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237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实践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习实践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习实践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习实践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习实践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学习实践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学习实践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实践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习实践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实践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习实践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3.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理解)。

  4.了解碳的单质的化学性质(理解)。

  5.知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毒性(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碳单质的的性质和用途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等的学习,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及用途、毒性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通过一氧化碳用途和危害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

常见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

碳的燃烧产物

  难点:

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之间的转化、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关键:

物质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本课时内容分为两部分:

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

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教学基本思路:

“常见的碳单质→用途→性能(性质)→应用

  →结构”。

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基本思路:

“碳的充分燃烧→碳的不充分燃烧→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复习导入法,复习了氢气有关内容后(特别是氢气是理想的高能燃料——洁净,给其它燃料相对不洁净打下伏笔),让学生列举出一些常见的燃料,能给出化学式的,教师给出化学式,不能给出化学式的,教师可给出组成元素,如汽油(c、H)[c5~c8]、柴油(c、H)[c12~c19],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等,引导学生分析除H2外,其它燃料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碳元素——碳是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从而引出课题。

教师陈述教材126页下本节第一自然段内容。

然后进行后面,也是本课时重点内容的教学。

  关于碳的单质的用途、性质教学,可采取先由学生自学教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先归纳出碳有哪些单质,然后讨论、交流这些单质的性质(主要是物性)、用途(用途与性质要有机渗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教师作相应的板书或投影。

  在进行了130页讨论与交流后,可安排有关碳单质性质、用途等方面练习。

  教师可设疑并讲解:

为什么它们都是碳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它们各自中的碳原子排列形式不同(不必深究),这里需要使学生明确c60、c70等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

  关于碳的燃烧:

  由前面的古字画经久不变色,再次强调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转而提出碳在点燃或高温下化学性质变得活泼。

然后让学生回忆——谁知道碳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回顾碳在氧气燃烧),让学生说出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之后,教师提出:

碳燃烧是否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也可提出,大家知不知道煤气中毒的现象,生煤炉为什么会出现煤气中毒现象,也给一氧化碳的毒性打下伏笔)。

投影教材130页图5-10——燃烧的炉火,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现象(130页你知道吗)?

学生自学教材131页上半部分内容后进行讨论,由学生解释130页你知道吗的有关问题和现象,并归纳出碳燃烧的两种情况,写出关化学方程式,然后总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毒性等知识。

  第二课时: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①二氧化碳主要物理性质、干冰;

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③二氧化碳的检验

  .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某些现象(理解)。

  2.初步学会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用)。

  .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探究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与加工

  教学的基本思路:

探究活动→收集信息→解释、结论。

  首先需要复习碳的燃烧及产物,可由此引出本课时题目,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可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学生通过观察(包括闻气味),通过观察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由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三个主要化学性质,教材安排的是探究活动,至于此探究活动可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是:

按教材的设计思路,实验、观察实现象(探究活动),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和结论。

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教师作引导和指导,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

  第二种处理是:

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假设(或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这需要在教师更多的帮助下进行,例如:

问题、猜想、方案设计,需要教师帮助参与完成。

问题的提出,不宜笼统提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而应时分别提出,二氧化碳能否燃烧,能否灭火?

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是否发生反应,分别进行猜想、设计方案,以上需要教师很好地调控教学,使其真正进行探究。

  第三课时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用途、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原理;

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③二氧化碳的用途;

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应用)。

  2.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理解)。

  3.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了解)

  4.知道什么是温室效应,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了解);

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理解)。

  .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

  3.通过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和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2.通过二氧化碳等用途及“温室效应”、自然界中碳循环等知识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3.通过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和少的利弊分析,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探究,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与制取气体装置的关系

  教学基本思路:

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选择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根据反应探究发生装置、根据气体性质探究收集方法→制取实验。

  采取复习导入法。

  提问:

(1)实验室制取氧气(H2o2=

  kclo3=

  kmno4=)装置、收集、方法等。

  

(2)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出本课时题目。

  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写出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如c+o2、

  co+o2等),学生写不出来的教师予以补充[如caco3+Hcl、Na2co3+Hcl、caco3=cao+co2等,caco3、Na2co3与盐酸反应可给学生演示(用试管)],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反应,选择适合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caco3+Hcl),要求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由caco3(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盐酸的状态、反应条件、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采用什么样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怎样验满等。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引导、总结所用装置、方法等。

  学生可能提出用单孔塞(或试管或其它容器),教师硬予以肯定,并提出若要中间加酸怎么办?

从而引出应用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双孔塞)。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意见情况确定,你如何引导如何调控教学。

  接下来,由学生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选择适当的反应;

  2.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3.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确定验证气体、验满的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可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完成教学。

(这里也要渗透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由二氧化碳的用途,说明二氧化碳与人类有密切关系,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空气中适量的二氧化碳不可缺少(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等),但多了就有不利的一面——加剧了温室效应(注意:

温室效应对人类有时是有益的,但过了就不利了)关于“温室效应加剧”知识,让学生阅读即可。

  关于“自然界的碳循环”教育,可由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温室效应”加剧的危害延伸;

二氧化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灭火剂,更重要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6co2+6H2o=c6H12o2+6co2]。

空气中适量的二氧化碳(0.03%),不仅可促进深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调节地表温度和湿度,但事物却是一分二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多了,反而有害——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反常,土地沙化,植物和动物都会受到损害等。

这时教师提出:

谁能知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怎么来的?

学生可能会说出燃料燃烧产生的、动物呼出的等,教师不必做深究和补充,接着提出:

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什么不发生变化?

学生可能会说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等,这时引出课题“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136页图5——18,完成此内容教学。

  ——正是由于图中的变化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平衡,若人类活动破坏这种平衡,将给人类带来多大危害(意义要使学生清楚)。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教学要求比较高,按课标要求应达到理解水平(课标第19页“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的关键是分析好教材第136页图5-18,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按教材思路进行即可。

  建议在此基础总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大气中氧气产生的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

(产生氧气还有其它途径)

  自然界中消耗氧的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地表物质腐败氧化过程。

  人类活动消耗氧气:

燃料的燃烧。

  ※  海洋、江河湖溶解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关于温室效应,有时对人类是有利的,加剧了就不利了)。

www.5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