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2681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1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8页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8页
亲,该文档总共1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

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

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

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

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

作为。

缘:

沿着,顺着。

行:

前行,走。

远近:

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

忽然遇到。

逢:

遇到,碰见。

夹岸:

溪流两岸。

杂:

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

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

花;

鲜美:

鲜艳美丽。

落英:

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

繁多的样子。

甚:

很,非常。

异之:

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

·

为异,对·

感到惊异,认为·

是奇异的。

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

继续。

前:

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词类活用)

欲:

想要。

穷:

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

的尽头。

林:

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尽:

消失(词类活用)

便:

于是,就。

得:

发现。

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

好像……似的。

舍:

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初:

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

仅容一人通过。

才:

副词,仅。

又,再。

行走。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

豁然:

形容开阔的样子;

开朗:

开阔明亮。

平:

平坦。

旷:

开阔;

宽阔。

屋舍:

房屋。

俨(yǎn)然:

(古今异义)古义:

整齐的样子。

今义:

形容很像;

形容齐整;

形容庄严。

之:

这。

属:

类。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

(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

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衣着:

穿着打扮。

悉:

全,都。

外人:

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有更好的翻译:

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tiá

o):

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

(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

都。

怡然:

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

竟然很惊讶。

乃:

竟然。

大:

从来:

从……地方来。

具:

全都。

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

通“邀”,邀请。

(通假字)

咸:

副词,都,全。

问讯:

打听消息。

云:

说。

先世:

祖先。

率:

率领。

妻子:

指妻子、儿女。

“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

男子的配偶。

邑人:

同县的人

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

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

绝处。

再,又。

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

于是。

间隔:

隔断,隔绝。

今:

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

竟,竟然。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给。

具言:

详细地说。

所闻:

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闻:

知道,听说。

叹惋:

感叹,惋惜。

余:

其余,剩余。

延至:

邀请到。

延,邀请。

至:

到。

停:

停留。

辞:

辞别。

去:

离开。

语:

告诉。

不足:

不值得。

(古今异义)

介词,向、对。

既:

已经。

便扶向路:

就顺着旧的路(回去)。

扶:

沿着、顺着。

向:

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

处处都做了标记。

志:

动词,做标记。

及:

到达。

郡下:

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yì

)太守:

指拜见太守。

诣,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

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

立即。

遣:

派遣。

寻向所志:

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所+动词译为名词)

终于。

再。

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

品德高尚。

士:

隐士。

也:

表判断。

欣然:

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打算。

未:

没有。

果:

实现。

未果:

没有实现。

寻:

不久。

终:

死亡。

问津:

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津:

本义渡口。

世外桃源:

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业:

职业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出:

(1)不复出焉:

出去。

(2)皆出酒食:

拿出。

(1)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2)寻病终:

副词“不久”。

(1)便舍(shě)船:

(2)屋舍(shè

)俨然:

名词,房屋,客舍。

中:

(1)中无杂树:

“中间”。

(2)晋太元中:

“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

“里面”。

(1)处处志之: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

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

所做的标记。

(1)忘路之远近: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

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

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

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具答之:

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1)武陵人捕鱼为(wé

i)业:

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

i)外人道也:

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

i)具言所闻:

读wé

i,介词,对、向。

(1)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2)遂迷:

“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

“就”。

(1)便得一山:

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

得到,引申为找到。

(1)鸡犬相闻:

听见。

(2)闻有此人:

听说。

从前

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

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

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

(4)此中人语(yù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古今异义

穷(古义:

穷尽;

贫穷)

从来(古义:

从哪里来;

向来)

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

妻子和儿女;

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义:

溪水发源的地方;

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

指食物新鲜美味)

芳(古义:

气味芬芳)

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

不值得;

不够)

间隔(古义:

间离隔绝;

 今义:

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俨然(古义:

整齐的样子;

形容很像)

缘(古义:

沿着;

缘故,缘分)

津(古义:

渡口,路,探访。

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唾液)

外人(古义:

特指桃花源外的人;

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

像这样;

这样)

仿佛(古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

土地开阔;

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

沿、顺着;

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

做标记;

志气,志向)

延(古义:

邀请;

延伸,延长)

悉(古义:

全,都;

熟悉)

咸(古义:

一种味道)

既(古义:

已经;

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

随即,不久;

寻找)

向(古义:

以前的,旧的;

方向,对…)

果(古义:

实现;

果实,结果)

要(古义:

表示意愿)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

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

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

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

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

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黄发垂髫):

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

通“俱”,完全、详尽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句意: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

(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

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

(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

“之”代“渔人”。

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林尽水源(是"

林尽于水源"

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

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

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

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

高兴的样子

3)出自本文的词语:

(今义)

指环境幽静或安逸的地方。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

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

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无人问津:

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

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相关练习

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初极狭,才通

人。

(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民风淳朴、热

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

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

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

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

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

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

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

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①因为桃花源的景色动人美丽,给生活增添了一份快乐。

②因为人们的生活有条理,自在生活的快乐。

③人们热情好客的纯朴之美。

 

10小石潭记

唐代: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

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

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小丘:

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

竹林。

[3]如鸣佩环:

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鸣:

发出的声音。

佩、环:

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

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清,清澈。

冽,凉。

[5]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

把...当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

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以:

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岩,岩石。

[8]翠蔓:

碧绿的茎蔓。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可百许头:

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1]皆若空游无所依:

(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3]佁然不动:

(鱼)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尔,忽然。

[15]往来翕忽: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

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7]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