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2346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3页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Word下载.docx

锺嵘曰: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飧,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沈约曰:

“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

太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

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於上,波震於下。

李攀龙曰:

“诗可以怨,一有嗟叹,即有永歌。

言危则性情峻洁,语深则意气激烈。

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摈弃而不容之感,遁世绝俗之悲,泥而不实,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

语赋,则司马相如曰:

“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

一经一纬,一宫一商。

此赋之迹也。

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致乃得之於内,不可得而传。

扬子云曰:

“诗人之赋典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

语诗,则挚虞曰:

“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

造辞过壮,则与事相违。

辨言过理,则与义相失。

靡丽过美,则与情相悖。

范晔曰:

“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傅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

以情傅意,则其辞不流。

然後抽其芬芳,振其金石。

“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

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

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

”又曰:

“诗有三义。

酌而用之,幹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专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词散。

”又云:

“‘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

‘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

‘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

‘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刘勰曰:

“诗有恆裁,体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

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

忽之为易,其难也方来。

“情者,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後纬成,理定而後辞暢。

又曰:

“文之英雄蕤,有秀有隐。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

秀也者,篇中之独拔。

“意授於思,言授於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

或议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为情者要约而守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

物色虽烦,而析辞尚简。

使味飘飖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

江淹曰:

“楚谣汉风,既非一骨;

魏制晋造,固亦二体。

璧犹蓝硃成彩,错杂之变无穷;

宫商为音,靡曼之态不极。

“天机启则六情自调,六情滞则音韵顿舛。

“五色相宣,八音协暢,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後须切响。

一篇之内,音韵尽殊;

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自汉至魏,词人才子,文体三变:

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工绮,终致迂回,宜登公宴,然典正可采,酷不入情。

此体之源,出灵运而成也。

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民拘制,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惟睹事例,顿失精采。

此则傅咸五经,应璩指事,虽不全似,可以类从。

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

斯鲍照之遗烈也。

庾信曰:

“屈平宋玉,始於哀怨之深;

苏武李陵,生於别离之代。

自魏建安之末,晋太康以来,彫虫篆刻,其体三变。

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矣。

李仲蒙曰: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丽辞之体,凡有四对。

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独孤及曰:

“汉魏之间,虽已朴散为器,作者犹质有馀而文不足。

以今揆昔,则有硃弦疏越大羹遗味之叹。

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彩,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

缘情绮靡之功,至是始备。

虽去《雅》浸远,其利有过於古,亦犹路鼗出土鼓,篆籀生於鸟迹。

刘禹锡曰: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於诗者能之。

《风雅》体变而兴同,古今调殊而理一,达於诗者能之。

”李德裕曰:

“古人辞高者,盖以言妙而工,适情不取於音韵;

意尽而止,成篇不拘於只耦。

故篇无足曲,词寡累句。

“璧如日月,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皮日休曰:

“百炼成字,千炼成句。

释皎然曰:

“诗有四深、二废、四离。

四深谓气象氛氲,深於体势;

意度槃薄,深於作用用律不滞,深於垢对;

用事不直,深於义类。

二废谓虽欲废巧尚直,而神思不得直;

虽欲废言尚意,而典丽不得遗。

四离谓欲道情而离深僻,欲经史而离书生,欲高逸而离闲远,欲飞动而离轻浮。

梅圣俞曰:

“思之工者,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於言外。

严羽曰:

“诗有别才,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辏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唐庚云:

“律伤严,近寡恩。

大凡立意之初,必有难易二涂,学者不能强所劣,往往舍难而取易。

文章罕工,每坐此也。

叶梦得云:

“古今谈诗者多矣,吾独爱汤惠休‘初日芙蓉’、沈约‘弹丸脱手’两语,最当人意。

初日芙蓉,非人力所能为,精彩华妙之意,自然见於造化之外。

弹丸脱手,虽是输写便利,然其精圆之妙,发之於手。

作诗审到此地,岂昨更有馀事?

又有引禅宗论三种曰:

其一‘随波逐浪’,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

其二‘截断众流’,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

其三‘函盖乾坤’,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俟。

陈绎曾曰:

“情真,景真,意真,事真。

澄至清,发至情”。

李梦阳曰:

“古人之作,其法虽多端,大抵前疏者後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叠景者意必二。

“前有浮声,则後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

即如人身以魂载魄,生有此体,即有此法也。

何景明曰:

“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

徐祯卿曰:

“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

然情实[A103]渺,必因思以穷其奥;

气有粗弱,必因力以夺其偏;

词难妥帖,必因才以致其极;

才易飘扬,必因质以定其移。

此诗之流也。

若夫妙聘心机,随合节,或钧旨以植义,或宏文以尽心,或缓发如硃弦,或急张如跃栝,或始迅以中留,或既优而後促,或慷慨以任壮,或悲凄而引泣,或因拙以得工,或发奇而似易,此轮扁之超悟,不可得而详也。

“朦胧萌折,情之来也;

汪洋曼衍,情之沛也;

连翩络属,情之一也。

驰轶步骤,气之达是练揣摩,思之约也。

颉颃累贯,韵之齐也。

混纯贞粹质之检也。

明隽清圆,词之藻也。

“古诗三百,可以博其源。

遗篇十九,可以约其趣。

乐府雄高,可以厉其气。

》离骚《深永,可以裨其思。

李东阳曰:

“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

和,耳主声。

“法度既定,溢而为波,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

王维祯曰:

“蜩螗不与蟋蟀齐鸣,絺绤不与貂裘并服。

戚悰殊愫,泣笑别音,诗之理也。

乃若局方切理,蒐事配景,以是求真,又失之隘。

黄省曾曰:

“诗歌之道,天动神解,本於情流,弗由人造。

古人构唱,真写厥衷,如春蕙秋华,生色堪把,意态各暢,无事雕模。

末世风颓,矜虫斗鹤,递相述师,如图缯剪锦,饰画虽严,割强先露。

谢榛曰:

“近体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

诗有造物,一句不工则一篇不纯,是造物不完也。

“七言绝句,盛唐诸公用韵最严。

盛唐突然而起,以韵为主,意到辞工,不暇雕饰,或命意得句,以韵发端,混成无迹。

宋人专重转合,刻意精炼,或难於起句,借用旁韵,牵强成章。

“作诗繁简,各有其宜,譬诸众星丽天,孤霞捧日,无不可观。

皇甫汸曰:

“或谓诗不应苦思,苦思则丧其天真,殆不然。

方其收视反听,研精殚思,寸心几呕,修髯尽枯,深湛守默,鬼神将通之。

“语欲妥贴,故字必推敲。

一字之瑕,足以为砧;

片语之类,并弃其馀。

何良俊云:

“六义者,既无意象可寻,复非言筌可得。

索之於近,则寄在冥漠;

求之於远,则不下带衽。

语文,则颜之推曰:

“文章者,原出《五经》:

诏命策檄生於《书》者也;

序述论议,生於《易》者也;

歌咏赋颂,生於《诗》者也;

祭祀哀诔,生於《礼》者也;

书春天箴铭,生於《春秋》者也。

韩愈曰: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然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和平之声淡薄,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

柳宗元曰:

“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情,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参之穀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暢其支,参之《老庄》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以著其洁。

苏轼曰:

“吾文如万斛之珠,取之不竭,惟行於所当行,止於所不得不止耳。

陈师道曰:

“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

江河之行,顺下而已。

至其触山赴谷,风搏物激,然後尽天下之变。

子云惟好奇,故不能奇也。

李涂云:

“庄子善用虚,以其虚虚天下之实。

太史公善用实,以其实实天下之虚。

“《庄子》者,《易》之变。

《离骚》者,《诗》之变。

《史记》者,《春秋》之变。

“不朽者文,不晦者心。

总论,则魏文帝曰:

“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张茂先曰:

“读之者尽而有馀,久而更新。

陆士衡曰:

“其始也,收视反听,耽思旁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精曈昽而弥宣,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嗽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进。

“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

“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

殷璠曰:

“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有野体、鄙体、俗体,能审鉴诸体,委详所来,方可定其优劣。

柳晚曰:

“善为文者,发而为声,鼓而为气。

直与气雄,精则气生,使五采并用,而气行於其中。

姜夔云:

“雕刻伤气,敷演伤骨。

若鄙而不精,不雕刻之过也;

拙而无委曲,不敷演之过也。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

人所难言,我易言之。

“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

诗溺於陶,谢力振之,然古诗之法亦亡於谢。

已上诸家语,虽深浅不同,或志在扬扢,或寄切诲诱,撷而观之,其於艺文思过半矣。

四言诗须本《风雅》,间及韦、曹,然勿相杂也。

世有白首铅椠,以训故求之,不解作诗坛赤帜。

亦有专习潘陆,忘其鼻祖。

要之,皆日用不知者。

拟古乐府,如《郊祀房中》,须极古雅,发以峭峻。

《铙歌》诸曲,勿便可解,勿遂不可解,须斟酌浅深质文之间。

汉魏之辞,务寻古色。

《相和瑟曲》诸小调,系北朝者,勿使胜质;

齐梁以後,勿使胜文。

近事毋俗,近情毋纤。

拙不露态,巧不露痕。

宁近无远,宁朴无虚。

有分格,有来委,有实境,一涉议论,便是鬼道。

古乐府,王僧虔云:

“古曰章,今曰解,解有多少。

当时先诗而後声,诗叙事,声成文,必使志尽於诗,音尽於曲。

是以作诗有丰约,制解有多少。

又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

辞者,其歌诗也。

声者,若‘羊’、‘吾’、‘韦’、‘伊’、‘那’、‘何’之类也。

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这後,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後有送也。

”其语乐府体甚详,聊志之。

世人《选》体,往往谈西京建安,便薄陶谢,此似晓不晓者。

毋论彼时诸公,即齐梁纤调,李杜变风,亦自可采,贞元而後,方足覆瓿。

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宜博。

西京建安,似非琢磨可到,要在专习凝领之久,神与境会,忽然而来,浑然而就,无岐级可寻,无色声可指。

三谢固自琢磨而得,然琢磨之极,妙亦自然。

七言歌行,靡非乐府,然至唐始暢。

其发也,如千钧之弩,一举透革。

纵之则文漪落霞,舒卷绚烂。

一入促节,则凄风急雨,窈冥变幻。

转折顿挫,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收之则如橐声一击,万骑忽敛,寂然无声。

歌行有三难,起调一也,转节二也,收结三也。

惟收为尤难。

如作平调,舒徐绵丽者,结须为雅词,勿使不足,令有一唱三叹意。

奔腾汹涌,驱突而来者,须一截便住,勿留有馀。

中作奇语,峻夺人魄者,须令上下脉相顾,一起一伏,一顿一挫,有力无迹,方成篇法。

此是秘密大藏印可之妙。

五言律差易得雄浑,加之二字,便觉费力。

虽曼声可听,而古色渐稀。

七字为句,字皆调美。

八句为篇,句皆稳暢。

虽复盛唐,代不数人,人不数者。

古惟子美,今或于鳞,骤似骇耳,久当论定。

七言律不难中二联,难在发端及结句耳。

发端,盛唐人无不佳者。

结颇有之,然亦无转入他调及收顿不住之病。

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

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

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虚响易工,沉实难至。

五十六字,如魏明帝凌云台材木,铢两悉配,乃可耳。

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

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

此是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

有俱属象而妙者,有俱属意而妙者,有俱作高调而妙者,有直下不对偶而妙者,皆兴与境诣,神合气守使之然。

五言可耳,七言恐未易能也。

勿和韵,勿拈险韵,勿傍用韵。

起句亦然,勿偏枯,勿求理,勿搜僻,勿用六朝强造语,勿用大历以後事。

此诗家魔障,愤之慎之。

绝句固自难,五言尤甚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而腰腹亦自不可少,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

吾尝读《维摩经》得此法:

一丈室中,置恆河沙诸天宝座,丈室不增,诸天不减,又一刹那定作六十小劫。

须如是乃得。

和韵联句,皆易为诗害而无大益,偶一为之可也。

然和韵在於押字浑成,联句在於才力均敌,声华情实中不露本等面目,乃为贵耳。

《骚》赋虽有韵之言,其於诗文,自是竹之与草木,鱼之与鸟兽,别为一类,不可偏属。

《骚》辞所以总杂理复,兴寄不一者,大抵忠臣怨夫恻恆深至,不暇致诠,亦故乱其叙,使同声者自寻,修隙者难摘耳。

今若明白条易,便乖厥体。

作赋之法,已尽长卿数语。

大抵须包蓄千古之材,牢笼宇宙之态。

其变幻之极,如沧溟开晦,绚烂之至,如霞锦照灼,然後徐而约这,使指有所在。

若汗漫纵横,无首无尾,了不知结束之妙。

又或瑰伟宏富,而神气不流动,如大海乍涸,万宝杂厕,皆是瑕璧,有损连城。

然此易耳。

惟寒俭率易,十室之邑,借理自文,乃为害也。

赋家不患无意,患在无蓄;

不患无蓄,患在无以运之。

拟《骚》赋,勿令不读书人便竟。

《骚》览之,须令人裴回循咀,且感且疑;

再反之,沉吟歔欷;

又三复之,涕泪俱下,情事欲绝。

赋览之,初如张乐洞庭,褰帷锦官,耳目摇眩;

已徐阅之,如文锦千尺,丝理秩然;

歌乱甫毕,肃然敛容;

掩卷之馀,徬徨追赏。

物相杂,故曰文。

文须五色错综,乃成华采;

须经纬就绪,乃成条理。

天地间无非史而已。

三皇之世,若泯若没。

五帝之世,若存若亡。

噫!

史其可以已耶?

《六经》,史之言理者也。

曰编年,曰本纪,曰志,曰表,曰书,曰世家,曰列传,曰之正文也。

曰叙,曰记,曰原先,曰碣,曰铭,曰述,史之变文也。

曰训,曰诰,曰命,曰册,曰诏,曰令,曰教,曰劄,曰上书,曰封事,曰疏,曰表,曰启,曰笺,曰弹事,曰春天记,曰檄,曰露布,曰移,曰驳,曰喻,曰尺牍,史之用也。

曰论,曰辨,曰说,曰解,曰难,曰议,史之实也。

曰赞,曰公布,曰箴,曰哀,曰诔,曰悲,史之华也。

虽然,颂即四诗之一,赞、箴、铭、哀、诔,皆其馀音也。

附之於文,吾有所未安,惟其沿也,姑从众。

吾尝论孟荀以前作者,理苞塞不喻,假而达之辞;

後之为文者,辞不胜,跳而匿诸理。

《六经》也,四子也,理而辞者也。

两汉也,事而辞者也,错以理而已。

有也,辞而辞者也,错以事而已。

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

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

点掇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

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金。

文之与诗,固异象同则,孔门一唯,曹溪汗下後,信手拈来,无非妙境。

古乐府、《选》体歌行有可入律者,有不可入律者,句法字法皆然。

惟近体必不可入古耳。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

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李献吉劝人勿读唐以後文,吾始甚狭之,今乃信其然耳。

记闻既杂,下笔之际,自然於笔端搅扰,驱斥为难。

若模拟一篇,则易於驱斥,又觉局促,痕迹宛露,非断轮手。

自今而後,拟以纯灰三斛,细涤其肠,日取《六经》、《周礼》、《孟子》、《老》、《庄》、《列》、《荀》、《国语》、《左传》、《战国策》、《韩非子》、《离骚》、《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班氏《汉书》,西京以还至六朝及韩柳,便须铨择佳者,熟读涵泳之,令其渐渍汪洋。

遇有操觚,一师心匠,气从意暢,神与境合,分途策驭,默受指挥,台阁山林,绝迹大漠,岂不快哉!

世亦有知是古非今者,然使招之而後来,麾之而後却,已落第二义矣。

诗有常体,工自体中。

文无定规,巧运规外。

乐《选》律绝,句字夐殊,声韵各协。

下迨填词小技,尤为谨严。

《过秦论》也,叙事若传。

《夷平传》也,指辨若论。

至於序、记、志、述、章、令、书、移,眉目小别,大致固同。

然《四诗》拟之则佳,《书》、《易》放之则丑。

故法合者,必穷力而自运;

法离者,必凝神而并归。

合而离,离而合,有悟存焉。

《风雅三百》,《古诗十九》,人谓无句法,非也。

极自有法,无阶级可寻耳。

《三百篇》删自对手,然旨别浅深,词有至未。

今人正如目沧海,便谓无底,不知湛珊瑚者何处。

诗不能无疵,虽《三百篇》亦有之,人自不敢摘耳。

其句法有太拙者,“载猃歇骄”;

三名皆田犬也。

有太直者,“昔也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

有太促者,“抑罄控忌”,“既亟只且”;

有太累者,“不稼不啬,胡取禾三百廛”;

有太庸者,“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其用意有太鄙者,如前“每食四簋”之类也;

有太迫者,“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有太粗者,“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之类也。

《三百篇》经圣删,然而吾断不敢以为法而拟之者,所摘前句是也。

《尚书》称圣经,然而吾断不敢以为法而拟之者,《盘庚》诸篇是也。

孔子曰:

“辞达而已矣。

“修辞立其诚,盖辞无所不修,而意则主於达。

”今《易系》《礼经家语》《鲁论》《春秋》之篇存者,抑何尝不工也。

扬雄氏避其达而故晦之,作《法言》,太史避其晦,故译而达之,作帝王本纪,俱非圣人意也。

圣人之文,亦宁无差等乎哉?

《禹贡》,千古叙事之祖。

如《盘庚》,吾未之敢言也。

周公之为诗也,其犹在周书上乎?

吾夫子文而不诗,凡传者或非其真者也。

《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韩子之言固然。

然《诗》中有《书》,《书》中有《诗》也。

“明良喜起”,《五子之歌》,不待言矣。

《易》亦自有诗也,姑举数条以例之。

《诗》语如“齐侯之子,平王之孙”,“威仪棣棣,不可选也”,“父母这言,亦可畏也”,“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中冓之言,不可道也”,“送我乎淇之上矣”,“大夫夙退,毋使君劳”,“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心之忧矣,其谁知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皇父卿士。

家伯冢宰。

仲允膳夫,棸子内史”,“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竹行迈谋,是用不得於道”,“心之忧矣,云如之何”,“或出入讽议,或靡事不为”,“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学有缉熙于光明”,“至于文武,缵太王之绪”,以入《书》,谁能辨也。

《书》语如“日中星鸟,以殷仲春”,“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无怠无荒,四夷来王”,“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朕志先定,谋佥同。

鬼神其依,龟筮协从”,“百僚师师,百工惟时”,“臣哉邻哉,邻哉臣哉”,“罔昼夜雒雒,罔水行舟”,“下管鼗,合止柷敔”,“《箫韶》九成,凤为仪”,“莱夷作牧,厥篚檿丝,厥草惟夭,厥木惟乔”,“火炎昆冈,玉石俱焚”,“佑贤辅德显忠遂良。

兼弱攻昧,取乱侮亡。

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圣谟洋洋,嘉言孔彰。

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惟天无亲,克敬惟亲。

民罔常怀,怀於有仁”,“一人元良,万邦以贞”,“厥德靡常,九以亡”,“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罔俾阿衡,专美有商”,“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如虎如貔,如熊如罴”,“月之从星,则以风雨”,“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

又“无偏无陂”

以至“归其有极”,总为一章。

《易语》如“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西南得朋,乃与类行。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密云不雨,自我四郊”,“其亡其亡,系於苞桑”,“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见豕负涂,载鬼一车。

先张之弧,後脱之弧”,“困於石,据於蒺藜,入於其宫,不

见其妻”,“震来虩虩,笑言哑哑,旅人先笑後号咷”,“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民或求”,以入《诗》谁能辨也?

抑不特此,凡《易》卦爻辞彖小象,叶韵者十之八,故《易》

亦《诗》也。

秦以前为子家,人一体也,语有方言而字多假借,是故杂而易晦也。

左马而至西就,洗之矣。

相如,《骚》家流也。

子云,子家流也。

故不尽然也。

六朝而前,材不能高,而厌其常,故易字,易字是以赘也。

材不能高,故其格下也。

五季而後,学不能博,而苦其变,故去字,去字是以率也。

学不能博,故其直贱也。

卷二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我姑酌彼金垒。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厌浥行露。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日居月诸。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先君之思,以{曰助}寡人。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我躬不阅,遑恤我後。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玉之玩具也,象之揥也,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