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112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粗放型增长的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较为突出;

三是新增项目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大;

四是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社会事业发展欠帐多,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收入分配和社会治安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五是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虽然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安顺已经具备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第二节总体要求

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的“六个必须”的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安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大力实施农业稳市、旅游兴市、环境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和人才战略,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力争在经济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努力实现安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形成繁荣、富裕、秀美、文明新安顺的初步格局。

第三节发展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加两倍以上,达到900美元以上,力争实现1000美元;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新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生态环境趋于良好;

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乡水资源供给安全保障体系和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

“两基”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新提高,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等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

经济结构调整主要目标:

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15:

42:

4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28%左右;

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成长壮大,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

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继续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主要目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达到95%。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主要目标:

力争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到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达到40万人。

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主要目标:

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规划实施并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非国有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

力争引进市外实际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

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巩固“两基”攻坚成果,“普九”覆盖率提高到100%。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

科学技术发展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公共卫生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50%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主要目标:

新增森林面积150万亩以上,森林面积达到517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完成退耕还林130万亩以上;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平方公里;

重点河流和城乡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

改善城乡人民生活质量主要目标:

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市道路面积人均达到6平方米,县城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以上;

初步实现城镇各类从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基本建立城乡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体系;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0岁;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综合旅游区发展主要目标:

把安顺建设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0年境内外游客人数达到800万至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

安全生产主要目标:

全社会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下降到1人,万车死亡率下降到11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3人。

第一章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逐步突破城乡分割发展的局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市场体系、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构建保护“三农”的政策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多元化。

尊重和完善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改善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有序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抓好各级各类试点示范,规划建设基本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居住相对集中的农民新村,并以此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积极探索具有安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等政策引导,使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向城郊地区辐射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城郊地区拓展。

加快农村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形成众多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民族文化村寨。

建立不同区域特点的城乡统筹政策,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协调推进。

第二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加强农村的交通水利设施、基本农田、人畜饮水、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畜禽防疫体系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建设。

实施改厕改圈工程,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大力实施“沃土工程”、中低产田土改造和“烟水配套”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5万亩、完成坡改梯20万亩,力争建成人均0.5亩有效灌溉基本农田;

继续抓好农业先进耕作制度和适用技术的推广运用,提高土地产出率,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5万吨左右。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城郊型农业和市场农业。

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主要用于土地整治和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保证全市耕地总量平衡。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施以普及良种良法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科学使用肥料、农药,推进农业机械化。

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

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切实加强对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支持。

第三节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形成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局面。

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优质米、薯类,油菜、山药、茶叶、烤烟、药材、蔬菜和香料种植,促进特色农产品从“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向“多乡一特、多村一品”方向扩展。

以改良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突出发展肉牛产业,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优化种群结构,改良肉牛品种。

以专业村和专业协会为依托,加快发展生猪生产,抓好二元母猪扩繁基地建设,抓好林下鸡和灰鹅的养殖。

大力发展生态养鱼,推广集约化高产养殖技术,发展珍稀名贵水产养殖。

积极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实现养殖方式的转变,支持规模养殖场、户的建设发展,努力降耗增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切实加强疫病防治,提高饲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水平。

201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23亿元,肉类总产量达到20万吨,畜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以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和建设原料基地为基本途径,积极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

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

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对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

结合重点小城镇建设,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集中布局和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农村商贸、餐饮、运输、乡村旅游等服务业发展。

积极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第四节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

坚持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集中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

整合各类扶贫资金,重点实施整乡推进和整村推进工程,继续抓好一类重点乡镇、一类重点村,统筹安排二、三类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集中力量建设贫困地区水、电、路、基本农田、沼气等基础设施。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增强贫困地区自主发展能力。

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新机制、新路子,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贫困户计生“三个优先”。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

继续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力量帮扶、定点扶贫和旅游扶贫,积极开展产业化扶贫、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工作,建立抑制因灾、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

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乡村,有计划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配套改善住房、土地等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减少贫困人口。

稳步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

第五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新增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推动农科教相结合。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立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敬老院,加快以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为重点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文化站和精神文明活动中心,进一步搞好文化“三下乡”活动,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力发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规划,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公共设施,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六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程序和补偿机制,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果,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落实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切实做好化解乡村债务的工作,为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国有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转。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整顿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

大力推进农村党支部活动有阵地、基层干部有报酬、业务运转有经费、提升素质有远教的“四有”工程,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深入实施每村办1个科技示范样板点、办好1件群众最欢迎而又能办的实事、培养1名种养业科技带头人、培养1名大学生“四个一”工程。

大力推广“支部+远教+协会”模式,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建立基本覆盖县(区)、乡(镇)、村,以产业为支撑的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

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服务、指导和协调,培育发展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多种所有制农村商业金融组织,加大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力度,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办法。

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完善粮食储备的风险基金制度,落实国家最低收购价等粮食政策。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创新“五保”供养机制,逐步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灾民救助制度。

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转移的统筹协调,改善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的制度环境。

第二章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第一节加快综合旅游区建设,努力实现旅游业

发展在全省率先取得突破

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把安顺确定为贵州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的机遇,按照“走进安顺、走进自然、走进历史、走进文化”的旅游定位,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旅游接待能力。

加快黄果树、龙宫和格凸河国家级风景区深度开发,扩大规模,完善服务设施。

高起点规划和建设黄果树新城。

做好花江大峡谷等省、市级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

整合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资源,力争申报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评定一批市级风景名胜区。

积极发展以王若飞故居等为重点的红色旅游。

加大屯堡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力度,完成安顺文庙周边环境整治,建设历史文化街区;

完善普定穿洞古人类遗址、关岭海百合、鱼龙化石、平坝恐龙遗址等场馆建设;

推进关岭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南方锥状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进一步开发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乡村旅游。

结合发展旅游业,在公路沿线、风景名胜区大力发展观光型农业。

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提高现有旅游公路等级,新建龙宫经王二河至黄果树等景区旅游公路。

到2010年,全市旅游交通状况显著改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达到二级以上旅游公路连接,省级风景名胜区达到三级以上旅游公路连接,一般旅游区及景点达到四级以上旅游公路连接。

努力提升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建设全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购物中心。

针对度假、休闲、观光、科考、健身旅游等不同消费需求和特点,建设宾馆、酒店、“农家乐”等不同档次的旅游接待设施。

到2010年,全市接待床位达到30000张,其中:

中心城市达到11000张,平坝县达到3000张,普定县达到3000张,镇宁自治县达到3500张,关岭自治县达到3500张,紫云自治县达到3000张,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达到3000张。

以强化促销为突破口,开拓旅游市场。

办好“中国·

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节”和旅游发展大会,利用旅游节庆宣传安顺旅游,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用安顺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景点宣传相结合的模式,使安顺旅游业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起富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加大对现有旅行社的整顿,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实力的大中型旅行社,进一步提高安顺旅行社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协调,推行景区项目特许经营,实现主要景区行政管理与企业经营分离;

多渠道增加旅游发展投入,进一步增加政府的引导性投入,积极引进各类投资者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和经营,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格局。

进一步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旅游合作,联合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无障碍旅游区,拓展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力争到2010年,把我市建成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旅游热点地区,旅游人数达到800万至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

第二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市形象

围绕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科学规划,实施新一轮更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改造,快速推进城市建设。

强化安顺的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安顺城市品牌,努力把安顺建设成为初具现代化特征的重要旅游中心城市。

以城市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管道燃气等建设为重点,以住宅建设为突破口,以园林绿化、环境综合整治为基础,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城市市容整洁美观,城市秩序有条不紊,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改扩建黄果树大街、中华东西路、龙泉路等道路,新建虹山环湖路工程,建设西秀新区凤东路、东二环路、龙青路、建设路、体育路、一号路至二十二号路等,形成完善的道路网络体系,并通过建设配套的供水管网、供电、电信等市政公用设施,使西秀新区形成一定规模。

建设西航大道延伸段、机场路、星火路、迎宾路、南航路等,完善双阳新区的交通骨架网,建设市区二环线。

到2010年,城市道路网密度达4.5公里/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6平方米/人。

做好梭筛引水工程二期扩建工作,配套建设供水管网、截污干管、供电、通信、消防、公厕等公共设施。

城市排污管网新建80公里、改造排污管网72公里。

逐步完善星级宾馆、体育、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

做好虹山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建设和绿化,重点搞好公共绿地和街道、居住小区绿化建设。

沿贯城河建设滨河绿化带,加快城区外围生态绿化圈的建设,把安顺建成生态旅游城市,力争县城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以上。

完成贯城河二期综合整治,建成安顺市污水处理厂和安顺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严格控制污水、废气排放和城市噪声,改善中心城市环境。

提高电能、燃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城市燃气化率达到50%。

加强城市管理,积极发展城市交通,增开公交线路,增设社会停车场。

第三节积极调整城镇结构,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培育发展五县城和开发建设黄果树新城,优先发展重点乡镇。

通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城镇经济,增强城镇集聚人口能力,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优化区域城镇布局,以市区为中心,以国道主干线(GZ65)、铁路(株六复线、贵昆铁路)为横轴,以大纳公路延伸段(大方—安龙)、隆百铁路、省道211(安顺—望谟)为纵轴,构成城镇发展布局的轴线网,以此辐射展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市域东北密、东南疏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

将市域城镇等级划分为:

一级:

中心城区;

二级:

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黄果树新城;

三级:

么铺、马官、夏云、龙宫、轿子山、蔡官、双堡、七眼桥、旧州、大西桥、宁谷、天龙、乐平、马场(平坝)、高峰、丁旗、六马、江龙、良田、坪上、马场(普定)、化处、白岩、花江、断桥、永宁、岗乌、猫营、水塘、猴场;

四级:

其余乡镇。

加强城镇建设规划,完善城镇道路骨架。

县城新建和改扩建城镇道路44公里,新增城镇道路面积61万平方米。

配套做好供水、管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