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072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自然辩证法总结终极版文档格式.docx

因为有问题,才需要研究,才有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2、举例说明科学问题的来源

定义:

科学问题是指科学研究中一定时代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主体于当时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主要来源如下:

1.寻找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并作出统一解释。

例如,当化学已发现20多种元素,并且新的元素还在增加的过程中,化学家提出这样的问题,各种元素之间有无联系?

最后由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2.现有理论与新的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

例如,本世纪初,人们在探讨β衰变是否能量守恒,对能量守恒定律提出挑战时,由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说。

3.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也是产生科学问题的根源。

例如,本世纪初罗素悖论为代表的一系列悖论引发的第三次数学危机,迫使一大批数学家全力已赴,掀起一场数学革命,最后导致了公理化集合论的诞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4.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

例如,19世纪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一类科学理论冲突,使人们提出能否统一这两种理论的问题,促使了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诞生。

5.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实际需要所产生的科学应用问题。

例如,手工生产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工业机械设备的产生。

3、结合所学专业,谈谈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

1.需要性原则(或价值原则):

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科研选题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讲求社会效益,体现科学研究的目的性。

在研究工作中,除了要适当的考虑某些纯基础研究项目,主要应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不能只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不能只在抽象的概念中选题目(针对油田目前在三次采油存在各种问题:

三元驱、二元驱的缺陷…)。

2.创造性原则:

就是指科学技术应选择前人未曾提出或没有明确解决的问题,能够导致新发现和新发明的问题,至少应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新的补充,扩展和深化。

一个没有创造性的课题是没有什么价值的(采用新的化学试剂或者实验手段…)。

3.科学性原则:

应以一定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为依据,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择真问题避免假问题。

不能置现有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于不顾,异想天开地盲目选题,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如永动机、水变油的研究永远都是徒劳(在现有的三次采油理论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增产方案…)。

4.可行性原则:

是指在选题时要充分考虑研究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如果不认真审视这些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而好高骛远,选择力不胜任的课题,或不能充分了解财力物力的供给情况在资金不足额情况下,贸然从事某课题研究,在这种超现实的探索也不会成功。

科学研究的条件是需要经过主观努力去争取和创造的,但是创造条件也必须有必要地基础(实验条件允许,自身对油藏工程、油田化学有一定的了解…)。

()中为我从物理模拟方面的简略的概述,大家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总结,例如数模从提高建模精度,优化井网…出发

4、如何看待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1.定义:

观察和实验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研究活动。

机遇是在获取科学事实的观察和实验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的科学上的新现。

机遇是相对于原来预定的研究计划和目的而言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外性,其按照意外程度可分为完全意外型机遇和部分意外型机遇。

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在科学史上并不是个别现象,它是科学发现的过程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环节,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机遇的作用:

1)机遇是导致新发现和新突破的线索。

2)机遇是开拓新领域和新理论的起点。

3、发现机遇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性发现是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性的,不能归于“侥幸的意外”。

基于各种机遇性发现的案例发现正确的做法是:

1)研究者要进行自我修养,使自己除了掌握精湛的专门学问外,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2)在观察实验中,除了对观察的指标作详细的记录,还要随时对出现的非观察指标作记录。

3)在观察实验中,对机遇所提供的每一意外事件、现象或观察结果都应给予高度重视。

4)善于抓住别人的无意识知觉,使之变成研究者本人的知觉。

5、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现代科学的发展,与以往的科学发展相比,明显地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和趋势:

(1)在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结合的基础上,科学开始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整体,出现了科学整体化的趋势;

(2)科学知识的增长总量迅速扩张,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科学发展呈现加速的趋势;

(3)科学研究规模和组织形式日益扩大,科学已经形成一个重要的而又庞大的社会建制,出现了科学事业社会化的趋势;

(4)数学在科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数学自身也拓展了许多新的领域,出现了科学数学化的趋势;

(5)科学研究方法彻底突破了分析为主的传统,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所提供的新方法正获得广泛应用;

(6)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涉及哲学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新的哲学思考和观念变革。

6、技术方法与科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技术方法和科学方法是同一层次的方法,它们有共性和相通的一面,它们都是前人和他人成果的应用,都有自己的实践基础,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规则性及与对象和主体相适应性。

技术选题与科学选题的一般原则类似,都需要有信息资料的搜集及调研。

技术试验与科学实验方式相通,试验结果同样也要有数据处理、分析、综合和类比的研究,因而有类似的方法。

技术发明构思与科学假说的提出都要利用想象、猜测和灵感,都有待检验性和对下一步实践的指导和启发性。

区别:

但是,从性质、内容和方法论原则上,技术方法与科学方法又有相当大的差异。

第一,科学方法是认识方法,是从以认识自然为目的的科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并为科学认识服务的,它强调发现、反映,陈述自然过程和客观规律,使客观见之于主观。

技术方法是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实践方法,是以科学认识为背景和基础,从以利用、控制、改造自然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总结概括出来,并为技术实践服务的。

它强调发明、巧思,创造人工物和人工过程,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第二,科学方法注重定理、原理和学说的提出,崇尚理性,扬弃经验,力求全面正确地把握客观对象,解释因果性,揭示规律性。

技术方法重规则、程序和手段的确立,祟尚实践智能,重视经验,力求合理有效解决问题,从而实行控制、变革,造成规实性。

第三,科学方法强调从特殊到普遍、从整体到分析,科学实验是为了实现从经验到理论过渡,要通过归纳上升为科学假说,再对假说进行证实与证伪。

技术方法强调从普遍到特殊、从要素到综合。

技术试验是为了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要通过试验和试错提示技术方案,并对方案进行选择和优化。

第四,科学方法的选择与社会体制、社会政治、人文艺术等的关系较远,而技术设计及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民族、人文艺术和心理因素有关。

现代的技术研究、技术设计与人们的价值标难、伦理追求与美学观念的联系更为密切,在医疗技术、建筑技术的建构和开发中表现尤为突出。

7、高技术的内涵及其特点

高技术的内涵:

高技术并不是泛指一般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也不是特指某一单项的技术,这旨建立在最新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广泛科技、经济、社会效益的一个特定的新技术群。

据此,我们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的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高技术的特点:

第一,高技术是知识高度密集的科学化技术。

第二,高技术是具有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

第三高技术是对于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战略价值的技术。

第四,高技术是一种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技术,即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既联合又竞争。

8、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结合所了解的专业说明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

科学与技术彼此曾有较明显的区别,各有相对独立的活动,它们之间又有彼此日益紧密的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加强地发展着。

现代的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创造,这种相互创造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呈现出科学与技术综合化、一体化的趋势。

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一方面,科学日益技术化,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技术为它提供的研究手段,科学研究活动中技术操作的成分和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技术日益科学化,现代技术的发展再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现代科学为它提供的理论基础,技术开发活动中科学探索的成分和难度加大。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表现于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和系统化,向科学靠近,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大量“中介学科”的涌现,已经使得某些科学与技术的传统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在当今条件下,要明确区分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与材料技术、分子遗传学与遗传工程技术、航天科学与航天技术,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还表现在现代条件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周期缩短,以及它们之间和前沿领域的研究,常常再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性,其管理也类似工程技术,而在技术开发时期,仍有很高的知识密集性,其管理又类似学术研讨。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表明当代的科学与技术已经从规模意义不甚大、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不甚多,且有较大自由度和独立性的“小科学”、“小技术”,变为规模意义巨大,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甚多且有较强约束性和协同性的“大科学”、“大技术”。

只有从这种大科学、大技术的状况考虑,才能具体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正确认识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对搞好科学技术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应既要充分尊重科学家的作用,又要十分重视工程师的工作。

对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来说,应当较多地接触技术实践和了解现实的技术规范,并把对技术规范的分析和研究抽象概括为科学理论的内容,对于主要从事技术开发研制的人员来说,应当较多地关心科学活动和掌握科学论,并把科学原理的观点方法具体化为技术活动的规范和操作原则。

只有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转化,才能满足社会需要,真正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9、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

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发展原则。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时必须具有长远观点,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后劲。

2、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已的生活方式。

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已的消耗标准

3、共同性原则。

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4、公平性原则。

公平包括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资源利用和发展机会的公平。

从国际范围来看,坚持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中的公平机会,既是发展中国际利益所在,也是保持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基础。

3)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且将清除贫困当做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强调把环境保护当做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进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3)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

(4)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量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5)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看做随意剥削的对象,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尊重和保护自然。

10、什么是智力激励法及其特点?

智力激励法:

又称智囊团法、头脑风暴法,是美国广告公司奥斯本提出,人要想创新,一是要有创新动因,既要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二是要有一定量的信息刺激,既有充分联想的机会。

动因产生于对所要解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当它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才能出现创造性构思,维持激励是关键的,要达到激励的目的,就要建立激发创造性思想的组织形式和小环境,智力激励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提出来的,

其方法的基本点:

召集10人以下的小型会议,围绕一个目标明确的议题,自由的发表各种意见和设想,使与会者相互启发,激发想象和联想,引起和强化创造性思维的共振效应,从而构想出各种可能的发明设想和技术方案。

基本道理就是发挥集体的智慧,但对怎样才能发挥出来智慧,人们以前却很少研究。

其两个独特之处:

一是为产生激励效果,引导与会者高效思考,会议要求以“禁止评判、谋求数量、自由大胆的思考、综合改善”为原则。

二是为了进行有条理操作,会议要求以“准备、热身、明确议题、畅谈、整理设想”为程序。

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很有创造性的人不善言谈,喜欢沉思的人无法适应到这种条件中。

1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特征观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人化自然”的思想)。

内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和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特征: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2、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3、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12、生态危机的表现及根源?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的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由于对生态系统中物质条件基础的破坏,引发的生命系统与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的不和谐。

机械、物理和化学等非生命的人工变革活动,是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

第二类生态问题是人工自然直接导致生命体之间的不和谐。

第二类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工生命的产生。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土地荒漠化:

沙化、盐碱化等去生命变化;

空气和水资源污染:

生化污染为主;

矿物资源储量减少;

大量生物物种减少和新的危险生物出现;

人口过度膨胀:

造成人与其它物种的不平衡,人与人的不平衡以及人与支持系统的不平衡;

间接表现:

某些被认为是自然灾害的现象,可能是人为的结果,即生态危机的表现之一。

根源: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口的原因、经济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原因,而所有的原因都与人类行为的失当有关。

行为的背后是观念,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观念,是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

1.生态环境问题的人口根源

生态环境恶化与全球人口剧增直接相关。

人类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要消耗资源。

人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越大,因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系统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自然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反过来危机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2.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还有技术根源。

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的积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3.生态环境问题的观念根源

生态环境问题饿产生与人类行为的失当直接相关,人类行为的背后是人类观念,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价值观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就是人类中心主义。

他把人看成是大自然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构成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具有工具价值。

人类生态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人的利益,人类对自然并不存在直接的道德义务,没有道德责任去维护非人类的生物的利益。

13、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问题

科学与人文,是寻求达到理想的世界秩序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未真正认识到二者的本质及互补互融性,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二者是以分裂、对峙、不相容的方式即冲突的方式存在的。

这种冲突表现为西方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冲突和国内的科玄论战。

在这些冲突、危机中人们反思到以人文精神重建当代的科技理性,从而使得科学与人文能够最好地结合起来,互补互融,才能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而言,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表现为:

科学与人文一方面有着研究对象、表达手段、认识结论和对认识结论的检验方面的差异,另方面二者有着深刻的关联。

科学需要有良好的人文文化背景,需要有包括理想、信念、兴趣在内的人文动力,科学创造过程本身需要人文因素的积极参与。

而人文也需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背景,人文的发展依赖于科学的进步,人文的创造过程也需要各种科学因素的积极参与。

走科学与人文融合之路,是人们面向未来的合理的价值选择。

二者的融合根据在于:

二者具有源头上的统一性;

二者具有探求唯一目标的一致性;

全面发展的人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统一的人;

脑功能定位为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提供了生理学依据;

社会的未来走向求把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统一起来。

14、关于生态伦理的态度?

第一,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要把人类只是作为自然的一员,而不是成为自然的主宰。

第二,在处理代际关系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第三,在处理代内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重视全人类的整体利益,而不要只重视个体,或是某个地区、某个集团、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利益。

第四,在对待种际的关系问题上,要尊重动物的生存发展权。

人和动物是平等的。

1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和背景?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一)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

(二)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三)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

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概括和总结了时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建立起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辩证法。

(一)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天文学方面: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康德和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地质学方面:

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化学:

原子分子论,周期律,合成有机物

生物学方面:

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

19世纪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纷纷发展起来

总之,科学由运用观察、实验、解剖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的阶段

(二)产生的哲学理论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包括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古典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优秀成果特别是黑格尔“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基本内核”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自然辩证法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1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2、坚持了辩证法3、坚持世界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

4、坚持物质运动具有永恒性5、坚持运动转化具有量和质的守衡性6、坚持人对自然的改造具有受动性

17.自然人化观的内容?

马克思指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具有“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

即在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建立的作用与被作用、依存与被依存、认识与被认识的多重关系。

首先,人和自然之间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

所谓“对象化”,就是人的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凝聚和体现在作为对象的自然之上,人的主体活动的能动性获得了对象性的形式,体现在自然由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显现出来的新规定性中。

“对象化”对主体来说,是人的本质的外在化、物质化、客体化;

对客体来说,则是对象的主体化、人化、社会化。

其次,人和自然之间是依存与被依存的关系。

最后,人和自然之间的是认识与被认识

18、技术方案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

举例说明技术设计中难免要有折中

1)满足需要原则与经济合理性原则:

设计者以“用户第一”的原则为中心,设计方案,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但设计者还要考虑技术与经济,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按标准化原则进行生产,便于生产和自动化成产。

2)最优化原则与可取性原则:

人们应当设计出最先进、最可靠、最方便、最节约的方案。

但如果很难兼顾,不是追求各个部分的最佳,而是要求产品的整体系统的功能的最优化。

可靠性很重要,它要求规定时间条件下完成无故障的工作,仍需经过可靠性设计。

3)与人及社会相适宜的原则:

在设计中要遵循人类工程学原理充分注意人与机器的不同特点,使两者的作用各得其所,建立最佳人机系统,使设计出的产品舒适,轻松,减少工作疲劳,避免员工出事故,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有遵守国家的法律。

折中:

技术方案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