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248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非选择题创新设计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①这是谁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建议?

主父偃。

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②文中的“上”指的是谁?

③“上”接受这一建议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①这是哪位学者提出的什么建议?

被哪位皇帝接受?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这位皇帝又采取了什么措施以提高该学说的地位?

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③这项建议被采纳后,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识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①图一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几次通西域?

分别是什么时间出发?

二次,前138年,前119年

②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沟通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开辟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由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和挫折,你得到什么启示?

有志者事竟成,好事多磨,只有不畏艰苦的人,才有希望获得成功。

③图二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开通的中西交通的路上重要通道,历史上称为什么?

它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丝绸之路”。

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西汉的兴盛产生了重要作用。

④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

该机构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西域都护。

从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阅读下列材料: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

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

放火烧荒,耕种水田;

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①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繁荣。

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原因:

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等。

影响: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③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保持安定的环境;

引进人才;

引进技术等。

6、阅读下列材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跖,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为德,故为跖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①“魏主”是谁?

北魏孝文帝。

②魏主的这个诏令提出了什么方面的改革?

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类似的改革还有哪些方面?

目的是什么?

内容:

下令鲜卑族学说汉话,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等。

目的: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④他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问答题

7、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与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历史意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8、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

④焚书坑儒。

⑤反击匈奴,修筑长城;

统一南疆,兴修灵渠。

9、简述汉武帝为加强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

①政治上:

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②思想文化上: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

③经济上: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④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使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⑤民族关系上: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10、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历史作用?

主要措施: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历史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

……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

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

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

(限20个字以内)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

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

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

(提示:

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

1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

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

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

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

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

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

为什么?

1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为治第(指建造住宅),令骠骑(将军)视之,对曰: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资治通鉴·

汉纪十一》

材料二“今……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都要加以禁止),勿使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1)材料一中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是谁的名言?

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

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中的“天子”和“上”都是指西汉的哪一位皇帝?

概括指出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

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

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

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17.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汉书》中有“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

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张骞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作用。

(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据下图,指出当时的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

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为什么有“丝绸之路”的美称?

(3)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

其标志是什么?

18.历史上,大多有所作为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1)西汉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减轻农民负担?

(2)光武帝为减轻农民负担,减少了庞大的行政开支,严惩贪官污吏。

此外,他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你认为上述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有何历史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

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二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

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

材料三观察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1)材料一中,曹操是如何采纳并实践毛玠建议的?

他接受毛玠的建议对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3)仔细观察材料三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出图中有哪些知识性错误?

(3)综合三则材料,指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

这一壮心有无实现,为什么?

2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三“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

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

(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

此建议是否正确?

请用史实说明。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

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22.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

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

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

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

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

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条“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

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2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上述材料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位思想家的言论?

他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作者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

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参考答案

11.答案要点:

(1)商鞅变法。

时间:

战国时期(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

富国强兵。

(2)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建立县制;

编定户口。

(3)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说明变法成功:

“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

(答出三点即可)

12.答案要点:

(1)图一:

秦统一文字(示意图)。

图二:

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标准文字:

小篆。

通用字体:

隶书。

(3)秦始皇。

具体内容:

废除六国的刀币、布币、铜贝等,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

历史影响:

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秦以后,历朝都仿照秦钱样式铸行)。

(4)相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

都以原来秦国使用的制度为基础;

都促进了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3.答案要点:

(1)韩非子。

(2)提示:

①呈现形式要科学、简明。

如设计一:

参考华师大课本第44页的方框式;

设计二:

可以采用大括号和直线连接并用的形式;

设计三:

可以采用金字塔的形式。

采用阅卷组集体认为合理的其它形式,也可。

②基本内容要正确、书写无误。

应包括:

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郡守)、县(县令或县长)。

③文字符号位置要适当、合乎史实。

14.答案要点:

(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

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

(3)陈胜、吴广。

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

(4)有联系。

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15.答案要点:

(1)霍去病。

精神:

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

(2)思想主张:

“独尊儒术”。

目的:

稳固大一统局面。

(3)皇帝:

汉武帝(刘彻)。

贡献:

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

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答出其意即可,若只罗列史实酌情扣分)

16.答案要点:

(1)皇帝:

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2)道路:

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

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

(3)结论和认识:

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

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

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

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17.答案要点:

(1)主要活动:

出使西域。

历史作用:

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

原因:

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西域都护的设置。

18.答案要点:

(1)汉高祖:

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

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文帝、景帝:

减轻田租,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

慎用民力,把服役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

(2)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3)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使国家长治久安。

19.答案要点:

(1)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

实行屯田。

作用:

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官渡之战;

200年。

(3)“曹操称帝”应为“曹丕称帝”;

“长安”应为“洛阳”;

“221年”应为“220年”;

“诸葛亮称王”应为“刘备称帝”;

“220年”应为“221年”;

“孙权称帝”应为“孙权称王”(或“222年”应为“229年”);

“赤壁”应为“建业”。

(4)他的“壮心”是统一全国。

没能实现,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退回北方,不敢再轻易南下。

他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0.答案要点:

(1)诸葛亮。

“功盖三分国”。

(2)“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

“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

“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3)刘备。

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

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1.答案要点:

(1)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

当时江南地区人少地广,长期劳动力短缺;

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答出两点即可)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答出三点即可)

(3)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2.答案要点:

(1)迁都洛阳;

实行汉化政策:

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

(2)“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3)政权的分立。

(4)学习孝文帝:

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

23.答案要点:

(1)分别是孔子、韩非子。

各属于儒家、法家。

(2)历史地位: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著名言论: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当仁不让于师”;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答出四条即可)

(3)不同:

孔子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

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认识:

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答出其意即可)

24.答案要点:

(1)分别是孔子、孟子的言论。

儒家学派。

(2)贡献: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他收徒讲学,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

(答出其意即可)

(3)略。

(此问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