。

际黄者,为胃气来复之征,故曰:

此欲解也。

问曰:

脉病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答曰:

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和平,虽剧当愈。

【注】脉偏胜则病,脉和平则愈。

今寸口、关上、尺中三部脉,俱见浮沉、迟数、大小同等,阴阳和平之象,即有寒热不解之病,虽剧当愈。

【集注】《经》曰:

寸口、人迎两者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者,名曰平人。

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谓三部九候无相失也。

盖大,不甚大;

小,不甚小;

浮,不甚浮;

沉,不甚沉;

迟,不甚迟;

数,不甚数,为冲和平等之象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理七,阴数六故也。

【注】病谓中风、伤寒也,有初病即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中风之病,发于卫阳者也。

有初病不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伤寒之病,发于荣阴者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合七数,阴合六数也。

此推原中风、伤寒之所以始,以要其所以终之意。

凡在太阳皆恶寒也。

发,起也。

愈,瘳也。

此辨太阳病有发热不发热之故也。

风,阳也;

卫,亦阳也。

寒阴也。

荣,亦阴也。

中风、伤寒均为表证。

而风入卫,则邪发于阳而为热;

寒入荣,则邪发于阴而不即热。

阳行速,故常过经而迟愈一日;

阴行迟,故常循以而早愈一日。

观此,则风寒之辨了然矣。

风伤卫,寒伤荣,既在太阳,则未有不发热者,但迟速有间尔。

至于恶寒则同也。

发于阳、发于阴之义不过就风为阳卫亦阳、寒为阴荣亦阴而言,殊未及于三阴也。

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

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中愈。

日中得病者,夜半愈。

何以言之?

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

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注】风病之起,不外乎阴阳以为病,非阳胜阴,即阴胜阳。

凡病之愈,亦不外乎阴阳以为和,非阳得阴解,即阴得阳解。

阳得阴解者,谓日中得病,今日夜半愈也,阴得阳解者,谓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也。

日中、夜半以大略言,作时可仿此意而推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上自愈者,以行其以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以不传则愈。

【注】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谓太阳受病,其邪传行六日,三阳、三阴以尽,至七日已上,三阳、三阴之病日衰,大邪皆去,此不作再经,故自愈也。

在者,再传阳明经也,谓其邪已传经尽数,热盛不衰,欲再传属阳明故也。

针足阳明,以泄其热,使其邪不再传,则愈矣。

七日已上者,该六日而言也。

方有执谓针以遏其邪,喻昌谓针以竭其邪,言竭,言遏皆言泄之也。

凡针刺者,泄其盛气也。

故前言刺风池、风府,亦主泄其风邪暴甚之意。

因刺法乃治热之善策,不欲人妄施汗、下、温三法也,言足阳明,自是胃之经穴,必有实欲再传之势,方可刺之。

闵庆芝曰:

大太阳受病,以次而终于厥阴为传以尽。

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丹田行其经尽故也。

今有自太阳再传之说,若果传遍六经,厥阴再传太阳,太阳再传阳明,则何不于厥阴未传太阳之前,预针太阳;

而必待传阳明,然后针阳明哉!

于此可知三阴从无再传太阳之病,但转属阳明耳。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注】风家,谓太阳中风也,表解,谓用桂枝汤病已解也。

不了了者,不清楚也。

言用桂枝汤其表已解而犹不清楚者,在经余邪未尽耳。

十二日经尽之时,余邪尽,自然愈也。

【集注】荔彤曰:

此条申明太阳中风病愈后,风邪留滞之证,应听其自愈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注】夫桂枝汤本为解肌,中风表虚之药也。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乃伤寒表实之证,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为麻黄汤证,勿令误与桂枝汤也。

【集注】程应旄曰:

可与不可与,在毫厘疑似之间,误多失之于仓卒。

须常将营卫之分别处,两两互勘,阴阳不悖,虚实了然。

不以桂枝误治脉浮紧汗不出之伤寒,自不致以麻黄误治脉浮缓汗自出之中风矣。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

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注】酒客,谓好饮之人也。

酒客病,谓过饮而病也。

其病之状:

头痛、发热、汗出、呕吐,乃湿热熏蒸使然,非风邪也。

若误与桂枝汤服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热,喜辛而恶甘。

桂枝汤甘。

酒客得之,则中烦而呕。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注】凡酒客得桂枝汤而呕者,以辛甘之品能动热助涌故也。

若其人热素盛,服桂枝汤又不即时呕出,则益助其热,所以其后必吐脓血。

然也有不吐脓血者,则是扫伤者轻,而热不甚也。

宏壁曰:

桂枝气味甚薄,酒客不可与者,举一以例其余也。

庸工不得其解,每遇热盛之人,但去桂枝,于甘辛极热之类,全无顾忌。

仲景岂意后人如此之愚哉!

即如产后不宜寒凉,所以举一白芍之味酸微寒者以示戒。

今只知除去白芍,于三黃寒凉等药,反恣用无忌。

殊不知圣人一语,该括无穷。

尤所当戒。

世俗不能引伸触类,徒以卤莽灭裂为事。

可见上古医书,非精详玩味,乌能有得耶!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注】太阳中风,本当解肌,若大发其汗,如水流漓,因而漏不止。

其人必腠理大开,表阳不固,其恶风也。

液伤于,膀胱津少,故小便难也。

液伤于外,复加风袭,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也。

字正腔圆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服依桂枝汤法者,是于固阳敛液中,和营卫解风邪也。

下太阳中风误汗之变证。

小便难者,以汗漏不止,必亡阳、亡津液。

亡阳则气不足,亡津液则水道枯竭。

且小便者,膀胱所司也。

膀胱本太阳经,而为诸阳主气,气不足则化不行矣。

此阳气与阴液两亡,复加外风袭人,与真武证微细有别。

真武汤是救里寒亡阳之失,急于回阳者;

桂枝加附子汤不救表寒漏风之失,急于温经者。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加附子一枚,余依桂枝汤法。

【集解】柯琴曰:

是方以附子加入桂枝汤中,大补表阳也。

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

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

汗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

服桂枝麻黄汤,大汗出后,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阴,用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枝加麻黄汤发汗,遂漏不止,而不烦渴,是亡阳于外,急当救阳,故用桂枝加附子汤。

要之,发汗之剂,用桂枝不当,则阳陷于里者多;

用麻黄不当,则阳亡于外者多,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故虽汗大出而元府尚能自闭,多不致亡阳于外耳。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大烦渴,阳明证也。

洪大,阳明脉也。

中风之邪,服桂枝汤,大汗出后不解,大烦渴脉洪大者,是邪已入阳明,津液为大汗所伤,胃中干燥故也。

宜与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而烦渴自除矣。

【集注】璐曰:

白虎汤,实解蒸之热,非治外经之热也。

昔人以石膏辛凉,能解利阳明风热,若不佐以麻、之品何以走外?

此说似是而非。

盖阳明在经之邪,纵使在大热而不烦渴,自有根汤,桂枝加根汤等治法,并无借于石膏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见阳明篇

太阳病中,三日,发汗后热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注】太阳病,三日,发汗后热不解,若仍阵阵发热有汗而不解者,是太阳表证未罢也,则当以桂枝汤和之。

今蒸蒸发热,有汗而不解者,乃属阳明里证不和也,故用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三日,经期沿未深也,何以发汗不解便属胃也?

盖以胃燥素盛,则知其汗必连绵濈濈而来,此即大便已硬之征,故曰属胃也。

热虽聚于胃,而未见潮热、谵语等证,主以调胃承气汤者,于下法从乎中治,以其为日未深故也。

言太阳病,不可拘以日数,但见属胃之证,即可下也。

病方三日,曾经汗矣,其热自腾达于外,非表邪不解,乃太阳之邪转属于胃,病热不能解也。

调胃承气汤方见阳明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太阳病,发汗后,或大汗出,皆令人津液竭,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当少少与之,以滋胃燥,令胃气和,则可愈也。

倘与之饮,胃仍不和,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则是太阳表邪未罢,膀胱里饮已成也。

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

今邪热熏灼,燥其现有之津;

饮水不化,绝其未生之液。

津液告匮,求水自救,所以水入即消,渴而不止也。

用五苓散者,以其能外解表热,输水府,则气化津生,热渴止而小便利矣。

【集注】兼善曰:

白虎治表证已解,邪传里而烦渴者。

今脉浮身有季风热而渴,乃表邪未得全解,故用五苓。

借桂枝之辛散,和肌表以解微热也。

术、泽、二苓之淡渗,化水生津以止燥渴也。

脉浮当用桂枝,何以变用五苓耶?

盖热邪得水,虽不全解,势必衰其大半,扫以热微兼小便不利,证成消渴,则蓄饮证具,故不从单解而从两解也。

凡饮水多而小便不少,谓之消渴里热饮盛,不可单用桂枝解肌,故兼以利水,惟五苓有全功耳!

微热字对下条发热字看。

彼以发热在表,则知犯本未深,故邪热蓄而拒水。

此曰微热,则表热犯本已深,故热邪结而耗液。

所以不惟与水与五苓主治有别,而前五苓、后五苓主治亦俱有别也。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是有表证也。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是有里证也。

若渴欲饮水,水入即消,如前条之胃干,少少与饮,令胃和则愈。

今渴欲饮水,水入不消,上逆而吐,故名曰水逆。

原其所以吐之之由,则因邪热入里,与饮相抟,三焦失蒸化,而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饮热相格与上,水无去路与下,故水入则吐。

小便不利也,宜五苓散辛甘淡渗之品,外解利。

多服暖水,令其汗出尿通,则表里两解矣。

中风发热,必自汗出。

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汗出过多,亡津液而燥也。

表以处证未罢言,里以烦渴属腑言。

欲饮水者,燥甚而渴,希救故也。

水入则吐者,伏饮作,故外水不得而入也。

盖饮亦水也,以水得水,涌溢而为格拒,扫以谓之水逆。

与五苓散两解表里,汗出而愈也。

伤风证原有汗。

以其有汗也,延至日久,不行解肌之法,汗出虽多徒伤津液,表终不解,转增烦渴。

邪入于腑,饮水则吐,名曰水逆。

乃热邪挟积饮上逆,故外格而不入也。

服五苓,饮热汤,得汗则表里俱解,是一举而两得也。

五苓散方

猪苓(去黑皮)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桂半两

下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方解】是方也,乃太阳邪热入腑,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

一治水逆,水入则吐;

一治消渴,水入则消。

夫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

邪热入之,与水合化为病。

若水盛于热,则壅不化;

水蓄于上,故水入则叶。

乃膀胱之气化不行,致小便不行也。

若热盛于水,则水为热灼;

水耗与上,故水入则消。

乃膀胱之津液告竟,到处小便无出也。

二证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

若小便自利者,不可用,恐重伤津液,以其属阳明之里,故不可用也。

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

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

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热并泻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隄防以制水也;

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

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则小便利,而水不蓄矣。

白术借桂上升,通阳之效捷,则气腾津化,渴自止也。

若发热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多服暖水,令汗出愈。

是知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

加人参名春泽汤,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

加茵名茵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效也

太阳为标,膀胱为本。

中风发热,标受邪也。

六七日不解,标邪转入膀胱矣。

是谓犯本。

五苓散与麻黄、桂枝二汤,虽同为太阳经之药,一则解肌而治表,一则利小便而治里,表与本所主各有别矣。

【按】此条谓有表里证者,非发热有汗,口干烦渴,水入则消,小便自利,太阳、阳明之表里证也。

乃发热无汗,口润烦渴,水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