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084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Word格式.doc

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钱学森听后大受鼓舞:

“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赴美求学。

临别之际,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

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

“人,生当有品:

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

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

”这一留言,对钱学森此后的人生影响深远。

  篇二:

名人家风心得

  关于名人家风的一些故事

  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政府或教会,每个人的家庭都为他提供了主要的

  经济支持、安全、教育、交际及娱乐活动,社会行为规范来自家庭制度本身蕴含的忠贞诚善

  等个人品德。

一些名人为保家声不坠遗传家训,价值体系里足见文化人的高尚操守、济世情

  怀和家国责任思想。

  陆游这样嘱咐孩子:

“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

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

  人事耳。

戒之戒之。

”意思是说宦途不及务农好,不做官可以躬耕谋食,即使生活紧张也不要

  做坏事。

陆游家训,由40多岁开始写,一直到80余岁在不断增补,共26则。

曾国藩的家训,分散写在他的大量的家书中,在家族教化中作用不凡。

次子曾纪泽,袭

  父一等毅勇侯爵,官至户部左侍郎。

历使英、法、俄诸国,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巳订之约,

  更立新议,交还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

在出使任内,深入了

  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

又将使馆馆址由租

  赁改为自建,亲自负责图书、器物购置,务使使馆规模不失大国风度,亦不流于奢靡。

驻外

  严于操远,节约公费,摒弃贪劣,倡导廉洁之风,为外人所敬重。

季女曾纪芬福寿全归,可

  以说完全得力于她父亲传给她的一套治家修身办法。

曾纪芬一直记着父亲曾国藩对她讲的话: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

盖子孙若贤,则不靠

  父辈,亦能自觅衣食;

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

  余福,除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曾纪芬自奉俭约,即使后来年纪大了,每届大寿,子女想送

  些珍贵的礼物来,都一定会被她阻止。

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

即使对已经成年的子

  女,仍随时耳提面命,管束查察从不疏忽。

她说:

“教导儿女要在不求小就而求大成,当从大

  处着想,不可娇爱过甚。

尤在父母志趣高明,切实提携,使子女力争上进,才能使子女他日

  成为社会上大有作为的人。

”她的第四子聂其杰重视聂家、曾家的先祖述言,出版成书推广,

  还以“联络家庭之情感,切磋其道义”为宗旨,创办等家庭刊物,成为中外仅见的

  文化现象。

  1936年鲁迅病重,在遗嘱中对当时7岁的周海婴训示: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

  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周海婴学成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了个无线

  电专家。

作为文化伟人的儿子,周海婴是荣耀的,紧随一生的又是重负的,“父亲一直在鞭策

  着我,也给我压力。

”他被事事与鲁迅联系着,为了维护先人的光环,他不能说错话,做错事,

  不得越界,谨言慎行,失去自由和自己。

社会来到今天,对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法律约束越发明显地流于

  文字形式而没有了现实意义。

以后这样的局面会随着社会的裂变而更加严重。

当外在的约束

  几乎不存在时,个人的、家庭的、文化的、社会的影响会成为他们行为的左右力量。

有的人

  会辱没豪门,有的人会弘扬前辈。

但前者的概率我想要大于后者。

这其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

  我们社会是否能够让忠实于社会和服务于国家的人站起来。

高人要是蜗居在房子里,行走社

  会的人必然就是矮子。

篇二:

伟人家风素材整理素材积累:

伟人家风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政府或教会,每个人的家庭

  都为他提供了主要的经济支持、安全、教育、交际及娱乐活动,社会行为规范来自家庭制度

  本身蕴含的忠贞诚善等个人品德。

一些名人为保家声不坠遗传家训,价值体系里足见文化人

  的高尚操守、济世情怀和家国责任思想。

历史上,有很多有作为的名人都有自己的家风。

譬如: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

  侈以自败”是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的家风;

“勤奋、俭朴、求学、务实”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

  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做官不许发财”是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的

  家风;

而“不经商、不赚钱。

低调做人、清廉”则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家风;

“做自立、诚实

  和正直的人”是刘少奇的家风;

“守法,低调”是邓小平的家风?

?

勤奋,俭朴,务实,清廉,自立,诚实,正直,守法,低调?

读这些大人物的家风,无

  不令人动容、令人心生感慨。

在这些千差万别、流芳千古的名人“家风”里,或许从我们能

  得到一个启示——完全可以找到“家风”的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

“家风”的精髓必须是“健

  康的、积极向上的”。

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

“崇俭”:

崇尚节俭之风周恩来(1898~1976),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

  和领导人。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

我们都是

  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

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

  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担任国务院总理时,哪怕

  再忙,也要腾出时间照顾孩子,不请保姆,自己亲身洗衣;

在穿着上,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

  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

在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

  掉,一丁点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

“崇廉”:

崇尚廉洁之风习仲勋(1913年10月15日-2002年5月24日)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富平县,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以来长期主

  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

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

俗话说:

“官贵廉”,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之子,习仲勋形成的习家家风,无疑熏陶

  了习近平。

习近平说,“学父亲做人,为人坦诚、忠厚”,“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

  假话,并一以贯之”。

1986年12月5日,中央为了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专门组成一个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为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为副团长的中央代表团,乘专机

  赴西安出席修葺一新的张学良公馆开放仪式。

当晚,代表团一行住在陕西宾馆,第一顿接风

  饭,即按习老的意愿吃羊肉泡馍。

按照习仲勋团长要求,他不单独开套间由省领导陪著吃饭,

  而是和代表团全体成员在一个大圆桌一起进餐。

饭桌上仅有几道凉菜,然后每位前面多了一

  大碗羊肉汤和一个馍,让每位来宾自己手撕馍往汤裡放。

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身

  处西北大地还是茫茫岭南,无论是身为县委书记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都对群众赤诚

  相待,”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的端端的。

”女儿乾平“文化大革命”前毕

  业于外交学院,学的是法语,分配到工作。

一九八三年,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

  有意调她去工作。

习仲勋闻知后,当面谢绝了王光英的好意,习仲勋严肃地对女儿说,人只

  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就怕你没有本事。

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

  做人”。

一句“夹着尾巴做人”,足见习仲勋对自己名誉的珍视,对党性的遵守之严。

“崇勤”:

崇尚勤劳之风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

  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

  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委员长对自己的女儿同样是严格要求。

他的女儿朱敏,一九五三年从莫斯科师范大

  学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

开始她和父亲住在一起,朱德委员长金工次

  提出要她住到职工宿舍去,并给她讲这个方面的道理:

“你们住在我这里,对你们没有什么好

  处,会使你们脱离群众,滋长优越感。

你们不能靠父母过日子,要自力更生,学会独立生活,

  要和群众在一起,要能够吃苦。

不能吃苦,总有依赖思想,就会变。

”后来,朱敏怀孕分娩,

  生了第一个孩子,产假刚满,老人就催促她去上班。

他对女儿说:

“我们都是搞社会主义革命

  的,也要互相帮助嘛。

你去上班,孩子就放在我这里,我替你安排好,你不要惦记。

”并一再

  叮嘱说:

“你去上班后要住宿舍,不要老回家,要好好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

”有时朱敏想

  孩子想急了,就悄悄地跑回家去看看孩子。

委员长知道了,很不高兴地批评女儿不听话,不

  安心工作。

朱敏只得遵照父亲的嘱咐,在学校里安心工作。

每逢节假日才回家看望父母和自

  己的孩子。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

  政治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

  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

  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清末湘籍人物曾国潘,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

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

  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

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

  成勤劳作风。

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

”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

  课”四项:

“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

“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中饭后

  做针黹(zhǐ)刺绣;

“粗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

曾国潘作为封侯拜相之

  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

“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

  风着实可赞。

  “崇学”:

崇尚饱学之风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

  国籍作家。

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

  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说:

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

  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

我想,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

  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

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

  也是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

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

  不多,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说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后人

  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

  袖。

  “崇实”:

崇尚诚实之风姚明,1980年生于上海市徐汇区,前美国nba篮球运动员,中国篮球史上里程碑式人物,

  是原中国国家篮球队队员,曾效力于中国篮球职业联赛(cba)上海大鲨鱼篮球俱乐部和美国

  国家篮球协会(nba)休斯敦火箭。

姚明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著名

  的华人运动员之一,曾获7次nba“全明星”,被中国体育总局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中

  国篮球杰出贡献奖”。

  姚明坦言,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他对家风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沫若,中国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1923年后

  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了一联:

“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

  此联用蜂腰格嵌入侄媳妇的名字,情深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

“崇国”:

崇尚爱国之风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中共党员。

曾被选为第一、二、

  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

  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

  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

荣获“人民艺术家”、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荣誉奖、中国

  文联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女儿常如玉说,母亲去世前碰上非典,虽然她也没钱,但

  是她要去捐。

出门前给她穿鞋的时候,她手扶着门框她就说,这个非典是国家的灾难啊,我

  就是想给年轻人提个醒,就是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务实、刚正、虚心、为民名人家

  风家训各不同

  鲁迅一九三六年鲁迅在病重时,在散文的篇末写下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当时

  七岁的周海婴的训示: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

  美术家。

”周海婴学成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了个无线电专家。

作为文化伟人的儿子,周海

  婴是荣耀的,紧随一生的又是重负的,“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给我压力。

”他被事事与鲁

  迅联系着,为了维护先人的光环,他不能说错话,做错事,不得越界,谨言慎行,失去自由

  和自己。

  陆游陆游家训由四十多岁开始写,一直到八十余岁在不断增补,共二十六则。

其中陆

  游的训示有“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

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

  之戒之。

”意思是说宦途不及务农好,不做官可以躬耕谋食,即使生活紧张也不要做坏事。

  林则徐“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而多财,益增其过。

”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聪慧,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

  了他的斗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钱玄同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也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从父亲钱玄同到其子钱三强再

  到钱氏第三代钱思进,一脉相传,形成了自强好学、一心为民的好家风。

郑板桥“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以此教育儿孙做

  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

徐渭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了一副家教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

  读书。

”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因不知读书的重要而不喜欢

  读书;

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了,也想好好读点书了,可惜因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

  经不能好好地读书了。

徐渭这是告诫子孙:

要珍惜时光,趁早好好读书。

朱厚熜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无心读书,他父亲就将他关在书房里,反复罚

  抄一副家教对联:

“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

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

”规定每天抄100遍,

  否则鞭笞。

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才领悟了父亲的苦心,痛哭下跪于父亲面前请罪。

从此,他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敦促自己用功读书。

名人家的孩子,倘不能如此,安

  分守己、有多大本事吃多大馍,当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一定要“败德坠其家声”,甚至逆其有

  名气的老爹,至少,他的“眼泪先掉下来”,至少人们会说,某某人咋会有那样的孩子。

这样

  的孩子有狄景晖(狄仁杰之子)任职魏州,很不争气,贪婪残暴,酷暴无比,被欺压的老百

  姓,对他恨之入骨,迁怒于其父,将其生祠也给砸了;

宋浑(唐代名相宋璟第四子)行为不

  检,流荡无行,成为社会渣滓,为人所不齿;

龚橙龚“半伦”(龚自珍之子),他为英法联军

  带路,火烧圆明园,从而成就了汉奸的恶名。

为此,赵翼无限感慨道:

“此皆名父之子,而败

  德坠其家声,不可解也。

”里冷子兴有过一点解说:

“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

  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

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

  囊却也尽上来了。

”荫袭地位、财富后,加上特权思想,就不再拿一般的社会规范来当回事了。

  对一般的伦常,自然可以“无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于法律,也是可以置身其外的。

  此而滋生提笼架鸟,游手好闲、作奸犯科、丧家卖国,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最为可怕的是,眼下一些官员在“家风”问题上未能把握住自己。

有的在蝇头小利上任

  由子女胡作非为;

有的在重大问题上袒护纵容家人;

有的任由亲属子女与他人争权夺利,甚

  至赤膊上阵为亲属子女索贿受贿;

有的这里说个情、那里打招呼,为子女“发财致富”提供

  帮助;

有的自己贪婪成性,以致家人学而跟之,步其后尘?

这样的“家风”,是私欲膨胀的“家

  风”,是混浊贪婪的“家风”;

这样的“家风”,不仅败坏党的形象,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而

  且会毁了自己、毁掉整个家庭。

客观理性的说来,儿子有过是不该由父亲来背骂名的。

近来围绕“二代”们演绎的一些

  公共事件,有其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而一起孤立的事件,在“二代”们群体性嚣张

  的社会语境中,迅速放大为甚嚣尘上的公共事件,他们的老爹就会因为“教子无方”被置于

  社会舆论的炙烤之中。

我们承认这种大环境,就事论事,也许更容易从中吸取教训。

这就不只是一个家庭问题、教育问题了。

“二代”们的“问题”虽然出在这些出身于权贵

  名人家庭的孩子身上,但“根源”却并不一定在他们身上。

炫富、奢侈、寡善,已经成为一

  部分中国富人星人的“通病”。

财富的无序挥霍和浪费,传统人文精神的流失,直接导致了财

  富伦理的不健康。

快速累积财富的同时没有塑造起优良财富伦理,他/她们的生活方式、价值

  选择无一不在影响着子女后代。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后代们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荣

  耀的家世名望,还有通过各种渠道集聚的“超国民待遇”。

在被推上道德审判台的炫富和傲慢

  背后,是有关部门的失职甚至是纵容和庇护。

这才是最可怕的。

人们的天生之“善”可以通过修身和教育,尤其是通过主要支持他的家庭教育而得以培

  养,并且有意识地把仁爱扩大到家庭之外。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为人

  父母者,在孕育孩子时就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思想准备。

最后,能否一问,都在同一片蓝天下,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子女能够遵守公序良俗,有的孩子就不能呢?

如果说,金钱、名气是诱因,

  那么许许多多有钱、有名者的孩子们,许许多多都有着极高的素质,成为“高尚的、纯粹的、

  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社会、民族的人”。

他/她们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近日正式发布,提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24个字,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概括。

“有好家才能走得远”,千百年来,无数家庭认同并信守这个

  朴素的道理。

中国有句老话“积善之家,有余庆”,好的家风就是无声教诲,惠泽于家庭成员。

  有了好的家风,孩子才有出息、才能成才;

积德行善,家业才会绵延长久,兴旺发达。

篇三:

  家风

  家风

  一、盘点有关家风的书籍:

为中国家训之祖2014年02月25日10:

18:

29来源:

中国新闻网“我活了70岁,今年才头一回听见新闻媒体这样理直气壮地说家风。

  著名作家、贵阳国学大讲堂创办人李宽定先生如是说。

不久前,央视播出了特别节目,让“家风”在马年春天里重新“刮”了起来。

对此,李宽定先生有“一喜一忧”。

  喜的是,大众开始重新重视“在中国数千年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而又非常具体、非常有约

  束力又非常有荣誉感的家风、家训、家规”;

忧的是,家风传承中断许久,“家风何处寻得?

  能对这一问题给出回答的是古今中外优秀的“家风”创造者、捕捉者,他们写就的各类家训、

  家书、家史,是现世的我们捕捉“家风”最好的风囊。

为此本报记者作了一个盘点。

经典书籍深藏纯正家风传统中国,历朝历代不缺乏家风门风的典范,“一门三进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