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075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

《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特殊教育史Word下载.docx

接下里,我们就探讨一下中国特殊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的漫长和艰难的历程。

中国古代特殊教育

(一)、古代残疾人的分类

据陆德阳和日本稻森信昭先生的考证,在先秦两汉南北朝的诗集中就出现了“姬人荐初酝,幼子问残疾”这样的诗句。

古代用来表示残疾的词很多,如“废、疾、伤、损”等,尽管内涵与外延略有不同,但残疾人都是指那些肢体、感官残缺不全或伴有机体功能障碍的特殊人群。

中国古代对残疾人有比较明晰的分类并与现在大致相同。

盲、失明——视力残疾

先秦古籍中多用“瞽”、“矇”、“瞍”、“盲”、“眇”等单字词来表示视力残疾。

照郑玄的区分于解释“无目眹谓之瞽,有目眹而无见谓之矇,有目无眸谓之瞍”。

盲多指双目失明;

眇多指单目失明。

由瞽字派生出来的词较多,如瞽人、瞽工、瞽师、瞽夫等表示各类不同身份的盲人。

2、聋、聩——听力残疾

中国古代人很早就明确指出:

“聋聩不可使听”“耳不辨五声之和曰聋。

生而聋曰聩”(《国语·

晋书四》)可见,当时对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的区别已有初步的认识。

3、喑、哑——语言残疾

语言残疾是指不能正常地使用发音器官进行口头语言交流的生理缺陷。

先秦时多用喑来表示,后来用哑来表示。

如《韩非子·

六反》曰:

“人皆寐,则盲不知;

皆嘿,则喑不知。

4、瘸、跛、孓孑、挛嬖——肢体残疾

肢体残疾包括上肢残疾和下肢残疾。

《说文》的解释是“孓,无右臂也;

孑,无左臂也”,是指上肢残疾。

腿脚残疾,走路不平衡谓之瘸和跛,是指下肢残疾。

挛嬖则指上下肢的混合残疾。

如宋朝陆游《剑南诗稿·

养生》中就提到“挛嬖岂不苦,害犹在四支(肢)”。

5、驼、偻、佝偻、侏儒、偏死——躯体残疾

驼背,是指一种人的脊椎向后隆起,不能挺直的躯体残疾。

先秦时代,古汉语中常用偻或佝偻来表示驼背。

侏儒,是指身体异常矮小的人。

偏死,多指因中风引起的麻痹和瘫痪。

6、痴、呆、愚、疙——智力残疾

古汉语常用痴、呆、愚等单字词或痴呆、愚蠢等双字词来表示在感知、记忆、语言、思维等智力残疾。

如《说文》指出:

“痴者,迟钝之意,故与慧相反。

”“愚蠢,生而痴呆懵懂,不辨南北东西。

”疙,则是指当今的轻度弱智,故有“小痴谓疙”之说。

7、癫、疯、癫狂、狂疾——精神残疾

古人常用癫、疯、癫狂、狂疾这些词语来表示精神失常之类的精神残疾。

《太平御览》中提到“阳气独上,则为癫病”。

这些词语的用法和现代已没有太大的出入。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对各种残疾人给予一定的关注,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古人用来描绘残疾人的用词丰富,能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进行清晰的分类。

这些为后来对各类残疾人的安抚、治疗和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古代对待残疾人的政策

在古代的欧洲,人们把各类残疾人看成是“魔鬼缠身”、“上帝的惩罚”,残疾人可被人任意再次伤害,其处境十分悲惨,生存权利得不到保障。

相比而言,古代中国对残疾人的态度还是比较文明的,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有时多少能得到一些救济、帮助和同情。

从记载夏、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史料中,可看出当时已提出了减免残疾人税收的具体政策,如“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福”。

(《周礼·

地官·

大司徒》)这里提出的六养,除“宽疾”与残疾人有最直接的关系之外,其他的如“养老”、“振穷”、“恤贫”都与残疾人的生活有一定的间接的关系。

上述政策并不只是想法而已,当时还能指派小司徒、乡师等地方官“九比之数,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具体执行鉴别残疾人,减免残疾人税收和安排残疾人生活的相关事宜。

沿袭夏、商、周时代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有的诸侯小国在进行改革时也开创了问疾、养疾之举,所谓“养疾”,就是将残疾人“收而养之,官之衣食”。

秦汉、三国、南北时期,某些开明的皇帝还派大臣优恤残疾人,对“六疾不能自存者,人赐谷五斗”并“设立别坊,遣医救护”(《北史·

魏本纪·

高祖孝文皇帝》)

为了使优恤残疾人的举措能够实施,从隋唐开始,就不同规模地设立了“悲田制”(隋朝),“福田制”(唐朝),以便从这些田产中得到比较固定经济支持,此外,还设置“普救病坊”(隋朝),“惠民药局”(元朝)和“养济院”(清朝)这类具体给残疾人提供救济的机构。

(三)奴隶社会的残疾人教育

在古代中国,残疾人不仅能得到同情和施舍,有时也能接受一定的教育。

据记载,周代的瞽矇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一支300人的盲人乐队分成上瞽(40人)、中瞽(100人)、下瞽(160人)。

由2名大夫和4名上士分别担任大师和小师。

这些大师和小师本身也是从优秀的盲人乐师中提拔出来的,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有作为盲人的亲身经历。

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据推测已采用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周代除了瞽矇教育之外,还有对哑人(聋聩、喑哑)、肢残人(跛、断)等其他类型(侏儒)的残疾人的教育。

例如:

“古者以废弃之人,主卜巫祝之事”。

(《荀子·

王制》)当时的巫祝是为许多重大的决策服务的,上到国家出兵打仗,下到平民百姓的婚丧大师都离不开巫祝主卜。

因此,这些残疾人也就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

在周代,残疾人的教育已不是一种盲目的实践,而是开始形成了最初的理论。

例如,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儿学,非学不入”,残疾人只有通过一定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一技之长和谋生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此时,人们已朦胧地意识到残疾人的教育比正常人都教育更为重要。

(四)封建社会的残疾人教育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到1911年清朝的灭亡,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有的帝王为了得到民心,巩固自身的统治,也采取了一些抚恤与救济措施,但是,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能系统地接受教育的残疾人多生于官宦富豪之家,而一般平民百姓是望尘莫及的。

清朝政府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的《钦定小学章程》中明确规定:

(1)资兴太低,难期进益者;

(2)困于疾病者都应退出学堂。

在第二年发布的《奏定初等小学章程》中仍然规定:

“学龄儿童,如有疯癫痼疾,或五官不具不能就学者,本乡村绅董可奏明地方官,经其察实,准免其就学。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是把残疾儿童的教育排除在外的。

据记载,清朝还有公开“以貌取人”的授官制度,“举人三科会试不中进士,可于榜后应答挑,授以官职。

不考文字,专取状貌”。

这对读书的残疾人来讲,就更为不利了。

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以顽强的意志刻苦学习并学有所成的残疾人却层出不穷。

自古到今,有许多残疾人身残志不残,使得人生的价值大放光彩。

例如,左丘明失明,却写出两本历史著作《左氏春秋》与《国语》;

孙膑刳刖去双腿却能以奇谋打败敌人并写下著名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

司马迁受宫刑,但忍辱负重以残疾之躯,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此外,发明纸张的蔡伦和率队远航的郑和也都是遭受宫刑之苦的宦官。

他们的毅力和才能为世世代代的残疾人书里光辉的榜样。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特殊教育,尤其是残疾人教育虽然起源很早,在周代就以其辉煌的成就走在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前列。

但是,特殊教育业和其他学科一样,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无论是学科的独立性、科学性,还是特殊教育的立法与发展都渐渐地和同时代的西方世界拉开了差距。

二、中国近代特殊教育

(一)、太平天国的特殊教育

从1851年到1864年,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太平天国运动。

这个历时仅仅14年的政权,却能适应当时的世界潮流,对残疾人和特殊教育问题提出了宏伟的设想和制定了相关的政策。

1859年刊印的由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仁玕著的《资政新篇》一书中大力介绍西方国家残疾人教育的情况,一是主张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来发展本国的特殊教育;

二是主张本着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的原则,政府大力鼓励民间兴办“跛盲聋哑院”,实行相宜的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使残疾人“残而不废”;

三是提倡解放妇女,破除封建性的束缚妇女的陈规陋俗。

当然,由于14年间,战事未停,再加上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资政新篇》中有关兴办特殊教育的想法也没有实施的机会。

在这个时期,清下政府中的一些官员也将西方国家的特殊教育情况介绍进来。

如随清政府首任驻英、法大臣郭嵩焘出使国外的黎庶昌1877年写了《西洋杂志》一书,其中专有一篇记述参观巴黎盲校的情况。

戊戌变法之前,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朝大臣郑观应写《学校》一文上奏给光绪皇帝,文中介绍西方各国学校,同年他还写了《西学》一文,文中提到“学校着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

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

”他期望办学强国的思想跃然纸上。

光绪皇帝谕旨朝内各大臣传阅郑的文章,显然光绪皇帝是同意他的观点的。

1985年滨州医学院正式设立残疾人临床医学系,首开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先河。

1987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残疾人高等教育学府。

随后,天津理工学院、南京盲人联合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也相继招收残疾青年人学。

民办高校中有山东烟台的永康残疾人大学和河南郑州的黄河科技大学国际残疾人学院。

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辉煌时期。

特殊教育遇上了大好时光。

在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引下,全社会都在关心特殊教育,残疾人事业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推进。

2009年初,谢敬仁处长发表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迎接特殊教育事业的春天》的文章,回顾总结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他认为,目前这个阶段是我国特殊教育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对特殊教育空前重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

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支持、帮助的力度明显加大;

特教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特教工作者的政治、社会地位及待遇大为提高;

特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发生了可喜变化;

特教界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氛围日益浓烈;

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人数和特教学校数量继续增加,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

从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关心特殊教育”写进报告起,特殊教育地位空前提高。

2008年3月28日,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

2009年5月7日,国务院再次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2009年5月11日,召开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

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大力开展面向成年人的职业教育培训;

争取多种形式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从《规划》的具体条目来说,在70项条目中,特殊教育占了其中3项;

《意见》提到的10项重大教育工程,其中一项谈到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工程。

以上这些,都为聋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为聋教育实现新突破、新飞跃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从上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殊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可喜的成绩。

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又受西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基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特殊教育发展会有更快更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