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255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9Word格式.docx

_____ 

这第一口之后再吸下去,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习惯性的行为。

但是,不管怎么样,烟最终留给我们的是发黄的牙和夹烟卷的手指,熏黑的肺,咳嗽和痰喘,还有难以谢绝的烟瘾本身。

①烟的魅力,就是抽第一口烟的那一刻。

②我们总想去再感受一下那一刻,于是就有了瘾。

③烟瘾就是不断燃起的“抽上一口”——也就是第一口烟的欲求。

④烟瘾来自烟的魅力。

⑤其实,世界上大部分事物的魅力,都在这最初接触的那一刻。

A.③②⑤④① 

B.④①⑤②③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③⑤②

5.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常以身翼蔽沛公B.范增数目项王

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6.下列句子的句式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3分)(  )

A.夫晋,何厌之有B.亚父者,范增也

C.得复见将军于此D.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每小题3分)

报纸广告、印刷广告、户外广告、电视广告……如今,几乎在人类生存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充斥着广告的身影,它也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

但是,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属于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已经相当发达。

“当日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这是《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中的情节。

也许主人公武松以及作者施耐庵对这个场景并不会认为有什么特别,但那面招旗其实是一张构思独特、创意高超的酒旗广告,“三碗不过冈”的广告语更是巧妙地道出了酒的质量。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商业的兴起,广告也随之产生。

只不过由于战争的原因,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与商业经济都一同处于停滞状态。

到了中国历史五个时期中鼎盛的唐宋时期,这种局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唐朝国力强盛,相继出现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业规模扩大,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产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为唐宋时期的广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的广告丰富多彩,竞争加剧,使得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在纷乱错杂的唐宋广告中,大概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唐宋的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当属“招幌”。

这种东西又称望子,原指布幔,后被引申为扩展的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是旧时商店的重要标志。

如酒幌、理发幌、膏药幌等。

除了“招幌”之外,唐宋时期的商人对招牌字号非常重视。

招牌是商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是传家之宝,他们会倾全力来保护和珍惜招牌的信誉,因此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也非常讲究。

除了上述两种之外,唐宋时期的广告形式还有欢门、灯箱、印刷广告等。

其中欢门就如同与目前搞大型庆祝时使用的冲气拱门,而灯箱广告则是在灯笼上题字用作广告宣传。

值得一提的是印刷广告,随着纸张与唐字印刷术的出现,宋朝时期就出现这种新的广告形式,在如今能够看到的宋代文物中,大都带有私人标记,既有工匠的籍贯、姓氏,又有生产作坊的记号、产品介绍等。

同样的瓷器,有铭文的总比没有的好。

多一个铭文就会多传达出一份信息。

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对广告的狂轰滥炸产生了厌倦,但假如是在一千多年前的瓷器上作广告,那就能让人耳目一新了。

唐代的长沙窑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铭文;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白釉花口瓶,腹上刻有“丁道刚作瓶大好”

这样的自吹自擂,一点也不比现代广告逊色。

相对明清瓷器上的“玉堂佳器”、“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等等,却没有唐人的直率,反而给人一种羞羞答答的感觉。

有人认为,瓷器上的广告说明了当时行业竞争的激烈。

备受人们喜爱的诗词铭文瓷器的出现,也是行业竞争的结果。

湖南望城县唐代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六言两种,其中大部分是五言诗,有近50种字体以行楷为主,不见草书,更不见篆书,说明识读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

壶上已发现唐朝著名诗人的诗3首,而且,这些诗绝大部分未收入《全唐诗》。

有人称这些诗为出土的唐诗,是陶瓷诗的鼻祖。

(节选自《探索·

发现中国千年前的广告》)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今的广告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实作为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

B.《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情节中,巧妙设计武松看到”三碗不过冈”的招旗来宣传酒的质量。

C.早在先秦时期,广告就产生了,由于战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曾经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D.唐宋时期广告的发展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竞争的加剧,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时期的商人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非常讲究,因为招牌是他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

B.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印刷广告,大都带有私人标记,对工匠和手工作坊的信息都有相关介绍。

C.瓷器上的铭文,

让人耳目一新,明清瓷器上的铭文与唐代瓷器上的铭文相比,表意上显得委婉含蓄。

D.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其中近50种字体既不是草书,更不是篆书,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来识读。

9.下列不含有唐宋时期主要广告形式的一项是(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长安酒榜醉后书,此日骋君千里步。

C.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酒肆门首,排设杈子及栀子灯等,盖因五代时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9分,翻译8分,共17分)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

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

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

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箢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

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

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

又请停内降,抑侥幸。

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

王曾为相,谓之日:

“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

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

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

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

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

琦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继又陈救弊八事。

谓:

“数者之举,谤必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

”帝悉嘉纳。

时二府合

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

“韩琦性直。

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

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

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

嘉祜、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

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

或谏日:

“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

”琦叹曰:

“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闻者愧服。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

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B.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C.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D.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司谏,是对君主、官吏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分左、右司谏,右司谏为大。

C.古人二十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男女此年岁称为“弱冠”之年。

D.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上奏文书又称为奏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琦风骨秀异,弱冠之年考取进士第二名,可是只任了个管理库藏的小官,很多人都认为很不合适,但他却并不在意。

B.任职谏官,韩琦敢于直谏,诤言谠议,为了罢免无所作为的宰相王随等,接连上疏七十余次,终于王随等四人同日被免。

C.无论是多故之时,还是危疑之际,韩琦为官始终替朝廷着想,尽力事君,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D.赵元昊反,强索无厌,宰相晏殊等一切从之,韩琦上七事奏坚决反对,接着又陈述救弊八事,仁宗极为赞赏,悉数采纳。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4分)

译文:

(2)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

四、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1分)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4.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15.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

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

(6分)

五.默写:

(每空1分,共6分)

16.根据所学内容,填写下面的空缺内容。

(1)软泥上的青荇,;

在康河的柔波里,!

(徐志摩《再别康桥》)

(2)又而前为歌曰: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3)惨象,;

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六.现代文

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25分)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

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

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

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

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

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

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

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

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

金华说:

“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

”王老汉说:

“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

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

做了贼还敢亮着灯?

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

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

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

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

啊!

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

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

这就是,红苕片,100斤。

你还愣着干啥?

还不快去熬苕片汤!

”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

”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

”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

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

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

做人要本分!

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

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

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

“爹,这个我想过。

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

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

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

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

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

”王老汉在心里喊。

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

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

借一袋红苕干片。

春天还。

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

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

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忽然狗叫”“喂猪的苕片少了一袋”“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等。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篇幅虽短,但作者围绕“借”字,将故事情节设置得曲折离奇,跌宕起伏。

E.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18.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析。

19.小说的结尾在设置上有何妙处?

(6分)

20.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七.语言运用题(4分)

21.下图反映了我国15年来农村人口城镇化变化情况,请概括出图中两条主要信息,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条不超过30字。

八.作文(60分)

22.根据下面要求完成作文。

他是一名老党员,1964年,响应号召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半个多世纪以来,面对多次调离边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以及物质、名利的诱惑,他为了最初的梦想选择留了下来。

他说:

“留在萨尔布拉克,守牛羊是守住生活希望,守边防是留住心中念想。

”事实上,空旷无比的孤独和寂寞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何况艰苦的自然环境,数次经历的生死考验呢?

可是,他坚持了下来。

人们说,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D(A项,沧桑,当dà

ng,绿草如茵;

B项,噩耗,俎zǔ;

C项,菲fěi,殒身不恤)

2.C(长歌当哭:

用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如坐春风:

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

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叹为观止: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不忍卒读:

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危言危行:

指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3.D(A.成分残缺。

缺“解决”的宾语中心词,在“拥堵”后补上“的问题”。

B.搭配不当。

“增加……质量”不搭配,可以在“牛奶”前加“提升”。

C.结构混乱。

应为“认可……这一说法”或“以……这一说法为准”。

4.B(根据一些关键词)

5.A(例句与A均为名词作状语,B和C为名词作动词,D是意动用法)

6.A(B项为判断句;

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D项为被动句。

7.B(“通过巧妙设计武松看到‘三碗不过冈’的招旗来宣传酒的质量”属于主观臆断,原文是“也许……主人公武松以及作者施耐庵对这个场景并不会认为有什么特别”。

8.B(原文是“在如今能够看到的宋代文物中,大都带有私人标记”。

9.C(“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出自《诗经·

氓》,属于先秦时期的实物广告。

A项出自唐·

杜牧的《江南春》,“酒旗”即酒幌;

B项出自唐·

皎然《张伯英草书歌》,“酒

榜”即酒店的招牌、匾额;

D项出自宋·

吴自牧《梦梁录》,“杈子及栀子灯”即灯笼。

10.B(原文:

“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亊君,死生以之。

至于成败,夭也,岂吋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

11.C(“古时候的人二十岁时行冠礼”“男女此年岁称为‘弱冠’”有误,男子二十岁称“弱冠”,女子二十岁不称“弱冠”’也不行“冠礼”。

12.B(进谏上疏七十余次并不全是为了罢免宰相王随等。

13.①这时王曾声望正高,很少表扬奖励别人,韩琦听了他的话后,更加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对朝廷有益。

(崇,高;

与,赐予;

益,更加)

②韩琦早有盛名,见识气量远大,遇亊喜怒不在脸上表现出来。

(蚤,早;

临事,遇事;

不见于色,不在脸上表现出来)

【参考译文】

韩琦字稚圭,是相州安阳人。

他品格骨气很出众,二十岁左右考中进士,名列第二。

授官为将作监丞(主管土木营建的副职)、通判淄州,到集贤院办公、监管左藏库(国库之一)。

当时正重视科举成绩优秀者,有很多途径去任显要官职,唯独韩琦滞留主管库藏的职位,大家都认为很不合适,韩琦处在这个职位还像平常的样子。

他历经开封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后任命为右司谏。

当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省立议阐明的政事很少,韩琦接连分条陈述他们的过失,四个人同一天罢免。

又请求停止皇帝直接任官,抑制侥幸求名利之人。

凡是政事有不便利的,不曾不说,常常把阐明得失、端正法

纪、亲近忠直、远离邪佞作为急务,前后七十多次上疏。

王曾做宰相,对他说:

“现在进谏的人不激切,原因是多有畏惧顾虑,怎么能补益皇帝的品德呢?

像您这样讲话,可是说是深切而不迂阔了。

”王曾声望正高,所赞许的人很少,韩琦听到他的话,更加自信。

益州、利州这年发生饥荒,韩琦任体量安抚使。

过去郡县催促赋调频繁急迫,市上供给的丝织品等其他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了缓解赋调在这年免除了赋调并让老百姓自己拥有,驱逐不称职的官吏和贪婪残暴的官,减少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

赵元昊叛乱,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论说西边军队的情形十分熟悉,当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

赵元昊依靠契丹作为外援,强行索要贪得无厌,宰相晏殊等讨厌战争,因此一切听从赵元昊。

韩琦上疏陈述这样做的害处,逐条陈述应当先办的七件事。

说“:

这些举动,一定会有人反对,希望将计谋托付给辅佐大臣,让他们自行决定。

”仁宗对此十分赞赏并全部采纳。

这时二府合班上奏言事,韩琦一定言尽所知之事,虽然事情属于中书,也指陈其实情。

同僚们有的不高兴,仁宗却偏偏赏识他,说:

“韩琦性情率直。

韩琦很早就有很大声名,才识气度英伟,面对大事喜怒在脸色上不表现出来,评论的人认为他稳重诚厚可比汉朝的周勃,政事才能可比唐朝姚崇。

他作为学士到边境地区巡察,年纪刚刚三十,天下的人已称他为韩公。

嘉祐、治平间,再次决定大策略,来安定国家。

在这时候,朝廷多有事故,韩琦处在危险猜疑之际,他知道该做的事没有不做的。

有人劝他说:

“您所做的确实对,但万一失误,岂只自身保不住,恐怕家都没地方了。

”韩琦感叹说:

“这是什么话呢。

作为人臣尽力侍奉君主,死生都可付出。

至于成败,是天意,难道可以事先忧虑事情不成功,于是就停止不做吗?

”听到的人都惭愧佩服。

14.【参考答案】本诗以乐景写哀情,(2分)借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明媚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3分)

15.【参考答案】①羁旅悲愁:

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

②垂老多病之叹:

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

③苦无知音:

仕途坎坷,一生苦吟,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每个要点2分)

16.

(1)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尤使我耳不忍闻

17.E3分A2分B1分B项,对王老汉没有外貌描写,对吴亚龙没有心理描写;

C项,小说并非在讲述“感恩的故事”,时代背景也不是“大饥饿时代”;

D项,小说情节 

虽有曲折,但并不离奇,更未跌宕起伏。

18.第一处: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1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分)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

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

(1分)

第二处: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1分)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1分)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

19.①情节结构上,照应了题目;

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而且,照应了前文“听说王老汉厚道……”的叙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