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073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的主观原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南方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C.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D.统治者推行发展农业的政策

【答案】D

【解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属于江南农业开发的客观原因,故A错误;

南方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并不是江南农业开发的主观原因,故B错误;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属于江南农业开发的客观原因,故C错误;

统治者推行发展农业的政策,属于主观原因,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主观原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者推行发展农业的政策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4.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解析】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提示语。

来自世界各地的蔬菜大量种植,反映的是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发达、对外交流的繁荣。

5.下图中两人交往产生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传入中国

B.中国科技文化在欧洲广泛传播

C.中国人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为我国科技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解析】图片反映了明代徐光启与利玛窦的交往,利玛窦并未将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传入中国,故A错误;

当时是西学东渐,不是中国科技文化在欧洲广泛传播,故B错误;

中国人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始于鸦片战争时期,故C错误;

当时西学东渐为我国科技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故D正确。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徐光启与利玛窦的交往的性质与作用,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6.年号纪年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下列历史概念与年号无关的是: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绍兴和议

D.康乾盛世

【解析】光武中兴指东汉光武帝时期,属于谥号,不是年号,故A符合题意;

贞观属于唐太宗年号,故B排除;

绍兴属于宋高宗年号,故C排除;

康乾指康熙和乾隆的年号,故D排除。

故选A。

7.“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

”完成这两件创举的航海家是:

A.哥伦布/迪亚士

B.麦哲伦/迪亚士

C.哥伦布/达·

伽马

D.达·

伽马/麦哲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达·

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麦哲伦船队实现环球航行,选择C项符合题意,迪亚士没有到达印度,故A错误;

麦哲伦是环球航行,故B和D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和达·

【名师点睛】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家

新航路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开辟了到非洲“好望角”的新航线

1497—

1498年

达·

开辟了绕道非洲到达印度的新航线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1519—

1522年

麦哲伦

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8.“我以我自己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这个“宣言”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1787年宪法

【解析】材料“我以我自己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反映了1688年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夫妇入主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的内容,故A正确;

《独立宣言》属于美国,故B错误;

《人权宣言》属于法国,故C错误;

1787年宪法属于美国,故D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我以我自己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688年光荣革命的结果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

9.《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2018年是其公开发表的:

A.150周年

B.160周年

C.170周年

D.180周年

【解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故2018年是其公开发表的170周年,故C正确;

150周年显然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160周年也不符合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史实,故B错误;

180周年同样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10.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发和利用的相对清洁的能源是:

A.煤炭

B.石油

C.电力

D.核能

.....................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对清洁的能源”,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电力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1.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则。

实施该法的最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

解题时需要关注“工业复兴法”“主要目的”等关键信息。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复兴为主要目标,因此A符合题意。

而B是推行“以工代赈”的目的;

C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D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内容——工业复兴法

12.下列文件中,反对日本独霸中国的是:

A.《九国公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大西洋宪章》

D.《波茨坦公告》.

【解析】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反对日本独霸中国,使中国回复到被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故A正确;

《联合国家宣言》是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宣言,故B错误;

《大西洋宪章》是英美联合发表的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文件,故C错误;

《波茨坦公告》是二战末期敦促日本投降的公告,故D错误。

13.20世纪,国际社会为维持和平进行了不懈努力。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国际联盟制裁了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行径

B.联合国安理会有权采取行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C.《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美苏两国妥协的产物

D.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维护了欧洲和平

【解析】国际联盟成为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对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虽然承认日本是侵略行为,但不对日本采取任何制裁措施,故A项错误;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于1996年9月10日通过,此时苏联已解体,美苏争霸格局已结束,故C项错误;

从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经联合国授权对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来看,北约不可能维护欧洲和平,故D项错误。

根据联合国的宗旨,联合国有权采取维和行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由此可知,只有B项正确。

14.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地区是:

A.珠江沿岸

B.长江沿岸

C.黄河沿岸

D.南海沿岸

【解析】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地区是长江沿岸,例如《天津条约》规定开放南京、九江、镇江、汉口等,《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等,都属于该地区,故B正确;

珠江沿岸并不是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地区,故A错误;

黄河沿岸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南海沿岸不等于东南沿海,也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15.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从社会历史角度客观上反映出:

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外商企业、洋务派企业的刺激作用

C.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只能在东南沿海地区

【解析】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最先通商,自然经济解体最早,故在外商企业、洋务派企业的刺激作用下,民族工业产生,故B正确;

地理位置优越,并不是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故A错误;

当时清政府并未扶植沿海企业,故C错误;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只能在东南沿海地区”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16.以下农民运动受基督教教义影响的是:

A.秦末农民起义

B.明末农民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解析】秦末农民起义与基督教无关,故A错误;

明末农民起义也没有受基督教教义影响,故B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创立拜上帝教,拜上帝教受基督教教义影响,故C正确;

义和团运动排斥西方文明,故D错误。

17.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它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它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C.它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D.它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解析】“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属于现代化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属于文明史观,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强调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故D正确。

18.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解析】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D正确;

1945年中共七大没有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A错误;

1956年中共八大也没有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B错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并未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C错误。

19.对当时的史学变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的是:

A.《资治通鉴》

B.《史通》

C.《文史通义》

D.《中国史叙论》

【解析】《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史籍,不符合“新史学的宣言书”,故A错误;

《史通》是唐朝的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专著,也不符合“新史学的宣言书”,故B错误;

《文史通义》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著作,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1901年,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激烈批评,倡议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

梁启超的这两篇文章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故D正确。

20.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条第四款所做修改,做出这一修改的背景是:

修改前

修改后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到来

B.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材料“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故C正确;

农业合作化运动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故A错误;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故B错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土地的使用权无关,故D错误。

二、综合分析题(3题,共计60分)

(一)文物与记忆(16分)

21.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相继展出。

本次展览通过精选出来的100件(组)藏品,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全球一体化的视角讲述了世界历史发展变迁的故事,让观众在领略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更加真切地感知文明间的互补、互动和相互交流。

(1)上面是其中源自中国的八件藏品,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将其按时间顺序正确排列。

(2)将文物依据以下的标准进行分类(不可以重复多选)。

研究中国古代礼乐制度:

_________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_________不能归入上述分类的:

_________

【答案】

(1)

(1)排序:

(1)D

(2)G

(3)B

(4)A

(5)H

(6)C

(7)E

(8)F

(2)分类:

不能归入上述分类的:

FE(D)

BG(D)

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ACH

【解析】

(1)本题据上面八件藏品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良渚玉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故排在第一位,然后按照商、周、东汉、唐、元、明、现代的顺序排列即可。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研究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是良渚玉器、商和西周青铜器;

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是东汉、唐、元的陶器和瓷器;

不能归入上述分类的是明代宝钞和现代灯具。

(二)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19分)

22.著名学者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的序言中对于鸦片战争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做了如下的阐述:

“战前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千年未变的;

战后的中国那就十年一变了,甚至变得面目全非。

(1)鸦片战争前,中国“千年未变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思想与观念主要有哪些?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发生了哪些“变”?

(3)你如何看待这些“变”?

(三)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1)未变的:

中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天朝上国、藩属进贡、华夷之分等观念;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

(2)变化:

中国领土的主权与完整遭到了破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解体;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

向西方国家学习,探索强国御辱真理等等。

(3)看待:

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屈辱的,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破坏,导致中国政局的动荡;

另一方面也促使人们能重新认识中国自身的不足,开眼看世界,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先河。

(1)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天朝上国、藩属进贡、华夷之分等观念回答鸦片战争前中国“千年未变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思想与观念主要有哪些。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领土的主权与完整破坏、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中国社会性质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向西方国家学习等方面回答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发生了哪些“变”。

(3)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深重的灾难和破坏、开眼看世界、中国现代化等方面回答如何看待这些“变”。

23.20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汤浅光朝用统计方法表述了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

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当时世界科学成果总数的百分之五十时,这个国家即可被称为“科学中心”,持续的时间为科学兴隆期。

从16世纪至今,科学中心已发生了五次转移,分别是:

第一次科学中心是在意大利(1540—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是在英国(1600—1730),第三次科学中心是在法国(1770—1830),第四次科学中心是在德国(1810—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是在美国(1920至今)。

第六个世界科学中心能否到中国,就看以整体观、系统性思维的中国精神及其文化是否能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产力,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活方式。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首先,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

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

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编辑自全书百科《世界科学中心转移》概念

(1)意大利与法国能够分别成为第一次和第三次科学中心的历史背景各是什么?

(2)德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经济突进,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出现一致的“同步”现象,为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五次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1)背景:

意大利:

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等。

法国:

启蒙运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等

(2)原因(2点即可):

德国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

德国统一后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普法战争的获胜补充了资源和资金;

政府重视科学与工业结合,教育先进,劳动力素质高等)。

(3)如何看待:

观点,史实,论述加组织。

可参考从以下观点展开:

科学中心的转移,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紧密相关。

科学中心的转移,需要思想解放;

经济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适应才能有利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在经济转型期,后起国家能抓住时机,采用新技术,发展教育,完全可以后来者居上。

(1)本题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影响等方面回答意大利与法国能够分别成为第一次和第三次科学中心的历史背景各是什么。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德国统一、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发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等方面说明德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经济突进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出现一致的“同步”现象的原因。

(3)本题依据上述材料“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科学与政治经济紧密相关、需要思想解放、长期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抓住时机采用新技术等方面回答如何看待这五次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